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密关系中的“否定”,为什么总让我们受伤?


  文 | 周小宽



  活到现在的年纪,觉得人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活中的很多时刻我们都会感叹人生的艰难。

  在这个“艰难”的人生中,我们紧紧抓着一些让我们觉得温暖、有存在感、有价值、可以体验到爱的人事物——父母、兄妹、伴侣、孩子、朋友,如果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满足,即使人生常常还是充满了不确定和坎坷,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幸福,我们仍然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然而,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并不快乐,也不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受到的令我们难以承受的伤害,都来源于亲密关系。

  这让人生变得更加艰难。

  亲密关系中制造的烦恼随处可见,我们希望对方按照我们内心想要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来爱我们,

  我们希望听到对方和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的表达,

  我们一旦碰到否定,一旦讨论对错,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伤害——对错本身已经变得不重要,而是“他竟然和我想得不一样”。

  

  这个否定信号,让我们感到极不舒服,有的人还会因此失控掉进负面情绪的深渊。

  过于自卑的人觉得自己再一次被践踏了,过于自信的人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

  来源于亲密关系的否定信号,常常会把我们搞得很痛苦,

  严重的人会被愤怒的潮水淹没,原地爆炸,在一瞬间崩溃。

  


  01

  否定信号:我和你的看法不一样

  什么是否定信号?

  可以概括为,当你听到的和你内心想法不一样的话语,都可以当做否定信号。

  它可以是对你观点的一部分不认同,也可能是抱有怀疑或者彻底的否定。

  


  我有个朋友小L前两天对我抱怨,她的男朋友要么是没心没肺,要么就是特别没有同理心的一个人。

  她告诉男朋友,单位有个女上级,看她很不顺眼,

  女上级来自三线城市,对她这种生活在大城市看起来养尊处优的女孩有偏见,现在已经病态了,

  除了对她的工作总是提出各种要求和改进意见,还喜欢当着很多同事的面评论她的衣着,比如“年轻就是好啊!可以穿这种尽显身材的衣服,看得大家都无心工作了呵呵呵!”

  朋友说,这明明就是借题发挥要讽刺她等等。

  但是小L的男朋友完全不这样想,他不认同女朋友的想法。

  他说,见过她那个上级,说话水平差一点,人比较直,一看就是那种很有事业抱负也很实在的人,她对小L没有什么特别的恶意,最多就是希望天资不错的小L能够在工作上更有上进心一些更努力一些,这种期望表现出来有时会让小L不舒服。

  小L的男朋友可能觉得自己说的是实话,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对小L来说,男朋友这样的反应让她难过,她收到了来自亲密关系的否定信号,她觉得被伤害了。

  你有类似经历吗?

  当我们非常在乎的亲密的人,说出了完全和我们不一样的看法,或者否定我们在事件中的感受,说他并没有感觉到是这样的,这个时候

  轻则——你觉得对方和你看法不一致是因为他三观和你不一样;

  重则——你的情绪体验马上就能盖过所有你还能进行思考和分析的理智,你想不到三观,想不到双方性格差异,你瞬间被糟糕的情绪淹没,觉得你被伤害了,这个人并不爱你,你感到愤怒!

  


  

  婆媳关系,是很多人的噩梦。

  对不少女人来说,婆媳关系真正让自己受到伤害的并不是婆婆,

  而是被自己视为最重要的那个人生伴侣,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不认同自己的判断,无视黑白对错,这个人令自己极度失望和寒心。

  


  好多妈妈网站上的贴吧里都有类似的故事,

  因为婆媳对带小孩具体事务意见不和,让老公来“主持公道”,可是老公“竟然”向着没有什么育儿经验的婆婆,觉得自己太多事,不但不帮自己坚持明明是对的科学带小孩方法,

  还教训自己说自己不体谅老人,太作,惹事生非。遂大吵收场,或冷战,或感叹自己的男人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键盘侠跟帖的观点倒很一致——让这样的妈宝男和他妈妈一起滚蛋!

  可是滚蛋了,或者换一个男友、老公,这种痛苦就不会再出现?

  未必。   

  在上述两个故事里,或者在你本人经历的类似否定信号的故事里,无论当事人双方或者三方如何争执,对与错,能水落石出吗?对与错不重要吗?

  其实不是重要。

  亲密关系中的争执更多的只是为了寻求安慰,表达愤怒,发泄情绪。用争执的方式告诉你提醒你,我觉得难受了,我被激怒了,你最好认同我来让我感到舒服。

  除了大是大非,家庭的亲密关系里,不是个时时处处要去抠对错的地方。

  感受,才是亲密关系里最重要的东西。

  否定信号之所以会引发难受和崩溃的感觉,爆发争执,不是因为对错,而是因为感受——你的否定信号,给我带来了非常糟糕的感受。

  

  


  02

  和你看法不一样,就一定要愤怒吗?

  让我们回到最初。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无论我们多么想去寻找一个完全信任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全能的完美的父母,弥补我们的创痛,觉得在这份爱里面,我们就能永远保持满足和平静,

  无论这个想法是否能实现,我们都最好要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上,全宇宙,也没有一个人和我相同。

  认知来源于什么?我们是谁?谁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一切的感受。

  那我们是谁,这个认知又如何被决定?

  我们从受精卵开始,感知到的一切一点一滴汇聚成我们大脑深处的记忆,无论是想得起的还是只是储存在大脑中一辈子也想不起的,这些记忆构筑了我们的一部分认知,

  还有基因,我们从父母处来我们继承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基因、记忆,还有我们每一分每一秒得到的对待、反应,所处的环境,所有这些合成了“我”。

  对那些认同灵魂之说的人来说,“我”的内部还有不灭的灵魂,灵魂当然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切决定了我是谁。

  怎么可能有另一个完全一样的我呢?

  当然不可能。

  在平行时空也许有,但也和此时此刻的我不同。

  无论多么亲密,我的一点一滴,都不可能和另一个人,完全一样的。

  我们说爱时,这爱的含义不同,我们说恨时,这恨的含义也不同。

  举个例子。   

  


  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红色,就是别人眼中看到的红色?

  你不可能透过别人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也不可能透过别人的心灵去思考,你只能通过你的眼睛,你的心灵,因此,你无法知道别人的眼睛看到的红色是怎样,无法知道别人听到你喜欢的那段旋律心情是怎样起伏,你无法知道同样一片落叶在你看来和他看来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仅仅是一片落叶,都会引发完全不同的感受,很遗憾,你只能感受到你的感受,你不能完全感受到他的。即使他告诉你他的感受,你也是用你的心去理解,那和他真正的感受,一定存在着差别。

  那么,去追求这种感受性的一致,去追求对方和你的想法一致,对于否定信号感到无法忍受,失望、难过、愤怒——这难道不是疯狂吗?

  我不是批评在否定信号面前抓狂愤怒的人,我也和大家一样,很多时候都会因为遭受到亲密关系中的否定而抓狂,无论是来自于父亲,还是先生,还是信任的好朋友,我都会表面平静,实则拼命表达自己的论点论据一定要说服对方才罢休,

  如果我被打击我会产生愤怒,或者悲伤——然而,我会平静下来,于是我想,其实我是在干嘛?一定要他和我想得一样?他不认同我,是因为这些论点论据也是我的感受而不是他的,他是怎么看待这些论点论据呢?当然不会和我完全一致。那么一定要追求根本不存在的完全相同,确实是疯狂。

  


  人会有一些大的共性相同的接近,可以以此分类。

  然而,在距离几乎为零的亲密关系里,很多细节都被放大,这些细节上即使是有共性的人也有着千差万别的感受性不同。

  就如同有人看到红色觉得是热烈,

  他喜欢热烈,有人虽然也认同红色代表热烈,但是她害怕过于热烈,他们看到同样是热烈的红色的进一步的感受还是不同的。

  然后在商场里,这男人说,亲爱的我觉得就买红色桌布吧,提升家里的颜色基调,让人有积极的感觉;

  这女人说,可是红色太热烈了,我会感到有点紧张,那么积极干嘛,无法放松,紫色好一些,可以让我觉得放松;

  男人说,紫色虽然放松,可是很黯淡啊;

  女人说,不是黯淡,明明就是柔和!

  这个对话的重点是在决定买什么颜色的桌布吗?

  得了吧,其实你并没有那么在意买什么颜色的桌布。



  你在意的是,天哪他为什么一直一直都不认同我的感受我的观点?

  这让我太特么不爽了!

  看来是我找错人了!......

  看来是他不够爱我!......

  看来他一点都不能理解我的心情.....

  如果,你能走心的明白,由于任何一个其他人,都不能用你的眼睛和你的心去感受任何一件事物,因此你们对于任何东西的看法感受都不能完全100%一致,

  你能确定明白这一个前提,那么下一次,再收到否定信号时,你就可以尝试去觉察,去保持自己的情绪平静。然后,你就会了解到更多关于彼此的真相。

  如果你真的在意亲密关系中的“对方”,无论是父母、伴侣或者朋友,你会想要试图去通过理解他们的感受,和他们真正的建立亲密,而不是追求那种完全被你思想淹没的“一致性”,那种有一个人被彻底吞没的关系——只要你认同他本来就不可能和你完全一样,你就能试着去体验他。

  答案不在于你是否能够完全体验到他的感受,而是如果你真的放弃了一致性的偏执追求而去体验他,不带任何强迫目的性的去体验,这一刻,你就建立了非常美好的关系,你才能看见他。

  他才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终于被看见。而不是把他仅仅当做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看自己。

  03

  他不是镜子,他是个独立个体

  


  否定信号为什么会伤害我们?

  因为我们总是把别人当作镜子来看自己。

  否定就等于是照见了一个不那么完美,有点错误和瑕疵的自己。

  如果对方只是镜子,你看到的只是镜子里的自己,而不是他,你太过于关注看到自己,所以你根本看不到他。

  你藉由镜子反射的东西来定义自己。你当然希望自己是好的绝对正确的,这是人性,因此当镜子表达了否定信号,你觉得你当然要立刻纠正这面镜子。结果镜子拒绝被纠正,于是你被挫败了,很愤怒。

  常见的心理模式就是这样,

  我们把对方当做镜子,来审视自己,

  镜子发出了否定信号,会让你联想到不被爱,或者不值得被爱,孤独这些深层的感受。

  自卑的人会被刺痛,自信的人会被激怒,权威者觉得自己的控制被动摇。

  总之我们很难受。

  心理模式虽然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不等于我们就不能在这个模式这个条件反射之上去思考,去认知。

  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最应该鼓起勇气去了解和尝试的事情。

  可以共情的人,会比较容易感受和接纳到对方的想法。

  


  


  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学者卡尔.罗杰斯曾经说,

  有效的心理治疗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一个是“准确的共情”,另外两个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

  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准确的共情去感受来访者,走进他的世界,和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健康的关系,来让来访者在关系中去得到治愈。

  也就是说,你要至少知道他和自己不一样,他是一个独立个体,他有自己独特的世界,你才可能有下一步,走进他的世界去感受他,去看见他。

  这种被感受和被看见,是一种治愈的方法。

  很多人的痛苦之源都来自于从未被感受和看见。

  其实,我们总是试图在亲密关系中疗愈自己在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们试图在爱中疗愈自己。我们没有走进心理咨询师的房间,但是我们和亲人居住在一起,我们从未停止过想要被共情,邀请你走进我的世界看看我的想法。大家都是一样的。这种渴求永不止息。

  如果你能意识到对方的独立性,在他表达他的观点时,去容纳这个观点,去平静地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一次治愈。

  所以,下一次,当你感受到了否定信号,不要觉得这就一定意味着你的想法被否定了。意味着你是不好的。否定信号,和你的本质无关。否定信号来源于发出信号的对方,这代表了他,而不是你。

  你的想法依旧在你的心里存在着,即使他不认同,他也无法拿走它。当你感受到了否定信号,你看到了他和你的不一样,这个时候你会非常清楚,他不是镜子,他就是他。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惊讶于你和他的不同,那么你有兴趣你看看他的内心世界吗?和他短暂的共情吗?

  放下你的全部诉求,仅仅是去看他,去感受他。

  如果你的情绪当时不能平复,那么事后也是完全可以这样去尝试的。

  试着去重新在那个当下感受他,说出那些和你不一样的想法、否定你的想法时,他在想什么?他的想法和他的经历有关吗?代表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内心呢?你爱他,那么你能接纳他和你的这种不同吗?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你从来不曾这样去做过一次的话,在你悲伤他不理解你、不能支持你的所有观点之前,你觉得自己也算是一个好的爱人吗?你真的爱他吗?还是只是爱上了他给你制造的感受?

  

  


  04

  寻找完美被爱的感觉,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我们总在寻找被爱的感觉,因为最初我们都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强烈需要被无条件关注、认可、容纳。可是,从另一个人身上找答案,这不是一件现实的事情。

  我们找到我们认为可以信任的人,让他走进我们的内心,以为这就是救赎,他就是那个无条件容纳,永远支持我的人,可是我们往往在随后的生活中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

  来自他的否定信号,让我们迷失和痛苦。

  我们又一次体验到了不被认可,于是有的人潜意识觉得,那就是在说明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要么是他很坏,要么就是我很坏。

  所以要么我得扭转他,要么我就会被吞没。

  如果能理解到,对方和你有不一样的认知不一样的感受,你就能接受他和你所想的不同。

  看法不同,观点不同,只因为他是他,你是你,那不代表,他很坏。也不代表,你很坏。

  如果把一百分的标准降低到八十分,你会快乐得多。降低的过程就是自我觉知的过程。

  试图从他的角度去带入思考,这是一种共情。

  如果做不到,至少你要了解你和他的整体感受全方位不同,这就是独立的人格,它有界限。不去控制蚕食他人的心灵和自主性,把他变成你的镜子,这需要我们的觉知。

  如果没有这种觉知,我们在关系中会有很多无法根除的痛苦。

  我们不得不花很多力气去说服对方,不得不时刻警戒别人可能的否定,我们用力地为自己辩解,我们对他人施加压力,有时以付出或者自我牺牲的形式 —— 就是要百分百肯定你完全认同我说的,你完全和我想的一样。

  这是何等困难,而如果你真的把一个人变成这样了,这个人也就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了。

  有的女人会制造出这样的丈夫,

  有的男人会训练出这样的妻子,

  有的人只和吹捧自己的人做朋友,

  这样的人生都是悲哀的。

  小时候我特别爱去公园,那时候妈妈就不爱去公园。

  我曾经很疑惑的想,公园这么好玩,我都愿意住在这里,为什么我妈妈却只喜欢商店不喜欢公园?

  等到我现在做了妈妈,看着儿子撒丫子在公园没有停歇地奔跑,而自己疲惫地跟在他后面,又热又累,脑子里想着快点到五点我好回家歇歇,晚上去看个电影,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大人没那么喜欢公园,而儿时的我却那么喜欢。

  妈妈、我还有儿子对于公园的认知,都是不同的。现在的我,和小时候的我,对公园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那个无条件关注、认可、接纳我们的人,和我们无论何时都保持高度一致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否定信号只代表了我和别人是不同的个体,却不是对彼此爱的否定。接纳亲密关系里别人的不一样,会让你对这个世界感觉更好。

  抱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人相处最高境界——彼此舒服
分手和挽回之间的关系 是否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借由他人,照见真实的自己!你躺枪了吗?
恰如其分的自尊
12条说话的分寸感:1、不要轻易暴露自己...
对方“不爱你也不离开你”,十有八九是这些想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