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写赋
如何写赋

 
 


    赋是韵文中的一种,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写作原则就是必须押韵。但历代所用的韵书都不太一样,那麼以什麼韵书为标准呢?据笔者研究发现,非常奇怪,赋的押韵方式可大致用《词韵简编》来归纳。而且骈文体的赋的对仗方式也跟宋词类似,因此可见,赋跟宋词存在著一定的关联。
赋的押韵方式可句句押韵,也可隔一句或隔两句押韵;隔三句以上押韵的赋就比较少见,因为这样读起来也不好听。我们在给古人写的赋标句逗时,也可根据这一原则来判断。


    历史上最短的赋,据说是西晋时期大文学家傅玄写的〈鹰兔赋〉:


    ▲兔谓鹰曰:汝害於物,有益於世(韵,去声八霁)。华髦被札,彤管以制(韵,去声八霁)。


    根据中国古代赋的写作形式,赋还可分为【散文体的赋】和【骈文体的赋】两种:


    【散文体的赋】比较著名的有:〈洛神赋〉、〈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当然这些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骈文形式的对仗句子。


    以曹植写的〈洛神赋〉为例。〈洛神赋〉讲述的是曹植从洛阳回东藩的路上沿洛水而行时看到神女的显现,由於曹植开了天眼,所以他看得到神女,并能跟神女沟通;而他的随从却看不到,就问曹植神女是什麼样子的。那麼曹植就用尽人类最美的语言来描述他看到的神女的样子。自古以来,对神女的描写很少有人能超过曹植。笔者选其中几句来讲解赋的押韵: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 [一东韵,一东二冬通用],婉若游龙 [韵,二冬]。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韵,二冬]。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换六月韵,六月九屑通用],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 [韵,九屑]。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穠纤得中,修短合度 [换七遇韵,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肩若削成,腰如束素 [韵]。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韵]。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韵]。云髻峨峨,修眉连娟 [换韵]。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韵]。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韵]。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韵]。柔情绰态,媚於语言 [韵]。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换七虞韵,六鱼七虞通用]。披罗衣文璀灿兮,珥瑶碧之华琚 [韵,六鱼]。


    文中的「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是骈文中常见的对仗句子,她有个特点就是跟宋词的对仗方式类似,允许有重复的字,而且只要词性对上就行,平仄可以不必相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没有押韵。当然,也有人认为它是押在「之」这个字上了(这种起句押韵的方式比较少见)。赋是允许同个字重复押韵的,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从上面这几句中我们可以发现,用同字押韵时,它一般是出现在对仗的句子比较多。这是骈文中常见的隔句对。我们可以大声的再读一次上面的句子,感受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实在是太美了。


    有关赋的押韵,笔者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如〈阿房宫赋〉:


    ▲六王毕 [韵],四海一 [韵]。蜀山兀,阿房出 [换韵,四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韵,四质]。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换韵]。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韵]。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换十药韵部,三觉十药通用]。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韵,三觉]。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韵,三觉]。
从以上所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赋的押韵是比较灵活的,可句句押韵,如:「六王毕[韵],四海一[韵]」;也可隔句押韵;可经常换韵,既能押平声韵,也能押仄声韵。根据作者写文章遣词造句的需要灵活掌握。另外,赋某一段落的起句,或文中的过渡句子可以不押韵。如上述〈洛神赋〉中的句子「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隔句对子它没有押韵。因为它在这个段落中起的作用是衔接和过渡(承上启下);也就是这个句子的前面文字,描写的是「远而望之」神女的形态;这个句子后面文字,描写的是「迫而察之(近看)」神女的形态。这样写就使文章的层次分明,立体感特别强。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写作技巧。请再看苏轼的〈前赤壁赋〉:


    於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韵,七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韵,七阳]。」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七遇韵,七麌七遇通用];如泣,如诉 [韵,七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韵,七麌]。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韵,七遇]。
在这一段落中,「於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是起句;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是过渡衔接句,因此它们都没有押韵。以上是简单介绍散文体赋的写作特点。


    赋的最高境界是【骈文体的赋】。这种赋除了一些起句或一些过渡句子以外,通篇都是采用对仗句子写成的。历代都有人写,但是写得好的不多;因过分的追求文字的华丽、对仗,又要押韵,就有可能使文章的内容显得空洞。比较著名的有江淹的〈别赋〉,笔者选摘其中的两段来讲解: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四纸韵部]。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 [韵]。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 [韵]。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换十三职韵]。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韵]。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迟於山侧 [韵];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韵]。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霑轼 [韵]。居人愁卧,怳若有亡 [换七阳韵]。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韵]。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韵]。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 [韵]。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韵]。


    这一段除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起句,「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及「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是过渡衔接句没有对仗以外;其他的句子均对仗。而且起句及过渡句子都押韵了。另外,骈文的对仗对平仄的要求跟宋词类似,比如「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尾字都是仄声。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尾字也是仄声。也就是说骈文的对仗句中尾字可以平仄一样,也可平仄相对;如「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这就是尾字平仄相对。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 [十五删韵,十五删一先通用]。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 [韵,一先]。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 [韵];驾鹤上汉,骖鸾腾天[韵]。蹔游万里,小别千年 [韵]。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韵]。
限於篇幅,笔者就不将〈别赋〉全文引用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原文读一遍。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江淹采用了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侣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的刻画出古人分别时的场景。这篇赋所用的技巧,笔者总结出来有以下几方面:


1、虽然赋对平仄要求没有很硬性的规定,但作者在遣词造句时,使平仄错落有致,所以一般人读这篇赋的时候,通过对文中描写的场景的想像,再加上错落有致的读音,很容易带出一种离情别绪,使听者感受到淡淡的哀愁。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诗词典赋的魅力跟读音也是分不开的。


2、作者在描写每一个离别的场景时,层次分明,立体感很强。换一句话说,如果每一个分别的场景是一幅画,那麼每一幅画中不只是有分别的人,还有表现分别情绪的背景及道具。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带声音的闪画。如「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迟於山侧」等等。


3、文章结语部分的写作技巧更是别具一格。一下子把离别的情绪,那种缠绵和哀怨放大了无数倍。江淹是这样写的:「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说句笑话,如果有那种正在分别之中的恩爱夫妻,读完这篇〈别赋〉以后,可能会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呢。


    必须说明的是,笔者详细的分析江淹的写作技巧,可不是要各位读者为情所困。而是希望我们能借鉴古人的写作技巧用於现今的创作。比如,我们需要写一些文章,描写一群好人受迫害的悲惨情形时,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技巧,让读者看了您的文章后感同身受,激发读者的同情心。比如,我们需要写文章,赞美神佛的慈悲和伟大时,也可借鉴这种写作技巧,让读者看了您的文章后也能感受到神佛的慈悲

 

 
赋体文的演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赋的格式,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赋的体制问题。比如《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辞赋家的传,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中的《诗赋略》。那裏能涉及到一些。至於具体的关於赋的论文, 可参阅班固《两都赋序》: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於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臯、王襃、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於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故臯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采於孔氏,列於诗书,其义一也。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瞍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相枝干。故刘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 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扌豆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於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王扬骋其势,臯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既履端於倡序,亦归余於总乱。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 -


    按《那》之卒章,闵马称乱,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至於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夸谈,实始淫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於情理;子渊《洞箫》,穷变於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发篇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太冲安仁,策勋於鸿规;士衡子安,底绩於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於雕虫,贻诮於雾縠者也。 赞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抑滞必扬,言旷无隘。风归丽则,辞翦荑稗。 -------------------------------------------------- 赋 作者:陶秋英 文章来源:论坛作品 更新时间:2004-05-24 文体名。“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也是指这个涵义。 -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不过《诗经》中铺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所以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但是,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战国中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题称,到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始称之为“屈原赋”25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16篇、“唐勒赋”4篇。楚辞与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但楚辞与汉以后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要而言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就是赋的渊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诗经》里只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所以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的传统又是一致的。-


   《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魏晋间皇甫谧《三都赋序》也说:“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可见辞赋的起源也是同讽谏述志相联系的。汉代大赋中铺张摹写物态的趋势虽发展到极点,“劝百而讽一”,但结尾仍不无讽谏之义。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也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对赋体在内容方面的要求。-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


    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它还不象汉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成很固定的体制。-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采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北朝。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总的说来,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而体格渐卑,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了。 -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如王□《沛父老留汉高祖赋》,限用“愿止前驱得申深意”八字为韵,即全篇分八段,各段依次分用此八韵中的字押韵。这样矫揉造作的作品,显然已失去了文学的真实生命,而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其形式却一直沿袭至清末。 -


    与此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


    “赋有特点,除了押韵、换韵、多用四六字句、文前常有序等一般形式以外,是篇幅长,多写京邑园林,尽力铺陈,堆砌生僻名物和形容词语,常是由假设的二人问答引起。” -

——张中行先生所著的《文言和白话》 -

赋的分类


【骈赋】——骈体(较为正规的赋)——骚体(句带“兮”“些”,有离骚风格)——骈骚结合(上两种结合的) -


【律赋】(唐时的考试方式,律句多,命题) -


【文赋】(又称“散赋”,与散文差不多的,如苏子的前后《赤壁赋》) -


赋的句式-:


    在这里需要把统一骈体来综列了,原因嘛,不言则喻,离骚主要特点是“兮”“些”字用的较多,但句式也一样有很多。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韵)。(骚体标句) -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骈体标句)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再列一下特点:-


●凡在骈赋骚体中,有“兮”“些”字的,不为韵字,这一点主要针对独韵体词来说的。在宋时,稼轩与蒋捷各写过独韵词,以“些”为韵,词中间“兮”字。附于下: -

水龙吟-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 -
辛弃疾-
听兮清佩琼瑶些。 -


明兮镜秋毫些。-
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 -
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 -
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


路险兮、山高些。 -
愧余独处无聊些。 -
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 -
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 -
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


水龙吟-
效稼轩体招落梅之魂 -
蒋捷-
醉兮琼瀣浮觞些。 -
招兮遣巫阳些。-
君毋去此,飓风将起,天微黄些。 -
野马尘埃,污君楚楚,白霓裳些。 -
驾空兮云浪,茫洋东下,流君往、他方些。 -


月满兮西厢些。-
叫云矣、笛凄凉些。 -
归来为我,重倚蛟背,寒鳞苍些。 -
俯视春红,浩然一笑,吐山香些。 -
翠禽兮弄晓,招君未至,我心伤些。


●赋韵以古体诗略,可一韵到底,亦可三四句一换。 -

●观诸古赋,以开头问答或是引事居多。 

●赋后往往有“乱”,乱为赋中最后一节,起总结的作用。

●上面列举的★字,一般情况包括:之、而、以、于、与等转字。 -

●赋于结构要求较高,也韵也要求较严。但我们现在习作可以略宽些。 -



    赋学的研究,在今天比其它门类的古典文学更为不发达,好象日本人的研究还比中国多一些。可能是因为赋是文的一种,在今天与散文等古文一样,因为其倾向于实用而被现代文所代替,所以逐渐消失;而诗词则有相对多一点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反而能勃兴。 汉赋是赋体的正宗,代表作如上林、子虚,不过其形式过于繁琐吃力,用字也古拗生冷了些,看三都赋把人累的,篇幅长,字的笔划多,毛笔字大,洛阳的纸不贵才怪。在今天就是要学习写作,可能也只能参考不好取法。东坡前后赤壁赋,有“创妍美流便新体”的作用,我认为今天写作可以参考学习。典型汉赋的基本特征,应该有二,一是骈句,二是对答。这在苏赋中还基本保留,大概在形式上更自由一些,结构上更散漫一些,就成了那个样子。赋中的骈句,应以四六为主,通常的结构是前四后六,除去语助词,用五七言就有点象好多诗加起来的感觉,反而为文不得,应该不可取。我认为在写作上注意这些要点,同时照顾一下韵脚,就应该差不多不出格了。 赋与诗的写作应该有很大的不同。文重理致,要求在章法上有迹可循,描写以外还应多所发明,结构的句法的适当组合,应该做到气势顺畅,理义清晰。至于擒纵、起伏等,则是通则,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就作用上说,赋与诗词一样,在今天都没什么用,主要也是一种娱情乐志,既为之,则求善之而已。难得桃兄有此兴趣,大家多交流。 -

 
 

赋体


★赋体,辞赋学名词。赋体是指辞赋的体制或体裁,对于辞赋的创作有其相应的创作规范。辞赋体裁不同,风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根据辞赋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同,辞赋的体裁被分为若干种。 -


★赋体的变化是随着辞赋的发展史而产生和演变的。屈原的作品《离骚》开启辞赋史的源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化,已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的发展时期,辞赋随着体裁的变化而形成了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 -


【分类解析】-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种: 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 -


★一、古赋-


    古赋包括战国末期荀子的《赋篇》和汉赋。荀子《赋篇》分别写了礼、知、云、蚕、箴等5种事物,以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 ,“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汉赋渊源于荀子《赋篇》,并在文学体制上接受了楚辞和战国恣肆文风的影响。汉赋又包括汉初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的骚体抒情赋;西汉前期至东汉中期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的散体大赋;东汉后期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其中,汉代散体大赋是为正宗。 -


★二、俳赋-


    俳赋,赋体的一类。即骈赋。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俳”的本义是游戏。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 -俳赋,魏晋体制未严。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如曹植的《洛神赋》基本上顺语势作流水对,有三言句、六言句及骚体句。而西晋陆机的《文赋》以六言句为主,两句对联,体制已趋严整,但句式不避参差。 -


    俳赋,南朝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声律;渐趋四六,渐近律赋。如庾信的《小园赋》,除连接转折的虚词外,句子字数虽有参差,但基本为四六节奏,两句一典,隔句对仗,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欠备。所以程杲说:“四六盛于六朝,庾、徐推为首出。其时法律尚疏,精华特浑。”——《识孙梅(四六丛话)》 -


★三、文赋-


    文赋的产生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古文家们的创作理论如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议论、注重借鉴秦汉文章等正是文赋产生的理论基石,而当时文坛上破体为文的创作风气以及律赋、咏史怀古诗、陆贽骈文的盛行等,也从实践的方面刺激了文赋的产生。 -文赋,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丽矣。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庾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 -


★四、律赋-


    唐代时科举制度盛行,诗赋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律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宋代试赋沿袭唐制。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


    南朝俳赋的对仗、声韵有一定讲究,但未形成格律唐代进士科试诗赋,使士人必须熟悉对仗技巧和四声八病,掌握俳赋写作技能以应付考试。律赋,是对骈体赋的进一步规范。从四六文体在唐宋时的地位看,它是唐宋时代最广泛使用的文体,四六文的应用比起古文来还要广泛。


    宋代是律赋的发展期,宋代科举考诗赋,所以一般的文学家也都从事于律赋的写作金代的科举也沿用了律赋,但成就不高,名家更寥寥。元代、明代不以律赋考试,所作的就很少。清代是律赋的高峰,无论数量上还是成就上都远远超越前代。有清一代,律赋名家辈出。律赋名家往往也是以才情学识见长的诗人学者 -


【赋体历史】-


    辞赋可以分成骚体赋、文体赋、骈体赋、律体赋四种体裁,这四种体裁在历朝历代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用列表形式把赋体分类源流展示如下: -


★一、赋体分类发展源流 -


骚体赋:先秦(屈赋)—汉朝(拟骚,下同)—六朝—唐朝—宋金—元明清 -


文体赋:先秦(屈原〈卜居〉、〈渔父〉、荀赋、宋玉)―汉代文体大赋—汉末文体小赋—六朝文体小赋—唐朝仿汉大赋、文体小赋—宋朝仿汉大赋、一般文体赋、欧苏新文体赋—元明清文体赋 -


骈体赋:六朝—唐—宋—元明清 -


律体赋:唐—宋金—清 -


    由上表可见,骚体赋从先秦到清代源流不断,只是有屈原楚辞体和后世拟骚体的区别;文体赋从先秦到清代也是源流不断的,不是到宋代才突然出现一种文体赋;骈体赋从六朝诞生,其发展史一直贯通到清朝;律赋与科举考试制度内容变化相关联,出现在唐朝、宋金和清朝三个时段。 -



★二、宋代骚体赋 -


    宋代骚体赋不能一概论之,可以将其分成三种:其一、以四言或六言为主,且有大量「兮」字的骚体;其二、基本上无「兮」字,且句式整齐的骚体;其三、以「辞」为名,形同歌行的骚体。列表如下: 

    通篇有大量「兮」字的骚体基本上无「兮」字的骚体以「辞」为名或以「篇」「操」之类为名的骚体 -


    晁补之〈北渚亭赋〉 〈黄庭坚别友赋〉(送李次翁)晁补之〈望涡流辞〉、黄庭坚〈明月篇赠张文潜〉 -


    例如,晁补之是北宋擅长骚体的赋家,他的〈北渚亭赋〉写道:「登爽丘之故墟兮,睇岱宗之独立。根旁礴而维坤兮,支扶疏而走隰。」这就是一般有大量「兮」字骚体的典型句式。至于某些文体赋中某一段有骚体句式者,不属此例。 -


    又如黄庭坚有〈别友赋〉(送李次翁)写道:「曩闻义于孙李,指尊选以见招。惜予行之舒舒,曰其夜以为朝。予望道于篞垣,见万物之富有。」这种句式就是蔡梅枝所谓的「齐言体」,其实显而易见,在上句的末尾加一「兮」字,这种赋就与典型的骚体没有区别。 -


    再如,晁补之《鸡肋集》巻三收有〈望涡流辞〉、〈追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十多篇以辞为名的骚体赋作。黄庭坚《山谷集》卷一有〈楚词七首〉,其中如〈明月篇〉(赠张文潜)写道:「天地具美兮生此明月,升白虹兮贯朝曰。工师告余曰斯不可以为佩,弃捐椟中兮三岁。不会霜露下兮百草休,抱此耿耿兮与曰星游。」〈龙眠操三章〉(赠李元中)写道:「吾其行乎道,渺渺兮骖弱。石岩岩兮川横,曰月兮在上。风吹雨兮昼冥,吾其止乎。曲者如几,直者如矢。」这类作品虽然不以辞赋为名,但读来显然是骚体赋句调。 -


★三、宋代文体赋 -


    宋代文体赋不能一概论之,可以将其分成三种:仿汉文体大赋,一般文体小赋,欧苏式新体文体。列表如下: -仿汉文体大赋一般文体小赋欧苏式新文体赋;张耒〈大礼庆成赋〉张耒〈吴故城赋〉张耒〈秋风赋〉、〈鸣蛙赋〉。 -


    例如:苏门学士张耒有〈大礼庆成赋〉,这是一篇仿汉式的散体大赋。祝尧《古赋辨体》卷三〈子虚赋〉评语云:「此赋虽两篇,实则一篇。赋之问答体,其原自〈卜居〉〈渔父〉篇来,厥后宋玉軰述之,至汉此体遂盛。此两赋及〈两都〉〈二京〉〈三都〉等作皆然,盖又别为一体。首尾是文,中间乃赋。世传既久,变而又变。其中间之赋以铺张为靡而专于辞者,则流为齐梁唐初之俳体;其首尾之文以议论为骋而专于理者,则流为唐末及宋之文体。性情益逺,六义澌尽,赋体遂失。然此等铺叙之赋,固将进士大夫于台阁发其蕴而验其用,非徒使之赋咏景物而已。须将此两赋及扬子云〈甘泉〉〈河东〉〈羽猎〉〈长扬〉,班孟坚〈两都〉 ,潘安仁〈藉田〉,李太白〈明堂〉〈大猎〉〈圜丘〉,张文潜〈大礼庆成〉等赋并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张耒此赋与汉代以来散体大赋一脉相承的关系。 -


    张耒另有二十多篇文体小赋,则与汉式大赋或欧苏式新文体赋关系不大,观其在〈吴故城赋〉后的一段跋文:「予近读曹植诸小赋,虽不能缜密工致,悦可人意,而文气疏俊,风致高远,有汉赋余韵。是可矜尚也,因拟之云。」可以证明张耒的文体小赋自有所本,并不一定都是学欧苏文体的。其他作家也有类似的文体小赋。 -


    至于欧苏式文体,则是以散文的方法写赋,脱离了赋铺叙和言情的本质特点,专门以说理议论为主。欧苏式文赋大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句式上,不像骈赋或律赋那样专讲属对的精密工切,虽间有偶句,但主要是由散体句式来表现,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二是在押韵上,没有试赋那种限韵的束缚,在韵脚上没有严格的讲究,只是随着行文的需要而灵活变化。三是在用词上,但并不像传统的汉代散体赋那样着意于辞藻的修饰和铺排,语言往往清新流畅,平易浅近。四是在表达方式上,往往注重说理议论。成功的范例,除了〈秋声〉〈赤壁〉之外,有黄庭坚〈苦笋赋〉、张耒〈秋风赋〉、〈燔薪赋〉、〈鸣蛙赋〉之类,差可比拟,其他则罕见其匹。 -


★四、宋代骈体赋 -


    宋代骈体赋,具备前代骈体赋的一般特征,如注重对偶、用典、声律、辞藻等等,此外或篇幅短小,或与律赋相近,或与文赋相近。列表如下:篇幅短小的骈赋与律赋相近的骈赋与文赋相近的骈赋;黄庭坚〈放目亭赋〉米芾〈动静交相养赋〉黄庭坚〈刘明仲墨竹赋〉 -


    如黄庭坚的〈放目亭赋〉写道:「放心者,逐指而丧背;放口者,招尤而速累。自作訿訿,自増愦愦。登高临远,唯放目可以无悔。防心以守国之械,防口以挈瓶之智。以此放目焉,方丈寻常而见万里之外。」全文短小精悍,对仗工稳。 -


    又如米芾〈动静交相养赋〉首段云:「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养之以静。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之则两伤而交病。故圣人取诸〈震〉以发身,受以〈复〉而知命。所以《庄子》曰智养恬、《易》曰蒙养正者也。」此段与律赋之破题并无二致。 -


    再如黄庭坚〈刘明仲墨竹赋〉,全篇句式对偶基本工整,但又有「黄庭坚曰」、「苏子曰」之类散句错综其间,仿佛是用散体文的结构来写作骈赋,表现出骈体向文体过渡的态势。 -


★五、宋代律赋 -


    律赋最重要的特征是韵脚限制。宋人王茂《燕翼诒谋录》说:「国初进士辞赋押韵不拘平仄次第,太平兴国三年九月,始诏进士律赋平仄次第用韵;而考官所出,官韵必用四平四仄。辞赋自此齐整,读之铿锵可听矣。」由此可见,宋代官方规定的律赋押韵规则比唐代更为严整。不过,要完全熟悉和达到考试规定的押韵规范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且非考场所用的律赋也不必严格实行四平四仄的押韵规范,加之由于传抄版刻诸因素,造成部分律赋所限韵脚有脱落的现象,造成后人辨认赋体的困难。 -


【各朝赋体】-


★一、从体裁特点上看,汉代辞赋有三种基本形式[5] : -


1.诗体赋,四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较小,盖由《诗经》演变而来,与诗比较,趋向于散体化。 -


2.骚体赋,形式与楚辞大体相同,乃由楚民歌演变而来抒情性强。 -


3.散体赋,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以体物为主,一般直书其事,铺采摛文,排比铺陈,多以问答体形式展开描写,辞藻富丽,篇幅庞大。主要由诸子问答体、战国纵横游说之文和楚辞演化而来。 -


★二、唐代之后的赋作体裁 -


    中国传统文学的体裁大致可以分成「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文心雕龙?总术》)两种。在韵文之中,诗歌与辞赋是主要的代表性文类。辞赋的体裁,按照我的分类,可以分成骚体赋、文体赋、骈体赋、律体赋四种,简称为骚赋、文赋、骈赋、律赋(详参拙撰〈宋代辞赋辨体论〉,《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7期,2003年)。骚体赋和文体赋是从先秦战国到汉代形成的文体,骈体赋是六朝形成的文体,律赋是唐代形成的文体。唐代及其以后各个朝代,骚、文、骈、律四种赋体都有所发展,根据社会功能和个人爱好,逐渐有所分工,正如清代赋家侯心斋所说:「今之作者,遇大典礼或用古赋(按:包括文赋和骈赋);言情适志之作或杂用骚赋、文赋;考试所用皆律赋也。」(引自程祥栋编《东湖草堂赋钞》初集卷首)认为赋体之选择,是由表现内容的需要所决定的。侯心斋的讲法是不错的,不过,如果从唐代以后现存赋作的数量来考察,哪种赋体流传最多呢?事实上,律赋却是留存数量最多的一种赋体。 -


★三、清代赋学家采用了赋体「三分法」。清初陆葇编《历朝赋格》十五卷,汇选历代之赋,起自荀子、宋玉,下迄元明,先按照赋体总分为三格:曰文体、曰骚体、曰骈体。 -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继承这种三分法。首先指出「古赋之名始于唐,所以别乎律也」,接着区分古赋之体为三种: -


「一曰文赋体。以其句栉字比,藻饰音谐,而疏古之气一往而深,有近乎文故也。」 -


自周荀卿〈礼赋〉、宋玉〈风赋〉至唐杜牧〈阿房宫赋〉,以及宋元明以下之文体赋皆属此类。 -


「一曰骚赋体。夫子删诗,楚独无风。后数百年,屈子乃作〈离骚〉。骚者,诗之变,赋之祖也。后人尊之曰经,而效其体者,又未尝不以为赋。」 -


从汉贾谊之〈旱云赋〉至明陶望龄之〈述志赋〉、伍士隆之〈惜士不遇赋〉之类,皆属此体。


「一曰骈赋体。骈四俪六之谓也。此格自屈、宋、相如,略开其端,后遂有全用比偶者。浸淫于六朝,绚烂极矣。唐人以后,联四六,限八音,协韵谐声,严于铢两;比如画家之有界画勾拈,不得专取泼墨淡远为能品也。」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赋体文的演变
赋 体
(1)辞赋与骈文之同异
从诗中来,到文中去——论赋体的演变及其特点
诗词歌赋里面的‘赋’具体是指什么?
辞赋 -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