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诺贝尔奖得主揭示:永生之谜与衰老真相,人类能否战胜死亡?
自古至今,人类不懈探索对抗死亡之道,而今科技革新将科幻变为现实,我们是否已无限接近延长寿命,甚至触及永生之境?诺贝尔奖得主、分子生物学家文基·拉马克里希南在其新著《我们为什么会死:衰老的新科学与永生追求》中,通过对过往尖端研究成果的深度剖析,揭示了长寿理想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瓶颈,同时对追求永生所引发的社会、政治、伦理问题提出深刻反思。
得益于对疾病与病原传播的深入认识,人类平均寿命已较150年前翻倍。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有望在未来实现寿命三至四倍的飞跃?拉马克里希南博士分享了他对衰老、死亡与不朽的现实见解。
何为衰老?它是如何导致死亡的?
文基·拉马克里希南(Venki Ramakrishnan):衰老本质上是细胞内部分子遭受化学损伤的累积过程,导致细胞本身受损,进而损害组织,最终影响整个有机体功能。令人惊奇的是,早在母体内,我们便已开始衰老,尽管此时生长速度尚能超过损伤积累速度。衰老贯穿人的一生,从生命之初便已悄然开始。
人体已进化出诸多机制以修复与年龄相关的DNA损伤及产生的低质量蛋白质。若无修复手段,我们不可能存活如此之久。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损伤累积的速度逐渐超越了修复能力。
将身体比喻为一座由众多系统协同运作的城市,当关乎生存的关键器官系统衰竭时,个体便宣告死亡。例如,若肌肉变得过于虚弱,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输送氧气与养分至各器官,生命便会终止。我们所言的死亡,实指个体层面的消亡,但实际上,死亡时大部分器官仍保持活性,这也是为何意外遇难者器官能用于移植手术的原因。
人类寿命是否存在固有极限?
拉马克里希南:生物寿命各异,从昆虫的几小时至数天,到某些鲸鱼、鲨鱼和巨龟可达数百年。非专业人士往往认为,所有生命形式都被设定为达到一定年龄后必然死亡。但生物学家并不认同衰老与死亡是预先编程的观点,因为受精卵并未被设定为人类的特定寿命。
相反,进化通过优化资源分配,为每种物种定制了最适宜的生命周期公式。大型动物通常寿命更长,因为作为小型动物,更易成为捕食者猎物、饿死或遭遇自然灾害,进化无需浪费资源去修复维持长寿所需的损伤。相反,进化青睐快速生长与成熟,以便尽早繁衍后代、传递基因。在人类中,这种精细调整的资源平衡使得最长寿命约为120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干预生物学,延缓衰老过程,或许能延长寿命。如同许多资深科学家,我坚信这是可能的,但并不赞同对干预措施过度乐观的态度。
迄今为止,谁是已知最长寿的人?
拉马克里希南:有记录以来最长寿的人是法国女性珍妮·卡尔门特,她在1997年去世,享年122岁。除生命的最后五年外,她一直吸烟,每周摄入超过两磅的巧克力。然而,我并不推荐这些特定的长寿秘诀,除了可能的巧克力。
衰老的时钟能否逆流?
拉马克里希南:衰老的时钟确实在每一代人中倒退。尽管新生儿源自成年父母的细胞,但他们仍从零岁开始生命。40岁女性所生的孩子并不比20岁女性所生的孩子年长20岁;二者皆从零岁开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衰老时钟确实得以重置。
此外,克隆技术也展现了时钟倒转的可能。尽管最著名的克隆羊多莉在正常寿命一半时因病早逝,但其他克隆羊却能正常生活。这使一些人相信,衰老时钟在更大范围内可能已被重置。尽管诱导成体细胞回归胚胎状态并重新发育取得成功,但实际操作困难使克隆效率极低,许多细胞已积累过多损伤,需要大量试验才能培育出动物。
同时,针对小鼠的实验利用细胞重编程,使其在发育过程中回归早期状态,从而具备再生组织的能力。通过将细胞转化为更早阶段,科学家已培育出血液标志物改善、皮毛、皮肤和肌肉张力提升的小鼠。尽管该领域研究活跃,但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衰老与长寿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拉马克里希南:父母与子女的年龄间存在关联,但并非绝对。一项涉及2700名丹麦双胞胎的研究显示,遗传力(即寿命受基因影响的程度)约为25%。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发现单个基因突变就可能导致某种蠕虫寿命翻倍,显现出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但其作用方式复杂。
癌症与衰老的关系错综复杂。随着时间推移,相同基因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年轻时助益生长,老年时却增加痴呆和癌症风险。随着年龄增长,DNA和基因组中积累的缺陷可能导致基因功能失常,诱发癌症。然而,许多细胞修复系统看似设计为防止年轻时癌症发生,却可能导致晚年衰老。
例如,细胞能感知DNA断裂,可能导致染色体异常连接,从而引发癌症。为防止这种情况,细胞或自我毁灭,或进入衰老状态,无法再分裂。从拥有万亿细胞的生物体角度看,即使数百万细胞因此受损,这些防御机制也能保护整体生物体。然而,衰老细胞的累积正是我们衰老的一种方式。
癌症研究对衰老研究有何启示?
拉马克里希南:癌症与衰老之间的关系复杂。随时间推移,相同基因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年轻时助益生长,老年时却增加痴呆和癌症风险。随着年龄增长,DNA和基因组中积累的缺陷可能导致基因功能失常,诱发癌症。然而,许多细胞修复系统看似设计为防止年轻时癌症发生,却可能导致晚年衰老。
例如,细胞能感知DNA断裂,可能导致染色体异常连接,从而引发癌症。为防止这种情况,细胞或自我毁灭,或进入衰老状态,无法再分裂。从拥有万亿细胞的生物体角度看,即使数百万细胞因此受损,这些防御机制也能保护整体生物体。然而,衰老细胞的累积正是我们衰老的一种方式。
您对死亡与衰老的研究是否影响了个人生活方式?
拉马克里希南:有趣的是,所有关于如何促进健康长寿的循证建议,实际上都与代代相传的常识性建议相吻合。我们从祖辈那里听到的建议:饮食节制、适度运动、避免压力。压力会产生激素效应,改变新陈代谢,加速衰老。确保充足睡眠。衰老研究正在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古老而坚实的建议背后的生物学原理,从而鼓励我们采取更多有益于延长寿命、保持健康的行动。
对我个人而言,我常开玩笑说自己已过保质期,但作为一个人,我仍感觉活着,有所贡献。
试图抵抗衰老与死亡,尤其是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成本是什么?
拉马克里希南:在美国和英国,收入最高的10%人群比收入最低的10%人群多活约10年以上。若考察健康寿命(即健康生活的年数),差距更大。穷人不仅寿命较短,且生活质量较低。
许多极其富有的人正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究,寄望开发复杂技术来阻止衰老。倘若这些努力成功,最先受益的将是极富阶层,其次是拥有良好保险的人群,以此类推。富裕国家可能比贫穷国家更早获得这些机会。因此,无论在国家内部还是全球范围内,这些进步都可能加剧不平等。
探讨这一主题是否改变了您对衰老与死亡的认知与感受?
拉马克里希南:我们大多数人不愿变老,不愿离开这个世界,不愿在派对正酣时离去。然而,尽管体内细胞不断新生与凋亡,我们依然存在。同样,地球上的生命也会在个体生死轮回中延续。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接受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我认为对永生的追求犹如海市蜃楼。150年前,人们平均寿命约为40岁。如今,预期寿命已升至约80岁,如作家史蒂文·约翰逊所言,这几乎相当于增加了整整一个生命。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仍未消除。我想,若我们能活到150岁,又会开始忧虑为何不能活到200岁或300岁。这似乎是个无尽的循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如何改变过去100年的世界
诺奖得主忠告:做三件事可延缓衰老
端粒,好好看住别丢了![染色体]/诺奖关于
人类为什么会"衰老"?人体"生命时钟"被发现(图)
研究称间歇性禁食有助长寿并防止癌症扩散
人能活多久 揭秘人类衰老背后的惊人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