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轻人选择“精神离职”,问题出在哪?
摘要
中青评论
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年轻人在职场里的真实感受与切身利益,给予其充足的发展空间,年轻人也要学会与自己的职业倦怠相处,获得更好的工作状态。
最近,“精神离职”这一现象引发关注。不少年轻人在网上发帖,或称自己正处于“精神离职”状态,或对其他人的这一状态表示同情、理解。此现象在引起舆论热议的同时,还应引起社会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精神离职”行为?为何它在年轻人之间能引起强烈共鸣?
顾名思义,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虽然身体还在工位上,但内心已经不再专注于工作,可能眼前还是繁重的任务,但灵魂早已奔赴“诗与远方”。有网民这样描述“精神离职”的状态:“每做一件事都像在交接工作,每一天都是last day。不是我的工作绝不做,老板骂我绝不听,分清工作和生活,下班谁也别来烦我。”可谓十分生动。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离职”也是一种职业倦怠感。这其中的原因,不单来自工作上的压力,还与职场人自身的发展阶段、心理状态有关。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有些年轻人是被动选择“精神离职”的,这其中的无奈,应当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些年轻人在刚进入一家公司时,可能雄心勃勃、充满朝气的。但是,当他们遇到职场规则不透明、单位风气不良、上级领导打压、同事间关系恶化等情况时,便可能感到职场“江湖险恶”,自觉努力拼搏也得不到公正对待,于是开始在心态上“摆烂”。只不过,这些年轻人虽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迫于经济压力和就业难度,不能、不敢离职,于是只好选择“精神离职”。
也有一些选择“精神离职”的年轻人,有更多的主动成分。虽然外界没给他们很大的压力,但他们对所在的单位乃至行业,可能会产生厌倦、疲劳情绪,或者感到无力、无意义。如果不选择“精神离职”,他们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精神离职”反而成了他们维持心理健康的手段。
此前媒体曝光的某些公司通过奇葩手段“监控”员工的做法,以及不少年轻人遇到的“职场PUA”,都是典型案例。这些现象对不少年轻人造成了经济利益乃至身心健康层面的伤害。这时,所谓“精神离职”,其实更多是一种自我防护。
其实多数年轻人最害怕的不是压力大,最厌恶的也未必是工作繁忙,而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无法获得与之对应的回报。这里所说的回报,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一家用人单位想要有序运转、有所成就,必须真正关切每一个员工的切身感受,尽可能帮他们排忧解难。
与此同时,年轻的职场人应尽力学会心理调节,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需要给自己找到“趣味点”和“热情点”。能否从工作过程中发掘出收获和价值,既影响着年轻人的职场获得感,也决定着年轻人的进步速度。说到底,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年轻人在职场里的真实感受与切身利益,给予其充足的发展空间,年轻人也要学会与自己的职业倦怠相处,获得更好的工作状态。
撰文/黄帅
编辑/杨鑫宇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体力劳动治不好职场内耗
护理人员的Burnout情绪状态
漫漫职场,怎么走出低谷期
职场倦怠族的自救手册
如何调节对生活工作的无趣感?
为了对抗焦虑,年轻人有多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