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方纳米研究报告:铁锂龙头护城河深厚,新品打开成长空间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证券,石岩、庞钧文、马铭宏)

1. 盈利预测

与市场不同的观点:市场认为磷酸铁锂行业同质化严重,且后续面临产 能过剩的压力,公司的单位盈利将会有明显的下滑,业绩增长潜力有限。 而我们认为公司产品体系全面具备增长的潜力:1)公司磷酸铁锂产品 采用独特的液相法路线,相较于同行具备明显成本优势以及循环寿命的 优势,随着储能行业的爆发,出货量增长动能强劲。2)此外公司率先 布局了磷酸铁锂的升级迭代产品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剂,随着 2023 年新 增产能的投产和下游客户的应用,两大产品有望在 2023 年开始放量, 驱动业绩持续高速增长。

磷酸铁锂业务:公司凭借液相法路线拥有相较于同行更低的成本和更高 的循环性能,深度绑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优质客户,我们认为随着 储能行业的持续爆发和新能源汽车行业铁锂主导地位不变的趋势下,公 司磷酸铁锂出货量有望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 磷酸铁锂销量达 25/30/35 万吨,单价随碳酸锂价格下滑而逐步降低至 7.8/6.8/6 万元/吨,毛利率分别为 18.0%/18.5%/19.0%。

磷酸锰铁锂业务:磷酸锰铁锂作为磷酸铁锂的迭代产品具有更高的电压 平台,可以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公司年产 11 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已经投产且已通过了下游客户的验证, 随着下游客户后续的批量装车公司磷酸锰铁锂出货量有望开始逐步成 为公司正极材料重点品类,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磷酸锰铁锂销量达 3/8/15 万吨,单价为 8.97/7.48/6.6 万元/吨,毛利率分别为 21%/20%/20%。

补锂剂业务:补锂剂是在现有材料体系下提高电池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少量添加即可大幅提升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公司目前补锂剂产能达 5000 吨/年,且已通过核心客户的验证,公司有望凭借现有的客户优势 迅速打开补锂剂市场。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补锂剂销量达 0.2/0.8/2 万吨,单价为 80/70/55 万元/吨,毛利率分别为 25%/24%/22%。 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8.3/320.4/419.8 亿元,同比 增 长 6%/34%/31% ,归 母 净 利润 21.2/31.5/43.3 亿 元 ,同 比 增 长 -11%/48%/38%,EPS 为 12.2/18.1/24.9 元。

2. 纯正的磷酸铁锂龙头标的

2.1. 专研纳米磷酸铁锂的行业龙头

定位锂电材料细分行业,深耕纳米磷酸铁锂多年。德方纳米成立于 2007 年,早期从事纳米材料开发,并在 2008 年成功将纳米化技术应用于磷 酸铁锂,此后专注其研发、生产以及销售,致力于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供应核心关键原材料,凭借自研国际领先的“自热蒸发液相合成纳 米磷酸铁锂技术”,实现产销的双双突破,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材料领 域龙头企业。公司 2019 年 4 月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股权激励绑定核心成员。公司近年连续公布了三次股权激励计划,最新 一期考核目标为 2022、2022-2023 累计两年、2022-2024 累积三年的营 业收入。2022 年公司产品量价齐升,实现营业收入 225.57 亿元,远超 业绩考核的目标。股权激励计划将有效绑定团队核心人才,有助于公司 长期稳定发展。

2.2. 充分享受需求爆发红利,业绩持续高增

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为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公司于 2021 年剥离碳纳米管 导电液相关业务,进一步聚焦磷酸铁锂,优化公司的资源配置,提升运 营效率。磷酸盐系正极材料 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 2022 年贡献 营收 225.37 亿元,占比 99.9%。

2022 年公司业绩表现亮眼。自 2020 年 Q4 起国内疫情稳定,产销基本 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且磷酸铁锂电池需求持续回暖,叠加上游材料价格 上涨,公司磷酸铁锂产品价格持续上行,最高涨至 17.7 万元/吨,较低 点增长420%。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25.5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55.30%, 归母净利润 23.80 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188.36%。 由于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在 2022 下半年进一步上探至接近 60 万元/ 吨,而公司低价库存消耗完毕,盈利空间有所缩减。2022 年公司磷酸 铁锂产品单吨盈利约为 1.4 万元,其中 Q4 约 1.1 万元。2023 年一季 度新能源汽车需求较差而上游材料产能大量释放,磷酸铁锂价格出现较 大幅度下滑。我们认为磷酸铁锂价格即将见底且需求有望在二季度转暖, 公司盈利能力有望企稳。

公司 2022 年期间费用率进一步下降。2016-2019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稳定 在较低水平。2020 年由于新建生产基地,员工人数增加,薪酬以及办公 费相应增加,同时公司进行股权激励,股份支付金额增加,导致费用率 激增。2021 年起,公司产品量价齐升,规模效应显现,使得公司费用率 大幅下滑近 9pcts,2022 年公司费用率进一步下降至 5.7%。

3. 动力电池与储能需求长期高景气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磷酸铁锂电池占比持续提升

2022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旺势延续。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到 687 万辆,同比增长 95%,渗透率提升至 25.6%。 2023 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受到补贴退坡及价格战的负面冲击, 表现 较差,但我们认为需求有望在二季度回暖,预计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 车销量有望达到 850 万辆,同比增长近 30%。

2022 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美国市场发力。受俄乌冲突影响,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均出现暴涨,而欧洲天然气发电比例较高,导致油价 和电价同步大幅上涨。同时经济衰退预期导致消费者购车意愿下降,燃 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2022 年销量为 260 万 辆。长期看 2035 年禁售燃油车法案仍对加速汽车电动化形成有力支撑。 美国市场方面,拜登绿色能源计划收效显著, 2022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 量近 100 万辆,渗透率达 6.9%。我们认为美国市场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将有效刺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

全球范围来看,2022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052 万辆,同比增长超 55%, 我们预计 2023 年全球销量将达到 1400 万辆。

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高速增长,2025 年出货量将超 1.2TWh。预计 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 1350 万辆,全球销量达到 2230 万辆, 对应动力锂电池需求量达到 1084GWh,出货量将超 1247GWh。

磷酸铁锂安全性能、循环性能更优。磷酸铁锂晶体中 P-O 键稳固,分 子结构稳定性较好,电热峰值大于 350℃,当处于 500-600℃高温时才开 始分解,而三元锂 300℃左右即开始分解。另外三元正极热稳定性以及 容量保持率随镍含量升高而显著下降,高镍三元的安全风险更高。循环 寿命方面,动力型磷酸铁锂通常完全充放电循环大于 3500 次电量才会 衰减至 80%,而三元锂电池完全充放电循环大于 2000 次就会开始出现 较明显的电量衰减现象。 磷酸铁锂成本优势显著 。1GWh 磷酸铁锂电池需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约 2500 吨左右,而 1GWh 三元电池约需要 1700 吨三元材料。按 2023Q1 末价格计算(磷酸铁锂 9.40 万元/吨,NCM523 19.85 万元/吨),相同带 电量的磷酸铁锂电池在正极材料这一环节的成本比三元电池低30%以上,电芯成本低约 13%。

结构优化弥补磷酸铁锂体系能量密度低的缺陷。磷酸铁锂具有较低能量 密度上限,磷酸铁锂电池包能量密度为 130-160Wh/kg,而三元电池包 的能量密度可达 200 Wh/kg 以上。CTP 高集成动力电池、刀片电池、JTM 电池、麒麟电池等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技术的突破,以及新型磷酸盐系 正极材料的技术创新,可以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在保留高安全性、低成本 特性的同时,大幅提高系统能量密度。目前磷酸铁锂电池系统可以基本 满足中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对长续航里程的需求,为磷酸铁锂电池在乘用 车市场持续渗透奠定了基础。 国内磷酸铁锂占比显著回升。随着人们愈发重视安全问题,叠加补贴持 续退坡推升车企成本,经过结构优化后系统能量密度已有一定竞争力的 磷酸铁锂电池重回视野,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迎来了强势的触底反弹。 近两年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出货结构出现较大变化,根据中国汽车动力 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的数据,磷酸铁锂的装车量占比从 2021 年初的 37.6%逐步增长至 2023 年 2 月的 69.26%。

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占比大幅提升缘于中低端车型放量,同时中高端车型 逐步启用 LFP。五菱宏光 MINI EV,凭借高性价比自 2020 年 7 月上 市以来连续夺得月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国产特斯拉两款主要车型 Model 3,Model Y 均推出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标准续航版。比亚迪坚 持 LFP 体系多年,主打车型使用自研刀片电池。磷酸铁锂正逐渐从 A00 级车,A0 级车向 A 级车,B 级车渗透。 我们认为在高镍三元成本下降至与磷酸铁锂相当水平且安全性能得到 明显提升前,磷酸铁锂将保持一定竞争优势,迎来两到三年强势发展期, 我们认为 2023 年磷酸铁锂电池在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仍将保持在 65% 以上。

3.2. 储能需求迎来爆发期,磷酸铁锂为主流选择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储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调 节精度高等优点,是保障电力系统灵活性的重要载体。

根据使用场景,储能可灵活配置。在发电侧,可平滑可再生能源发电出 力,减少弃风弃光,并可作为备用容量应对突发状况;在输配电侧,能 有效缓解电网阻塞,且调峰调频经济效用显著;在用电侧,可实现电力 自发自用,同时帮助用户利用峰谷差价套利,高峰负荷时放电,达到降 低容量电费的目的。中国储能系统主要应用于发电侧及工商业储能,可 再生能源转型和削峰填谷的需求给储能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电化学储能已初具规模。2022 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 30.7GW,同比增长 99%,其中,新型储能的新增投运规模达到 20.4GW, 占比超 66%。

强制配储政策叠加共享储能优化国内大储商业模式,拉动储能装机增速 再度抬升。2020-2021 年多地陆续出台可再生能源项目在电源侧强制配 套储能的政策文件,带动国内储能市场修复。2022 年共享储能成为主流 商业模式,即由第三方投资建设 ,可以通过容量租赁、容量补偿、现货 价差和辅助服务四种方式获得收益,储能项目投资方的盈利模式更加清 晰,显著提升投资积极性。

国内储能电池需求快速放量。根据索比储能网统计,2022 年上半年国 内共有 245 个电化学储能项目招标,规模达 31.2GWh,储能市场依然 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2025 年储 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超 300GWh。在政府鼓励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加持下, 预计到 2025 年储能将形成千亿级市场。 保障能源安全,降低用电成本成为驱动海外储能市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国家层面,欧洲大部分国家资源禀赋较差,长期依赖进口能源,为确保 能源独立性,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强针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光发电的 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愈发重视储能的发展。家庭层面,在海外市场化电 价机制下,极端事件会引发高电价,装配储能系统的性能比更加凸显。 双重因素使得海外储能市场爆发。

磷酸铁锂电池是目前储能最主要的载体,助推高端储能锂电正极材料的 需求量逐年增长。电化学储能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储能技术,其中锂离子 电池凭借寿命长、能量密度高、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等 优点成为目前主流的技术路线,2021 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 占比达 90.9%。而磷酸铁锂电池凭借低成本、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等 优势,是目前应用于电网储能的最主要锂电池产品。

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需求量将达 650GWh。高工产业研究 院(GGII)预计到 2030 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2300GWh,市场规 模将超 3 万亿。

国内电池企业早期储能布局逐步落地,商业化进程加速,公司从中受益。 2022 年度,全球市场中,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储能技术提 供商,依次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储能、瑞浦兰钧、鹏辉能源、 海辰储能、派能科技、远景动力、南都电源、国轩高科。公司液相法生 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循环性能突出,非常适用于储能场景,已进入多 家储能电池生产商供应链,将充分享受全球储能市场爆发红利。

4. 产能扩张配套优质客户,新产品驱动业绩增长

4.1. 液相法独树一帜,成本优势显著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始终走在行业前沿。公司将研发创新视为保持 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驱动力。公司坚持“专注、创新、协 作”的研发理念,围绕“一核、多元”的业务布局思路,持续加大研发 投入。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 4.32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64%。截至 2022 年底,公司已申请专利 338 项,其中发明专利 318 项,已获授权专利 98 项,其中发明专利 78 项,实用新型专利 20 项,技术储备丰富,研发 实力雄厚。 公司拥有四大核心技术。公司开发了“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非连续石墨烯包覆技术”、“离子掺杂技术”、“纳米化技术”四大核心技术及“涅 甲界面改性技术”、“离子超导技术”两项技术创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 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体系,突破并掌握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 的关键工艺技术。

公司独家采用液相法生产纳米磷酸铁锂,综合优势明显。不同于市场上 通用的固相法,液相法在常温常压下反应即可,具有能耗低、产品性能 优、批次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已实现工业规模生产。公司的 磷酸铁锂产品颗粒较小,比容量大,包覆的非连续石墨烯结构和碳纳米 管掺杂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有效提升了电池的倍率性能以及低 温性能。该技术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专家组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液相法的成本优势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种类不同。液相法使用磷 酸二氢铵作为磷源,硝酸铁作为铁源,而固相法普遍使用磷酸铁同时作 为磷源和铁源,二者共同使用碳酸锂作为锂源。 德方纳米液相法混合溶液自热蒸发、烧结的方式生产磷酸铁锂: 1) 使用铁块和硝酸自制硝酸铁替代外购铁源,实现铁源直接成本下降 过半。硝酸则采用部分外购部分烟气回收自制获得,具体方法为通 过冷凝、吸收、除雾、催化等方式将废气氮氧化物还原成稀硝酸, 再与外购的浓硝酸配比制成化铁所需浓度的硝酸。 2) 混合硝酸铁溶液、磷酸二氢铵、碳酸锂、蔗糖等原材料制备前驱体。 3) 经烧结后,前驱体被还原为磷酸铁锂。

固相法则通过研磨、烧结的方式生产磷酸铁锂: 1) 制备磷酸铁 2) 将磷酸铁、碳酸锂、葡萄糖等原材质加入搅拌式研磨机,使浆料进 一步分散、混合均匀并完全细化物料 3) 加热脱除浆料中的液相成分使浆料分散成为粉料,加入辊道炉内烧 结,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制得磷酸铁锂 从原材料成本角度看,硝酸铁+磷酸二氢铵的成本低于磷酸铁。 液相法能耗明显低于固相法。在前驱体制备环节只需将液体状态的浆料 放入发料罐中进行预加热,浆料即可自然吸收热量,自热蒸发大部分水 分,形成固体蜂窝状凝胶,而采用固相法,共混物需在 300~350℃下烧 结。另外,在后续的烧结环节,液相法温度也相对较低。

公司生产基地选址亦带来成本优势。公司大部分规划产能均位于云南曲 靖、四川宜宾,云南即四川电力成本偏低,磷资源丰富,同时靠近宁德 时代四川生产基地,可帮助公司实现生产与供货双双降本。 公司磷酸铁锂产品单位成本低于同业企业。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 新能、常州锂源分列 2021 年国内磷酸铁锂出货量前四名,均基本实现 满产满销。对比成本可发现,德方纳米液相法合成的磷酸铁锂单位营业 成本业内最低,约 3.5 万元/吨。常州锂源的磷酸铁全部来源于外购,成 本显著偏高。湖南裕能与万润新能均有部分自供磷酸铁产能,成本相对 较低。

公司目前已推出三代高压实产品。 液相法合成的磷酸铁锂劣势在于压实 密度偏低,而高压实密度将显著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因此,公司在 液相法的基础上重点研发方向即是高压实密度,目前已推出三代产品。 DY-3 寿命长,循环 6000 周容量保持率仍可保持在 80%以上。DF-5 高温性能突出,在 60℃下可以循环 2000 周以上。DY-11 的压实密度为 2.55-2.60g/cm3,已达到市场主流固相法产品水平。我们认为,高压实产 品将助力磷酸铁锂电池不断突破现有产品能量密度上限,补全产品性能 短板,将帮助公司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4.2. 深度绑定电池龙头企业,产能消化顺利

电池厂商选取供应商要求严格,通常长期合作。磷酸铁锂涂敷在铝箔上 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其一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 鉴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加上生产 工艺调整周期长,对电池厂家而言,为保证锂离子电池产品质量,需要 对正极材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的遴选,经认可后通常会建立稳定的长期业 务合作关系。 下游集中度高,公司绑定头部的优质客户。按装车量口径统计,2022 年 1-12 月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市场 CR5 高达 93.4%,经过多年市场开拓,公 司已经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等锂离子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形成 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宁德时代始终是公司第一大客户,为公司贡献50% 左右营收。近几年,公司与两大优质客户深化合作,于 2018 年、2021 年先后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分别成立合资子公司,优先保障二者供应, 进一步深度绑定。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产品迭代,在技术交流、 产品服务上与客户紧密同步,助力公司拓展业务规模,提升竞争力。

公司长期接近满产满销,2022 年市占率第二。得益于独特的技术优势以 及稳定的优质客户,公司订单充足,2022 年公司产量为 18.55 万吨,销 量为 17.23 万吨,产能利用率为 90.6%,产销量为 92.9%。纵观历史情况, 公司产能利用率及产销量常年处于高位,市场对公司产品高度认可, 2022 年公司市占率位居第二。

公司加大资金投入,产能快速扩张。2021 年底公司拥有 12 万吨产能, 包括原有产能、IPO 项目、定增项目以及与宁德时代的合资项目。2022 年公司继续加快新的生产基地投资建设,产能大幅扩张。德枋亿纬年产 10 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顺利完成建设,并于 2022 年 5 月进入 试生产阶段,宜宾德方时代年产 8 万吨磷酸铁锂项目、曲靖德方年产 11 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以及靖德方创界年产 2 万 吨补锂剂项目有望于 2022Q4 及 2023 年陆续部分投产。2023 年公司再 度新增规划产能,计划发行可转债募集 24.5 亿元用于建设年产 11 万吨 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我们预计公司 2023 年底名义产 能将达 41到万吨,2025 年正极材料产能将达 90 万吨,补锂剂产能将 达 4.5 万吨。磷酸铁锂产能扩张,叠加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等新产品产 能释放,公司业绩增长动力强劲。

优质产能不足,公司无惧行业竞争加剧。基于对未来市场前景的看好, 一些厂家跨界入局正极材料行业,正极材料的产能规模大幅度增长。高 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1 年国内磷酸铁锂规划项目超过 300 万吨;2022 年 1-7 月有近 50 个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投扩产项目,涉及磷酸铁产能 606 万吨,磷酸铁锂产能 674 万吨。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磷酸铁锂需求量 达 272 万吨,考虑备货因素,320 万吨磷酸铁锂即可满足市场需求。现 有的规划产能存在一定的过剩风险,市场可能出现高端产能不足、低端 产能过剩的情况,对于行业格局会有较大影响。综合来看,公司与头部 电池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具备优秀的技术更新迭代能力以及 成本优势,将无惧行业竞争加剧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4.3. 磷酸锰铁锂与补锂剂放量在即,驱动业绩增长

4.3.1. 磷酸锰铁锂将帮助公司提高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力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上添加锰元素而获得的新型正极材料。

现阶段磷酸锰铁锂较磷酸铁锂在能量密度、低温性能、成本上存在明显 优势,但在导电性、工作稳定性、循环性能方面也存在一定劣势。 优点: 1) 磷酸锰铁锂的电压平台高达 4.1V,高于 3.4V 的磷酸,理论能量密度 比磷酸铁锂高 15%-20%,基本能够达到三元电池 NCM523 的水平。 2) 锰元素的掺杂可将材料晶粒细化,显著提升材料电化学脱嵌锂能力, 因此磷酸锰铁锂具有更优越的低温性能。磷酸锰铁锂在-20℃下容量 保持率能够达到约 75%,而磷酸铁锂的容量保持率为 60%-70%。 3) 磷酸锰铁锂与磷酸铁锂同为橄榄石型结构,PO4 四面体结构稳定, 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优异,较三元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 4) 因全球锰矿资源丰富,磷酸锰铁锂成本较磷酸铁锂仅增加 5%-10% 左右,考虑到锰铁锂能量密度的提升,电池装机成本上,磷酸锰铁 锂单瓦时成本略低于磷酸铁锂,并大幅低于三元电池。

缺点: 1) 磷酸锰铁锂的电导率仅是磷酸铁锂的十分之一,锂离子扩散速率仅 为磷酸铁锂的万分之一,需添加导电剂。2) 由于存在铁锰两种元素,带来 2 种不同的工作电压,大致在 3.9V 与 3.3V,两个电压平台会带来功率输出不稳定的情况,可能带来电动 车使用中功率突降问题。 3) John-Teller 效应会导致锰离子溶出,在负极表面沉积,破坏 SEI 膜, 导致 SEI 膜再生及电解液副反应,从而消耗大量活性锂,使得磷酸 锰铁锂充放电能力与循环寿命不及磷酸铁锂。

磷酸锰铁锂已处于商业化初期。作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升级产品,磷 酸锰铁锂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可以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且保 留了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具备更为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磷酸锰铁锂有望部分替代磷酸铁锂及 NCM523,应用于中高端动力电池 领域,多家电池企业及材料企业积极布局,目前已处于商业化初期。

2023 年是磷酸锰铁锂规模化量产元年。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 计,2023 年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有望迎来一定规模出货。到 2025 年,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将超 35 万吨,相比磷酸铁锂材料市场渗透 率将超 15%。

公司磷酸锰铁锂开发已取得突破,且后续扩产将围绕磷酸锰铁锂展开。 公司年产 11 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已经投产,目前已通过了下游客户的 验证,产品性能及市场化进程处于行业前沿,我们认为该产品将有效提 高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力。公司未来产能规划将主要围绕磷酸锰 铁锂展开,目前规划产能已达 55 万吨,随着该产品的产能逐步释放, 公司业绩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4.3.2. 补锂剂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预锂化是提高电池的总容量和能量密度的有效路径。在锂电池首次充电 的过程中,电解液在石墨负极表面进行反应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 膜),消耗大量由正极析出的锂,从而导致锂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衰 减。预锂化即在锂离子电池工作之前,向电池内部补充锂离子,抵消形 成 SEI 膜造成的不可逆锂损耗,以提高电池的总容量和能量密度。 补锂剂或成硅基负极电池必需材料。在石墨负极表面形成 SEI 膜造成的 锂离子损耗超 6%,当前电池首效普遍为 90-92%。而在硅基负极表面形 成 SEI 膜的损耗高达 10-20%,电池首效低至 80%。补锂剂可有效弥补 硅基负极首效低的短板。补锂剂需求有望受到高比能硅基负极电池产量 增长的带动。

补锂的方向分为负极补锂和正极补锂。其中负极补锂的难度较高,投入 较大,发展受限,目前正极补锂为主要途径,成本显著降低,且安全性 更高。正极补锂操作简便工艺简单,无需改变产线结构,只需在正极调 浆环节加入补锂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常见的正极补锂剂包括富锂镍酸锂、富锂铁酸锂以及氧化锂。综合 来看,LFO 综合性能更优,相较 LNO 纯度更高,容量更高,能量密度 提升显著,使用成本可降低 20%以上,循环性能提升 30%以上。目前, 三种补锂剂均有公司布局。研一新材在补锂剂上的产业化进程最快,已 拥有 8000 吨 LNO 和 7000 吨 LFO 产能。德方纳米在 LFO 的制备工艺上 也已取得专利(CN112117433A)。

补锂剂有望快速实现规模化应用。添加补锂剂是大幅改善电池性能的有 效手段,市场空间广阔。根据 QYResearch 数据,2022 年全球补锂剂市 场空间仅为 3.6 亿元,预计 2028 年达到 260.2 亿元,CAGR 高达 104%; 从产品类型看,2022 年 LNO 与 LFO 份额分别为 82%和 18%,预计 2028 年 LNO 占比 49%,LFO 占比 41%,其他占比 10%。

公司补锂剂产品放量在即。公司已成功开发补锂剂材料,可以大幅提升 各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公司的补锂剂补锂效率高、补 锂难度小、材料成本低、补锂安全度高,在磷酸盐电池体系中,添加量 2%左右可以提升约 5%的能量密度,添加量 4%左右可以提升近 100% 的循环寿命。公司已规划两个补锂剂项目,共计 4.5 万吨产能,其中曲 靖德方创界一期项目于 2023 年 2 月 26 日正式投产。新产品大规模推向 市场后,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磷酸铁锂产能过剩渐近,“锰、钠”加速入场
磷酸铁锂龙头业绩暴雷!
宁德时代逆势向上的“暖”与“寒”---Q3净利104亿元
磷酸锰铁锂“量产”前夜 上市公司争相储备产能
2023动力电池产业周报(二):高纯硫酸锰价格如何变
堪称“印钞机”,锂电哪个环节最赚钱?答案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