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氏藝文錄:宋濂《毛氏源流谱序》校录考叙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宋濂《毛氏源流谱序》校录考叙

文/毛天哲
此文载民国三十年《浦阳姑山毛氏宗谱》4卷本,署名“邑人潜溪宋濂撰”。宋濂,明史有传,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在义乌境内),后迁居金华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 画像
宋濂于洪武十年二月十二日上《致仕谢恩表》,知其退休正在该年。此文记于何时无说,观文末濂自署历官职阶,或可推在其致仕归居浦阳之际。宋濂于洪武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十年致仕归,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宋濂文名天下,被朝廷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濂也乐意为文。
元至正三年,宋濂筑青萝山房,自金华徙家于此,所著有《青萝山杂言》(见康熙《金华府志》卷4)。宋濂之所以迁居浦江,且爱以“邑人潜溪宋濂”自名,盖与年青时拜浦江人吴莱为师,且在郑义门东明精舍执教二十余年有关。
吴莱为浦江吴溪人,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一度赴京任职于礼部,因与部中官员不合,辞职回到家乡,先后在诸暨白门义塾、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执掌教鞭。时直二十二岁的宋濂因仰慕吴莱的声名,从金华潜溪来到诸暨白门拜在吴莱门下,后来又追随吴莱来到郑义门执教。吴莱因病退休后,推荐宋濂主持东明精舍。
《浦江姑山毛氏宗谱》4卷
可以说,是郑义门让宋濂成为了一名大学问家,宋濂也成就了一个“江南第一家”。明史传称“(宋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宋濂年轻时家贫,常向人家借书以读,连夜抄写完毕,养成了嗜书如命的习惯。袁枚先生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用在宋濂身上,可谓是相得益彰。
郑义门藏有数万册藏书,无疑对宋濂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宋濂与郑氏家族的郑深、郑涛同为吴门弟子,又是很好的朋友。在郑氏族人的帮助下,宋濂在青萝山筑室定居,边教学,边读书,为郑氏家族八世、九世子弟培养了大批人才。
郑义门 江南第一家
这种师友同门的友善关系,让他得以遍览郑义门的藏书,再加上其超级学霸般的记忆力,让宋濂成长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学术成就甚至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在五十岁那年,宋濂应诏赴南京,为朱元璋效力。郑义门郑濂、郑渊叔侄俩一直赶到桐庐严子陵,为宋濂送行,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可见一斑。
浦江毛氏之先,盖出自义乌绣川毛氏。尚书毛洪公,也就是文中宋濂所说的“料院洪公”,是浦江县历史上第一位尚书。毛洪,宋淳佑七年中丁未科进士,宋咸淳四年任户部尚书、南都丞相。因功泽及军民、昭垂简册,史称忠献公。
查绣川毛氏谱,始祖毛镌为於潜令国华公幼子。镌生二子,渊、浙;渊生二子,朴、木;朴任浦阳教授,即宝谟阁学士毛炳之父。浙生二子,果、采;采为邑庠生,生子燫;燫任太平尉,同父迁居浦江;燫生子洪,字仲德,登宋淳佑进士同祖父居浦江。
毛洪 尚书第
同为“宋淳佑进士”,又居浦江,姑山毛氏尚书洪公与绣川谱所记疑为同一人。绣川毛氏自八世祖疇公始辑有家乘,七世而前,徙居兰江、江山、浦江、绍兴、遂安各代有人,徙迁必记,谱表历历,概无虚妄。且迁浦江一脉,尤其细密,祖孙三代各有行传为说。古人之迁居,或因仕宦,或因战乱,或因学籍,皆事出有因。凡迁居士人多居城邑。“料院洪公”官至尚书右丞,自然不会僻人定居于乡野大山之中。
《浙江通志》载,“宋尚书右丞毛洪墓,浦江县志记在毛庵塘,左宋容州文学方凤墓。”姑山毛氏族人传说其祖先早年居住于南山自然村,后迁居对岸的低畈自然村,两村中间就是一条双姑源,而且两村都建有尚书第,其墓葬于葛山头(今山丰村)。又传,南宋咸淳十年,当朝听信谗言,毛洪被杀,后平反追功绩,并赐金首一颖。在回乡归葬中,为避免坟墓被毁,打造了十八口棺材分葬于十八处,无人知晓毛洪真正葬于何处。
宋咸淳四年任户部尚书、南都丞相 毛洪 画像
南宋诗人葛立方有《礼部尚书洪公挽歌词》三首,或是为浦江毛洪作。
其一
沙场握节杖时髦,说舌纵横小六韬。
委质肯轻从晋鼓,摛文空见泣秦牢。
冷山韵语名如斗,莲泺危言命若毛。
岂料归朝才十稔,白杨声裹寿原高。
其二
高材博识服簪绅,玉树瑶林绝点尘。
氏族源流推肉谱,春秋褒贬藉调人。
膝间韵磬传山水,枰上枯棋战楚秦。
妙处不传今已矣,遥瞻遗像泪沾巾。

其三
守节冰天十五霜,归来飞语又炎方。
正欣射雁还幽窖,旋复飞鳶堕瘴乡。
位不当材仅喉舌,寿难酬德遽膏肓。
八龙共侈荀门庆,虽厄龙蛇殆不亡。
是矣,姑山毛氏或是毛洪后裔为躲宋末乱世,守先祖墓地而避居于此。察其事理,源自毛炳之父毛朴任浦阳教授,堂弟采、从子燫或有赴浦阳就学,迨有缘结,定居邑城。相较宋濂所记,更为合理。何况濂文于关键处言语模糊,留有破绽。其云:“严生三子:千一、千二、千六。生孙为料院洪公,登湻佑七年丁未科张渊徵榜进士。”众所周知,以“千一、千二、千六”类为名者,多见诸元代生齿名录。日严有子若为元代人,焉有孙毛洪为南宋进士。且此处不讲毛洪生父为谁,仅称日严公“生孙为料院洪公”,一可疑也。
毛洪后裔聚居地浦江湃桥村
《姑山毛氏宗谱》载:“第一世,五公讳住,江州刺史穆之孙顺之子也,仕为承信郎,由闽建宁浦城迁浦北姑山之下居焉。五公讳住生三子,狮三、狼四,俱回浦城,彪八,修职郎。彪生熙临十四,熙临十四生日严十六、日襄廿一、日升三十二、日思三十七、日新四十一出家、日省四十二任宜城学录……”而《姑山毛氏大事记》首书:“五代吴越天宝元年(九0八)始祖安五公从闽浦城迁居姑山。”两者对勘,姑山毛氏始迁祖安五公焉能为东晋大将江州刺史穆之孙顺之子?宋濂公实言“穆生顺,顺生承信郎住,迁浦江之姑山,是为一世之祖也。”此处又失考焉。且始迁祖安五公至料院洪公仅为六代,五代吴越天宝至宋淳佑凡三百四十余年,年数也不符。此二可疑也。
单从宋濂的序文看,自毛遂始言,至于江州刺史穆,溯源毛氏一脉落笔毫不含糊,不知其依据何种文献。唯传诗大小毛公的关系未确切(传统说法为叔伯侄,哲考证为叔祖侄孙关系)。另外,文章开首说毛氏姓氏来源于文王第八子,虽与传统谱说有合。但毛氏各地谱录均记文王第八子为伯郑或叔郑,而独宋濂公曰互,似可疑,不知是否宗谱传习抄录之误。以古人墨守经文习气看,此处为鼻祖名讳,盖不会乱改。
南宋郑樵以博学多闻着称,其《通志·氏族略》云:“毛氏为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同书中在论及“同名异实姓氏”时,樵又称“毛氏有二,毛伯聃之后,以国为氏。”
浦江湃桥村 黄姑岭古道
北宋元丰六年毛渐修《毛氏世谱》时,依据的是“乃梁尚书兵部知谱事贾贽所上之本”。这个官修谱牒,是将毛叔聃(也就是毛伯得,老聃,老子)作为毛氏始祖的。毛渐据《史记》有“毛叔郑奉明水”之记,认定毛叔郑为始祖,是源自欧阳修<集古录>中的一则错误考证,歪打正着而已。同样是出自清漾毛氏的尚书毛晃家族一支谱牒(遂昌关川毛氏,最早修谱于宋徽宗大观四年),其溯源称毛氏鼻祖名讳为秀,文王第八子。
这些历代原始记录皆表明了这点,宋元之际,乃至明代,毛叔郑为毛氏祖的说法并不广为通行。明代学术空疏,至清,考据学兴盛,毛叔郑为毛氏鼻祖方为普罗大众周知。故宋濂公记毛氏鼻祖为文王第八子名互,这个说法也并不奇怪。只是毛修之《晋书》、《宋书》、《魏书》、《南史》和《北史》五史有传,毛宝、毛穆之、毛璩等《晋书》记载分明,毛修之乃东晋辅国将军、豫州刺史毛宝曾孙,右将军、宣城内史毛穆之之孙,征虏将军、梁秦二州刺史毛瑾之子。奈何宋濂公抛弃史传而不顾,汲汲于谱牒旧说焉?
江山清漾谱记毛修之世系有:毛宝—穆之—瑾—修之—法仁—猛虎……;瑾长兄珍,迁浦城。可知闽浦城确实有修之后裔迁居,姑山毛氏或杂记于谱焉。察宋濂公溯源毛氏先祖源流文字,糅合史传与谱牒文字于一身。姑山毛氏世系传承、子孙延递之言,盖出自浦江毛氏族人之杂说耳。其中说辞,有真有假,有模糊,有混乱,有合史传,也有乖离难稽。纵濂为文学首臣,也不免存失蹄之记,明人学术之乏,窥中可以知全豹。
宋濂公,吾郡之先贤,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为文醇深演迤,能与古作者并。有明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其序吾毛氏源流,下笔落落,言之凿凿,或其说也有本,有今日不曾所见文献为据否?且本事亦是史料文字,不忍弃去,惟恭心校对勘误,收作毛氏艺文录外翰编,并作考后叙,俟后世毛氏子孙以鉴。
 
共和七十一年岁在庚子孟冬
毛家小子天哲识于浙江金华

宋濂《毛氏源流谱序》全文如下:
谨按:国史毛氏之先,周文王第八子讳互之后也。武王克商,封互于毛,为伯国。子孙以国为氏,其后为赵所并,遂居赵地。战国时,有讳遂者,为赵平原君食客,选其门下客,得十九人,将之楚定纵拒秦,遂自荐于平原君曰:贤士之处世,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遂曰:使某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立见其末也。乃与俱至楚,立纵而归。平原君曰:先生一至楚,使赵重九鼎,人吕以三寸之舌,强百万之师。乃以为上客。遂生单父,单父生壬,壬生乙辛,乙辛生於陵,於陵生钊,钊生惟道。惟道通诗经,秦火诗书,毛氏坭其经於壁。至汉文帝除挟书律,惟道之孙亨,出其经以献,世称诗为毛诗,盖为此也。亨治诗,作训诂,传以授毛苌。苌为河间献王博士,时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苌生允叔,允叔生通,通生甚,甚生杓,为令陶令。杓生金夫,金夫生义,居庐江以行义称於乡里。元和间,张奉往侯之府,檄适至,以为安阳令,义奉檄而入,喜动徵颜色,奉心贱之。后其母死,徵辟皆不就,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为亲屈也。义生章甫,章甫生宗文,宗文生仲高,仲高生玠,字孝先,为东曹掾,与崔贤典选,所举皆清正之士。魏太祖以素屏素几赐之曰:君有古人风,赐以古人之服。位至尚书仆射。玠生仲舒,为中书令。仲舒生达可,达可生曾,迁平江,与夏侯元共坐,人谓之曰:蒹葭倚玉树。曾生尚,尚生修之,字文数,为北魏尚书,能调绝味以献,太武帝大悦,以为大官令。修之生航,航生孝基,孝基生鸿宾,仕晋,仕青州刺史。鸿宾生藩篱,藩篱生爽,仕随为太律令。爽生绍威,仕唐为节度判使。绍威生成宁,仕唐为翰林学士,迁福建建宁府浦城县。其子素立,为浦城令,因家焉。素立生士讲、士谈、士论,俱不士。士谈生雍邱令雄飞,雄飞生文彪,文彪生成龙,成龙生靖明,靖明生江州刺史穆。穆生顺,顺生承信郎住,迁浦江之姑山,是为一世之祖也。住生三子狮、狼、彪。其狮、狼回浦城,或迁衢之江山,婺之乌伤。彪生熙临,熙临生六子:曰日严、曰日襄、曰日升、曰日思、曰日新、曰日省。其日严家资巨万,舍万金造席场桥。严生三子:千一、千二、千六。生孙为料院洪公,登湻佑七年丁未科张渊徵榜进士。洪之弟施秉县,知县梦弼,登宝佑元年癸丑科姚勉榜进士。自是而后,或迁或仕,子孙蛰蛰,兹不尽载。此特序其源流云尔。
太子赞善大夫翰林承旨学士兼修国史知  制诰
邑人潜溪宋濂撰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孔子偶遇老子,曰:"唉,吾瞧毛天哲这小子亦是蛮可怜的,老写长篇历史考证文章,发到博客、微信朋友圈里却少人问津,更别提友情转发了。咱老哥俩是否该出手帮帮他。"老子说:"天哲那小子我知,他喜欢与吾等古人对话。然其欲证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斯言犹在耳。天哲欲与之辩论不得,惟成文章。班固不亦有预言乎:'夫图书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且夫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哲作文,惟愿四知尔。"孔子问曰:"何为四知?"老子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孔子曰:"善!文王之裔孙,必复其始。"

关于公众微信号公众号:cnidmao此公众号-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由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理事、先秦历史及毛氏文化研究学者毛天哲先生负责维护和运作。不定时为订阅粉丝提供历史、文化、时评、杂谈等原创文章。我用心做,你免费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泰王氏源流序(宋)王素
..福建黄氏世谱从书(之三)源流世系编
全唐文(第六十五册)【清 · 董诰 等辑】
颜真卿 《<孙逖文公集>序》
曹氏源流志《译版》---曹经永《无所谓》译
源流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