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郝现军大夫读书笔记【5】

       叶天士治疗脾虚肝旺之病,用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加丹皮、桑叶之法。

       某医师治疗徐某案,是应当学习的。病者年七十岁,上年患小便不禁,次年又患癃闭,某医师均用补肾胃法治愈。小便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虽然膀胱为病,而其本在肾。因为肾司二便,肾合膀胱故也。又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从补肾胃之阴入手,看似平淡,非潜学有得者,难臻此景。此等处可以师法,不要忽视。

      咳嗽治法:常见者为风寒犯肺所致。选用苏叶、防风、杏仁、前胡、陈皮、甘草为主药。痰多加茯苓;发呕加半夏;寒重有汗加桂枝、生姜;寒重无汗加麻黄、细辛;寒痰加黑附子、生姜;饮家久咳加五味子、干姜、茯苓、半夏;实喘加厚朴、苏子;化燥加杏仁、紫菀、川贝母、枇杷叶;化热加黄芩、桑叶、瓜蒌,甚者加生石膏。此外,痰饮咳嗽在寒冷季节亦属常见,轻者用二陈汤加杏仁、紫苏、厚朴、生姜,重者用小青龙汤加减。肾阳虚用真武汤、金匮肾气丸;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都气丸;肺燥咳嗽可用清肺平燥之法,根据病情轻重,以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加减。如果咳嗽而见骨蒸盗汗,甚则失血者较为难治。一般采用清金保肺、退热除蒸等法。同时还要结合生活、情志等各种因素,方可生效。又有老年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应该按照病人阴阳偏虚的情况分别用药。

       妇人少腹痛,腹内有硬块,溺时阴道痛如刀刺,经期紊乱,得之经水未净入房,治当通化下焦之瘀滞,方用檀香、琥珀、牛膝、当归、桃仁、茜草、乌贼骨等药以治之。

      妇人重身,首重安胎,胎隶属于阳明,得母气而生长,土为万物之母,故应培土(人参、黄芪、白术、山药);气机调畅则胎安,疏得一分气,养得一分胎,故宜调气(木香、陈皮、紫苏、藿香);胎前易生热,生热则胎易动,故须清热(黄芩、桑叶);胎处下焦,与奇经有关,奇经八脉隶于肝肾,故当补肝肾(当归、白芍、菟丝子、杜仲、桑寄生),不得轻用大热、大寒,滋腻、淡渗之品。但因寒而胎动者,可用炮姜、陈艾炭等以温之。

      孕妇小便不利或者频数,有因胞胎下压膀胱者,可于安胎药内加入桔梗、升麻等升提之品。曾经治疗一个孕妇,怀孕五六个月,膀胱为胎儿压迫,致小便不利,因为肾司二便,仍以补下为主,于补剂中加升麻数分,服后小便即通利。

      东垣治脾胃用升提药,是针对劳倦伤脾,脾阳下陷引起的病症而言。肝肾虚弱者慎用。

      叶天士制方清灵可法,读《临证指南医案》最可开发人之心思。

      伤寒论注释以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尤氏医案在柳宝怡选的《四家医案》中极好,语无泛谈,不可不熟阅之。初学者除学习古典医学外,尤氏的著作必须全修。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血亏虚之人乃伤其有形,只靠草根树皮不易奏效,宜用血肉有情之品缓缓调治,病者尤须潜心保养。

      阳气不化,中宫积湿,舌苔白滑或者垢腻,法当温阳;盖阳气化,中宫积湿自去,慎用淡渗芳香之药,免耗其正。肾胃阴虚,亦有白苔带滑者,不可误用淡渗之剂。至于阴伤舌干,胃阴不足,舌白而干;肾阴不足者,舌红而干,必须辨明。

      一中年妇女病恶阻、呕吐、少食,精神欠佳,形体消瘦,医治两个月,热药服至干姜、黑附子,凉药生石膏、大黄,愈治越重。病人呕吐不愈。查病人舌干苔薄,脉象较弱。投以五汁饮加沙参,一剂呕吐即止。续服数剂而愈。盖胃久为药物所困,气阴俱伤,药量重必不受,故以甘寒之药养胃获效。五汁安胃饮验方:韭菜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

      胎动见红,脉不滑者多小产。小产后当培补气血,行瘀之品宜慎用。

      产后气血大伤,如不重视调摄,引起疾病转变异常之速。“犯时微若秋毫,成患重如山岳”。产后之病,不可丝毫忽视。生产未满百日(产妇做月子,小月子一个月,大月子一百天),病由产生,仍以产后论治。大抵产后应着重养血,如产妇头痛有郁冒、淤血、下虚之别。宜于养血剂中随证加入祛风、行瘀、固下之品。又如产后发热,证有内伤、外感之异。而属血虚者为多。血虚发热与白虎汤证均有目赤面红,身热烦渴引饮,惟脉浮大而虚,重按全无,与白虎汤证脉洪大长实为异耳。

       陈女士,产后发热恶寒,头晕,汗多,口渴,眉棱骨痛,心悸,胸痞,不思食,食则干呕,吐白沫,苔白厚,右脉弦紧,左脉微读,此为新感风寒,因产后八脉空虚,宗丹溪产后当大补气血,即有杂症以末治之之论。处方:当归、炒白芍、川芎、茯神、煨生姜、酸枣仁、鲜藕、橘饼、天麻、杜仲、补骨脂。再诊:仍寒热汗多,于前方加黄芪、白术、炮姜,去川芎、生姜,连服二剂寒热不作,汗止。肚脐周围微痛,方中加小茴香、甘草,服后病除。

       某妇人产后感冒,寒热汗出咳嗽。平素身体虚弱,常服温补之品。此产后下虚,遭受外感,以胡桃肉捣汁固肾,以杏仁茶饮之,一去邪,一扶正,平淡之当,治愈!

      疾病比如题目,用药则如照题作文,总要认得题目,作文乃贴切妥当。

      小儿疳积:多系父母过于溺爱,饮食不节,多进肥甘,致脾胃受伤,津液枯干,故生此病。由于脾胃受伤,健运失职,往往生积、生虫,所以患疳积之小儿均面黄肌瘦、津液干枯、腹胀、便溏、病多潮热。盖小儿之五疳,如大人之五痨,可温阳脾胃。因肌肉消瘦,津血均伤,所以,养脾胃之药不宜过燥。又由于此病虚实寒热症状错纵互见者居多。治疗时也要全面照顾,可用归芍六君子汤加秦艽、炒鸡内金、制鳖甲、丹参、青蒿等。有虫者常用乌梅丸加减,调理善后用异功散加谷芽等。此病以节饮食为第一要着。不然饮食停滞,不得不予以消导,愈消导而脾胃愈伤,病不易愈。

      三七常用以活血化瘀,外用治疗跌打损伤。三七气味与人参相类,试尝即可知之。因此,三七还具有补气之功。同补药则补,入行瘀药则攻。

      小儿吐泻:某小儿生下十余日即病吐泻,嘱咐用煨生姜、半夏、茯苓(小半夏汤)水煎服。恐久吐损伤脾胃,引起不良转变。满月后诊视,见其形瘦而面色青白,此先天不足,不能专治其疾,宜扶后天之土,用甘温益阳法,方用党参、当归、砂仁、炒白术、煨生姜、陈皮、甘草。服此方待吐定后,可用六君子汤为末,姜枣汤送下。

      又一两岁小儿,姿食生冷,脾胃大伤,上吐下泻,两目凹陷,肢冷脉微,病重。用丁香、安桂、炮姜、胡椒、砂仁、炒白术、灶心土挽救之,服用吐泻减轻,改用桂附理中汤加菟丝子、枸杞子、杜仲等以温补脾肾,调理十余日而安。

      小儿吐泻证,脾胃阳气受伤,应用甘温益阳,或者辛热温中,已经如上述。又有所伤不甚,可用甘淡实脾人参、茯苓、白术、四君子汤之类即可胜任。此系病情单纯者而言。由于小儿发育未充,或者感时邪,或伤饮食,往往出现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象。当用理中汤合半夏泻心汤治之。但要根据寒热的多少、虚实的主次予以化裁。如热多增黄芩、黄连,寒重增干姜或者去黄芩加肉桂,中寒呕多去白术加砂仁、丁香。泻多而虚重用人参、炒白术。虚多而有积滞者入人参加枳实、厚朴。阳虚厥冷加黑附子,吐蛔虫者加乌梅、川椒。喻昌进退黄连汤之运用,实尤先得我心。盖病情复杂多变。用药亦须随之而增减,才能与之相适应。黄连汤方: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大枣、半夏。

       一个小儿发热21天不退,寒热往来,早晨更甚,腹痛,口渴,手足时厥,胸满,腹胀,肚脐痛,每食辄胀,时而头痛甚剧,热甚时脉弦数甚,热缓时脉亦和缓,小便短赤,大便尚通,其舌苔花白(这是关键),应以虫病为主。而外邪未解,亦须照顾,以乌梅丸立方治之:乌梅炭、吴茱萸、炒黄连、川椒、黄芩、银柴胡炒老米茯苓橘饼谷芽苏梗,两付热退,后以甘淡之药调之。

      凡芳香之品能开通关窍,救急药往往用之,但是耗散真气,应该适可而止。对元气不足以及阴液亏耗者更须慎用。

      桂是温营之药,肉桂性降,温肾纳气,桂枝则走表解肌。凡阴液少以及营血有热者不可使用。苏叶开肺气,苏子降肺气,二味同用,有一开一降之功。苏梗则和中之力较多,虚人感冒可代苏叶。

      桑葚膏治疗阳虚头晕,对失眠效果甚好,但须久服。黑豆皮补而能通,较黑豆为灵活,阴虚而运力化力弱者多用之。薏苡仁虽然有健脾除湿之功,但大泄精气,孕妇以及肾虚体弱者均忌之。

      姜虽常用之品,不论干姜、生姜、煨姜,凡血虚液亏者不可使用。因为太辛耗血之故。如果血寒者可用炮姜,但分量亦不宜太重。

       参之功效甚多,对久病胃虚不思食者,用之有殊功。服用鹿茸以淡盐水送下,取其不燥而引入下焦。热痰蒙蔽,神识不清者可用竹沥、姜汁、石菖蒲于当用方剂中,以祛痰开窍,但姜汁之分量宜轻。

       咳嗽而小便自遗为膀胱咳,须用茯苓、肉桂以化膀胱气。按:膀胱咳用银杏果仁煮食之最好,一天吃十来个,银杏仁治咳嗽并补肾纳气,治疗遗尿、尿频效果好。此证由于肾气不固者较多,所以还应加入菟丝子、杜仲以温肾,乃腑病治脏之法。杜仲裂处有断丝,菟丝子煮时有粘涎,虽然性皆温,仍有补阴作用。

       前人制方多重气化,如补方中兼用通药者,盖防其气不化故也。补中益气汤中之用柴胡、陈皮,归脾汤中用木香,皆系此故。六味地黄丸之用泽泻,异功散之用陈皮,皆所以化气也。

       刘某患腿痛有年,每遇到夏秋之际,两腿红肿,小便黄赤,不能行动,诊其脉滑数,两腿色红微肿,诊断为湿热下注,即以鲜马齿苋二两、金银花一两,煎水薰洗,另用方:防己、苦参、金银花、苍术、黄柏、牛膝水煎服,两付而愈。

       一产妇胞衣不下,其夫以双指探其喉,产妇忽作恶而胎衣随下。此由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因作恶而顿畅,故胎衣不复滞留。

      妊娠恶阻下血,曾刮宫数次,方药:当归、白芍(平肝)、砂仁、藿香、橘皮、竹茹、黄芩、赤苓、荷梗,加减使用。

      婴儿诞生数月时,感受暑滞,脾阳不振,水泻多日,囟门下陷,乳饮日少,脆弱万分。投以小剂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易以防风(煨),次日泄泻停止而囟门亦起。按:李东垣用升麻升脾阳,每嫌其过,叶天士改用防风比较稳妥。余师叶天士意,每获奇效。阳(胃)易伤阴,阴(脾)易亏阳。胃阳既然易伤阴,所以胃喜凉润;脾阴既然易亏阳,所以脾喜温化。后之治脾胃证者,但觉脾胃阳虚,尽可师东垣之意。可是胃阴伤和脾阳虚者,则应兼用东垣、天士之方,庶无偏胜之弊端。每见脾胃消化不良,似非大病,究其所以积年累月愈治愈剧者,皆由未辨脾胃阴阳和七情之气,方药乱投所致。至于脾胃阴阳俱虚者,也不少见。养胃阴药用:沙参、石斛、玉竹、麦冬等;健脾阳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莲子、山药、芡实、煨姜等;鼓舞脾胃之气药:稻芽、麦芽、炒鸡内金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枳实消痞丸适合怎样的人群使用 枳实消痞丸的作用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伤寒大家治脾胃的方法,你知道哪些
江尔逊:浅谈白厚腻苔的辨证论治
儿科醒
166-儿科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