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元明清时期道家尊师重道典故(五)

(三) 长真真人谭处端

  

谭处端(1123~1185年),本名玉,字伯玉,后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金代山东宁海人。自幼记诵灵敏,同辈中少有可及者,少喜读经史,为人慷慨,孝义传家。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因宿疾往谒重阳祖师。病愈后,追随重阳祖师入道,直至祖师仙逝。在为恩师守孝期满后,谭处端至洛阳修行传道。公元1183年,丹阳真人仙逝,谭处端接管全真教。两年后,谭处端仙逝于洛阳朝元宫,享年六十三岁。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赠长真云水蕴德真人,世称“长真真人”。后世道教南无派奉其为祖师。著有《水云集》传世。[1]

1.因风痹遇恩师

谭玉能与重阳祖师缔结师徒圣缘,还要追溯到他早年的一次患病。史书记载,有一天,谭玉应友人之约,赴席小叙。高兴之余,贪了几杯,在回去的路上,醉意朦胧,竟睡在了路上。斯时,天降大雪。因此,谭玉不幸患上风痹,行动不便,以致影响了正常生活。后来回顾自己年轻时的岁月,谭玉写道:“从前顽恶骋粗豪,今日存心望孽消。”[2]从“顽恶”“粗豪”的用词看,谭玉对自己早年性格弱点颇为清楚。

为了医治风痹之症,谭玉四处求医,用了无数针药,都没有效果。如此折腾下来,他自觉此病非药石可治。万般无奈之际,他只好在心里默背《北斗经》,希望可以有意外之喜。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很大的苇席横空漂浮,他想跳起来把它取下。结果,跳的时候,一抬头,看见北斗星君正坐在苇席上面,谭玉一时受宠若惊,就地跪拜起来。梦到这里,自己竟恍惚间醒了。从那以后,谭玉便生起了归道之心。

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秋,宁海首富马钰师事重阳祖师的消息在宁海疯传。

谭玉是马钰的同窗故友,当然对此非常清楚。由于马钰难舍世缘,十月初一日起,重阳祖师便在马钰府第南园全真庵开始坐环,锁庵百日。当时正值严冬,重阳祖师示现神异,不起炉灶。谭玉闻此,又联想到之前的梦境,便决定到全真庵向重阳祖师求治。

谭玉风痹严重,柱杖而来。当时,重阳祖师正在闭关,不愿意被人打扰,故一开始并没有接纳谭玉。而谭玉早晚守在庵外,一刻不离。就这样过了好几天。有一天,原本闭锁的庵门突然自开。重阳祖师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因缘所致,于是就叫谭玉进来跟自己同宿。

进了庵内,谭玉便与祖师攀谈起来。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此间,谭玉的疾患自然受到了重阳祖师的关注。当时已是寒冬,重阳祖师闭关的草庵里并没有生火取暖,睡觉也只是枕着干海草,里面冷得能把手指冻掉。这样恶劣的环境,对于道行高深的重阳祖师而言,并不算什么,但对于风痹严重的谭玉,就是巨大的折磨了。重阳祖师看到谭玉冷得难受,于是让他抱着自己的一只脚取暖。一会儿的工夫,谭玉就全身发热,汗流浃背。天亮之后,重阳祖师又让他用自己的洗脸水洗漱。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谭玉的风痹之症竟然痊愈了。面对这番奇遇,谭玉折服不已,当下决定抛弃家产,希望终身随侍祖师左右。重阳祖师并没有立即答应这一请求。有一天,谭玉的妻子来找他回家,谭玉当场休妻,表示追随重阳祖师修道之心已定。重阳祖师见状,确定谭玉出离之心坚定,才正式收他为弟子,并以四字秘诀授之,赐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并赠诗一首,云:“超出阴阳造化关,一心向道莫回还。清虚本是真仙路,只要安居养内颜。”[3]

大定丁亥岁(1167年)仲秋,闻重阳真人度马宜甫为门生,公径赴真人所,祈请弃俗服羽执弟子礼。真人付之以颂,便宿于庵中。时严冬飞雪,丹灶灰冷,藉海藻而寐,寒可堕指。真人遂展足令抱之,少顷汗流被体,如置身炊甑中。拂晓,真人以盥洗余水使公涤面。从涤之月馀,宿疾顿愈。于是公推心敬而事之。其妻严氏诣庵呼归,公怒而黜之。公拜祷真人,求道之日用。真人以四字秘诀授之,遂立今之名字焉,又道号长真子。[4]

2.拜丹阳真人为师

公元1170年,重阳真人于汴梁坐化,留下遗言说:“你们几个师兄弟未来造化如何,都在丹阳那里了。”并留下一首诗,云:“一弟一侄两个儿,和予五逸做修持。结为物外真亲眷,摆脱尘中假合尸。周匝种成清静景,递相传授紫灵芝。山头并赴金华会,我赴蓬莱先礼师。”[5]诗的头一句,“一弟一侄两个儿”,明示了他们师兄弟今后的关系。当时,刘处玄、邱处机年龄都还很小,修道进境又浅,令道门兴盛的重担,自然要先落在年长的两位师兄身上,尤其是丹阳师兄。谭处端深知,现在这个时候,唯有团结和相互扶持,才不辜负恩师嘱托,才能让道门事业发扬光大,造福天下苍生。于是,他带头尊马钰为师父。这一事实,虽然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但在谭处端的《水云集》收录的一首《云雾敛》中有“认正丹阳师父语”[6]

对于此事,马钰表示不敢当,并作了一首《爇心香·示众师兄》的词回复:

未至丹阳,怎敢为师。对同流,说破些儿。长生妙处,似有施为。聚五彩云,五行气,五方圭。

酉雉生东,卯兔生西。是木金,间隔之时。净中意会,清里心知,愿早清心,早净意,早行持。[7]

可见,马钰之谦逊,以及时时不忘勉励众师兄弟多多参悟师父在世时的教化,好早日修得大道。后来,谭处端尊马钰为师叔,这在谭处端的多首诗词中都有提及,如《继丹阳师叔丫髻吟韵》[8]诗题,《藏头拆字·其一》有诗句“侄处名师叔钰”[9],《赠云阳程仙》有“学取终南师叔马”[10]诗句等。

自重阳祖师仙逝后,马钰带领自己的三位师兄弟做了不少事情。四人先是一起为恩师举办了丧礼,将恩师遗体临时存在汴梁,随后遵照恩师遗训,匆匆西行入陕,参访恩师修道初期的师友。“谒和、李二真人于终南太平宫。会史处厚于京兆,刘通微、严处常于终南。”大定十一年(1171年),师兄弟四人“居刘蒋祖庵,修治葬所”。[11]

公元1172年春,马钰用行乞募化的钱,率领师弟三人将恩师灵柩从汴梁迁回刘蒋村祖庵安葬,并守丧三年。此间,马钰写下了不少劝勉师兄弟的诗词。现摘引几则,以启后学。

《梅花引·赠众师兄》:“子端午,龙蟠虎,莫使马猿偷眼睹。气神甦,气神甦。海底灵龟依从鼻吸呼。女姹婴娇云里聚。欲赴蓬瀛路上去。炼江湖,炼江湖。结就金丹,方知玉性孤。”[12]

《爇心香·劝众师兄求乞残余》:“物外飘蓬,馁在其中。蓦然闻,撞动斋钟。残余求乞,祷告玄宗。念出家儿,无家地,道家穷。麻麦充餐,消灭尸虫。觉虚心,实腹和冲。婴儿跨虎,姹女骑龙。在虚无中,来无迹,去无踪。”[13]

《满庭芳·蒙师父训诲》:“丘刘谭马,四个小鲜,蒙师钓出深渊。到岸才方磨琢,取火搜烟。飡柴痛如割切,炼顽心,有似油煎。諕得㒈,便常常屏气,似不能言。万种千般锻炼,赖予懑,各各志确心坚。苦处曾经乐处,退步争先。惟恐猿颠马劣,见人人,父母如然。常忍辱,处无为清静,谨谨修仙。”[14]

对师兄弟四人共同生活的经历,丘处机《齐天乐·忆法眷》一词,对此有所反映,词曰:

自东离海上,元本三州,四人同契。异域殊乡,同行并坐,终日相将游戏。谈玄论妙,究方外清虚,道家真味。唱和从容,一时法眷情何义。如今分头迥然,苦志勤心,磨炼各逃倾逝。既是飘零,难为会合,幽僻关山迢递。乾坤间隔。望落落犹如,晓星之势。再遇何年,驾云朝上帝。[15]

可见,当时在马钰带领下,他们师兄弟四人精诚团结,勤加修炼,为守庵期间增添了很多美好回忆。这与谭处端的维持也是分不开的。

大定十四年(1174年)八月,师兄弟四人三年守丧期满,到了要分别的时候,以后恐怕不会再有这样的时光了。他们坐在陕西户县秦渡镇真武庙前,在皎洁的月光下,回忆着这几年跟随恩师学道修道,再到如今为恩师庐墓,不免有所感叹。不知是哪位师兄提议,让每个人说说今后的志向。马钰因自己半生富贵安逸,染了不少习气,故曰“斗贫”;谭处端以自己多年维护教门团结,调停内外,而不离本性之真,故曰“斗是”;刘处玄自忖涉世未深意志不坚,易受风俗所染,故曰“斗志”;丘处机则因自己一向洒脱散淡,担当不足,立志为“斗闲”。四人所言不同,但都追随恩师,修炼心性,追求大道。此后,他们各从所志,勤于修行,大力弘道,深受世人敬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人物|列名“七真”之首 马丹阳壮大全真教
修行闹市中 刘处玄炼心成“灰”
《有象列仙全传》《太平广记》神仙(17)
《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碑石全文
祖师语录:《丹阳真人十劝》
《玄门道语杂志》第十三期:玄门仙范长生真人刘处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