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一个容易紧张、害羞的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评价你?“你脸皮真薄”、“他可害羞了”、“她可容易脸红了,或许你天生性格如此容易害羞,和陌生人一说话脸立马就烧起来了,适度的害羞其实可以增进朋友之间的好感,对方会觉得你真实善良,可是过度地害羞痛苦的一定是自己,过度的害羞容易脸红其实也有可能是一种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在重要场合出现紧张、心跳加快、脸红是很正常的。
但因此内心反复挣扎,事后囤积巨大的心理压力恐惧痛苦不已,反复回想就是不正常的,有一种心理疾病叫作赤面恐怖症(Red face phobia)。
典型症状有:见人脸红、害怕被别人看到,内心惴惴不安,伴有不同程度的脸红、紧张、不安、恐惧、出汗、心慌、口干等植物神经症状。赤面恐惧症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严重影响当事人的日常人际交往。
赤面恐惧症和普通脸红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过于关注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对自己评价过低,以至于发生认知曲解,比如,幻想推断和过度引申他人的意图,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妄想周围人都在看他和议论他
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呢?研究表明,认知对赤面恐惧症的发生起了一定作用,当事人早年的性格特征是一个重要因素,积累于少年或成年早期,常年隐渐起病,多是极度自卑导致。
或者早年有被羞辱的社交经历导致。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学界临床上主要把容易紧张和害羞的原因分为三大类
天生性格影响
这个几乎是无可改变的,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那些特别容易紧张和害羞的人们多是天生性格的影响,敏感而多疑,再加上后天一些自以为羞愧丢脸的打击,让他们的自我认知扭曲,一味的看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忽视身上的其他优点。
内向的孩子成长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自我认知,尤其是在十岁以前,需要父母的不断认同和认知塑造,才能帮助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逐渐形成自我认同感
可是这类孩子的父母性格往往也倾向于内向,或者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表现出“退缩”就给予其“内向””的标签,“我家孩子就是这样,看见陌生阿姨就害羞内向”,“我家孩子就是这样,哪哪都好,就是太害羞了”孩子也在潜意识里给自己贴标签——自己就是性格“内向”才不受人喜欢,这非常不利于孩子自身的突破和进步。
长大后,当他们看到好看的异性和陌生人就容易脸红害羞,很容易受到他人的非议和伤害,并且还经常认同别人的负面评价,他们会敏感地捕捉到别人对他们做的评价。
特别是那些负面的评价,然后表面不反抗像是认同,让评价者更加猖狂,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容易演变成“校园霸凌”或者其他羞辱事件,最终让孩子形成社交恐惧症,最严重的就是以上案例,有幻听幻想别人恶意评价自己的现象,
内向本不是什么性格缺陷,但过分内向,其实就是一种内心封闭,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怕真实的自己不被外界接受,所以直接将心门关闭起来,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家庭环境影响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有一种家庭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比如随便跟父母开个玩笑就被父母狠狠地训斥,孩子从小就在一种肃穆的氛围下长大。
有调查研究表明,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心理疾病患者来自军人或者大学教师家庭,这些家庭往往都很重视教育,对孩子过于严苛。
心理学界也曾通过案例分析严苛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后的结论是: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非常严苛的要求,孩子对自己要求也是如此,逐渐形成了追求完美的偏执性格,长大后要么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形成过于追求完美的强迫性人格。
这类人的面子往往特别薄不允许自己犯错,一旦犯错受到外界嘲笑内心就挣扎不已,一次“丢脸”事件可以留下十几年的阴影,这可不是夸张说法,总而言之,这类人一直活在小心翼翼当中不允许自己犯错,自然就更容易紧张和害羞了。
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个就是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异,在美国女性看来,中国男性比美国男性更加害羞和矜持,但也更乐于助人,中国自古受传统儒学文化思想的影响,倡导谦虚有礼、内敛本性,容易给人一种外在“不自信”的感觉,国外的传统文化则教育人们尽可能地展现自我,给人一种外在自信的感觉。
再比如日本,日本国民忠诚感很强,集体意识也很强,如果做了什么事拖垮了集体他们就会无比羞愧,在我们普通人眼里大不了的事情可能会让一个日本人去自杀。
在镰仓幕府时代剖腹自杀盛行,原因多以内疚羞愧为主——害羞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日本传统的武士道文化把失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比如比赛输了让自己名誉受损,就会羞愧地切腹谢罪,不过好在这种不人道的文化逐渐没落,但通过害羞来保护自己的方式依旧影响着现代日本人。
自信而有魅力的人,脸皮一般都很厚,遇到尴尬的事情很快就和自己和解了,容易紧张和害羞,本质上还是因为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导致的,这样的改变需要循序渐进,最快的方法就是多去做一些自己害怕的事情。
不过冲破这种心理防线对本身内敛的人来说很难,但是笔者自己就是个从“社交恐惧”转变为“社交牛逼”的成功例子,勇敢几次害怕几次你就会成功发现:别人五分钟之后就把你给忘了。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镇宇儿子费曼自曝有社交恐惧症:内向孩子的优势在哪里?
教子文摘-受人欢迎的人的共性
心理学:如何化解社交恐惧症?
什么样的爸爸是好爸爸?(好文推荐)
心理学家:一聚会就感到累、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是一种危险人格
性格内向 ≠ 社交恐惧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