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儿科学——概论(四)

1. 小儿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目睛下垂,其证是
A. 头小畸形
B. 五迟证
C. 痴呆
D. 五软证
E. 解颅
 
2.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的疾病是
A. 腹泻
B. 便秘
C. 肠炎
D. 肠套叠
E. 肠梗阻

3. 口服给药法中,婴儿每剂内服中药煎剂总药量是
A.10-30ml
B.50-100ml
C.120-180ml
D.200-250ml
E.250-300ml
 
4. 治疗小儿痄腮,捣烂外敷腮部的中药是
A. 马齿苋
B. 延胡索
C. 白芥子
D. 吴茱萸
E. 芫荽子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小儿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目睛下垂是解颅的表现。

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的疾病是肠套叠。

3.【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口服给药法中,婴儿每剂内服中药煎剂总药量是50-100ml。

4.【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治疗小儿痄腮,捣烂外敷腮部的中药是马齿苋。
 


儿科四诊特点(二)

考点一 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1.听声音

1)啼哭声

啼哭声音洪亮有力者多为实证;细弱无力者多为虚证;哭声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多为腹痛;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急喉风;夜卧啼哭,睡卧不宁,为夜啼或积滞。

2) 呼吸声

若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实证,肺蕴痰热;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者,为邪壅气道,是为哮喘;呼吸急迫,甚则鼻扇,咳嗽频作者,是为肺气闭郁;呼吸窘迫,面青不咳或呛咳,常为异物堵塞气道。

3) 咳嗽声

如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多为燥邪犯肺,或肺阴受损;咳声清高,鼻塞声重,多为外感;咳嗽频频,痰稠难咯,喉中痰鸣,多为肺蕴痰热,或肺气闭塞。咳声嘶哑如犬吠状者,常见于白喉、急喉风。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为顿咳(百日咳)。

4) 语言声

呻吟不休,多为身体不适;妄言乱语,语无伦次,声音粗壮,称为谵语,多属心气大伤。语声低弱,多语无力,常属气虚心怯。语声重浊,伴有鼻塞,多为风寒束肺;语声嘶哑,呼吸不利,多为毒结咽喉。小儿惊呼尖叫,多为剧痛、惊风;语声謇涩,多为热病高热伤津,或痰湿蒙蔽心包。

2.嗅气味

1)口气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嗳气酸腐,多为伤食;口气腥臭,见于血证,如齿衄;口气如烂苹果味,为酸中毒的表现。

2) 便臭

大便臭秽,是湿热积滞;大便酸臭而稀,多为伤食;下利清谷,无明湿臭味,为脾肾两虚。

3) 尿臭

小便短赤,气味臊臭,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臭,为脾胃虚寒。

4) 呕吐物气味

呕吐物酸臭,多因食滞化热;呕吐物臭秽如粪,多因肠结气阻,秽粪上逆。
 
考点二 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助理不考)

1. 问年龄

新生儿应问明出生天数,2岁以内的小儿应问明实足月龄,2岁以上的小儿应问明实足岁数及月数。

2.问个人史

包括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等。
 
考点三 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1. 脉诊

小儿脉象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注意因恐惧、活动、啼哭等影响脉象。一般认为,以成人一息6-7至为常度,5至以下为迟,7至以上为数。基本脉象主要分浮、沉、迅、数、有力、无力六种,同时,应注意结、代、弦、滑、不整脉等病脉。浮为病在表,沉为病在里;迟为寒,数为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结脉为心气伤;代脉为脏气损;细脉为阴虚;弦脉为肝旺或为痛为惊;滑脉为痰食中阻。脉律不整,时缓时数,为心之气血失和。

2. 按诊

1) 按头囟

囟门凹陷者为囟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者;囟门隆凸,按之紧张,为囟填,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颅骨开解,头缝四破,头大颔缩,囟门宽大者,为解颅,多属先天肾不足,或后天髓热膨胀之故。

2) 按颈腋

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咀嚼障碍者,多是痄腮;触及质地较硬之圆形肿块,推之可移,头面口咽有炎症感染者,属痰热壅结之臖核肿痛;若仅见增大,按之不痛,质坚成串,则为瘰疬。

3) 按胸腹

胸骨高突,按之不痛者,为“鸡胸”;脊背高突,弯曲隆起,按之不痛,为“龟背”;胸胁触及串珠,两肋外翻,可见于佝偻病;剑突下疼痛多属胃脘痛;脐周疼痛,按之痛减,并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者,多为蛔虫病;腹部胀满,叩之如鼓者,为气胀;叩之音浊,按之有液体波动之感,多为腹水;右下腹按之疼痛,兼发热,右下肢拘急者,多属肠痈。

4) 按四肢

四肢厥冷,多属阳虚;手足心热者,多属阴虚内热或内伤乳食;高热时四肢厥冷,为热深厥甚;四肢厥冷,面白唇淡者,多属虚寒;四肢厥冷,唇舌红赤者,多是真热假寒之象。

5) 按皮肤

肤热无汗,为热炽所致。肌肤肿胀,按之随手而起,属阳水水肿;肌肤肿胀,按之凹陷难起,属阴水水肿。
 
儿科治法概要

考点一 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1. 用药原则

1) 治疗及时准确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因此要辨证准确,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

2) 方药精简灵巧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于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因此,在治疗时处方方药应力求精简,以“药味少、剂量轻、疗效高”为儿科处方原则。尤应注意不得妄用攻伐,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下、毒烈之品,均当慎用。

3) 重视先证而治

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

4) 注意顾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赖脾胃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因此,不论病中和病后,合理调护均有利于康复,其中以调理脾胃为主。

5) 掌握方药剂量

小儿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更是如此。但对一些辛热、苦寒、攻伐和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如麻黄、附子、细辛、乌头、大黄、巴豆、芒硝等,在应用时则需控制剂量。小儿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为方便掌握,中药汤剂可采用下列比例方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量。

2. 给药方法

1) 口服给药法

根据年龄不同,每剂内服中药煎剂总药量为:新生儿,10~30mL;婴儿,50~100mL;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120~240mL;学龄期儿童,250~300mL。服用汤剂,一般1日1剂,分2-3次温服,但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药方法。

2) 鼻饲给药法

重危昏迷患儿反应差,无吞咽动作,可鼻饲给药。

3) 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是用蒸气吸入器或气雾吸入器,使水蒸气或气雾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疗法,常用于肺炎喘嗽、咳嗽、哮喘、感冒、鼻渊等肺系疾病。一般不可用汤剂作雾化吸入,常用中药注射液,如炎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4) 直肠给药法

肛管插入前先用凡士林滑润头部,徐徐插入肛门,依年龄大小,插入5-15cm。治疗便秘,可将药液装入底部连接肛管的量杯内直接灌入。治疗其他疾病,常采用直肠点滴灌注法。此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儿方药难的问题,而且对于外感发热、肠胃疾病、水毒内闭等有较好的疗效。

5) 注射给药法

将供肌内注射、静脉滴注的中药制剂,按要求给予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使用便捷,给药准确,作用迅速,是儿科比较理想的一种绐药方法。
 
考点二 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助理不考)

1. 疏风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可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可用疏散风邪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毒从汗而解。

2. 止咳平喘法

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药,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药物等。

3. 清热解毒法

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痢疾、血证等。

4. 消食导滞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证等。

5. 利水消肿法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可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等。

6. 驱虫安蛔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肠道虫证,如蛔虫、蛲虫等。

7. 镇惊息风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窍闭神昏抽搐等证。如惊风、癫痫、小儿暑温。

8. 补脾健脾法

适用于脾虚证,是通过补益脾气、滋养脾血、补益脾阴、温补脾阳,治疗脾胃气、血、阴、阳不足病证的治法。

9. 调脾助运法

适用于脾运失健证,是通过运脾化湿、运脾开胃、理气助运、温运脾阳,消除影响脾运的各种病理因素,治疗湿蕴于脾、乳食积滞、中焦气滞等各种原因所致脾运胃纳功能失健病证的治法。

10. 培元补肾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

11. 凉血止血法

主要适用于诸种出血的证候,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紫癜等。小儿血证常由血热妄行、血不循经引起,用清热凉血法治疗居多;但是,气不摄血、脾不统血、阴虚火旺等其他原因引起出血临床也不少见,可用补气、健脾、养阴清虚热等法治疗。

12. 活血化瘀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如肺炎喘嗽、哮喘口唇青紫,肌肤有瘀斑瘀点,以及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有痞块等。

13. 回阳救逆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虚衰欲脱之危重证候。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气息奄奄、脉微欲绝等,此时必须用峻补阳气、救逆固脱的方药加以救治。
 
考点三 儿科常用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1. 熏洗法

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如夏日高热无汗,可用香薷煎汤熏洗,发汗退热;麻疹发疹初期,为助透疹,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汤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

2. 涂敷法

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方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鲜马齿苋、大青叶、青黛、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治疗发颐等。

3. 罨包法

罨包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以消食积;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治疗盗汗等。

4. 热熨法

是将药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围及少腹,治疗尿闭等。

5. 敷贴法

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治疗寒性哮喘等。

6. 擦拭法

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或金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口疮等。

7. 药袋疗法

选用山柰、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草豆蔻、沉香、檀香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选药配合成方,研成粉末,制成香袋、肚兜、香枕等。经常佩戴使用,具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改善环境,防病治病的作用。

8. 推拿疗法

具有促进气血循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系疾病,如泄泻、呕吐、腹痛、疳证、厌食、积滞、口疮等;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杂病,如遗尿、痿证、痹证、惊风、肌性斜颈、五迟、五软等。推拿疗法亦有一些禁忌证,如急性出血性疾病、急性外伤、脊背皮肤感染等。
编辑:蓟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老中医之路之( 18)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
有益的回忆
儿科杂病心法要诀
儿科临证概要 -
艾民小儿推拿学PP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