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儿厌食症验案三则解析

脾弱肝旺证

杨某,女,3岁半,2019年5月21日初诊。
主诉:纳呆五月余。诉患儿5个月前,因不愿意去幼儿园出现脾气怪,易激惹,好动多啼哭,见食不贪,进食量明显减少,自服“赶集上”等药效果不佳来诊。症见:纳呆,每餐进食7~8勺,性怪,夜间汗多,磨牙,大便干,2~3日1次,小便可。查体:面色萎黄,舌红苔少,指纹淡紫。
诊断为厌食,辨证为脾弱肝旺,治以健脾平肝开胃,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银柴胡9g,白芍9g,白术6g,茯苓9g,太子参9g,陈皮6g,半夏曲6g,钩藤6g,夜交藤6g,小枣6g,谷芽6g,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3月23日复诊,诉服中药后,患儿食量有所增加,但大便仍干,上方加莱菔子、瓜蒌仁行气润肠。继续6剂后进食基本正常,停药后病情无反复。
按:小儿神气怯弱,因环境改变导致情志不畅,肝失调达,气机不畅,肝气横逆,乘克脾土,导致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而出现纳呆。临证用《医宗金鉴》中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本方是治疗脾虚肝旺证的常用方。方取健脾益气的六君子汤合疏肝理脾的四逆散化裁而成。本例患儿苔少,考虑胃阴不足,故易柴胡为银柴胡。《本经逢原》:“银柴胡,其性味与石斛不甚相远”。银柴胡理肝脾,调中宫,疏肝开郁,清疳热,退虚热;白芍味酸收敛,敛津液,护营血,养肝血柔肝阴,泻肝热,补脾阴;两药配伍,一收一散,肝脾同治,以达理脾养阴,疏肝柔肝之效。半夏曲能和胃降逆,消食宽中;陈皮善理脾胃之气;二药配伍能和胃降逆,理气消食。太子参、白术、茯苓,补益脾气,能健能渗,使脾健且水湿外出。钩藤清热平肝,夜交藤养心安神,小枣味酸入肝,以助白芍柔肝。全方用药平和,疏肝柔肝平肝,健脾和胃,肝脾功能恢复正常,厌食得愈。
REF.尹蔚萍,夏杰,杨若俊,熊磊.熊磊教授辨治小儿厌食症验案解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41(08):1-3.
脾虚夹积证
王某某,女,2岁,2019年11月4日因食少1月就诊。
患儿1月前因过食肉食后出现发热、呕吐、腹胀,体温达39℃,诊为消化功能不良,予“双歧杆菌、健胃消食颗粒、清热解毒颗粒”口服治疗2天后症状缓解。但此后逐渐出现食少,见食不贪,每餐均需要家长强迫进食,眠尚可,大便稀,日1次,小便调。望其:精神好,面色稍黄,咽红,扁桃体不大,心肺无异常,腹稍胀,舌红,苔根黄厚,指纹紫。
小儿本脾常不足,患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后未予调理,每日仍强迫进食,脾不健运、胃不受纳,故脾胃更虚,运化功能失司,致饮食逐渐减少;食而不化,集聚中焦,湿热内生,腹胀不适。舌淡,苔根黄厚,指纹紫均为脾胃积滞,中焦湿热之象。
纵观舌脉症,本病辨为厌食之脾虚夹积证,治以健脾助运,消积化滞,以运脾散加减,方药如下:炒苍术9g、陈皮6g、薏苡仁9g、大腹皮6g、黄芩6g、枳壳6g、炒莱菔子6g、茯苓9g、砂仁6g、白术9g、甘草6g。6剂,每日1剂,分三次冲服。
2019年11月9日,二诊,药后虽仍食少,但能主动要求进食,服药当日,解大便1次,大便臭秽,量多。后每日大便1~2次。舌淡红,苔根稍黄,纹紫。药后脾运胃纳功能渐复,中焦气机调畅,食积消,故腹胀减、渐有食欲;脾运有力,胃降得司,腑气畅通,积滞得消,故便下臭秽量多。故辨为脾虚渐复,积滞渐消,治以健脾益气,佐以助运,效不更方,继以运脾散加减,方药如下:炒苍术9g、陈皮6g、法半夏6g、薏苡仁9g、大腹皮6g、枳壳6g、焦山楂6g、茯苓9g、砂仁6g、白术9g、藿香6g、炒麦芽6g、荷叶6g、甘草6g。共6剂,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2019年11月19日,三诊。服上药后食欲好,食量增,主动进食,但2日前过食肉后出现食少,大便2日未解,小便稍黄。舌淡红,苔白根稍厚,纹淡滞。患儿脾胃功能刚复,本应细心调理,但由饮食不节、过食肉食后再次受损,出现脾胃健运失常,食滞中焦,食少;中焦积滞,气机不调,腑气不通,大便2日未下。辨为脾虚失运,乳食不化之证。治以健脾益气,消积化滞,方以加减运脾汤,方药如下:炒苍术9g、陈皮6g、法半夏6g、薏苡仁9g、大腹皮6g、枳壳6g、焦山楂6g、茯苓9g、砂仁6g、山药6g、白术9g、党参9g、荷叶6g、甘草6g。共6剂,日一剂,分三次,冲服。
按:本案疾病性质为脾虚失运之虚实夹杂病,治疗以运脾补脾为主,佐以消食导滞。一诊以炒苍术、陈皮、茯苓、白术、薏苡仁、砂仁运脾和胃利湿,以大腹皮、枳壳、炒莱菔子助运消积,使脾运渐复,积滞渐消。二诊在一诊基础上,加法半夏、藿香、荷叶以健脾利湿,醒脾和胃,加焦山楂、炒麦芽和胃助运消积,去莱菔子防破气太过伤脾。6剂药后患儿饮食恢复如常,若加以饮食调理即可。但后因饮食不节,病情反复,患儿三诊。三诊仍然抓住患儿脾虚的主要矛盾,在二诊和胃消积基础上加山药、党参健脾益气,使脾气健运,通过恢复脾胃气机升降转枢,消除中焦积滞,恢复脾胃功能。患儿三诊而愈。前后三诊方药中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
REF.陈竹,彭玉,杨见辉,冷丽,李艳静,陈健美.浅析彭玉教授防治小儿厌食经验[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2(04):15-19.
痰食互结证
李某,男,5岁,2019年3月5日初诊。
近3个月来不欲饮食,稍食则易呕吐痰水夹杂食物残渣。刻见:腹部胀满,饮食减少,不欲饮食,饭后易呕,胸下痞闷,夜间熟睡后口角流涎,大便稀溏,每日2~3次,小便正常,睡眠可,舌淡红、苔腻,脉滑。经问诊未发现有其他促使呕吐诱因,查微量元素均正常。
中医诊断:厌食症,证属痰食互结证。治以消痰化积,运脾开胃。
二陈汤合保和丸加减:茯苓10g、陈皮6g、炒枳壳6g、炒白芍10g、木瓜10g、法半夏10g、炒莱菔子10g、焦槟榔6g、乌梅10g、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延胡索10g、竹茹5g、蜜桑白皮10g、炙甘草6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19年3月12日二诊:饮食明显增加,腹部胀满减轻,无呕吐流涎,大便已成形。一诊方去延胡索、蜜桑白皮,加炒白术10g、苍术10g,7剂,用法同上。
1个月后随访,患儿饮食、二便皆正常。
按语:本例患儿厌食已近3个月,脾虚则湿困,水湿内停中焦而生痰,脾气不升,不能运化水谷,宿食痰饮停聚胃脘则脘腹胀满,水湿上泛则呕吐痰涎,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则大便稀溏。治以消痰化积,运脾开胃。方中茯苓、木瓜、法半夏、炒莱菔子、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化积,竹茹止呕,延胡索行气活血,炒枳壳、焦槟榔理气宽中、化痰消积。二诊时腹部胀满减轻,故去延胡索、蜜桑白皮,加炒白术、苍术以健脾燥湿。
REF.王方超,呼荟茹,吴丽萍.张士卿教授运用虚实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20,16(02):1-3.

整理丨菟絲子       圖片丨王德福


專注於中西醫文獻及醫案整理

歡迎投稿、誠招廣告

◆版權聲明◆

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痰阻闭经 苍附导痰丸
【医方简说】【运脾散】运脾散 (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陈皮、枳壳等)
【推荐好文】苍附导痰汤加减治疗脾虚痰湿内阻型妇科病举隅
化痰二陈汤辩证应用
陈氏幼科秘诀
香砂养胃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