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玉收藏必须预防的收藏怪圈现象
在网络上写作和作视频,传播玉文化的主题,亲眼目睹并接触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幕后真相。
一位从事多年古玉收藏销售并且有一定鉴识能力的朋友告诉我,时下真古玉由于是非争议较大,其实际市场价值依然无法到位,或物非所值,或有行无市,而目前市场上最受追捧和爱好者喜欢的,很多都是不到代或者说仿制品,这些假古玉在收藏圈内风头十足,导致一些收藏爱好者在某些所谓的“神人”“传奇”“大瞎”的鉴别“砖家”异端的误导下,不惜巨资收藏赝品,并且飘飘然沉浸在种“成功'的喜悦之中不能自拔。
看看头条的收藏现状,让人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毫不为过,过街老鼠的骗子在这里被包装成“大师”,天天指点江山,贩卖假货,偶有质疑,便露出泼妇骂街的本性,哪一点可以跟传师授道者的身份相符?这种人甚嚣尘上,不能不说也是收藏界的耻辱和悲哀。
无独有偶,另一位在古玩市场开店多年的朋友有次同样给我泄露“天机”,目前真古玉能识的人太少,即使出来一件,成本高风险大,又卖不出好价,而高仿古玉则是既好出手又能赚钱,所以要想生存,就必须依托高仿和赝品,才会有利润空间,才能发财,你相信哪一个做古玩生意的店主是为了传播华夏文明和历史,而倒贴本钱作生意的?
如此解读,也就理解了朋友圈那些天天晒图的人,各为生存,互不干扰。
只是,那些打着传播文化名义的“砖家”,必须让他们曝光于天下,不能贩假挣了钱,还给自己立了一块牌坊,最重要的是误导了很多收藏爱好者,让很多收藏者深陷其中。
这无疑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在古玉鉴藏界,确实存在着严重失态而又亟需走出的怪圈!
那么,是哪些方面影响着古玉鉴藏的正常走向呢?
笔者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
怪圈之一:认识上的极端化
在民间收藏和交流领域,古玉存在的现实状况如何?
其分布和流散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古玉作假的地域特点及其新兴技术又是怎样?
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收藏爱好者首先予以客观对待和正确认识的。
有了这样的第一手资料,我们才有更充足的理由和资格说话,否则,也许还是“瞎子摸象”、难免会“以其昏错使其昭昭”。
许多情况下的事实是:面对一件在收藏视线内的藏品,在一些古玉研究行家或学者眼里往往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要么是鸡蛋里挑骨头, 真品看假;要么是“宽宏大量”路绿灯,赝品说成真品。
形成这两种认识上的极端化的原因是,也许在指导思想上,前者的理由为古玉自古以来为王家权贵所用,况大多已入博物馆或文物考古部门,民间流传,应是十分有限,如无确切的传承依据或标准器比照,那么大多必为赝品无疑!
后者的理由为,历史几千年,物质不灭;改天换地,翻山挖岭,民间古玉宝藏自然会十分丰富,东流西传,甚是正常,因此在鉴辨时放松警惕,让一些高仿件得以轻松蒙混过关。
这两种认识上的偏差,我们称作为“否定一切”和“肯定 一切”。虽然专家没有把“一切”全盘肯定或否定掉,但这种认识上的极端化倾向无疑常常使藏家变得无所适从。
事实上,客观地看,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的因素,首先,一方面,即便古玉入世有数千年历史,但用玉历来有相当严格的身份和地位界限,因此不可能遍地都是;另一方面,应当承认,年复一年,翻天覆地,玑珠宝玉散失于民间也绝对不无可能,由此古玉的出世,考古界获取的也许仅仅只是非常有限的部分。
其次,古玉鉴定确实是一件严格和严肃的工作,但同时也万万不能乱使生杀大权,将真正的宝玉随意打入冷宫。
而草率地将那种仿古或伪古玉定性为真古玉,必然会给古玉收藏界带来一片混乱。
对此认识上的种种偏颇,也便使古玉鉴藏进入了这样的一个误区:古玉收藏者对于自己的收藏前景,要么是一片漆黑,要么是盲目乐观。
因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尊重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古玉鉴藏的现状,大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跨越的屏障。
怪圈之二:鉴定辨别上的概念化
对于古玉的辨识,目前总是局限在几种流行的方法上,一是标准器比照。
标准器比照是长期以来几成鉴定古玉真假的种定律。通常一件器形怪异、没有标准器比照又无法考证其真实用途的古玉,在一些专家的眼里基本上会被轻易否定。
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而杜撰和臆造也正是仿古玉最常见的特色!这种推测虽然符合常理,但同时也忽视了事物存在的特殊性。
要知道,数千年丰富性的古玉宝库也许远远超出我们目前所研究和认识的现状之外,尚未完全为我们今人穷尽的不“标准”古玉也大有存在的可能。
我曾经介绍过自己的经历,早期由于中国收藏家协会高级研究员身份,加上多年朋友圈里讲课积攒下来的人脉资源,让我通过很多非特殊的渠道,参观过国内许多博物馆内部馆藏的珍贵玉器,由于特殊的行业要求,一般都不允许拍照和发表对器物的个人解读,很多从未见过的器形和玉器让我叹为观止,要知道博物馆可以展出的玉器可能仅仅是其馆藏的十分之一,还有大量的未被市场认知和了解的器形和纹饰几乎都在馆藏的库房中,默默无闻的陈列着。
而且必须承认另一个现实,现在国内各种协会的“专家”头衔满天飞,很多出书立传,自我标榜的“骗子”也通过这种手段包装自己;但是,像我这样愿意主动学习,自费走遍国内各大博物馆的研究者不是很多,能有条件看到内部馆藏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很多人的认识不在一个层次的时候,特别是这里面还有很多沽名钓誉和滥竽充数的,装明白人指点江山的时候,你还愿意跟他去探讨那些细节吗?
比如我们举例说到纹饰,也有各种文章列举出各种纹饰的时代特点,但在辨识的时候,能不能把这些特征当作一种相对依据来认识,而不是作为绝对条件来比照呢?
因为你必须承认,大凡艺术,它总是会有创造性的一面。
再比如说到形制,今天看到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遇到与出土古玉可以对得上号的器形,那么基本判断是仿品了。
岂知,这同样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判断。
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实例是,如商周玉器由于其时玉器作坊为王室所牢牢控制,玉器的用材、生产和分配都有严格的规矩,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大量重复地生产种相同类型的玉器(尤其是一些生肖型玉器或典型的佩饰玉器)似很常见。
当然,工艺水平机械化的相同器形又当别论。
那么这样的概念又有多少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第三是生、熟坑的鉴辨。
实际上,目前许多既有的经验主要适用于鉴辨生坑玉器,而在如何辨别熟坑玉器方面,应该承认积累的经验尚不丰富。
古玉研究专家和学者不可能有更多的可能和机会去把玩一块出土的古玉,从而观察其变化过程;这是职业特点决定的,而收藏爱好者可以对自己购买回来的古玉进行各种所谓的清洁、吐浆、武盘、文盘等实验性的感知,熟坑古玉在盘玩和上手流动过程中,通常会让一些可资印证的信息遭到严重破坏,凡此种种便使熟坑古玉的鉴别始终形不成一种科学的方法和经验。
因此如果套用对生坑玉器鉴识的现成的公式来决定件熟坑玉器的是非,显然很容易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结果。
由此可以想见,用固有的概念化辨别方式来衡量丰富多样化的古玉藏品,是远远不够的。
经验是财富,而经验主义则违背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规律,运用于古玉鉴识,同样会步入歧途。
怪圈之三:收藏.上的世俗化
古玉收藏,可以是一种投资,也可以是一种玩赏。
重要的是,不管是投资还是玩赏,当你把古玉收藏当作一件事情来投入的时候,你是把它仅仅当作古董还是当作艺术品来看待?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古玉的价值,应该包含了审美价值、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不否定古玉的经济价值对于收藏的重要性。
但如果作为一个收藏家,古玉收藏的视点只是侧重于经济价值而完全忽视了审美和文物价值的话,那不能不说是古玉的一种悲哀。
遗憾的是,目下大多的收藏家,其收藏古玉的出发点主要的还是停留在经济价值上,因此,一件再好的藏品,到了他们手里,便是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而它的光彩照人的美学内涵,则再也得不到别人的青睐和欣赏。
他们追逐的,仅仅是一种商品利益。
因此,古玉收藏,对于他们而言,主要是获利的空间。
这也是导致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高仿品大量出笼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另外的悲衰是,由于现在爱玉者的同样世俗化倾向,使古玉即便在经济价值上,也时时陷入混乱。
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一件大小相等而无论在用料、耗时、构思和雕琢的成就及质量上都远远超过明清时期的高古玉器,它的在坊间的交易价格,已经明显地让我们看到了其贬值的程度!
原因何在?在于审美与文化,对于古玉藏界而言,已经成为一种苍白的摆设了。
这种现状,实际上已经影响着古玉的真正的价值走向和收藏方向一世俗化的、急功近利式的收藏心态,是古玉收藏不能健康发展以至达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境界的主要障碍。
因此,我比那些所谓的鉴定大师更重视玉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只有我们真正地从精神文化和历史内涵的角度出发,以一种对于古代文明虔诚崇敬的态度,科学地、正确地收藏和审视古玉,古玉的灿烂内质和真实价值,才会得到光大发扬。
古玉收藏的前景,才会越来越看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器收藏鉴赏工具书 鉴识古玉
古玉的那些事儿,你发现这些了吗?
玉器收藏界的行话
迷雾重重的红山玉收藏
瓷器收藏!古瓷器收藏的鉴别方法
和田玉器鉴别小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