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终于降温了!今年夏天超高温为啥猛烈漫长,冬季反而会冷?
8月12号下午6点,中央气象台正式发出历史上首个全国性高温红色预警。据介绍,全国性高温红色预警的标准,是过去48小时已有四个及四个以上省份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连续出现40℃及以上,且预计上述地区未来仍会持续。
从7月7日到8月24日,这场盘踞在长江流域的高温已经持续了48天,更是出现了从重庆到上海的千里40度高温带。
(本文一般指狭义的长江流域,即宜宾、成都以东,岷江和金沙江在宜宾汇合后的长江,不包括流淌在高原山地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上游)
随着副高(副热带高压)减弱,盘踞在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终于得以南下,这场盘踞在长江流域、异常持久的高温事件终于在这两天结束。
在冷空气南下的同时,“消失已久”的台风也开始活跃了。9号台风“马鞍”即将在广东登陆,为南国带来狂风暴雨和清凉。
南方全面开启降温消暑之旅,但是这场令人难忘的气象灾害事件,也非常值得总结和展望。
【副高连热48天】
这次高温热浪事件,副热带高压先是6月下旬超前北跳,控制了华北地区,部分区域达到40℃高温。河北南部出现破历史纪录的44℃超高温(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
而自从7月上旬3号台风“暹芭”从广东直奔东北,由南到北纵贯打穿东部大陆之后,副热带高压就一直以超高强度牢牢控制着长江流域,持续47天,一个半月之久。
这一期间,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诸台风,从4号台风“艾利”到8号台风“米雷”,大多只能绕过强盛的副热带高压,转向日本、韩国方向。
韩国暴雨首尔市内1小时最大降雨141.5毫米,达到去年郑州最大1小时降雨强度的70%。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评估,此次全国性高温(日最高气温超过35℃)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从6月1日到8月15日,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陕西、新疆等10个省区的高温日数均为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上海、湖南、山东、甘肃、宁夏、云南6个省市区为历史第二多,福建、重庆为史上第三多。
全国共有914个国家级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37.7%)达到极端高温标准,尤其是40℃以上范围为历史最大,覆盖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高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的国家级气象站多达262个。
其实,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外,国家级气象站气温超过44℃的也相当罕见。历史累计总数不超过40次,而今年就占了1/3。
综合考虑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这次高温热浪事件的综合强度已经达到61年完整气象观测史上最强。
【副热带高压】
长江流域持续近50天的高温晴热天气,“热浪”一浪高过一浪,热度极端、热力持久、夜温罕见,热得难以喘息,这是为什么?
直接原因当然是副热带高压。“副高”就是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副热带是气象学上的说法,就是一般地理上所说的亚热带。
赤道热带的辐射上升气流,旋转到这里,变为下沉气流,所以气压高,因此叫做“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气流下沉,晴朗少云,高温少雨,在这种情况下,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
简而言之,副热带高压就代表着晴朗干热的夏天。因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在冬天,副热带高压向南退缩,强度和范围都会减小,在西北太平洋上蜷缩成一团。
随着夏天来临,气温升高,副高逐渐增强,一步步向北移动、向西延伸,在东亚大陆也就是中国东部逐渐扩大地盘,带来晴热的高温酷暑。
如果没有高耸的青藏高原打断了副热带高压的连绵不断,并形成季风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恒河一带,不会是盛产粮食的鱼米之乡。
因为地球上其他北纬30°地区,如印度西部沙漠、中东沙漠、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美国-墨西哥的干旱地带,都是长期处于炎热高温的荒漠地带。
但为何今年的副热带高压呈现出惊人的强度和稳定性?这与背后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水温紧密相关。
【拉尼娜作祟】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想必稍微关注过一下天气变化和灾害,应该都听说过这两个词。它们是指赤道热带地区,太平洋中东部的表面海水温度。
厄尔尼诺是海温偏高,拉尼娜是海温偏低。两者以年为周期不断转换、循环往复。它们是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征。
因为沿着赤道有着表面的洋流和深层海水的反向暗流循环,当拉尼娜事件出现时,赤道中东太平洋表面海温偏冷。
但是在太平洋另一边,处在赤道太平洋西岸的印尼-马来群岛一带,表面海温却变得偏高,进而增强了南侧的副热带高压。
另外,在海面之上,沿着赤道两侧的信风也会增强,这也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加强。
厄尔尼诺事件时局面则相反。所以,当厄尔尼诺事件时,夏天的副热带高压就强度减弱,盘踞在广东、南岭一带徘徊不前,不再北进。
而在副高控制区域往北的长江流域,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从西南方向绕来的印度洋-南海季风水汽,就在副高的北缘与热空气相会交战,造成降雨连绵不断,这就造成了长江流域的洪灾。
而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副热带高压得到加强,会有两种表现,更多见的一种是极端北进。
例如去年(2021年)的夏天7月,副热带高压直接跳到了东北,在造成东北高温的同时,也让平时副高控制的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这时在东海、西北太平洋恰好又有台风生成,像增压泵一样源源不断地把巨量水汽送入内陆。
太平洋水汽长驱直入,最终在副高的南缘、太行山前冷暖相会,形成强降雨,这就是去年的河南北部特别是郑州特大暴雨。
拉尼娜现象下的副热带高压,还有另一种表现,那就是势力异乎寻常的强,但是不再北进,而是持久盘踞在长江流域。这与中高纬度的西风带波动有关。
正是在这样的拉尼娜现象的驱动下,今年的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同期异常强大持久,这就是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长时间极端高温天气的背后原因和直接原因。
【全球变暖的大背景】
另外,为何在这次从长江头到长江尾的高温中,重庆和四川东部成了最为炎热的“火炉”?
因为季风正在印度的雨季——喜马拉雅山南麓带来强降雨,释放了水汽并越过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部分气流,在四川盆地下降后会带来焚风增温效应。
相比长江下游的江浙沪只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四川、重庆还受到大陆高压和焚风效应影响。
这加剧了热浪的严重程度,使得近期四川盆地东部成为了全国高温中心,超过40℃、42℃的高温比比皆是。
8月18日,重庆北碚国家级气象站气温升至45度,这是首次在新疆之外的国家级气象站测到45度高温。
另外,在重庆市中心的沙坪坝气象站,凌晨的“最低温度”也达到了35℃,空调全天都要竭力运转。
就连四川川西高原的阿坝州,海拔2000米的金川县国家气象站气温也飙升至39.7℃,不仅打破本站高温纪录,还差点成为阿坝历史上首个40℃。
需要说明的是,气象站测定的是气温,也就是大气温度。是放置在百叶箱里、遮阳通风的温度计记录的阴“凉”处空气温度。
这和暴露在太阳直射下的物体暴晒温度完全不同。在重庆,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地面,70℃、80℃的地表温度比比皆是。甚至有人测量黑色小汽车,测出了90℃高温。
这也和人体皮肤感受到的体感温度不同。因为如果空气高湿度,阻止人体排汗散热,即使在避阴处,人体的体感温度也会明显高于单纯的空气温度。
热浪不仅席卷中国,且肆虐全球。除了东亚地区,在欧亚大陆另一端,也出现历史上最异常极端的高温。
葡萄牙出现刷新纪录的47℃,纬度相当于黑龙江、海洋性气候的英国也在史上首次记录到40℃以上高温。
在北极圈内的北欧,也记录到32℃高温。北极地区的科学家们穿着短袖短裤。这都是原本控制撒哈拉沙漠的副热带高压北移所致。
北美大陆的美国、加拿大同样迎来高温天气。对于北半球很多地区,这都是历史上最炎热的一个夏季。
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都打破了历史观测纪录。
气候变化对于全球气温的影响,不仅在于平均气温的升高,更在于极端天气现象显著增多。
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频率都有增加,其中极端高温因为变暖的趋势更加频繁。
【总结】
从短期气候来看,这次拉尼娜事件从2020年8月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了2022年5月中旬。连续两年。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一般都是在北半球的秋冬季节出现并增强,第二年春天3月减弱,夏季是转换期。
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每年都在循环往复,但并不是每年都会出现气象灾害。
但如果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到每年5月份仍很强,就会在东亚大陆的夏季制造洪水或者干旱。今年的夏季长江流域高温旱热,就是因为今年拉尼娜持续到5月份才退场所致。
而现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强度重新抬头,很有可能持续到2022-2023年的冬春,时间达三年之久,出现“三重”拉尼娜。
自1950年人类发现并监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以来,持续三年都出现拉尼娜的现象仅发生过两次,但以往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都是发生在强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在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有相当概率会出现极端低温事件。例如这次拉尼娜事件从2020年8月开始,2020年底和2021年初的强寒潮就让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冻得哆嗦”。
特别是2021年1月上旬的极寒天气,让不少地方最低气温降到零下18摄氏度至零下20摄氏度。那么,今年冬季,会不也会是一个寒潮来袭的“冷冬”?
但是正如对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两种不同影响,拉尼娜事件的影响更加复杂、多样,还受到北极环流、西风带、青藏高原积雪等复杂因素的制约。
例如,2021-2022的冬天,同样是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寒潮整体上就不太强。只能说,今年冬天——2022年的冬季气候有一定概率出现强寒潮极端事件。
总的来说,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而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从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除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外,还需及早制定适应策略,以降低或规避风险。科学规划和布局社会经济活动,提高区域适应能力;提前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球进入“烤炉”模式,背后原因是什么?高温会“常态化”吗?
北方高温南方雨?厄尔尼诺的影响不止于此
厄尔尼诺来了,史上最热夏天也要来了吗?
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或出现!我国持续近2月高温:为何台风还不来?
多国40度以上高温!2022年气候还会大变?拉尼娜“苗头”又不寻常
六问长江流域罕见旱情:目前影响如何?未来如何发展?该如何应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