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上)

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张喜奎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上午好。今天上午我和大家讨论一下《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一个人是不是中医,最重要的是看他的临床思维是不是中医。如果这个人没有中医的临床思维,那么即使他用的是中药,他也不是中医。一个医者,正确地把握中医思维,掌握中医的辨治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鉴于此,我想和大家就《伤寒论》的辨证体系进行一番梳理。我们知道,《伤寒论》建立了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理论框架和治疗法则,通俗来讲,《伤寒论》的整个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就是六经辨证。

一、《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实质

    何为六经呢?历代的争议是很多的。从古到今,六经有二十多种学说,包括经络说、六经分证说、气化说、经界说等。前段时间还有人发表文章,把六经分为三部分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把少阳和厥阴归为半表半里证,把少阴归为表证。我认为,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虽然争议归争议,但历代医家都达成了一种共识:六经是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探讨六经辨证实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3个概念:病、证、症。

    (一)明确“病”“证”“症”的概念

    对于“病”来讲,是对某个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这个病的本质性认识。“证”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判断。病和证,一个讲的是疾病的基本规律,一个讲的是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症”讲的是“症状”,包括自觉的症状和他觉的体征,是机体有了病变所具体表现的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我们现在明白了病、证、症的关系,我们就知道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根本性矛盾;证是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证从属于病;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病、分析证候昀依据,也是判断疗效的依据。我们临床上治疗疾病,首先就要建立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诊断标准。

(二)建立中医病、证、症的诊断标准

    有好多人一讲到中医的最大特点,就说是辨证论治,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是不对的。我记得我读硕士的时候,就曾就辨证论治的不足及其弥补措施写了文章在《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六期。

    我认为,单纯的提倡辨证论治是错误的。我讲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第一.无症可辨。什么叫无症可辨呢?随着诊疗手段的发展,有好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疾病现在发现了,但是这个人没有症状。譬如说隐匿性肾炎,在体检的时候发现有蛋白尿、血尿,但你问这个患者有没有什么不舒服?他说没有,什么都正常,那你怎么辨呢?第二,证的不确切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患者是癌症晚期,假设他表现出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大便稀溏、纳差,那么我们辨为脾肾阳虚证。一个患者反复感冒1年,表现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大便稀溏、纳差,这又是什么证呢?也是脾肾阳虚证。从辨证论治角度来讲,这两个证是等同的,但是这两个患者的治疗一样吗?预后一样吗?很显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单纯辨证论治就很容易出问题。

    另外要注意的是,证和候是不一样的。我刚出的一本书《张喜奎伤寒论临证提要》里面就谈到了证和候的问题。证是内在的东西,候是外在表现。有同证同候的,有同证异候的。譬如同一个营卫不调,它可以表现为《伤寒论》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也可以表现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这两种表现一样不一样?当然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些是同证反候,证相同,但表现出来的候正好是相反的,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注意。

    《伤寒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变,是据变达常。所以,常证常法基本不讲,讲的是你不知道的东西。比如,真武汤证在《伤寒论》中有两条。大家都知道,真武汤证是什么证?阳虚水泛证。阳虚水泛的常见表现是什么?当然是水肿、怕冷。但《伤寒论》有没有给你讲常见的症状?没讲。我们见到一个人水肿.怕冷,谁都知道这是阳虚水泛证了。那么《伤寒论》讲的是什么?第一个是第82条,“心下悸,头眩,身相动,振振欲辟地”。这是个什么证?如果张仲景不告诉你是阳虚水泛证,估计80%的人都搞错。这个人有什么表现呢?心慌,有点头晕,肌肉跳动,站不稳,站着好像要摔倒了。张仲景告诉你这种表现叫阳虚水泛,泛在哪里?泛在肌肉、泛在筋脉。怎么办?用真武汤来治。第二个是第316条,出现在少阴病,表现为“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我们今天一看腹痛、下利可能80%- 90%的医生就想到气虚,想到了太阴。张仲景告诉你腹痛下利仍然有阳虚水泛。在《金匮要略》里边讲得很清楚,“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讲的是不是阳虚水泛?阳虚水泛泛在哪?泛在了肠道。怎么治?仍然是温阳利水。这也是张仲景“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的体现。同时,这一条又讲小便不利,又讲小便利,这是为什么呢?好多人讲《伤寒论》讲到这点就不讲了,为什么不讲?因为不好讲。为什么同一个证,有小便利,又有小便不利呢?同样都是阳虚水泛,肾关出现了问题。一种情况是关门常闭而不开,小便尿不下来;一种情况是关门常开而不闭,所以小便利。对于常开而不闭这种情况,我治疗过这样一位患者:一位女性患者从小就尿床,从小尿到大,找个对象不敢结婚。她表现出什么症状呢?走路走得快一点,或说话大声一点,或咳嗽都会尿出来,走到哪里都要用毛巾垫着,吃了好多药都治不好。她还表现出典型的心悸、头晕,而且舌淡,舌苔是水滑的。我就想到了张仲景第316条“或小便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前面她吃的药都是温阳补肾,却没有利水气,肾关一直不能闭合。所以,我就给她开了真武汤,结果吃完之后,很快就见效。

    所以,证和候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应该学习中医辨病、辨证、辨症三位一体的思维方法。病的标准体现疾病本质,有利于我们把握疾病全局。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可以指导治疗方向。证的标准体现疾病当前主要矛盾,确切反映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辨证论治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体现治疗的阶段性,便于抓着主要矛盾。症的标准体现量化,反映疾病的缓急,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辨症论治应临床之急,当某一个症状严重到足以影响疔效,甚至影响患者生命的时候,就必须要加以解决,这就是辨症论治。

    实际上,《伤寒论》早就建立了相关的标准,构筑“三辨一治”(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临床体系。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伤寒论》除了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这三篇以外,凡是涉及治疗的篇章,都以“辨某病脉证并治”命名,比方说“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都是既有病,又有证,又有脉,还包括了治。这个脉是什么呢?脉实际上就是症状。所以,《伤寒论》每一篇包含了辨病、辨脉、辨证、辨症、论治4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就是“三辨一治”的立体思维方式。

    我们看中医有没有诊断标准?有好些人说中医没有诊断标准,这说明你《伤寒》学得不好。《伤寒论》当中有六个提纲,六个提纲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疾病的诊断标准。我们来看一下《伤寒论》的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我们看一下这六条是什么?这六条是提纲,更是疾病诊断标准。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提纲证,把疾病分为六大种类。

    有人问,《伤寒论》讲的是什么?我认为,《伤寒论》讲的是疾病的共性,包含了内、外、妇、儿各科,而《金匮要略》讲的是疾病的个性。所以,咱们的医家老祖宗早就讲过“六经钤百病”。我在2007年出了一本书叫《肾脏病六经辨治》。除了肾脏病可以用六经辨证,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疾病用六经辨证处理都是有效的。为什么?因为《伤寒论》讲的是共性的东西。

    (三)《伤寒论》“六经辨证”步骤

    那么只讲这六个病行不行呢?是不行的。在病的诊断标准下,又细分出很多“证”的诊断标准。讲到太阳病,太阳病是营卫失和的疾病,而第2条接着给你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接着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还有第6条讲“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些讲的是什么?是太阳病的表证。太阳病不但有表证,还有里证,不但有外感,还有很多杂病。张仲景根据具体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体质等不同,制订了备自相应的诊断标准。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

(摘自《名师经方讲录》第八辑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p62-8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六经,识方证,人人可入仲景门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
伤寒论临证应用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学《伤寒论》?
伤寒论绪论部分习题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38)-如何提高经方临床疗效(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