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内科学——感冒、咳嗽

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主要区别是

A. 前者偏干风寒,后者偏干风热 

B. 前者肺卫症状突出,后者全身症状重

C. 前呈散发性多后者呈流行性 

D. 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E. 前者四季可发,后者冬春多见

2.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口不渴,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证属

A. 风寒感冒

B. 风热感冒

C. 风燥感冒

D. 暑湿感冒

E. 阳虚感冒

3.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面色少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红脉浮而细弱,证属

A. 风寒感冒

B. 风热感冒

C. 气虚感冒

D. 血虚感冒

E. 阴虚感冒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风寒感冒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血虚感冒多见于素体血虚和产后、失血之人。症见身热,微恶风寒,面色无泽,头晕痛,无汗或汗少,唇甲色淡,心悸多梦,气怯声微,或有咳嗽,或口渴咽干。


细目一感冒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感冒与风温感冒

特别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要点四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感冒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常人感冒和虚体感冒。常人感冒临床分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三大证型;虚体感冒多为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
 
1.常人感冒
 
(1)风寒束表证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紫苏叶、淡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橘红、甘草。

加减:若表寒重,头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若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2)风热犯表证
 
证候: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黑山栀、淡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加减:若风热上壅,头胀痛较甚,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时行感冒热毒较盛,壮热恶寒,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咳嗽气粗,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风寒外束,入里化热,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嗽气急,痰稠,声哑,苔黄白相兼,可用石膏合麻黄内清肺热,外散表寒。
 
(3)暑湿伤表证
 
证候: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花。
 
加减:若暑热偏盛,可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
 
2.虚体感冒

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其病邪属性仍不外四时六淫,临床表现肺卫不和与正虚症状并见。治疗当扶正祛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
 
(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紫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加减:若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见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为阳虚感冒,当助阳解表,用再造散加减。
 
(2)阴虚感冒
 
证候: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玉竹、甘草、大枣、淡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
 
加减: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加地黄、当归,滋阴养血。
 
细目二 咳嗽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咳嗽与喘证

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见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咯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2.咳嗽与肺痨

咳嗽与肺痨均可有咳嗽、咳痰症状,但后者为感染“痨虫”所致,有传染性,同时兼见潮热、盗汗、咯血、消瘦等症,可资鉴别。
 
要点四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咳嗽可概括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分为风寒、风热、风燥咳嗽;内伤咳嗽分为痰湿、痰热、肝火、阴亏等证型。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宜。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桔梗、前胡、橘皮、金沸草、甘草。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可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若素有寒饮伏肺,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淡红,苍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改投小青龙汤。
 
(2)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风热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加减: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者,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证
 
证候: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薄荷、淡豆豉、杏仁、前胡、牛劳子、南沙参、浙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加减:若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蕴于肺,雍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加减: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桔梗、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橘红。
 
加减: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浙贝母、冬瓜仁、薏苡仁等清热化痰;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证
 
证候:咳嗽呈阵发性,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苏子、竹茹、枇杷叶、甘草。
 
加减: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萎、桔梗、枳壳、旋覆花利气降逆;痰黏难咯,加海浮石、知母、贝母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川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加减: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牡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若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加党参、五味子。


编辑:六月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中医,必须懂
拒绝输液!学中医,必须懂''''中医治疗感冒''''的关键
支招 | 5种类型【感冒用药】
中医内科肺系疾病重点.doc
外感病诊治经验
风热感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