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张口闭口都是我,什么是真正的我,你知道?
萨特与海德格尔同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共同思考人的存在问题。不同的是海德格尔更在乎的是存在的过程,认为存在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就和时间的本质是变化一样,所以他写的书叫《存在与时间》。萨特更在乎的是存在的结果,认为存在是终将虚无的结果。就和空间的本质是虚无一样,所以他写的书叫《存在与虚无》。
萨特非常推崇笛卡尔的哲学推理方法,希望试图通过某种不言自明的基石假设来推出更多的实践公理。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就是笛卡尔哲学大厦坚固的地基,萨特也想给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找一个坚固的地基,于是他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写成“我虚无故我自由”。萨特觉得“我思故我在”这个推论还是不够极致,不够正确。萨特认为我思并不能证明我在,我思只能证明思在。然后通过思考反过来去思考本身,才证明我在。也就是思考反思自身的时候,我才会出现。因此笛卡尔的正确表达是:我思故思在,我思我思故我在。也就是反思故我在。
反思就是思考思考本身,所以思考思考本身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这个思维结构意味着,有一个比思考更高的意识层次。所以才有思考是被认知的对象,才有我知道我正在思考。但是脑海里的那个思考的我,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我,并非真实的我,只是想象的我。也就是思考的我只是想象的我,自我意识只是想象的结果。也就是“我”是思想的产物,人不单能思,更重要的是能想。更吊诡的是自己的思想不是通过肯定我是什么来确定我,而是通过否定其它的一切,无中生有一个“我”。例如,我不是空气,也不是大地,也不是其它的一切事物。我不是我的父母,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不是其他的所有人,我只是我。所以自我只有在关系中才得以显现,因为思想要不断制造分别,才能把自我和万物加以区分,然后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一个“我”。所以自我只是思想的分别心,有我就是有分别心,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源自于我的分别心。反之,无我,就是无分别心,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源自于我无分别心。
人是思想的产物,我是思想分别心的产物。人不只有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有想象力。所以人存在着的同时,就能意识到存在。道理非常简单,正常人都知道,人都有活着还知道自己活着的意识。这种意识蛮有意思的,鱼离开水才意识到水的存在,人却不是这样,我们活着就能意识到存在。那人是如何知道存在的?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和追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存在,我们理应同时知道非存在。就像你要意识到蓝色,你就要看到过非蓝的颜色。假如世界一切皆为蓝色,那么蓝色将不复存在。与此同理,你想要知道存在,你就要知道非存在。那么什么是非存在?非存在就是虚无。也就是我意识到虚无,我才意识到存在。现实是人都有存在意识,就代表人同时意识到了虚无。所以对于人,存在与虚无是共存的。虚无既是存在的结果,也是存在的本质。因此萨特得出的结论是:我存在故虚无,我虚无故自由。既然一切存在终将不存在,那我选择做什么都是无意义,甚至无所谓的。既然做什么都无所谓,那么人就是绝对的自由。
萨特将虚无推到了极致,是为了把自由推到了极致。因为自由选择是人的本质属性,就如萨特所说“我是被判为自由的”,因为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自由。人的存在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及终将虚无的结果,并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生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如何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成为什么样子,完全是由人的自由选择的行动决定的。也就是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所以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存在: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自在存在”指的是没有意识的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一棵树,在它们存在之前,本质就已经确定了。一棵桃树苗,只会长成桃树和结桃子。桃树完全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机会。“自为存在”是指有意识的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我们如婴儿存在时,这个存在是没有本质的,我们不能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是老师,还是医生。那怕他长大做了医生,也不能决定终生只能是医生,他还是可以自由选择成为任何他想成为的人。所以萨特说:“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伟大的思想家不能仅仅指出虚无,而是要得出怎样面对虚无的解答。萨特的解答是:人要通过自由选择去从虚无中建立人的存在,以你的行动去获取你的本质。
人在不自由的时候总是感到不满,在自由的时候总是感到恐慌。因为绝对的自由,代表着绝对的责任。你要意识到,一切都是你的选择,你一旦选择,你就必须为你的选择负责。你永远有选择,也永远在选择,即便你不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你不能假装你没选择,选择永远是你自己的事,没人能逼你选择,你休想甩锅给家庭社会和环境他人。最后我的人生,只能是我选择,我负责。所以自由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但不管你接不接受,你已经是被判为自由了。你如果在假装自己不自由和没选择,那就是在“自欺”。因为面对虚无的恐惧,面对绝对自由的绝对责任。人总是喜欢自欺欺人,假装自己没得选,假装自己很无辜。自欺的人容易将自己物化和外化,从而放弃人生的选择权,按照他人的要求生活,成为他人希望成为的样子。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父母牺牲了自己的全部生活,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服务孩子。也有些孩子的一切选择都由听从父母的选择,努力活成父母想要他们活成的样子。这些都是萨特所说的“为他人存在”。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在争夺自我的主体权。希望通过将他人客体化来获主体地位。也就是人们在关系中,谁都想说了算。所以每个人都喜欢改变别人,不想被别人改变。人之所以总想改变别人,而不是接纳别人。是因为通常我们爱的只是自己,总想别人符合自己的期待,而不是喜欢他人真实的自己。也就是我们总是喜欢改变别人来改善自己,而不是改变自己来改善别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忘了,他人也是自为存在,永远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权,否则自我就是他人的地狱。反之,如果自我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的评价,没有建立自己内在的价值评价体系,完全活在别人评价里,那么他人就是自我的地狱。最后,如果自我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当自己犯了错,却总是以自己没得选推卸责任,却唯独看不到自己的错误。那么自我就是自己的地狱。所以我的人生,我要自由选择,我也要绝对负责。
自我,就是思想的分别心。
自欺,就是假装自己不自由和没选择。
自由,就是我的人生,我选择,我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萨特,存在与虚无
萨特的存在主义_归途
萨特35周年祭 | 虚无与自由
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负
存在主义之萨特
萨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