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季羡林:“半”字人生境界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国学大师季羡林,生长在动荡的年代,

一生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文革”的洗礼。

他从清华大学赴德国,艰苦求学,

历经磨难,机缘巧合下结实了德国姑娘伊姆加德,

并生出情愫,

最终却又为了祖国和家人毅然回国,

而这个德国姑娘为了季羡林,终身未婚。

这段经历是痛苦的,

也使得季老深知人生是不能完满的,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他不得放弃这段感情,

将自己投身于祖国与学术研究里。

即使在动荡的十年中,

季老也从没被击倒,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做学问,

笔耕不辍,

哪怕写的再慢,也没有停止过,

这强大的精神力量可见一斑。

进入晚年的季老,

由于学术上丰富且突出的成就,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可谓名满天下,

但他的生活却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简单,

三餐至简,素食为主;

起居至简,家用老旧,花销至简,慷慨捐赠,

他一辈子将大道至简做的淋漓尽致。

你会发现无论在学术、为人、

修身等多个方面,

季老都近乎于一个完人,

然而世界上不可能有完人。

就像他在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说,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

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老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

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介布衣”,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而已。

或许这就是,

当一个人的境界越高,追求越高,

他的神性就会放大,但姿态却会放低,

他会融入这个世界,

成为其中最不起眼的渺小存在。

所以季老为人所敬仰的,

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而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也是将自己的经历融会贯通后留给世人的人生哲学。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

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季老整个人生经历的感悟《不完满才是人生》,

也是季老总结的“半”字人生境界。

1

“半”字之道,寓意深邃,耐人寻味。

酒半酣美,花半吐媚。半即适度,适度为美。

大凡成功人士都说话留有余地,

做事掌握分寸,交友注意距离,

这就是一种哲学思维,就是“半”字魅力。

所以,“半”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

想想确实如此:

除了苏东坡先生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外,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还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等等。

由此可知,人自从一生下来,

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

就注定了每个人生都是不完美的,

但因此却也会成就另一番完美,

这就是“半”字的境界。

曾几何时,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已到耄耋之年,仍是个单身的男人,

他饥肠辘轳,满脸的愁容,到处流浪,

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是在寻找已逝的花季,

还是在寻找失落的青春,

可能也是在寻找中意的女子。

有一个好奇的人问他:“你在寻找什么?”

老人当时面呈窘态,

那布满皱纹的老脸略带红晕说:

“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子,

然后娶她为妻。”

那人听后更是费解,

又莫名其妙地问到:“您老已是古稀之年,

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足迹差不多是遍布天下,

怎么还没有找到呢?”

“有的,功负不负有心人,

我的确是碰到了一个我认为是完美的女人。

她是无与伦比的,她貌似天仙,

性格更是柔情似水,体贴细腻,待人宽容善良。”

“那你为什么不娶他为妻呢?”

这时的老人是仰天长叹一声,

面部愁云布满,

不一会儿又似有所领悟的说到:

“她也在寻找她生命中认为是最完美的男人。”

其实,

只有勇敢地接受不完美,

带上一半耐心,加

上一半理解,

才会一起走向共同的完美。

回到现实生活中,

冯小刚的女儿,出生时是个先天兔唇,

医生告诉他,按以往惯例,

如家长放弃婴儿,医院可以开具证明,

以后可以生育二胎。

冯小刚不假思索地告诉医生:我不放弃。

无独有偶,

著名影视明星李亚鹏和歌坛巨星王菲,

婚后也生了一个先天兔唇的女儿。

他们不离不弃,坦然接受。他

们还为此成立了“嫣然天使基金”。

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

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

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

当冯小刚的女儿冯思语18岁生日时,

冯小刚对她说:“亲爱的女儿,

现在你要开始接触到真正的人生了,

生活有时候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公平,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

要学着面对一切真实,接受一些不完美。”

是的,人生是在追求完美,

但也总会留下遗憾。

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黑暗就会在你背后。

所以,生活里有阳光就会有黑暗,

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

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

特别是在激烈竞争,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

只有“求半”的境界,

才能坦然地的面对人生,

淡泊地看待荣辱得失。

2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这个道理我们似乎都懂。

但我们总会羡慕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

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高出一等。

有些愿望,一旦没有实现,就会抑郁低落,

心情一落千丈,

偶遇挫折也会一蹶不振,放任自由。

但是,生活得快乐、生活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世界,不要比较,

更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是唯一和独特的,

只有不完美才是完美。

所以,“半”是一种安逸平和的理想生活。

面对生命中一切无常与得失,

季老的“半”字哲学,

告诉我们:“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朴朴素素的四句诗,

却胜过千言万语。

只有在“半”的状态中,

人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

不完美就像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醒,

而完美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的迷惘。

杨绛曾说,她愿有一件凡间的隐形衣,

而这隐形衣就是身处卑微。

权力、财富上的不完美,

使一个人隔绝于世,

更能清楚地找到自己的思想,

认清世间百态。

我有一个朋友打算去欧洲定居,

于是打电话问我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我说,先说不利的吧:餐馆贵得要死,

还不一定符合你的口味;

大部分商店周日不开门;

快递没有中国快;

下雨的日子比晴天多。

好的方面是生活节奏慢、压力小、人们之间不攀比,

大家都在过自己的生活,

没人对你的日子指手画脚,

你可以真正做自己。

她思考片刻说,

为了可以做自己,

我愿意接受前面的小瑕疵。

还有一个同学小倩,

漂亮、能干,性格好。

工作一流,嫁得好,

唯一的缺憾是,两人结婚数年,至今未孕未育。

去医院检查,两人都没有毛病。

中药吃了好几框,还是不见效。

好在夫妻俩都是高知群体,

互相宽慰互相开导,

两人在彼此的深情里,

都没有因为这件事给心底留下阴影。

他们现在已经释然。

小倩说:“我应该满足了。

上帝把这么好的男人给了我,

虽然我一百个愿意为他生个娃,

可既然命运如此,一定也有它的道理。

能来更好,我随时准备好当妈妈;

不来就不来吧,丁克也挺好的。”

而小倩的老公说得更让人心暖:

“我本来想要个女儿,

希望她长得像妈妈。

我老婆这么漂亮,后继无人太可惜了。

不过没有也没关系,

还没有人跟我抢她的关爱。”

他俩的态度,让人感动至极。

用“半”字的心态对待生活,

能让不完美的人生变得完美。

其实我自己的生活,

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我之前的工作,并不是我真正喜欢的;

我想实现的夙愿,也还没有可能实现的迹象。

但是,

没什么大关系,我每天依旧开心。

因为知道还有不如意的地方,

就有了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有了方向,也就觉得充满希望。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

穿着貂皮坐在宝马香车里的雍容妇人,

她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财富,但青春不再;

生意兴隆的客商,

虽然可以挥金如土一掷千金,

却要经常奔波在生意场上,没有时间留给家人;

官运亨通的政府领导们,

既怕得罪上司战战兢兢,

又怕没办好实事留下骂名。

生活不必太完满。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保持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去面对、去拥抱,

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他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3

真正的幸福,

其实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生之憾的危险,

刻意去剔除自己或他人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

而是要我们学会包容与珍惜,

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所以,“半”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

甘蔗没有两头甜的道理大家都懂得,

那些刻意追求完美生活的人们,

其实就是希望吃到两头甜的甘蔗。

我们总能听到有人在抱怨自己的男人,

找到有事业的男人就抱怨男人很少回家,

只顾着外面的应酬,

而找到工薪阶层的男人的就抱怨赚钱少光呆在家中,

凡此种种,

都是想让自己的生活面面俱到的完美,

其实希望不等于现实,希望也只是希望而已。

我朋友也曾抱怨过先生不会做饭,

若是想吃点啥,自己不动手,

就只有三样选择:面包火腿、炒饭、方便面。

这是她先生所有会做的东西。

可是,某天,当她下班回家,

看到先生站在窗前朝着她挥手微笑开门的时候,

看到先生将洗的好衣服细心抻平晾在衣架上的时候,

看到先生将桌布铺好,

将米饭盛好饮料倒好的时候,

她突然觉得之前的抱怨太不重要了。

除了做饭,先生已经帮她承包了大半琐碎的家务。

他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已将自己的小家充满温馨。

就像张小娴说的:

所有的深情,

原来是由许多细碎的时光一一串成的,

就像一串亮着迷濛微光的小灯泡,

静静地俯伏在脚边,照亮着我们彼此相依相伴的身影。

这些寻常的日子,就是美好的小幸福。

面对那些不现实的希望,

还不如现实一些,

充分认识自己的生活本质,

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

担当自己选择后的一切结果,

尽量让自己的选择向着有利方向发展,

以“半”的态度,

引导生活向好的方向前进。

还有一个朋友正在减肥,

赘肉倒是没减掉多少,

可是通过减肥却总结出一套人生感悟来,

令我们刮目相看。

她说她现在一天的进食量是往日的一半,

宁可少一点欠着一点,舒服,胃有空间,

心灵才有空间。

做人也是这个道理,

她说,自己以前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凡事追求百分之百的满意度,

可往往事与愿违。

比如朋友做了错事,

就不予原谅,搞得朋友尴尬,自己疲惫,

还错失了不少友谊。

后来经过了一些事,也就渐渐想通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此,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包容,

多了一些坦然。

她认为,

这种“半”的状态不仅是对朋友的包容,

更重要的是自己做事的态度,

积极但不十全十美,尽人力,听天命,

不给自己过不去,不给朋友找别扭,

对人对事,半半即可。

这样的人生豁达而从容,

宽厚而仁爱,幸福而美好。

当你要求自己尽善尽美的时候,

反而束缚了前进的步伐。

家庭幸福的人,

可能没有一份让他找到成就感的工作;

职场青云得意的人,

可能少了一个微笑迎接他回家的爱人。

完满与不完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大城市有灯红酒绿看不尽的繁华,

有更多资源更多机会,

可也有高峰时段水泄不通的堵车;

乡村里有新鲜的空气蛙鸣鸟啼,

有闲适的去处登山的野趣,

可也有办事不便信息滞后的弊端。

选择在城市生活,

就要接受城市的空气污染和喧嚣;

选择在乡村生活,

就要做好办个签证赶个飞机

需要跑个几百公里的心理准备。

在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

却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写有一首《半半歌》:

“看破浮尘过半,半字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全诗出现了40多个“半”字,

句句在理,如同“半称心”一般,

奉劝世人活得从容、大度、豁达。

因此,智者从“半”中起步,

强者在“半”中超越,

只有“半”才能使人生更加饱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季羡林:不完满的才是人生
[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
【生活】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我为什么劝你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国学大师季羡林经典语录
成年人的生活真相,藏在这三点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