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科科技研究报告:聚焦自研,冉冉升起的“智造”新星

(报告出品方/作者:德邦证券,赵伟博、陈嵩)

1. 核心观点

能科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智能电气先进技术提供商。公司以智能电气 起家,2015 年成立子公司能科瑞元,切入工业软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场 景经验。公司目前下游行业覆盖高科技电子与 5G、装备制造、汽车及轨道交通行 业等,下游需求持续保持高景气。公司收入利润稳步提升,2013-2021 年营收 CAGR 达 21.25%,归母净利润 CAGR 达 16.48%。2021 年公司实现营收 11.41 亿元,同比+19.8%;归母净利润 1.59 亿元,同比+32.7%。

智能制造迎来发展新机遇,公司加速布局自研产品。2015 年,国务院正式印 发《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21 年 12 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到 2025 年,70%的规模 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 500 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 造示范工厂。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 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 2414 亿元,近 5 年 CAGR 约为 16.7%。公司凭借军工领域沉淀的丰富 know-how 经验,于 2020 年定增布局基于云原生的生产力中台、工业创新服务云和数据资产平台等自研产 品项目,2021 年乐仓生产力中台、后厂造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治理平台全面上线。 公司抓住智能制造发展机遇,快速提升自研产品竞争力。

深耕军工+拓展民品,多场景多领域扩宽业务版图。“十四五”规划落地,对 军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各阶段发展提出指引,根据智研咨询,预计到 2025 年我国国 防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462 亿元,2020-2025 年复合增速达 6.7%。公司长 期深耕军工领域,2019-2021 年国防军工行业营收占比持续提升,2021 年占比达 45.16%;自研产品在高定制化的军工领域不断打磨,产品力优秀,能够在多场景 多领域进行复用。目前公司逐步拓展大消费品行业(包括食品与饮料、服装、轻工 业品等)、新能源行业(包括风力、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以及流程制 造行业等民用领域,获取了华宝香精、小米汽车、吉利汽车等新客户。

内生外延打造合作生态,十年期员工持股计划彰显发展信心。业务层面,公 司控股多家子公司负责智能制造业务产品线与行业客户拓展,主要包括能科瑞元、 上海能隆、瑞德合创、能科特控、联宏科技;与西门子保持多年深度合作关系,具 备围绕西门子软硬件产品优异的集成实施服务能力;云生态领域,深度绑定 AWS、 SAP、华为等头部云厂商,应用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管理层面,公司计划在 2021 年至 2031 年连续设立十期员工持股计划,以持续确保人才优势。2021 年 1 月公 告的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资金总规模不超过 1800 万元,预计所涉及股票数量约 为 57 万股(占公告发布日股本总额的 0.41%);同时设定公司业绩考核目标,以 2019 年归母净利润为基数,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目标增长率分别为 80%、 125%、185%。

2. 国内智能制造+智能电气先进技术提供商

能科科技是国产智能制造和智能电气先进技术提供商。公司致力成为制造业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合作伙伴,围绕工业互联网经营生态,围绕全流程数字孪生组 织能力,以生产力中台为基础,建设新时代企业应用服务基础设施,赋能客户实 现智能制造转型与数字化运作。从公司发展历程来看,公司不断响应国家政策与 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历经传统工业制造业务探索、新兴智能制造业务拓展、业务 创新云服务化升级三个阶段,逐步发展成为服务能力强、集成水平高、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综合型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传统工业制造业务探索阶段(2006-2014 年):公司在传统工业领域专业化深入, 不断收购、设立新公司扩大传统业务优势。2006 年,公司前身北京索控欣博通电器有 限公司成立。2007-2010 年,公司连续收购东方欣博通等为控股子公司,加强自身在 工业能效管理解决方案领域的设计制造能力及相关软件的研发能力,有利于公司工业 能效管理业务的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 的服务。2011 年,公司定位能源、科技、节能,更名为能科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2-2014 年,设立瑞德合创等公司,进行传统业务行业扩张。

新兴智能制造业务拓展阶段(2015-2018 年):公司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服务于高 端制造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2015 年,公司设立控股子公司能科瑞元,对智能 制造系统集成市场进行开拓。2016 年,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业务拓展取得初步成 效。2017 年,公司确定了实施智能制造、智能电气双轮驱动的战略方向,业务逐渐形 成规模。2018 年,并购上海联宏科技,加强和提升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服务深度, 完善公司“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条,提升公司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和市场竞争优势,是公司实现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

业务创新云服务化升级阶段(2019 年至今):公司软件产品服务模式由传统的 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主向产品化、平台化和云服务化转变,由单点业务子系统的建设向 企业层面的业务集成和应用集成的转变。2019 年,公司公司正式完成集团创新中心 建设,创新中心以数字孪生的虚实互联为核心理念,涵盖了企业从产品需求、设计与 仿真验证、工艺设计与验证、生产设计与验证、生产运营管理、产品使用与维护等全 生命周期的业务需求及解决方案。并且公开增发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平台产品。2020年, 公司子公司能科瑞元获得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 员会会员单位,为公司平台化服务可控奠定基础。2021 年,公司积极与西门子、华为 等公司开展数字化生态建设,分别获得了“西门子 2021 财年全球最佳合作伙伴”和 “华为优秀央企重工合作伙伴”,为双方共建数字化新生态打下基础。推出员工持股 计划,建立研发人才优势。2022 年,公司积极与 SAP、Amazon 和华为开展数字化 生态建设,获取了 SAP 和 Amazon 认可的相关资质,并成为 SAP 金牌合作伙伴、 AmazonAPN 高级合作伙伴和华为云精英服务商,为共建数字化新生态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祖军、赵岚为夫妻关系。根据 2022 年三季报 显示,祖军、赵岚分别为公司的第一、第二大股东,合计直接持有股份 26.56%, 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国家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为第三大股东,持股 4.53%, 作为投资军民融合产业中具有核心技术与广阔前景企业的政府引导基金,其参股 对公司具有战略支撑意义。此外,公司控股能科瑞元、瑞德合创、联宏科技等多家 子公司负责智能制造业务产品线与行业客户拓展;智能电气领域延续早期积累的 先发优势与技术优势,通过上海能传、东方欣博通、能科瀚阳等公司聚焦工业电 气电能控制和电源系统。

推出连续十年期员工持股计划,加大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力度。公司计划在 2021 年至 2030 年连续设立十期员工持股计划,为每一年度对公司做出贡献的员 工进行激励,以持续确保人才优势。2021 年 1 月公司公告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 该持股计划资金总规模不超过 1800 万元,预计所涉及股票数量约为 57 万股(占 公告发布日股本总额的 0.41%),授予对象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8 人, 合计占总份额的 36.75%,其他员工预计 36 人,合计占总份额的 63.25%。该期 员工持股计划分三期解锁,每期解锁标的股票的比例为 50%、30%、20%;同时 设定公司业绩考核目标,以 2019 年归母净利润为基数,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 目标增长率分别为 80%、125%、185%。

能科科技起步于工业节能服务,逐渐转型“智能制造+智能电气”双驱动格 局。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工业能效管理的企业之一,在电气传动、机械传动、 自动化控制、数据采集等方面积淀深厚,凭借业内一流的智能电气团队,自主研 发电气传动、智能电源等产品。智能制造则专注于为国防军工、高科技电子与 5G、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行业打造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依托数 字孪生技术与云原生架构,打造软件系统与服务、数字孪生产线建设与服务、测 试台建设与服务三大业务单元,并通过 aPaaS 和 SaaS 形式助力企业数字化转 型。

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2013-2021 年公司营收 CAGR 达 21.25%,归 母净利润 CAGR 达 16.48%,营收与净利润均保持较高增速。其中,2018 年营收高 增主要是由于公司在双轮驱动战略下积极拓展航天军工、高科技电子和轨道交通行业 新客户,订单量快速增加,同时智能制造系统附加值较高,拉升了净利润水平;2019 年业绩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联宏科技完成并表。2021 年公司实现营收 11.41 亿元,同 比+19.8%;实现归母净利润 1.59 亿元,同比+32.7%。

智能制造营收占比逐年增加,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公司自 2017 年确定双轮 驱动战略以来,智能制造业务占比从 2017 年的 44%逐年上升至 2021 年的 88%, 智能制造业务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公司营收主要支撑。随着数字孪生、云计算、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企业内生数字化转型需求愈发强烈,围绕研发、生 产、供应链、营销、服务等环节提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支持的智能制造系统,市场 需求持续旺盛,相关销售收入增幅较大。公司持续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力度,2021 年智能制造业务实现收入 10.01 亿元,受国家政策支持以及“两化”融合影响, 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持续渗透,预计未来公司智能制造业务占比稳中有升。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销售毛净利率保持稳态。2019-2021 年,公司毛利率基本保 持稳定,2019 年毛利率下降明显主要是由于联宏科技完成并表,汽车行业硬件占比较 高、毛利率相对较低。2021 年公司毛利率达到 39.93%,净利率达到 14.61%,同比 +1.9pct。分业务看,2021 年,智能制造业务毛利率达到 39.98%,智能电气业务毛利 率达到 39.77%。近三年智能制造业务毛利率稳中有升,智能电气业务毛利率稳中有 降。

下游客户集中在军工、高科技电子、装备制造等领域,行业结构趋于均衡多元化。 2019-2021 年,公司国防军工行业营收占比持续提升,2021 年占比 45.16%;高科技 电子、装备制造、汽车及交通运输行业合计占比稳定在 43%-45%,是公司客户重要 组成部分;受我国智能制造业高速发展及公司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力度影响,智能电气 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对应能源动力行业营收占比持续收缩。2022H1 国防军工行业实 现营收 2.09 亿元,营收占比为 39.04%,同比-6.22pct,主要是受订单交付延期影响; 高科技电子、装备制造、汽车及轨道交通营收占比分别为 21.12%、15.01%和 13.81%, 同时成功开拓消费品新兴行业。

销售、管理与研发费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7-2021 年公司三费费率稳中有降, 2019年降幅明显主要是由于联宏科技并表导致营业收入大幅增加。2021年公司销售、 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5.7%、7.6%和 0.9%,同比-0.1pct、+0.3pct、-0.1pct。管 理费用增加主要系人工费用、无形资产摊销增加所致。2021 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 入,扩充专业研发团队,研发投入达 2.41 亿元,占营收的 21.2%,研发投入主要用 于生产力中台、数据资产平台和中小企业服务创新云的建设,加快产品化、平台化和 云服务化转型。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由负转正。2021 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 0.49 亿元,较 2020 年减少 0.29 亿元,同比-37.0%,主要系业务量增加采购货物及研发费用增 加所致。公司近三年经营性净现金流/归母净利润由负转正,主要原因是加大催收力 度、确保按时回款,以及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大幅增加,资金周转率有所提升。2019- 2021 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0.38 亿元,0.79 亿元,0.49 亿元,同期归母净 利润为 0.90 亿元,1.20 亿元,1.59 亿元。

合同负债/预收款项变动较大,回款效率显著提升。2017-2021 年公司合同负 债/预收款项变动较大,2019 年预收款项显著增加主要系并表联宏科技、新项目增多 所致。2021 年公司合同负债规模为 0.89 亿元,同比下降 9.32%。2021 年应收账款 为 7.54 亿元,占营收比重的 66.13%,近五年应收账款占营收比重呈下降趋势,回款 效率显著提升。

3. 看好智能制造高景气赛道,自研产品前景广阔

3.1. 工业软件快速发展,国产化替代方兴未艾

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庞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制造业是驱动经济的底座,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 面均起到支撑作用:在国内市场,制造业拉动经济、促进就业,同时也是民生消费 的基础;在全球市场,中国制造业对外输出人力、原材料、工业中间品,满足他国 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十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 均值为 28.6%,是拉动 GDP 增长的重要部分;2012-2019 年城镇及私营单位制 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稳定在 15%以上,制造业企业年平均带动 9900 余万人就业,吸纳了较多的就业人口。此外,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 年中国制造 业增加值达到 31.4 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 2012 年的 22.5%提升至 30%左右。中 国制造业品类齐全,并在运输物流、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潜在劳动力不足、产业转移与回流、核心技术匮乏等 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根据艾瑞咨询,1)2012-2021 年,我国制造业的潜在新增劳动力人口数少于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数,制造业潜 在劳动力市场平均每年减少 700 万左右的适龄人口,并且或将持续减少,可能导 致行业潜在劳动力不足;2)我国制造业面临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和向发 达国家回流的双重夹击,比如美国出台相关政策表示要“重返制造业”,德国提出 《国家工业战略 2030》,旨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德国工业的技术主权、保持在欧洲 和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3)我国制造业偏向资源导向型,产业结构失衡,计算 机、通信和电子等先进制造领域代工属性明显,核心技术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 需大力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此外,我国制造业企业数量多而 规模不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 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共有 384 万家左 右,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的企业数为 37.3 万家,占比仅为 9.7%,我国制造业整 体呈现出“数量多但规模不大”的现状。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制造业亟需降本增 效、借助数字化转型进行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与服务水平。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制造生命周期 的应用与实践,产业链上下游包括软硬件产品及平台应用等。智能制造是指通过 自动化装备与通信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同时采集和汇聚相关数据至智能控制系 统,进而将数据应用于企业统一管理控制平台,服务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 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促进企业提升效益、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智能制造分为 软件和硬件,产业链上下游包括基础层、设备与软件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基础层 提供底层支撑,主要为传感器、芯片、控制器等硬件提供商,以及电信运营商、云 服务与大数据等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属于重资产赛道,代表企业有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中兴、浪潮等;设备与软件层提供现场生产与管理工 具,代表企业有西门子、SAP、微软、用友等;平台层主要进行数据资产管理、分 析与调用,代表企业有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等;应用层强调数据 的应用价值,主要围绕研发、生产、销售、财务和供应链等场景服务。

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坚定支持智能制造发展。2015 年 5 月,国务院正式印 发《中国制造 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 确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 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到 2025 年,制造业整体素 质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 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到 2035 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 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建成 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此后,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进一步落实 《中国制造 2025》相关要求,引导制造业加速智能化改造、进行转型升级。 2021 年 12 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发布,明确“十四五”智能制 造发展路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提出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 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 2035 年,规模以 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同时 提出 2025 年的具体目标: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建成 500 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 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 70%和 50%,培育 150 家 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构建适应智能制 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完成 200 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建成 120 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工业软件层作为智能制造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外国厂商占据主要市 场,国产化替代道阻且长。工业软件是指或主要用于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企业研 发、制造、生产管理水平和装备性能的软件,能够直接促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是 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与核心支撑。工业软件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 经营管理类、运维服务类和工业 APP。根据艾瑞咨询,软件层呈高端软件少、低 端软件多的特点,国外厂商在核心技术上具有先发优势,品牌渗透率高。目前国 产厂商在研发和生产类软件上与国外厂商具有较大差距,管理和 BI 类软件差距较 小:研发类软件技术门槛高,需要大量、长时间的研发投入,新兴企业较难进入, 国内市场基本被达索、西门子、PTC 三家国外龙头垄断;生产控制类软件中, SCADA、DCS 等偏向控制类软件国内市场少有涉及,MES 等偏生产制造类软件 较为活跃,参与厂商包括制造业厂商(博世、美的)、装备自动化转型厂商(西门 子)、研发类和信息管理类厂商拓展产业链(达索、SAP)以及垂直服务厂商 (MPDV);信息管理类软件国内市场逐步被国产厂商占据,逐步向 SaaS 化、云化转型;BI 类软件注重行业指标体系和业务分析模型的搭建,需要厂商长时间的 深耕与积淀。

以 PLM、MES 为首的研发及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重技术,“基础科学”+“行 业深耕”的研发模式打造高壁垒。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包括 CAD、CAE、CAM、 PLM 等,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求解复杂工程和分析计算)、CAM(生 产准备到生产制造)是三大工业基础设计类软件, 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 统)是 CAD、CAE、CAM 等的集成,帮助企业整合数据、流程、业务系统以及人 员信息,管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包括DSC、SCADA、 PLC 等控制类和 MES 等制造执行类,通过生产制造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决 策,协助企业进行生产、物料、质量、设备管理。MES(制造执行系统)可以连 接管理决策层和生产执行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实现人员 派工、质量管理、在产品管理、物流追踪等。以 PLM、MES 为首的研发及生产控 制类软件的开发需要工程、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技术门槛较高,同 时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业务,因此厂商往往需要长期深耕相关行业、积累技术 经验,行业壁垒高。根据 IDC 数据,2021 年中国 PLM 软件市场规模达到 21.3 亿 元,西门子、达索和 PTC 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合计占比超 40%;2021 年中国 MES 软件市场规模达到 38.1 亿元,西门子、SAP、宝信软件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分别 占比 10.9%、7.7%、7.2%。

经营管理软件方面,制造业 ERP 加速云部署,头部企业注重个性化定制。经 营管理类工业软件注重管理和协作,包括 ERP(企业资源计划)、FM(财务管理)、 CRM(营销管理)等传统经营管理类软件,以及 OA(办公自动化)等协作办公软 件。ERP 是目前用到最多的传统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能够汇集业务流程数据, 进行供应链管理、会计管理、项目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分析和预算等。随着数字 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企业产生对 EPR 云化的内生需求,国内外头部 ERP 厂 商加速云部署,近年来用友、金蝶、浪潮和 SAP 云业务收入占比逐年提高,2021H1 分别达到 47%、66%、21%、34%。ERP 应用的主要客群是央国企和头部民企等 大型企业,头部企业对数据资源安全性要求更高,因此更加注重 ERP 产品及方案 对其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 ERP 市场规模从 2011年的 97 亿元上升至 2020 年的 346 亿元,CAGR 达到 15.2%。

我国工业软件市场发展迅速,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 2414 亿元,近五年 CAGR 约为 16.7%,未来前景广阔。根据《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2020)》,2019 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 4107 亿美元,2012-2019 年 CAGR 为 5.4%,同年国 内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 1720 亿元。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起步较晚,占全球市场规模 比重较小,但正处于行业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 年我国工业软件 市场规模达到 2414 亿元,近 5 年 CAGR 约为 16.7%。根据赛迪顾问数据,从细 分产品结构来看,2018 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中嵌入类软件占比最高,达到 57.4%, 信息管理类占比在 17%左右,研发设计类占比最低(8.5%);从下游客户类型来 看,大型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占比超 50%,中小型企业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

3.2. 云转型加速工业数字化进程,中台战略稳步推进

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架构灵活、数据驱动,推动 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作为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工业互 联网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凭借人、机、物的全 面连接,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自由传输、精准分析和智能反馈,构建起全产 业链全面连接的服务体系,能够促进企业科学决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制 造业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由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构成,网络体系主要 包括网络互联、数据互通、标识解析,连接人、机器设备、工业产品和服务,是实 现全产业链资源要素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体系可以分为边缘层、IaaS 层、平台 层和应用层,下连设备、上接应用,将汇聚的海量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和应用开发, 是重塑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安全体系是工业互联网 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涵盖信息安全、物理安全和功能安全等领域,通过监测预 警、应急响应、检测评估、攻防测试等手段维护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根据艾瑞咨 询,工业互联网融合了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云边协同,大平台+小 APP 的 架构充分满足了企业灵活、个性化、高性价比的数字化应用需求。平台汇聚广泛 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建模和利用,打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生产和运营优化闭环,促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云计算赋能工业互联网,补足企业信息化短板。工业互联网是信息技术与工 业体系的大融合,互联的对象为各个标准化环节,涉及大量数据及资源的处理和 调度。庞大的信息量级对应着较高的运营成本,业务体系间的沟通需要实时高效 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处理方案,根据艾瑞咨询,云计算通过网络能够将硬件、软件、 平台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存储、处理、共享,为工业互联网赋 能。基于云计算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计算资源、存储资 源、应用软件、服务及网络等,满足企业灵活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需求,有利于企 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成本。目前云计算已经逐渐成为工 业互联网平台运行的底层支撑,未来云计算厂商将进一步向 PaaS 层和 SaaS 层 拓展。云计算厂商利用自身传统资源优势,在已经较为成熟的 IaaS 层上打造自身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PaaS层,吸引更多的独立开发者基于平台能力进行应用开发, 并与第三方应用开发厂商积极展开合作,不断汇聚 SaaS 层能力,从而形成完整 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工业云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20-2025 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 35.4%。随着企 业降本增效以及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断增加,工业云价值逐步显现。我国工业云市 场规模从2018年的18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39.13亿美元,CAGR达到47.4%。 从市场结构来看,2020H2 我国工业云市场以工业云基础设施为主,市场规模为 27.2亿美元,占比达69.6%;工业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11.9亿美元,占比30.4%。 从竞争格局来看,2020 年我国工业云(平台)解决方案市场集中度较高,CR5 达 52.2%,头部云服务系厂商凭借完备的产品体系与技术壁垒,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 额,其中阿里巴巴和华为占比分别 26.3%、12.5%;工业云(应用)解决方案市场 CR5 为 33.8%,用友占比最高为 12.5%,金蝶和海尔卡奥斯分别占比 7.7%、6.6%。 客户需求层面,近两年疫情影响下,工业客户对工业云解决方案的态度有了根本 上的改变,由建设传统的“灯塔工厂”转而探索适合自身的上云、用云场景,寻求 非接触连接形态下的全新 IT 解决方案;根据 IDC,智能化营销、线上渠道管理、 线上连接与协同等场景成为驱动云应用增长主要动力的同时,部分中型客户期望 在短期内完成生产现场的数字化升级,因此订阅付费、按需付费、分润付费等创 新商业模式将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工业云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根据 IDC 数 据,2025 年我国工业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78.1 亿美元,2020-2025 年复合增长 率达 35.4%。

我们认为能科科技在工业上云领域竞争优势相当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拥有 aPaaS+云服务+数据治理完整的自研云产品矩阵。公司近两年加大 自研产品投入力度,向云化、平台化转型,目前已经发布了 aPaaS、云服务平台 及数据平台三类自研产品系列。aPaaS 产品,即乐仓生产力中台,以数字孪生企 业为核心产品理念,致力于以乐仓中台形式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产品、 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客户主要来自国防军工、高科技电 子与 5G、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行业;云服务平台产品,即后厂造,基于 公司在智能制造行业深耕多年的场景和技术经验,为工业制造业从业者和企业用 户提供资讯、培训、资料、软件、工具和资源等一站式平台,通过工业创新服务云 建设项目为客户提供支持;数据治理平台,汇聚企业全局数据,全面打通业务-应 用-数据三者关系,降低系统开发难度和成本。其中乐仓低代码开发平台是公司的 明星产品:基于 aPaaS 平台模式,面向实施团队和 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提 供了前端拖拽式组件,结合后端微服务、搭配流程,帮助企业快速构建应用 APP。 乐仓低代码开发平台包含多种技术手段和路径,例如模型驱动、代码生成、可视 化编程等,底层技术涉及云原生、元数据、多租户,提供丰富的事件流、工作流功 能、应用模板、UI 组件和已有的业务微服务,同时支持第三方接口,具有操作简 单灵活、模块化高复用、快速高效的优势,打破了业务与技术的壁垒和鸿沟,能够 支持广泛场景的复杂应用开发,具备服务大客户和中小客户的能力。

2)丰富的行业 know-how 经验沉淀带来的落地交付能力+客户覆盖范围进一 步拓展。公司长期深耕工业领域,积累了国防军工、高科技电子与 5G、汽车及轨 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丰富场景经验和客户资源。以远景动力和中集集团为 例,公司云迁移业务具有较好的交付能力:远景动力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电池科技 公司,出于加速产品创新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和新产品研发风险的考虑,需要将 基于本地数据部署的 PLM 系统上云。公司对其网络架构、数据库架构、文件共享 机制等进行合理规划,基于 AWS 云平台将系统的部署周期从数周时间降低到数 小时,并能够依据业务的峰谷需求快速调整所需资源,节省了大量成本,同时云 上高性能计算集群的运算能力大幅降低了产品设计的风险;中集集团是世界领先 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原材料和人工成本 上涨以及市场需求愈发多样,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降本增效。能科协助中集将基 于 TeamCenter 的 PLM 系统迁移至云上, 通过集成 AWS 托管服务, 实现异地工厂技术人员的权限隔离和安全访问;借助云上资源完成数字孪生平台和数字孪生 应用工具设计,打通上下游信息链路,实现端到端业务集成,并对生产制造进行 多学科的仿真验证。平台和应用上云将基础资源拓展从硬件采购的几周时间缩短 到 10 分钟,系统可用性提高至 99.99%。从客户具体覆盖范围来看,2020-2022H1, 公司国防军工行业客户营收占比稳居前列,保持在 40%左右;高科技电子与 5G 行业营收占比稳中有升,2022H1 达到 21.1%;汽车及轨道交通行业、装备制造和 能源动力合计占比保持在 35%左右。与此同时,公司开始向大消费品行业(包括 食品与饮料、服装、轻工业品等)、新能源行业(包括风力、光伏、动力电池、新 能源汽车等)以及流程制造行业等民用领域拓展,目前已经获取了华宝香精、小 米汽车、吉利汽车等新客户。

3)全面打造云生态,赋能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更多应用。AWS 是全球最全 面、应用最广泛的云平台,全球数据中心提供超过 200 项服务,包括计算、存储 和数据库等基础设施技术,以及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湖与分析、物联网等新 兴技术。基于 AWS 丰富的产品矩阵与自身积淀的优秀云服务能力,公司实现云基 础服务、物联网、机器学习、容器、存储、微服务器等的全场景落地,为行业客户 提供高度适配的云上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基于 AWS 的能科乐仓生产力中台产品,是以云原生和微服务架构为基础、面向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中 台,以产品、运营、供应链为核心,构建适合工业领域的业务微服务能力。能科乐 仓 aPaaS 生产力中台及乐造 SaaS 工业应用平台利用 AWS 的云原生服务及微服 务架构,实现“开箱即用”的服务能力,可以满足中小工业企业 80%的数字化业 务场景,并为其节省超过 70%的开发时间和超过 60%的成本。

4. 能科科技:深耕军工+拓展民品,赋能企业数字化建设

4.1. 军工信息化市场破千亿,上云是大趋势

军工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军队军工的结合,核心目的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军 工信息化是国防体系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发展而进行的革新,其目标是军队通过 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指挥控制、目标探测跟踪、火力打击、战场防护和毁伤评估 功能一体化,并在联合指挥中心和各军种之间实现作战组织一体化,从而提高军 队核心战斗力。军工信息化主要产品包括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 信息化作战平台,涉及雷达、卫星导航、信息安全、军工通信与军工电子等领域。 军工信息化产业链上游主要是零部件制造商和研究所,下游客户为军事单位和军 事武装部门。

我国军费持续稳定上涨,带动军工信息化市场发展。我国国防开支稳步上升, 从 2015 年 0.91 万亿元增长至 2021 年 1.35 万亿元,2015-2021 年 CAGR 为 6.8%。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趋紧、全球军备竞赛趋势显现,以及 我国建军百年目标和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们预计我国国防 支出维持 7%左右的增速,有力带动军工信息化市场发展。

十四五规划落地,军工由信息化走向数字化。“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不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还 是产业升级带来的转型与信息安全需求,都对军工行业数字化提出了新挑战,国 防军工行业正处于由信息化逐步走向数字化的新阶段。军工数字化系统包含装备数字化、作战数字化、管理系统、保障系统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五大核心。管理系统 是军工数字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捷高效的开发工具可以满足企业个性化应 用开发需求,通过数据收集与整合实现数据资产化、服务可视化,助力军工企业 走向数字化道路。军工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范围广、军民融合性强、 辐射带动效应大、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深的特点,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军工行业 需要建立一套标准体系来进行项目计划、工作流程、财务与资产等的统一管理, 各大军工集团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

PaaS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推动军工企业上云,全面提升内部效率。 国防军工数字化转型需求增多,PaaS 凭借着强大的计算、存储、开放能力,以及 良好的开发性等自身优势,在数字化转型不同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PaaS 主要分为六大类:APaaS(应用开发/部署和运行平台)、IPaaS(集成平 台)、IaaS+ (IaaS 延伸性 PaaS 基础服务平台)、IoT PaaS(物联网服务平台)、 AI PaaS(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其他类 PaaS。PaaS 作为军工数字化转型的技 术底座,可以分别满足集团级、院级和所级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数字化转型升 级、业务/管理协作等需求。在 PaaS 的支持下,军工企业可以借助低代码/无代码 平台,进行参数配置、系统平台搭建;还可通过与用户信赖的 IaaS 和私有云环境 打通,快速构建 SaaS 应用,针对军工不同组织规模、应用场景、底层架构融合 需求,全面提升内部数字化管理效率。

我国军工信息化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2012-2020 年 CAGR 达 8.3%。 国防军工信息化建设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 2020 年基本实 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十大报告对我国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 求,包括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我国信 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作为军队建设的关键领域,信息化建设贯穿 军队建设多个环节,市场空间广阔。 “十四五”规划将军工信息化建设列为重点 发展对象,我国军工信息化行业有望继续高速稳定增长。根据智研咨询数据,预 计到 2025 年我国国防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462 亿元,2020-2025 年复合增 速达 6.7%。

4.2. 内生外延打造合作生态,布局民品拓宽业务版图

早期设立能科瑞元等数字化子公司,由传统电气业务向军工智能制造转型, 具备先发优势。公司控股多家子公司负责智能制造业务产品线与行业客户拓展, 主要包括能科瑞元、上海能隆、瑞德合创、能科特控等。2014 年,公司开始调研 智能制造市场,结合自身研发能力、客户基础和技术积累进行战略规划,并于 2015 年 3 月设立控股子公司能科瑞元,开始从事工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深耕以中航工业集团为代表的航空航天装备企业。能科瑞元在 2015 年 3 月设立时,注 册资本 2,000 万元,其中能科股份出资 1,800 万元,占注册资本 90%;2020 年 6 月,公司以自有资金收购能科瑞元少数股东睿族汇、创族湾、能科特控合计持有 的 30%股权,持股比例上升至 100%,能科瑞元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依 托在航空航天领域积累的经验与案例,打造样板工程,进一步向高科技电子与 5G、 汽车及交通运输和装备制造等行业拓展。2021 年,能科瑞元总资产、净资产分别 为 10.93 亿元、7.93 亿元,净利润达到 0.41 亿元,并获得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颁发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颁发的北京市专 精特新“小巨人”资质。

能科科技与全球知名厂商共同打造工业互联+智能制造原厂生态,积累了丰富 的技术资源、优异的实施服务能力、广泛的应用覆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智能制造领域,基于与西门子的多年合作积累,能科汲取了丰富的技术资源, 具备围绕西门子软硬件产品优异的集成实施服务能力。西门子成立于 1847 年, 是全球最大的电气和电子公司之一,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信息通讯、电力、交通、 医疗、照明等领域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西门子(中国)布局中国的各个工业领域, 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能科科技早期作为系统集成商,一直和西门子保持着长期 深入的合作关系,向西门子采购设备的设备主要为变频器、电机、功率单元、励磁柜等。随着向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并开始布局自研产品,公司与西门子的合 作逐渐深入,2017 年 9 月,能科科技携手西门子等共建南京军民融合智能制造创 新中心;2021 年,公司获得“西门子 2021 财年全球最佳合作伙伴(Siemens Top Global Channel Partner of FY2021 Award)”奖项;2022 年 10 月,公司在西门 子数字化工业软件 FY23 财年启动大会上获得“Country Top Demand Gen Award in FY22”和“Most Outstanding Portfolio Development Partner in FY22-Siemens Low Code”两大奖项,联宏科技获得西门子“Top portfolio selling partner in FY22” 奖项。能科科技在与西门子的多年合作中汲取了丰富的技术经验,积累了充足的 人才,部分技术和管理人员具有西门子工作背景、经验丰富,培育了优异的集成 实施服务能力。

云生态领域,能科科技深度绑定 AWS、SAP、华为等头部云厂商,应用覆盖 范围持续扩大。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企业转型上云需求逐渐增加,业务数据 和应用场景上云可以使客户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具有更好的性价比。公司不断 加强与国内外云厂商的生态协同,通过深度绑定 AWS、SAP、华为等头部云厂商 触及更多的客户需求与应用场景,积累云内容与应用的服务能力:(1)2021 年 8 月,公司和 SAP 签署合作伙伴协议,正式成为 SAP 的银牌合作伙伴;此后通 过了 SAP RISE、CX、SF、DSC 等多条云产品线的认证,取得了 PCoE 资质; 2022 年 6 月,公司晋升为 SAP 金牌合作伙伴;(2)2022 年,公司正式升级为 AWS 高级服务合作伙伴,加入了中国解决方案供应商计划,Amazon Dynamo DB 服务交付认证合作伙伴。公司利用 AWS 的先进技术,结合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和 SAP 解决方案助力企业业务上云、加速实现数字化转型;(3)公司基于华为 云原生能力,携手华为技术使能、数据使能、AI 使能的 GPaaS 层能力,构建生 产力中台,支持客户构建数据模型、开发业务微服务、搭建快速应用 APP,双方 以央企重工为起点,提升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运营等领域的数字化能力。 2021 年公司获得“华为优秀央企重工合作伙伴”荣誉。

收购联宏科技拓展民品,进一步打开智能制造业务版图。联宏科技是专注于 为汽车、轨道交通、通用机械、消费电子、航空航天、船舶等机械制造业领域内的 广大用户提供面向工业 4.0 的全产品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及全方 位资深咨询服务的公司。2017 年被上海市科委授予高新技术企业,业务主要涵盖: 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软硬件系统,为制造企业 提供信息化系统建设服务。联宏科技是西门子最高的铂金级别的合作伙伴,连续 多年获得西门子大中华区最佳合作伙伴、西门子大中华区最佳市场、西门子最佳 服务及最佳维护,多年的西门子亚太区最佳合作伙伴的荣誉。公司于 2018 年 8 月 公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龚军、曹丽丽、深岩投资 和申宏信息合计持有的联宏科技 100%的股权,交易价格为 2.14 亿元;2018 年 10 月,股东大会通过发股收购相关议案;2018 年 12 月证监会核准,并于 2019 年 4 月公告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收购联宏科技有利于公司完善 “智能制造” 全产业链条:联宏科技作为面向智能制造的提供 PLM 软件及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的企业,凭借着优秀的技术服务能力与丰富的行业服务经验,积累了优质的客户, 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收购联宏科技为公司智能制造、智能电气双轮驱动发展战 略的重要布局,有利于加强和提升上市公司的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服务深度,完善 上市公司“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条,提升公司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的市场占 有率和市场竞争优势,是公司实现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

4.3. 加码数字孪生研发投入,把握蓝海市场机遇

数字孪生发展迅速,工业制造及民生领域应用广泛。数字孪生是指以数字化 形式为物理实体创建虚拟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实时数据以及综合运用感知、计 算、建模等技术,实现对物理实体全生命周期的模拟、控制和预测。2010 年,“Digital Twin”首次在 NASA 的技术报告中被正式提出,此后,数字孪生技术率先在美国 空军飞行器健康管理中得到应用,并逐渐拓展到机身设计与维修、飞行器能力评 估、飞行器故障预测等航空航天领域。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的兴起,近年来数字孪生技术在各行业快速落地,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 城市管理、电力、健康医疗、农业、建筑等领域。空客、西门子、德勤、中国科协 智能制造协会等国内外头部企业与组织都对数字孪生技术高度重视,开始探索基 于数字孪生的智能生产新模式。数字孪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整体规划、信息可视 化、风险预测、辅助决策等,对于提高产品设计精度、缩短开发周期、提升生产效 率具备重要意义,可以为企业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

政策支持+技术进步推动数字孪生加速落地,2025 年全球数字孪生市场规模 预计可达 264.6 亿美元。近年来,数字孪生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明确了数字孪生 的战略地位、规范了相应的技术框架,推动其在工业领域和智慧城市等场景加速落地。2019 年 11 月,发改委等 15 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2021 年 7 月, 工信部、标准委发布《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 版)》,规范 工业数字孪生架构、技术和系统等相关要求;2021 年 12 月,网信办发布《“十 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前瞻布局数字孪生技术、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 与此同时,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撑数字孪生加快实现,并激发工业制造、航空航 天等下游客户内在转型需求,从而推动数字孪生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根据 IDC 数据,2025年全球数字孪生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52.2亿美元增长到264.6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8.35%。

公司加大数字孪生投入力度,已为客户建设和交付多条数字化生产线。2019 年 11 月,公司发布公告拟募资 1.34 亿元用于基于数字孪生的产品全周期协同平 台建设,具体包含研发协同平台、生产制造平台、运维协同平台、基于模型的系统 工程技术支撑平台、适应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平台、适应产品 全生命周期的 VR/AR/MR 技术支撑平台、协同平台的云部署方案七个子项目。通 过虚实互联的数字孪生技术,公司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 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协同平台,围绕产品、订单、成本、质量等关键要素以及协调、 管理和分析等业务需求,提供全流程的支持和赋能,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营。 目前,公司通过数字孪生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已为客户建设多个高性能试验台项 目,实现高性能、高效率、低故障运行;并为客户建设和交付多条数字化生产线, 通过使用自研的高端装配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小批量、制造条件极 端的复杂产品数字化制造,提升客户产品质量和一致性。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 究院西北分院数字孪生项目为例,公司携手西门子工业软件,为其提供基于 Simcenter 仿真平台的“油气生产物联网软件模拟仿真及验证系统”的全面解决方 案,支持油气生产中各个工艺环节的仿真优化,同时结合油田物联网系统,实现 测试数据与仿真数据的互联验证,实现油田的智慧管控。

5. 盈利预测

国防军工:2022-2024 年收入增速有望保持稳定,随着自研产品占比加大, 毛利率逐步提升,保持在 50%左右。疫情影响得到缓解,延迟交付及取消的订单 有望加速落地,叠加军工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展开,军工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持续 上升,我们认为未来公司国防军工行业收入有望继续稳定增长,预计 2022-2024 年国防军工行业收入将达 5.98/6.73/7.85 亿元,同比增长 16.0%/12.5%/16.7%, 毛利率逐步上升到 54.0%。

高科技电子与 5G:2022-2024 年收入增速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自研产 品占比加大,毛利率快速提升。高科技电子与 5G 是公司智能制造重点布局的行 业之一。以高科技电子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数字化转 型的行业内生需求更加强烈,同时疫情进一步加快了企业无人化、智能化改造步 伐,叠加地缘政治冲突、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高科技电子 行业国产替代浪潮兴起。我们认为公司高科技电子与 5G 行业有望充分受益于企 业数字化转型内生需求和国产替代的双重机遇,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高科技电 子与 5G 收入有望达到 2.97/5.46/7.31 亿元,同比增长 35.0%/84.0%/33.7%,毛 利率有望快速提升至 48.8%。

装备制造:2022-2024 年收入增速有望基本保持稳定,毛利率为 40.0%水平。 近年来,公司依托于和西门子、SAP 等长期合作积累的技术和场景经验,同时持 续加大人才与研发投入力度,开发出生产力中台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业微 应用开发。公司核心技术的发展有力支持了装备制造行业业务持续增长,我们认 为未来收入有望稳步上升,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装备制造收入有望达到 1.30/1.43/1.57 亿元,同比增长 0.0%/10.0%/10.0%,毛利率有望维持在 40.0%水 平。

汽车及轨道交通:2022-2024 年收入有望保持较高增速,毛利率为 38.0%水 平。汽车及轨道交通是公司智能制造业务的重点行业之一,为软件系统与服务、 数字孪生产线建设与服务和数字孪生测试台建设与服务等细分业务单元主要应用 领域,是公司未来业务增长点。随着下游汽车行业逐渐复苏,我们认为未来收入 有望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汽车及轨道交通收入有望达到 1.86/2.42/3.15 亿元,同比增长 30.0%/30.0%/30.0%,毛利率有望维持在 38.0% 水平。

能源动力:2022 年受疫情影响,公司能源动力项目交付进度放缓,预计全年 收入为 0.99 亿元,同比下降 20.0%。公司在智能电气领域深耕多年,以规模化、 专业化和自主研发技术等优势为能源动力行业大型能源项目提供高质高效的产品 及服务,实现国产化替代。我们认为公司在变频器领域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优 势明显,同时能源动力业务下游需求稳定,考虑到公司结构化转型战略布局,预 计2023-2024年能源动力收入有望达到1.09/1.20亿元,同比增长10.0%/10.0%, 毛利率有望维持在 48.3%水平。

综上,预计公司整体 2022-2024 年收入分别为 13.50/17.73/21.98 亿元,收 入增速分别为 18.3%/31.4%/24.0%,毛利率分别为 44.2%/46.2%/48.1%。

费用率及净利润预测:预计 2022-2024 年各项费用率基本保持稳定;预计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1%/+29%/+35%。 1)管理费用率:2021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为 7.6%,同比上升 0.3pct,管理费 用增加主要系公司人工费用、无形资产摊销增加所致。我们认为未来几年管理费用 率将保持稳定,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为 7.6%/7.6%/7.6%。 2)研发费用率: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 10.1%,同比上升 0.2pct。我们 认为未来几年研发费用率将稳中有升,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 13.0%/14.5%/15.0%。 3)销售费用率: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 5.7%,同比下降 0.2pct,主要系 受疫情影响,销售人员线下拓客减少,节省了部分费用开支。我们认为未来几年 公司销售费用率将保持稳定,预计 2022-2024 年销售费用率为 5.7%/5.7%/5.7%。 4)财务费用率:2021 年公司财务费用率为 0.9%,与上一年持平。我们认为 未来几年 公司财务费用率稳中有降 ,预计 2022-2024 年 财 务 费用 率 为 0.5%/0.4%/0.3%。 5)归母净利润: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08/2.68/3.61 亿 元,同比+31%/+29%/+35%。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公布,每一家都是行业典范!
【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及其驱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
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39家鄂企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
2023-9月丨先进制造业热榜发布,精华速览!
上海:加快工业元宇宙创新应用 打造数字化转型超级场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