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警惕!4.6亿人糖尿病,人数还在增多!一定抓住逆转黄金期

大家好,我是“八闽中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现代人越来越受其困扰的疾病:糖尿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至2021年,全球约有4.6亿的糖尿病患者,这一数字仍在持续上升。

原因探讨:

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高糖高脂的饮食、缺乏运动等都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和缺乏适量的体育锻炼也使得人们的新陈代谢减缓,胰岛功能下降。

中医的看法:

中医古籍《难经》中有言:“甘、酸入肝,辛、苦入心,咸、淡入脾。”这暗示了饮食习惯与脏腑功能的密切关系。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主要是因为脾肾阳虚、湿热内盛导致。

中西医的差异:

西医多侧重于糖尿病的病理变化、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等,治疗手段主要是胰岛素和口服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低血糖等并发症。而中医注重脾肾的调养,恢复脏腑功能,从根本上调整机体的糖代谢。

糖尿病的证型分类:

  1. 脾肾阳虚证
  • 病机:脾肾阳气不足,水湿内停。
  • 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 特效穴位:三阴交。定位:小腿内侧,当胫骨后缘上4指的位置。
  •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功效:温阳补气,固摄精关。主成分为桂枝、茯苓等,其中桂枝温阳散寒,茯苓健脾渗湿。
  1. 湿热内盛证
  • 病机:内蕴湿热,脾失健运。
  • 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尿黄口苦,身重困倦。
  • 特效穴位:中脘。定位:在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下方4指宽处。
  • 中成药:五苓散。功效:利水渗湿,清热化浊。主要成分为茯苓、泽泻等,其中茯苓渗湿健脾,泽泻利尿通淋。
  1. 气阴两虚证
  • 病机:脾胃气虚,肺肾阴伤。
  • 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咽干口燥,疲乏无力。
  • 特效穴位:太渊。定位:腕横纹上方1.5寸,桡骨的内侧。
  •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功效:滋阴降火,健脾益气。如熟地、山茱萸等,其中熟地滋肾阴,山茱萸益肾填精。
  1. 阴虚火旺证
  • 病机: 肾阴不足,内生虚火。
  • 表现: 口干舌燥,夜间多梦,五心烦热,尿少色深。
  • 特效穴位: 肾俞。定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1.5横指的地方。
  • 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功效:滋肾阴,降心火。主要成分为生地、知母、熟地黄等,其中知母清热凉血,生地滋阴降火。
  1. 食滞化热证
  • 病机: 过食肥甘,滞于脾胃,化生湿热。
  • 表现: 胃脘痞满,口苦口臭,纳差便溏。
  • 特效穴位: 大横。定位:在距胃脘2横指的地方。
  • 中成药: 半夏泻心汤。功效:降逆化痰,清胃热。主要成分为半夏、黄连、泽泻等,其中半夏降逆止呕,黄连清热燥湿。

现代疾病与古老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策略。对于糖尿病这种长期、慢性的疾病,中医的调养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对于证型的识别和相应的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医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和对待这一疾病,同时也希望不信中医的朋友能够逐渐理解和接受中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尿病:中医外治法
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危害全身, 中医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糖尿病的?
糖尿病跟中医上的“消渴症”相关,想要治疗它,益气补阴是关键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特效穴位
男科8种常用中成药,专治早泄,一文教你如何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