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应季提醒:清明时节调肝理脾是关键

  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成杰辉

  4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常有小雨,再加上祭祖扫墓,难免忧伤,情怀不畅。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结伤肝,湿阻脾胃,湿困滞气。湿邪、忧伤均会伤人,容易引起人体不适甚至生病。所以,调肝健脾、行气化湿是清明时节养生调理的重点。

  运动,行气化湿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已入仲春,春暖花开,春色盎然,虽时有小雨,但也有天朗气清、阳光明媚的时候,适合外出踏青登高,活动筋骨,增强体质。

  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成杰辉指出,所谓“动则生阳”,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随着仲春的到来,气候渐暖,人体的阳气也由内向外透达。清明时节的踏青活动,有利于助长体内阳气生发,促进气血运行。气行则血行,适当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同时,气的运行顺畅,又能促进体内营养物质的输送和代谢物的排泄。而且,行气能化湿,气的运行正常,可减少当前梅雨季节湿气在体内的积聚,从而减轻体倦、身重等湿困症状。但要注意的是,春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免汗出过多,气随汗泄,反而耗伤阳气。

  祭扫,调畅情志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追悼先人的传统节日,人们在寄托哀思、追忆逝者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老年人更易产生落寞情绪,引起身体不适。

  成杰辉提醒,春季人体肝气偏旺,肝阳升发,情绪本来就容易受影响,血压容易波动,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在清明扫墓时更要注意,不要过度伤心,以防意外发生。若近日身体不适,又容易触景伤情的老人,最好避免参加扫墓活动。

  化湿,不宜食冷

  清明正是一年中最潮湿的梅雨时节,此时湿气萦绕、胶着难散,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人们常感到体倦头重、食欲欠佳或大便溏泄。湿邪困阻、湿郁气滞,首选藿香、陈皮煎水内服,有芳香化湿、行气消滞的功效。

  湿邪易伤阳气,此时湿困脾胃,可适当吃些生姜、辣椒等辛温食物以助阳化湿,醒脾开胃。另外,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不过,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寒食伤胃,易损人体阳气,又伤脾助湿,不利于湿邪运化。”成杰辉说,清明时节湿气太重,一切寒凉、伤脾困湿的食物均不宜吃,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食疗方

  1、藿香陈皮饮

  材料:藿香l0克,陈皮5克,糖适量。

  制法:藿香、陈皮放煲内,加水两碗煮片刻,去渣加糖,代茶饮。

  功效:芳香化湿、行气消滞,适用于体倦身重、脘腹滞满、舌苔白腻之人。

  2、疏肝健胃饮

  材料:青皮l0克,陈皮5克,生麦芽20克,糖适量。

  制法:青皮、陈皮、生麦芽放煲内,加水两碗煮片刻,去渣加糖,代茶饮。

  功效:疏肝理气、开胃消滞,适用于情绪不畅、脘腹胀闷、食欲欠佳之人。

  3、淮山芡实扁豆排骨汤

  材料:淮山15克,芡实15克,北芪15克,白术10克,薏米15克,扁豆15克,猪排骨200克。

  制法: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淮山、芡实、北芪、白术、排骨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入清水,猛火煮沸,再用文火煲两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半球之二十四节气】清明时节
清明:怀抱清明之志,修养清心明性。
春季宜调肝 除湿助气行
今日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养生做好这六点
肥人多痰,也多三高,肥胖痰湿的人常喝这4款粥
那天半夜,我陪她去了医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