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让课题研究成“门面柱”


——兼谈课题研究的模式建构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王庆欣
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那会儿,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教书匠”。上个世纪80年代从教的教师想必都有这样的感受吧?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教育应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特别是要摒弃“匠”的养家糊口的狭隘观,要有更为宽大的教育情怀——争做一位“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于是,我们原以为“高不可攀”“神秘”的科研课题也走进了“寻常教师家”了。甚至学校也纷纷喊出了“科研兴校”的豪迈口号,于是乎,全校上下便“轰轰烈烈”地掀起“课题运动”,若某人没有申报课题,便会被人示为“落伍”“没有课改意识”。
我也曾到过一些名校去参观,每每学校领导在汇报、介绍时,总要陈述一番学校的课题情况(这已成为一种默契的且约定俗成的介绍模式)。每当听到校领导神采飞扬地报上一串的课题(国家级几个,省级几个,市级几个)时,我就暗地里好笑,同为教师,职业的繁杂特点是人所共知的,难道真如一则广告上说的“时代精英一天拥有36小时”不成?就算你不睡觉,一天也仅24个小时,哪来那么多的精力从事那么多个的课题研究?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这是在“自欺欺人”。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在“分身乏术”的情势下,课题的成果是怎么“出炉”的?不外乎有下列的课题研究程序:
1.开题“隆重”。邀请领导、专家(最好是“重量级”的)来校,以示对课题的重视。
2.初期“热闹”。届时邀请一些学者来校开开讲座,凑几个教学骨干,组成课题组成员,按总课题选择子课题,拟订课题研究方案,找一些科研方面的书提供给老师,要求他们“摸着石子过河”。这一阶段,还是处于比较“热闹”的阶段。
3.中期“沉寂”。随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可能把课题遗忘在一边,老师呢,也可能被其他事务缠身,早把研究之事搁置,甚至“束置高阁”。要交材料了,匆匆“涂鸦一二”便了事。
4.结题“顺利”。按原定的日期,结题时间一到,临时备几节“场面课”,凑合几篇文章,拼凑一些学生作品,请来一些课题评审成员,对课题进行评价。一般而言,这些课题评审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并不太清楚(以学校汇报为主),因此,课题评价也就相应地参照了学校意见。换句话说,课题研究“一路绿灯”,顺利结题。
5.出版“专集”,扩大影响。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课题研究,究竟有何用处?除了撑撑学校的“门面”外,教师、学生从中又受益几何?这与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教师要有科研意识是相悖的。课题研究应来自于教学一线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经过研究,寻求解决的途径,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真实的现实意义。笔者呼吁:莫让课题研究成为一种“追逐时尚的潮流”,更不要成为学校的“门面柱”,而应成为适应课改发展需要,立足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走向:
针对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课题研究的现实走向应朝“小、近、实”方向发展。
1.课题申报应“专一”,不能“贪多贪大”。
课题研究应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来源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申报的课题理应遵循“一夫一妻制”。要“从一而终”,不可半途而废。不要受级别的诱惑,“贪多贪大”。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课题,甭管它是什么级别的,就是好课题,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2.课题研究要引进“外援”,不能“闭门造车”。
课题研究不能“单枪匹马”走麦城,要重视“引智”,引进科研方面的专家、学者,最好要能让这些“智囊”蹲点,在科研方法,科研的理论引领上,给一线教师以真实的帮助。这种“联袂”,两头都乐意,学者需要实践验证,教师需要理论研究者的提携,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3.课题研究要与“校本研训”结合,不能“扯两张皮”。
时下,校本教研已成为各校的自觉行动,我们要乘着这股和煦的东风,将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案例研究”与“教师叙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把来源于教学实践的事件、“情节”等“用笔记述下来”,“用脑分析开去”,“用心解剖反思”。决不能把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的行动当“两张皮”来扯,那样是永远也扯不清的。
4.课题研究要“心平气和“,不能“操之过急”。
课题研究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有时甚至会出现现实与理想的“天壤之别”,因此,搞课题研究要本着平和的健康的心态,除了不畏艰难外,还要有“课题期待”的意识。所谓“课题期待”是指,只要按着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认真且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注重研究的过程,不管遇到怎样的险阻,心中的信念不灭,坚信课题研究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这就要求课题研究者要注重收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并能自觉自愿地进行分析研究,从中甄别、发现有价值的“珠贝”,把这些“珠贝”缀连起来,课题研究的“珠链”便有望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三、“模式建构”的课题研究的实例举隅:
进入课改实验的近三年来,我校只围绕省级立项的一个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开展教科研工作。全校的所有工作均围绕这个课题来进行。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主要与“校本研训”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路子来。
1.加强了对“校本研训”工作的领导,充实科研队伍。由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科研室主任,并配备两名教导处副主任,聘请知名教授以及厦门市教科所的专职研究员与包括学科教研组长在内的30余名兼职研究员,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骨干队伍。
2.加强了研训工作的计划性与课题研究的超前性。学校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的中期与远期目标,审定子课题后落实到各组办或个人。校领导、科研室都有自己的子课题,形成领导带头、骨干与群众相结合的局面。
3.加强了科研工作的理论指导。学校规定业务学习的时间,邀请专职教授、研究工作者前来学校办讲座、带教师进行“师带徒”的示范,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最新的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理论等。学习方式是采取集中讲座、辅导、教研组学习相结合。
4.以应用研究为主,加强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各学科教师潜心研究教法与学法,进行教法与学法的同步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对研究过程的资料整理与收集,注重做好案例反思与教师叙事研究工作,经常性地围绕课题专题进行小型多样化的研讨沙龙,为教师们创造一个交流与思维碰撞的时空。
5.增强了“校本研训”的服务意识,使科研工作成为领导的参谋部、师生的服务员。科研室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主要协助各职能部门抓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业务学习、学校规范化建设、整体改革、校外教育教改信息、教师子课题筛选与指导、教改经验总结与传播、校际交流等工作。
6.加强了对“核心要素”的建设。除了学校引领、教师的同伴互动外,我们还致力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培植”。我们设立了教师各类奖励制度,在校园内营造浓浓的力争上游的良性的竞争态势,打造一支拥有较高素养的学校“人力资源”。
7.注重树立教师身边“看得见的典型”。我们对课题研究的要求是,使学生与教师的两个层面都发生较深刻的变化。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习的良好习惯渐渐养成,学习方式朝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发展,并能学会反思。对教师的要求是,课堂能真正关注学情,据学生的动态生成来组织教学,考虑教法,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学校还推出在这方面有“创见”的教师个人风采展示活动,全方位开放自己的课堂,让更多的教师效仿,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实践证明,这样的课题研究,不为“研究”而研究,不为论文而研究,抛弃了功利,重在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教师们在研究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的理解也提高了一个层次,研究的过程本身,只要是动真格了,我想,课题研究本身也就已成功了一半吧。
莫把课题研究当学校的“门面柱”,而应把它作为教师提升自我的一种内在需求。如若真能这样,那我们教育教学的春天也真的来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让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调查与分析
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报告
校长培训个人学习计划
小学教学管理案例及评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