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黄沙搏斗的日子里,孩子说:妈妈我不吃鸡蛋,咱们把鸡蛋卖了好换树苗

牛玉琴:锁住黄沙见绿洲

1949年1月,牛玉琴出生在陕西榆林一户农民家中。那个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那个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北平城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那年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在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基础上成立西北军政委员会。半年后,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在榆林成立了陕北防沙林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就此起步。

牛玉琴:锁住黄沙见绿洲 来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07:58

沙漠里一棵倔强生长的杨树

“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陕西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这里流传的老民谣,记录着当年百姓和茫茫大漠共存的艰苦岁月。1966年,17岁的牛玉琴嫁到这里,坐在丈夫张加旺拉的板车上,穿过漫天黄沙。那时的她,贴身带着丈夫送的定情物——铜铃,一心只想着好好过日子。

牛玉琴拿着丈夫送给她的铃铛

日子却不好过。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沙漠化形势严峻,榆林的林木覆盖率只有0.9%。沙进,人只能退。唯有种树固沙,才能扼制住大自然狂肆的怒吼。

牛玉琴:“门早晨起来都推不开。种庄稼被风吹得连根拔起,没有多少收成。”

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牛玉琴夫妇在荒漠里发现了一棵倔强生长的杨树。这棵树就此在他俩心中生了根,原来树苗苗种在这里也能活!

牛玉琴:“那时我们想,栽上些树,把沙地固定住,这样就可以多种点庄稼多打点粮食。”

“妈妈,咱们把鸡蛋卖了换树苗”

1979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区域。这一年,“包产到户”政策在全国各地陆续落实,一下子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1984年冬天,牛玉琴夫妇终于听到了榆林靖边县委、县政府号召群众承包治沙的消息,两人当即决定,包下万亩荒滩种树。

牛玉琴:“签了承包一万亩治沙的合同。又愁又笑,愁的是没资金、没劳力,没技术。高兴的是,把沙治住,又利国、又利民也利自己,好事嘛。”

牛玉琴带领全家人植树

牛玉琴记得,签合同后,夫妻两人跑到沙漠里发了誓,要一辈子在这儿种树。此后,要强的她,一棵一棵树苗地往沙漠里背、往山坡上种。她变卖了所有家产,购买树苗。但是第二年春天,因遭遇沙尘暴灾害,造林全部失败。

牛玉琴:“很多人笑话我,说我是‘疯婆’,老头子说,努力让这片沙漠长上一片绿树。树出来就是证明。我们把所有的家当都卖了。孩子很懂事儿,说妈妈我不吃鸡蛋,咱们把鸡蛋卖了好换树苗。当时我就哭了一鼻子,眼泪一直流。”

牛玉琴与儿子张立强、孙子张继林

牛玉琴抹干眼泪,继续干。全家人背驴驮运送树苗,栽植杨树、榆树、沙柳等近10万株。期间,丈夫张加旺罹患骨癌,截肢后,在家画图纸,设计树苗栽种位置。牛玉琴就按照丈夫画的图,到沙漠里去种树。三年后,丈夫去世。要账的人堵到了门口,逼着她卖树。

牛玉琴:“合同也不退,树我也不卖。10万不卖,100万我也不卖。这是我们两个为子孙后代创的大业。我必须站起来,不能放弃。”

就这样,牛玉琴带着丈夫留下的铜铃、守着和他许下的誓言,在沙窝窝里日复一日,为不毛之地变成“人造绿洲”而努力。

牛玉琴和孙女张继娜

祖孙三代接力,投身防风治沙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重点启动治沙工程。科研人员基本搞清了沙漠化成因及类型,防风治沙由此进入快车道。对于治沙大户牛玉琴,相关部门专门配备了研究员,这帮手正是她的三儿子、从省林校毕业的张立强。

牛玉琴:“因为我从小就在这个沙漠里面,特别理解这个治沙的难。有时候就是植树季节没有掌握好,植树的方法没有掌握好,都会影响到植树的成效。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把技术学会了,利用自己的技术来治理这片沙漠。”

儿子张立强和那棵倔强生长在沙漠里的杨树

在儿子的帮助下,牛玉琴将治理面积由1万亩扩展到11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增长到70%以上。此外,她还种植樟子松等经济林木,实现了从“买树苗栽树”到“卖树苗挣钱”的转变。

牛玉琴:“我原先种的6、7种,现在26、7种……”

儿子:“杨树和沙柳,每年叶子所需的水分要比当地降雨量高的太多……”

现在不仅儿子张立强,连孙子张继功聊起“种树”来也滔滔不绝。

孙子张继功:“松树结松子,寻求经济效应……”

张继功在大学攻读的也是林业专业,他的名字是爷爷张加旺取的,和其他三个堂兄弟名字的第三个字连起来是“林业成功”。

牛玉琴和儿媳刘生霞

如今,榆林地区的林木覆盖率已经由1949年的0.9%提高到了33%,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陕西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而在全国成百上千牛玉琴们的努力下,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真正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牛玉琴:“现在好几年都没有沙尘了。找不着了。”

孙子张继功:“草下面才是沙漠。”

牛玉琴和孙子张继功

如今,70岁的牛玉琴听力严重下降,别人说话已经听不清了,但她说,丈夫送的铜铃,带了五十多年,那声音依然清脆入耳。听着这铃声,她会时刻记得当年一辈子种树的誓言,记得要把荒漠变绿洲的共同梦想。

“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业。治沙事业不光是我们一代人,儿子完了还有孙子,孙子完了还有重孙子。”

——牛玉琴

70年,一个新生的共和国

缔造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70年,几代中国人书写了

感天动地的奋斗史。

他们,生于1949,

七十载见证复兴,七十载家国同梦。

中国之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

《家国七十年》

听共和国同龄人讲述家国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沙英雄”牛玉琴:11万亩沙漠披绿装
《我和我的家乡》彩蛋曝光:片中三个人背后的故事,因真实而更震撼
中国第一个要消失的沙漠:面积比海南岛还大,如今80%沙漠成绿洲
这块不毛之地,快被中国人消灭了
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
中国“治沙女王”:为报恩远嫁大漠36年,将7万亩黄沙变成绿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