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力与劲

太极拳的老前辈就太极拳的拳理有很多精辟的论述,笔者拟从力学的角度对太极拳和太极推手作些探讨,请前辈和同道指正。
   
  在太极拳的有关论述中,常用到“发劲”、“发力”、“化劲”等术语。这里,为了与文章标题相呼应,我就用“力”替代术语中的“劲”了。
    
 
   太极拳运动的平衡     

  太极拳运动的平衡太极拳习练者,无论是练走架或练推手和散打,首先要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
 
  众所周知,一个物体要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应满足如下几个条件:一、物体的重心必须落在支撑面内,二、重心离支撑面越低越稳定.
三、支撑面的面积越大越稳定
 练太极拳时,如何做到稳定呢?
   
   我们知道,人体的重心位置大致在胸骨中心,其垂线达于会阴。太极拳的身法要求一是虚领顶劲,二是含胸拔背,三是沉肩垂肘,四是开胯裹档、护臀,五是尾间中正.如做到这些要求,人体的重心自然就落在支撑面了。
   
  太极拳论在谈到步法时,要求两脚成不丁不八状。不丁不八的步法,一是可使步法进退灵活,二是能使支撑面的有效面积尽可能达到最大。
太极拳又要求在走架时,前进后退“行走如猫步”。“行走如猫步”,为的是使练拳的人在运动过程中,保持身体重心能平稳地从一个招式过渡到下一个招式,并始终保证身体重心落在支撑面内,使人体时时处于中定状态。
   
  在运动和发力的过程中,太极拳要求膝不过尖(脚尖),如图3的搂膝拗步式。我们知道,从力学的稳定性看,重心落在支撑面内,物体处在平衡态中;重心落在支撑面的边缘时,物体便容易被外力推翻;如果重心落在支撑面的外面,那么就不推自倒了。在推手时,如果膝盖越出了脚尖,那就很容易被对手用采劲击倒。
 
  太极拳走架时,从起势开始,即要求练拳者把重心降低,并在整套拳的习练过程中基本上保持这样一个高度。这一方面是为了锻练下盘的力量,另一方面更是为了降低重心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太极拳运动正是在维护自身的中定(自身重心的稳定)、破坏对手的中定(对手重心的稳定)中进行的运动。
   
  太极拳运动中的力
   
  太极拳论云:“用意不用力。”为此,有人认为太极拳只有强身作用,而无技击格斗功能,这样理解就错了。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它除了能强身外,当然还具有技击的功能。俗话说得好,没有不能打人的拳,当然也没有不用力就能打人的拳。只是太极拳的用力,是通过意念的作用而发出的力,所以较之一般而言的力具有深层的意义,是高质量的力。
   
  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仅仅对于一个物体而言是无“力’j可谈的。一个人静静地在练太极拳架,这时除了人与地面发生力的作用外,就没有第三个物体可以受力了。大地对人有支持力和摩擦力,人借此在地面上平稳地前进后退、左顾有盼。倘若人在练架子时也有意识地用力,那只能攥紧拳头绷紧肌肉,结果不但不能练出太极拳技击需要的灵活而又“高质量”的力,反而会造成人体气血阻滞,久之不但不能健身反而会伤及健康,这岂不适得其反。
   
   那么,太极拳中的“力”又是怎样的高质量的力呢?
   
  太极拳论在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同时,还要求习练者宁心聚神、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进入一种“松、静、舒缓”的境界。太极拳运动中的力是一种个体处在松、静、舒缓状态下,神气内敛,在高度集中的意识控制下发出的力,是一种整体的力。它绝不仅仅是一只手、一条腿发出的力。“凡此皆是在意”,就是这个意思。
   
  仍以图3的搂膝拗步为例。当右手向前推出时,意在右脚的脚跟,右腿向后蹬的同时,身、腰、手同时向前移动,通过右腿向后蹬的动作,地面作用在右脚的向前的反作用力通过腿、腰、脊背、肩臂和手而作用在对手的身上。这是一个整体的动作,是一个“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肩臂,形于手指”,最终作用在对手身上的整体连贯的力。
   
  太极拳论中又指出“人少横力”,如果人受到横向力的打击,重心很容易离开支撑面而跌倒。因此,拳论中又有舍其正中打横中的说法。
   
  我们再次用搂膝拗步的发力作为例子。当右手向前推出时,要求手沿着耳根向前方推出。这时,手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方向正好是在腿伸展的平面上,这个力对于施力体(自己)也正好是一个正向f不是横向)的力,因此自己就不容易被反作用力推倒。
   
   如不然,如图4所示,如果右手推出的方向不在与腿同一个平面上,那么施力体受到的反作用力就会有一个横向的分力F,也就是这个分力F,可能使施力体(自己)站立不稳而跌倒。
   
  大家可能都会注意到,练太极拳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慢”,所谓“慢练出真功”。慢练是太极拳相对于其他拳种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它的具体好处很多,其中之一是有利于用意念支配动作,使形体听从意念的指挥,进而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求得意、气、力的完美配合,从而使太极拳能发出高质量的力。
   
  太极推手运动
   
  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走架基础上的一种双人的对抗运动。练习推手,能帮助习练者深入理解太极拳架中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和技击要领,对于促进太极功力的提高很有裨益。太极推手本身也是一种很有趣的运动形式。
   
  太极推手的基本要求是不顶不丢、沾连黏随。当两人交手时(5),两人受力分别如图67所示,如此两人便成顶牛之势,各自处此时,如果对方对我施加按力而我采用逃脱的办法,这就会“丢”,如果对方跟进对我发力则我必被击倒。所以双方推手时,一经搭手,就要把对方黏住,既不让对方逃脱,也不与对方顶牛,这就是“不顶不丢,沾黏相随”。只有做到沾黏相随,才能用自己的肢体“听对方的力()(也有说摸劲的),凭自己肢体的触觉来感受对方对我作用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手法化解对手的力和向对手发力。图8    那么太极推手时是如何化解对方的力的呢?我们可以先看这样一个实例。如图8,一只皮球自高处落下,当然会击中下面的物体。如果这时我们用一个圆弧形的轨道接住它,皮球将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地球对皮球的引力,一个是轨道对皮球的弹力。正是这两个力的合力,给皮球提供了一个切向加速度与一个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改变了皮球运动的方向,切向加速度使皮球向切线方向加速运动。结果,皮球就沿着圆弧形轨道从另一个方向被抛了出去。
   
  这在推手中就好比对方用掌向我袭来,如果我没有用搠劲,那这一掌必然击中我的身体而将我击出。这时,我用一个如图9所示的搠力(相当于轨道对皮球施加了一个弹力1,那么对手的掌受到了两个力的合力的作用,加上我方的沉肩垂肘松胯转腰协调动作,对方击来的掌自然会沿着虚线轨道的切线方向飞出。这就是太极推手中化力的原理。
  化力的过程是全身协调动作的过程。没有搠力,便会出现“瘪”,“瘪”则被打;搠力与对方的按力方向相反,便会出现“顶”,“顶”既不能化对方的力,又不能将对手放出。有了棚力还必须有腰胯腿脚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才能轻松、柔软而圆滑地化解对方发来的力。
   
  化力的过程必然是走的圆弧曲线。太极拳论讲道,太极功夫由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浑身无处不是圈,以没圈为达到登峰造极境界(无圈便是点了)
   
  太极运动的确是一种圆弧形的运动。
   
  太极拳论中讲,化劲是“与人交手,触身即化”,就是说全身各个部位儿与对手触及处都是可以走圆弧把对手发来的力化去的。太极拳的发力
   
  《打手要言》中这样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牵动四两拨千斤。可见太极拳是讲究后发制人的。
   
   四两拨千斤,这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以小力胜大力。那么在交手中,又是如何以四两之小力胜千斤之大力的呢?
   
  我们把问题简化后用图10来说明。一个人向对手发力时,必先用后腿蹬地,从而得到地对他的向前的反作用力F。这时,我只要在他身上作用一个很小的力T,那么,这时作用在他身上的力就是F+T,这个人就会在F+T力作用下向前冲出去了。看起来,他是被力T放出去的,而实际上是借用了地面对他的反作用力F把他发放出去的。
   
  我们注意到,要把他发放出去,力T的方向必须与力F的方向一致,必须与力F同时作用在他的身上。
   
  当甲向乙击出迎面掌时,甲左脚必用力蹬地冲向乙,所以甲的右手掌受到地面经腿腰脊背到达手的反作用力;乙立即伸出右手以云手式黏住甲的右手腕,同时给他的手腕一个棚力沿右下方作弧线运动化解,使甲击来的力落空。接着乙迅速对甲的右手腕改用采劲,甲立即被乙向侧前方摔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乙之所以能将甲摔出,实际上只是借用了甲向乙发迎面掌时右脚蹬地的反作用力,整个过程只是用其人之力打其人自己。甲用力越猛,则自己跌得越狠。
   
   但是,如果甲的迎面掌被乙化解后,乙没有及时向右下方发采劲,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时甲蹬地的力已消失,乙已无力可借了,当然也不可能用一个小小的采劲轻易将甲发放出去了。可见,乙对甲的化劲与发劲必须在短短的一瞬间完成。
   
  我们再用野马分鬃一招来说明发力的过程。甲将右手从乙的腋下穿过对乙做野马分鬃欲将乙摔出。
此时,乙用左手向甲右肩发力,结果被甲用腰的旋转力向右摔出。因为,甲正好借用了乙发力时左脚蹬地的反作用力   
  如果这时乙用右手向甲的右侧发力,则甲反被乙向后发出(如图17所示)。这是因为乙借用了甲旋转时右脚向前用力、甲同时受到地面对他向后的反作用力。
   
  如果,这时乙立即下沉对抗甲的旋转发力,而甲立即跟进向乙的侧后方发力,乙必被甲向侧后方发出。因为乙下沉对抗甲时,右脚必向前用力,同时他的右脚受到地对他向后的反作用力,甲正好借用了这个反作用力,将乙向后发放出去了。
   
同样的一招野马分鬃,化解时由于发力的方向不同、发力的时间不同、发力的作用点不同,便产生不同的效果。
       
   前面已提及,太极拳技击的原则是后发制人,就是说不是凭借自己主观上要怎么发力就能怎么发力的,而是要凭借我感觉到的对手袭击我的力的大小、方向,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进行化力和发力。这也就是拳论中说的“动急急应,动缓缓随,神出鬼没,难以捉摸”。
   
  化力与发力是不能分割的,这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拳论中有关化力与发力的叙述是:“与人交手,触身皆化,收之即倾,放之即出,柔化刚发,化劲要柔、要圆,发劲要刚、要直。化劲,化劲,化则进。”这也就是说,一化即发,中间是容不得丝毫停滞的。
   
  太极推手中的化力与发力真是千变万化,妙不可言。
   
  那么如何练习才能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呢?我在练习中体会到,练习推手时双方要相互喂劲,开始阶段最好喂给对方大一点、慢一点的力(所谓粗长的力),让对方化力发力。粗长的力比较容易感觉,时间长了,再喂以细长的力(小一点的力)让对方化解和发放,这样久而久之纯熟之后,自然能达到收放自如、熟能生巧的境界了。
   
  在练习推手中,要注意切莫用蛮力蛮顶蛮撞,否则时间一长反而会练出一身拙力,这就适得其反了。
   
  最后,如何检验太极推手中的化力与发力是否符合太极拳理呢?我想,可以这样自我鉴别:你自己感觉这样发力轻松吗,或者你被对手发得舒服吗?因为,合于太极拳理的发劲、化劲,应该是既轻松又舒服的。反之,如果发力一方与被发力一方都感到别扭而不舒服,那么总有一方不得要领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力学原理在太极推手中应用
从力学角度教你打太极
失重●利用体重力的推手
初探太极劲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太极推手的原理与功力提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