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高考作文名家谈

编者按

说不尽的高考,道不完的写作。2019年6月7日,2019年高考语文尘埃落定。我们第一时间约请吴欣歆、邓彤、羊刚、曹勇军和叶黎明五位专家进行了“2019年高考作文名家谈”。我们为五位专家提供了五个参考话题:①您认为2019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中,哪道作文题最有创意,为什么?②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有哪些特点、新点或热点?③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给2020届考生的写作复习带来哪些启示?④您认为命制一道好的作文题要注意哪些方面?⑤您曾经命制过的一道最为满意的作文题是什么?请他们任选一个或若干话题进行笔谈。现特将笔谈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2019年高考作文名家谈

1

历史文化语境下的独立思考

吴欣歆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教育领域深入贯彻“立德树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了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文件精神在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中突出表现为要求考生能够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独立思考,探索传统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综观2019年高考语文8套试卷的9道作文题,命题立意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当代价值。

全国Ⅰ卷作文题引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学生从小就知道“劳动最光荣”,在思想政治课学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价值和财富的源泉,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热爱劳动有哪些新的内涵?“热爱”有哪些新的行为表现?当代社会热爱什么样的劳动?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概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热爱体面劳动,期待实现体面劳动的目标,怎样从我做起?引用历史文献,创设文化语境,启发考生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国Ⅰ卷作文题可视为2019年高考作文题的典型代表。

全国Ⅱ卷作文题平列了1919年、1949年、1979年、2019年和2049年五个时间节点,刻画历史的纵贯线,旨在启发考生思考不同历史时期爱国的具体表现,写作情境的设置突出“我在”和“有我”,引领考生与各个时间节点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互动,思考“我”会以怎样的文化形象面向历史与未来,而不是“我们”。写作情境的设置意图非常明显:规避概念化、口号式的表达,努力呈现个体的独特体验。

北京卷第1道作文题要求“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民族文化的演进规律包括创造、发现、选择和传递四个基本环节,文明的韧性突出表现在历史上相似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的恰恰是民族文化传统。讨论“韧性”,立足点仍然是传承——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基于现在、面向未来,上述三个题目均立足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连接点。面向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核心是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点,以及传统文化有生命力的合理内核,使之成为新型式文化的生长点,从而避免文化主体的丧失,导致文化失范。”(其他6道题目也有类似的命题立意,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大多提供了具体语境,明确了写作目的和对象,有利于考生表现其参与社会的广度与深度,呈现其思维品质和言语经验。在能力运用的考查上,9道题目均没有突破历年的考查要点,“阐释能力型、发现问题能力型和解决问题能力型”三类题目都有所体现,其中阐释能力型占比较大。笔者认为,区分考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是独立思考能力,9道题目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考生应在共同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价值观念下独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回答,才能走出“我们知道”的观点复述,进入“我懂得”的个性化表达:知道的内容相同,懂得的路径有别,表达的方式独特。能够独立思考,进而能完整清晰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写作难度可想而知,未来写作教学的导向显而易见。■

命题方式与考查目标的对峙

——2019年高考作文题简评

邓 彤

(黄浦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1

2019年高考作文题亮相之后,引来诸多评议。笔者研读这些作文题之后,发现一个基本特征:苏浙沪三道作文题(以下简称“南卷”)与全国卷、北京卷作文题(以下简称“北卷”)犹如南拳北腿,各擅其长,各有千秋。简述如下。

一、南卷内隐,北卷外显

南卷颇具南方人风格,表意曲折,观点内敛,要求隐晦。

笔者将南卷的命题方式戏称为“起兴式”命题——类似于《诗经》的“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指向的主旨。上海卷以谈音乐的中国味为由,要求考生思考“如何认识事物”;江苏卷以“五味调和”为由,借“滋味”论“异质相容共生”之理,并要求考生进一步推而广之去讨论“事”“物”“人”等不同领域所包含的这一道理;浙江卷则以“作家与读者”之关系“起兴”“自我与他人”之关系。

而北卷几道作文题则敞亮得多。如北方大汉,干脆利落,快人快语,要求明确,没有什么弯弯绕。

全国卷直截了当地要求考生写演讲稿、慰问信或看图作文。而北京卷第1道作文题——“文明的韧性”,题旨显豁,更难得的是,命题人还非常贴心地提示考生“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等角度写作,撤除了审题高门槛,值得肯定。

笔者以为,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北卷做得相对好些。

二、南卷重思辨,北卷重应用

南卷思维密度更大,思维层级更多。第一层级是分析概括材料——相当于研究一个“引子”,然后从中提取出一个观点;第二层级则要求学生以“引子”材料为例,推而广之去探求其中所蕴含的“价值”。

北卷则颇具“经世致用”的特点。全国Ⅰ卷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全国Ⅱ卷则创设了五个写作任务情境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些作文题均具有明确的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语篇类型。仅仅从演讲稿、观后感、各类书信等文体来看,就具有在鲜明的真实语境中进行实用写作之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卷,体现了对考生的充分尊重——擅长思辨者,可以选择“韧性”;喜欢叙事者,则可以选择“2019的色彩”这一颇具创意写作风味的话题。

三、相关启示

1.命题方式:直白还是含蓄?

客观而言,命题方式上的隐与显,其实是各具风流,难分轩轾。但依笔者口味,还是略略偏爱北卷的。近年来笔者研究写作教学,对那些弯弯绕式的作文题每每敬而远之。

南卷要求学生首先分析所提供的“起兴材料”,这一材料包含了一个隐晦的主旨,对于这个主旨命题人偏偏不肯予以明示,于是半遮半掩,欲言又止,希望学生自己领会其要义。问题是:一旦学生的理解发生偏差,则其所有的写作努力与写作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杀。如此,考作文庶几等同于考审题,这是不是写作测试的正道呢?值得深思。

而北卷的命题方式则降低了审题门槛,让更多考生不至于才开始写作就“折戟沉沙”,说明命题人明了高考作文之根本目的,甚至可以说还多了一份对考生的慈悲心。

在审题上设置过高门槛是否必要?这是命题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考查目标:“为文”还是“为用”?

高考作文命题可能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确保文章内在逻辑“自洽”与外在交际“合宜”之间的均衡?

南卷近年来致力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追求思维密度与深度,这是对前些年“文艺范”高考文风的一种拨乱反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南卷作文似乎过度看重写作者的思维水平而有所忽略写作的“交际”功能,忽略了写作对象、写作目的等语境交际因素。

相对而言,北卷体现了近年来写作教学界在任务写作、真实写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回归到写作“为时而作”“为事而作”的本质特征,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文体、写作观点等交际要素在作文题中均予以明确,具有指标性的“导航”意义。

高考作文究竟应该重思维还是应该重语境?南卷、北卷所呈现的不同倾向其实是很耐人寻味的。

反思2019年各有千秋的高考作文题,思考什么是写作测试的合宜生态,也许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1

2019年高考作文题之我见

羊 刚

(浙江省湖州中学教师、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1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实现了对自身的两大突破,很有创意。

第一大突破是从强化价值导向走向了追求价值导向与学科特点的和谐统一。

2018年的浙江卷作文题“应和主旋律,主打浙江牌”,强化了价值导向。这种强化是必要的,身为“浙江学子”理应对“浙江文化”“浙江精神”有所体验、有所思考、有所认识。但这道题对主题和取材都进行了严格限定,把作文检测的重心移到了立场、观点上,这就让人产生疑问:考生说了一通跟材料意思一致的话,是否都是他有深切体验的真心话?立场、观点是否应该成为作文检测的重点?

2019年的浙江卷作文题则要求考生思辨“人与他人”的关系,并设定了要“创造生活”的前提。前提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站稳“新时代”“新青年”的立场。话题本身与青少年成长节律合拍,考生有话可说。材料提供两种意见,考生可以认同哪种写哪种,即便提出新见,只要围绕话题,也不会被判偏离题意,这就给考生思辨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安排不只是“友好”,更彰显了作文检测的学科特点,即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积累、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大突破是完善了富有浙江特色的“双环扣”式命题技术,使之日臻成熟。

“双环扣”的说法,源自胡廑老师评析2010年浙江卷作文题的一篇文章。那年的作文题采用材料加标题的结构,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反哺”现象(含有“角色转换”的成分),标题却是“角色转换之间”,“材料和标题两者组合起来就像‘双环扣’,缩小、限制了作文内容”,这种命题形式能有效地防止套作、宿构,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但处理不当,也会令考生写作时十分别扭。2010年作文题和2011年的“我的时间”(与“成功不可复制”相扣)、2014年的“门、路、大学”都存在这样的“别扭”,这种“别扭”,可能是两环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所致。

2019年的浙江卷作文题,还是双环扣,一环是“作家—作品—读者”,一环是“自我—生活—他者”,构成天然的类比关系。这道题说白了,就是要考生借着前一组关系谈对后一组关系的认识。至于“创造生活”这一前提,也不是“硬设”,而是从作家创造作品而来,自然而然。去掉前一环,不只防套作功能大大减弱,而且也不利于对考生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去掉后一环,价值导向就不理想。

价值导向和学科特点的和谐统一、命题技术的改进,是2019年高考语文8套试卷的命题者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浙江卷解决得比较好,从这一点上说,浙江卷作文题最有创意。

不过,笔者对“任务驱动”“真实作文”等概念存疑。所有题目都是一个任务,考生受题目所规定的写作任务驱动而作文,只是不同题目的驱动力有强有弱而已。写作要有“读者意识”,但有无预设的读者对象,跟驱动力的强弱并无必然联系。“诗人自言自语,不小心被旁人听了去”,他写作的内驱力就不强吗?中学的作文训练都带有一定的“虚拟性”,考试作文也不例外。如2000年的上海卷作文题是:“最近,我国政府宣布支持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请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题目算是凸显作文真实性、实用性的典型了吧?不过,笔者好像没有见过将考生的优秀作文给市长看的报道。再如2019年的全国Ⅰ卷作文题要求写演讲稿,就真演讲了吗?货真价实的“真实作文”教学,笔者在江苏一所名校见识过一回,这所学校所在的城市有个网上时评平台,师生都在上面发时评,共同接受网友的反馈评点,笔者十分钦佩这些教师“下水”的勇气和智慧。

另外,实用类、文学类、学术类文章各有其价值,所谓的具体思辨和抽象思辨(姑且采用这种分类),各有其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在此类概念上过于纠缠。

要紧的是鼓励莘莘学子书写青春情怀,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看时代、看人生、看自我,追求“真实的思想、明白的表达、新鲜的创意”,果如是,作文教学也许会改观,2020年的考试作文复习也会更奏效。

形成性测试作文题的命制必须要考虑的两点:一是学、考一致,那种高一就奔着高考作文去的命题一定是不合适的;二是要把题目出到学生心里去,为了做到这一点,湖州中学的唐承彬先生曾为班里50多位学生分别命题。■

让学生构建丰富完整的写作经验

曹勇军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1

在2019年高考语文各套试卷的作文题中,笔者比较欣赏的是全国Ⅱ卷作文题。

首先,这道作文题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特点。它有特定的情境,有具体的写作任务,考查的是在特定情境和任务驱动下的具体言语交际行为;它还有写作者的身份立足点、表达体式的要求,还具有相当大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积累,选择完成相关的写作任务,合在一起,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其次,它是在高考这个国家级命题层面上出现的,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和课改理念。这道作文题指向在特定的情境和任务驱动下为了某种需要而表现出的交际与表达能力,这是一种真正有助于学生一辈子发展的真实写作能力。这类作文题的出现,让我们反思在常态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写作教学与语文写作素养培养接轨。在高考这个终端出口,这类作文题与课程标准、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改革理念以及具体环节相配套,构建了具有课改导向的语文教育的完整流程和现实环境。

第三,具有反应试化的客观效果。近些年来强大的应试环境,造成了我们对熟悉的作文命题有一整套应对办法,比如多训练,背诵范文,细致审题,揣摩教师阅卷心态,注意书写,堆砌名言警句等。这类技术化甚至具有某些反作文倾向的“应试术”之所以屡禁不绝,与我们习见的作文命题有莫大的关系,因为面对有固定套路的这类材料作文命题方式,确实不需要在写作教学上做出根本性的改革。但全国Ⅱ卷作文题将作文写作与应试训练匹配的模式进行了解构,不仅具有反押题的功能,而且让师生不得不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它。

笔者估计这道作文题会让相当多的学生不适应。试想,一个一天到晚写应试作文,从来没有进行过书信写作和演讲活动,从来不参加多样语文实践探索活动的人,面对这样的题目,看似选择多样,实际上无法选择,只能拼凑一些历史、政治知识,喊几句空洞的口号。

转变我们的写作教学,有一系列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非任务驱动的传统写作,是一种强调表达性而忽略交际性的写作。因为注重表达性,所以它更强调写作的结果,注重写作训练中的审题、立意、选材、主题、结构、语言等要素;而任务驱动型写作则更关注情境、任务、话题、读者、目的、体式。前一套写作系统,教师们比较熟悉,有一整套应对的训练办法,驾轻就熟;后一套写作知识,则是我们教师相对陌生的。怎样分析情境、明确任务,又怎样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依据读者的需求和交际的目标选择表达的内容、方式,驾驭限定的体裁,这需要学生参加更为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获得更完整的写作经验。要多训练学生在情境之中的想象、选择、判断、决策等策略意识和技能,让学生那种通用的写作能力迭代、进化为专项的写作能力。

第二,要把握处理好平时常规性写作与高考终结性写作的关系。平时写作和终结性写作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平时写作更注重发展性,用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进步,而终结性考试则是强调评价功能,是通过写作测试判定考试写作水平高低。两者功能上有区分,做法上有区别。平时作文写作,教师没有探索意识和改革精神,一天到晚拿高考题或模拟题训练学生,有悖于改革的大势,训练的结果当然是南辕北辙。反之,平时的作文写作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注重在多样的写作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定向表达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平时写作的质量,让学生构建丰富完整的写作经验,从应试的角度来说,也是最有效的。■

1

我更中意全国Ⅱ卷的作文题

叶黎明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1

2019年高考8套语文卷的作文题,从命题取向和技术来看,分两类,一类是情境化命题,任务型写作,另一类是材料作文。全国Ⅰ卷和Ⅱ卷属于第一类,其余6套属于第二类。要选最具创意的,我肯定不会在第二类中找,因为这类题目无论怎么变,永远是换汤不换药,命题者无视新课标的高考命题建议,选择了便捷熟悉而稳妥的命题老路,体现了故步自封的保守和怯弱。在两道任务型作文题中,我更中意全国Ⅱ卷的作文题,首要的原因当然是它顺应了以素养测试为要旨的高考改革趋势,通过创设模拟真实的具体情境,考查得体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同时,命题者还将这种具体交流情境放到历史宏大的背景中,希望学生将个体小我的生活体验与国家发展的“编年史”结合起来,从而使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叙事获得一种全局观和纵深感,摆脱一地鸡毛的琐碎与肤浅。这就需要考生有较为丰厚的学养和深刻的思想。总之,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在情境的多样性、写作的交际性、任务的选择性上,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值得肯定。

一、好题三因素

1.平实、直接而清晰的任务说明。最近大家都在转法国高考题,我们且不论其迥异于我国的考查科目(哲学)与考查时间(4小时),单是其写作任务交代的简洁清晰,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解释一件艺术品有什么用”“文化多元阻碍了人类团结?”等。反观我国高考写作题,命题者普遍喜欢引用材料、喜欢隐喻、喜欢让考生“猜谜”,“绕个弯”考阅读,影响了写作测试的公平性,增加了阅卷分层定级的难度。2019年浙江卷作文题关于生活和创作的隐喻,其实可以改成“人生的道路往往是由他人决定的。对于该观点,你赞成还是反对”或“顾及他人往往意味着失去自我?请讨论”。

2.开放自由的立意空间。一道好题,应该给考生独立思考、个性言说、情感倾诉和学养展示的充分自由。而或显或隐的立意设定,是写作自由最大的“杀手”。很遗憾,2019年高考8套语文卷的作文题,至少有一半存在较为明显的立意局限。

3.完成任务的环境或方法的真实性。这一点,目前各方重视度还不够。要确保学生在大规模测试的封闭环境中,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就能完成写作,而不必依赖深奥的或专业的知识。从这一点看,虽然我非常赞同全国Ⅱ卷命题的方向,但是,就任务设计的真实性而言,还有待提高。在常态写作环境中,要完成五四运动背景下“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需要作者有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知识积淀,如果不足,就需要查阅大量的史料。这是真实的写作方法。考场作文如果不考虑这种真实性,那么,演讲稿很可能写成“空口说空话”的口号式嚷嚷。

二、我最满意这道题

在2019年3月杭州市高中语文新锐教师培训活动中,我曾带领学员们编写了四道情境化试题,以落实新课标倡导的“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建议。四道题中,我最满意下面这道题:

假设你是学校游学团成员,参观美国的一所高中,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在欢迎仪式上发言,请以“中国高中生的一天”为标题,写一篇演讲稿。

理由有以下几点:

1.设计了典型任务。集会发言,和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交流,是21世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面对的表达方式与内容,有现实性和代表性。

2.情境对学生来说是合适且熟悉的。让高中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材料,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发言,这样的情境可以确保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更好地关注交流主题的确定以及基于主题的经验筛选。

3.任务似简实繁,有一定的复杂性,有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和思维过程。“一天”的生活具体而微,但交流的层次却很高——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这个题目,需要学生在具象的生活和抽象的文化、表层的经验和深层的内蕴、个体与整体、中西教育乃至游学的主宾之间建立起巧妙的联系,对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写成流水账容易,写好很难,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

4.任务说明简洁、清晰,学生能清楚地知道他们要写什么。■

(本文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9年7-8期《创意测评》栏目,特邀主持:徐志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高考语文的6个方向性预测
高考如何考查“学科核心素养”——语文
“老高考新课标卷”来了:专家点评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题
东北师大附中名师评析2019年高考试卷及学习指津(一)语文
专家谈今年高考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的“青年立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