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影传声】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主任许建荣教授:炎症性肠病为何需要影像学检查
我们通常把能治疗疾病的物质都称作为药,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我们人体自身是可以产生很多种“药”的,而这些“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存在于肠道里,一般的疾病仅通过这些“药”就能完全自愈。

健康的肠道会使'病从口入'的外来病菌受到肠内有益菌群的抵抗,他保障了我们的肝脏、血液和淋巴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为之提供了宝贵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促进了人体生化反应、物质传递和免疫应答,所以说,我们的肠道就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

但是,一旦我们的肠道出现不明病因的炎症,一旦延误治疗就有可能会导致全身性反应,甚至重症者可危及生命,所以在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些炎症性肠病是不是大家所谓的消化不良,或者吃坏肚子呢?
炎症性肠病会不会自愈呢?
炎症性肠病会不会很严重?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检查的意义是什么?
CT检查前是否要做肠道准备?
磁共振造影对肠壁炎症的评价意义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本集我们将邀请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传染学组副组长许建荣教授来给我们科普:“炎症性肠病为何需要影像学检查?”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其实不属于罕见病,目前在人群中发病率并不低,病因尚复杂。炎症性肠病并不是大家认为的消化不良或吃坏肚子引起的。如果不及时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炎症性肠病的病情可以很严重,也可以比较轻微,这就需要靠医学影像来评估它。

炎症性肠病包括三大类:一是克罗恩病;二是溃疡性结肠炎;三是无法明确分类的肠病。

克罗恩病是可以累及全消化道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比如脓肿、瘘道、穿孔,以及肠外的损伤,具有终身复发的倾向。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直肠,也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病程迁延,会反复发作。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疾病都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但累及的部位不同,克罗恩病主要是累及小肠和结肠,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克罗恩病是节段性病变,可以引起肠道溃疡、穿孔、瘘道、梗阻等。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引起出血,假性息肉,穿孔,甚至会诱发肠癌的发生。

炎症性肠病如何诊断?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还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感染,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炎症性肠病;二、自身免疫异常;三、过敏;四、遗传。这些原因都不是非常明确,大家认可比较多的是病原性的感染。正因为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很多,所以确诊需要根据临床病史、各种临床表现、体征,尽可能做到多方位地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必须做的一个检查,不仅仅可以看到肠道的改变,还可以看到肠道外的改变。内窥镜检查对结肠检查和上消化道的检查都非常好,但是对小肠检查比较困难。胶囊内镜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检查方法,但有风险,因为当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有并发症时,如肠道梗阻或狭窄,胶囊内镜吞咽下去,可能会被卡在某个部位。此外,即使胶囊内镜能够完全地实现检查,也会有麻烦,因为这一检查不是非常全面。

影像学检查不仅可以发现肠管内的改变,还可以发现肠管外的相关改变,解决了内窥镜检查诊断的盲区。

完成影像学检查需要进行哪些准备?


做影像学检查前,我们要做一系列检查前准备。首先,影像学检查不是来了就能做,要做好肠道准备,因为肠道内的食物残渣或粪便,会干扰诊断和判断。所以检查前8小时以上,要做肠道清洁,可以口服和爽溶液,把肠道内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排泄出去。其次,检查时要充分扩张肠道,因为肠道收缩时会聚集成一团,很难判断。建议可以口服和爽溶液约1000ml,慢慢喝,喝40多分钟,这样可以充分充盈肠道,使病灶和肠壁的显示更为清楚。此外,注射造影剂是一个很好分辨病灶和正常肠管的方法,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所以炎症性肠病检查一定要使用造影剂。

如图所示,左边图像可以看到肠管收缩成一团一团的,肠壁有没有问题,显示非常困难。右边图像,肠腔被扩张、里面充满了液体,我们喝的水把肠腔充分地扩展开来,可以看到肠壁的形态,里面有没有病灶,肠壁是不是增厚,肠壁是不是有炎症,都可以通过扩张的肠管显示出来。

如图所示,左边的图片没注射造影剂,右边的图片注射了造影剂。可以发现,注射造影剂以后,肠壁的结构会显示得更为清楚,里面一些细微的改变,比如肠与肠之间有瘘道的形成,肠与肠之间粘连在一起,提示病人已经发生并发症。

如图所示两幅图为腹部的冠状面成像,左图是CT图,右图是磁共振图。左边CT图上,胃下面是小肠,整个肠管是扩张的,肠管里面灰灰的、比较低的密度是液体即喝的水,边上条纹样结构是肠壁,肠壁因为注射了造影剂显得很亮、较白;肠壁厚薄均匀,我们可以根据肠壁的厚度变化,了解是不是有病变。右边磁共振图上,比较白的是肠腔液体,边上黑的条纹样结构是肠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肠壁是不是增厚、有没有病灶以及周围有没有改变。

如何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和内窥镜检查最大的区别是CT、磁共振不仅可以看到肠腔内的结构改变,还可以看到肠腔外的改变,比如肠腔外的脂肪、肠系膜的结构以及腹部的血管结构。

对于CT和磁共振的选择,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因为每家医院的规范和医生的习惯都不一样。一般来说,CT扫描速度很快,对于配合不太好的病人,或体质比较差的病人,做CT会更合适;因为扫描时,可以保证图像很清晰,病人稍微动一下,也不会变模糊。磁共振的组织结构分辨率比CT好,但磁共振做的时间比较长,如果病人情况不太好,很难接受这么长时间的检查,且如果病人稍微动一下,或体位动一下,图像就会变模糊,就像拍照片,如果在拍照的过程中,人在快速运动,照片就会模糊。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


首先,发现病灶,明确定位和定性。如图所示,左边图结肠的壁明显增厚,而且分层次,内面层次密度增高,外面层次密度偏低。同时还可以看到小肠有一段强化明显增强。除了肠道病变以外,还可以看到肠系膜血管增多,且肠系膜血管边界模糊,说明CT显示结肠和小肠都有节段性病变。从这些表现来看,该病人是一个克罗恩病患者,但诊断克罗恩病不能光靠影像,还要依据临床的实验室检查、病史、年龄、发病状态来综合判断。右图的整个结肠都有病变,且是不均匀强化,分层次,粘膜面明显强化,同时还可以看到肠边缘有斑斑点点的改变,这些改变都说明他血供明显增加,有非常严重的粘膜和肠壁的炎症,该病人内膜表面高高低低,呈破抹布征(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特征),且为慢性、连续病变,我们要考虑该病人为溃疡性结肠炎。

其次,判断炎症性肠病的活动度。如左边图所示,画红线的条纹,信号增高,说明水分增加、血管也增多,提示炎症性肠病是活动状态。磁共振判断克罗恩病的活动度比CT更为敏感,如右边图所示,可以看到弥散的图像变白,说明弥散受限,弥散受限越明显,活动度越高。判断克罗恩病的活动度,对该病人疾病的评估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

如图所示,这也是评判炎症活动度的一个图像。可以看到,肠管明显增厚,红圈画出来的系膜血管明显增生,还有很多的侧支血管,就像戴一个木梳一样的状态,叫木梳征,提示病变处在活动状态。

如图所示,该病例肠管强化减弱,肠壁分层消失,当然病人可能有肠粘连或肠梗阻,但主要表现是肠壁分层消失、强化减弱,所以提示是非活动状态。

如图所示,左边肠黏膜显著强化,而且表面高高低低不平,呈破抹布样改变。右边是磁共振图,肠壁光滑、均匀,强化不明显,呈低信号,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处在非活动期,或称之为静止期和缓解期。

第三方面,判断炎症性肠病会不会引起肠外的病变。肠外病变有很多类型,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很容易并发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如图所示,最右边图片显示病人存在溃疡性结肠炎,但最左边图片上,肝脏有一片像菜花状的不均匀强化,提示有肝病,而且强化围绕着条纹状的胆管,表示强化可能和胆管也有关。中间图片是一个胆管成像,也称为MRCP,胆管粗粗细细,说明是一个明确的胆管炎。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原因还不清楚,但是一旦并发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人的病情会变得非常复杂,治疗也会变得非常复杂,所以了解肠管病变和肠外病变非常重要。

第四方面,明确是否存在并发症。如图所示,左边图片是磁共振图像,整个胰腺边上可以看到一条低信号黑黑的条纹。为什么胰腺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合并胰腺的改变?和什么原因有关?现在同样也不是很清楚。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并发胰腺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比较重的胰腺炎。右边图片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还会引发关节炎。所以说,炎症性肠病,它可能是个肠道疾病,也可能是一个系统性改变。

如图所示,左边图片病变肠腔变得非常大,即因为有肠道梗阻,导致肠道明显扩张。红箭头指的是狭窄的肠管,黄箭头指的是扩张的肠管,这都是提示肠道有梗阻现象。肠梗阻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如果持续肠梗阻,医生将不得不进行外科干预,把梗阻带切掉。右边图片为扩张和狭窄的肠管,即手术干预的结果。

克罗恩病除了很容易引发肠道梗阻,还容易引发穿孔、瘘道、脓肿,如图所示,两幅图都显示肠外的一个瘘道、穿孔和脓肿。右边图片显示,肠管边上可以看到条纹(红箭头所指)是穿透瘘道,它的后侧形成一个脓肿,这种瘘道会长期存在,且会导致病人非常痛苦。左边图片,可以看到肠管有条纹样的结构,延续到后腹膜,形成瘘道和脓肿(红箭头所指)。严重的脓肿会引起全身非常严重的反应,比如发烧、毒血症以及严重的全身症状,所以脓肿问题一定要解决。

如图所示病人,右边图片,可以看到有好多线条样的结构,肠道和肠道之间形成瘘道样的异常沟通结构,也就是肠道内瘘。它不仅可以导致肠道的梗阻,还可以导致脓肿、消化不良、腹痛等一系列的问题。内瘘是非常重要的情况,如果保守治疗无法达到目的,我们只能用外科办法。但如果内瘘比较复杂,有时外科治疗也不能达到完全的根治。

第五方面,解决随访问题。现在炎症性肠病的病人,每年需要多次检查随访,但反复的内窥镜检查并不实用,费用也高,影像学检查相对就比较简便。如图所示,右边图和左边图,是一年前和一年后的图片对比,可以清楚看到肠壁的变化,左边图肠壁很厚,右边图肠壁变薄,说明患者的保守治疗非常有效。以上是评判治疗一个非常客观的方法,因为病人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一定是平行和同步的,而病人的描述也是比较主观的改变,但肠壁的改变比较客观。

除了以上讲的肠道病变,我们评判肠外病变疗效的还有肛瘘。肛瘘是克罗恩病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肠外表现,它表现为直肠或肛管周围的病变。如图所示,左上图的病灶,大片白色的结构里面一片紊乱改变就是肛瘘,肛瘘周围还有大片的水肿、炎症改变。这种病人积极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可以看到水肿、炎症已经基本上消失了,但瘘管还存在(图右边红箭头所指),如果保持稳定,对病人还是有很大获益的,因为肛瘘的进展得到缓解。


第六方面,明确炎症性肠病和其他疾病的鉴别。内窥镜检查有时会遇到困惑,即到底是不是炎症性肠病?是否有其他疾病跟它混淆在一起?或者根本就不是炎症性肠病?这些要靠火眼金睛的影像学检查来甄别。如图所示,该病人做过多次检查,显示结肠壁增厚,肠壁分为几层,内层明显强化,外层大范围的肠壁增厚。最初我们怀疑是溃疡性结肠炎,但又感觉肠壁增厚非常明显。通过临床内镜检查,综合分析判断,我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不太可靠。最后我们建议手术,手术后发现是肠癌。

如图所示的病人也是一样,左边图肠壁明显增厚,累及的范围也很广,好像是炎症性肠病,但又不是很典型。所以,我们很快给病人做了其他一些检查,包括CT、磁共振和各种检验,最后判断病人可能是肿瘤。手术治疗后,最后证实是淋巴瘤。

如图所示病人,首先通过影像学检查,我们发现左下腹有一堆病灶(红箭头所指),由于强化非常明显,肠壁呈环形(靶形征),且多节段病变,所以我们考虑是活动性的炎症性肠病。其次,我们又发现该病人已经穿透到腰大肌,提示已经有穿孔和瘘道形成,而且在腰大肌已经形成脓肿,经过MDT讨论后给予积极的内科治疗。治疗一段时间,稍微有点好转以后,转到外科把瘘道和脓肿清除。最后,看最下面的图片,该病人的症状明显改善,各种并发症已经消失,预后比较好,是一个治疗比较成功的病人。

如图所示病人,显示一团病灶,而且这团病灶和膀胱之间已经发生粘连。事实上,该病人临床上首先的主诉是排尿有问题,尿液里有白细胞,而且排尿有症状,影像学检查后,发现该病人其实是膀胱外的病变,再进一步检查发现,该病人其实是一个克罗恩病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也非常好。以上就是影像学检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总结


炎症性肠病和其他肠道疾病不一样,病因非常复杂,引起的相关问题也复杂。所以说,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要经过一个团队的密切合作,包括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肝外科、放射科,还有病理科,要通过这些科室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一个最满意的效果。现在各家医院都在通过MDT来解决炎症性肠病。

对于影像学科来说,以下三种情况,我们要给患者完善影像学检查。一是在治疗过程中,短期里发生病情突然加重,我们要马上对患者进行复查,了解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是不是出现了脓肿、瘘道、肠梗阻等情况。二是常规随访,比如使用半年随访一次,尽量要按照医嘱、要定期随访。三是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内镜判读结果不一致,这时也要进行影像学复查。

总之,肠道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肠道好与不好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家务必要予以重视,有问题及时就医,不要忌医讳药,一定要经常去医院检查。影像学检查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诊治手段,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配合临床医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影像学检查的时机很重要,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要按照医嘱认认真真做好每一步工作。

下 期 预 告

敬 请 期 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兼放射诊断科主任

曾蒙苏教授

《肝癌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拉肚子为啥要做放射检查?
什么是克罗恩病?
炎症性肠病该怎样诊断
确诊克罗恩病后,随访及营养要跟上
5.19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 关注肠道健康,无关年龄限制
总以为拉肚子是小事?看完这篇你就后悔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