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串场前世今生,曾是高粱地、大开洼,工人新村初建时全国一流

50年代,天津陆续建成了中山门、王串场、西南楼、佟楼、吴家窑、丁字沽、唐家口共七大片工人新村,解决了数十万工人及家属的住房困难。在当时那种经济条件下,为这么多工人解决住房困难,在全国城市中并不多见。

关于王串场这个名字的来由,传说是当初一个叫王串子的人,在自家农田边开辟出一个打谷场,时间长了叫成了“王串场”。天津人有个习惯,城外的开洼野地,以方位冠名,所以有了延续至今的南开、西开,王串场地区,又叫“东开”。

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武卫前军聂士成曾在王串场驻防。当时这一带除了高粱地、大开洼就是乱葬岗子,还有大大小小的水坑,到处长着半人高的野草。乱尸岗子里的野狗红着眼睛,吐着舌头到处乱跑,见着人就追着咬。

锦衣卫桥

最早在建设工人新村之前,王串场有一处铁路职工宿舍,原来是日本铁路职工家属宿舍,一共三十多间房子。日本投降后,院墙和门窗都被拆光了。因为房少人多,一间房子被人们用碎砖头隔开后住四、五家,每一家住的地方也就三四平米,夏天屋里是成群的苍蝇蚊子,到了冬天大开洼的西北风可着劲儿往屋里灌。房子少窗没门,只能用草袋子和麻袋片挂在门窗上挡风。宿舍前面是一片高粱地,后面是一片坟地,经常发生抢劫案件。

这附近有一条金钟河。这条河从金钢桥口起,往北经过小关大街、锦衣卫桥、王串场、废城防河,进入天津县。名义上是河,实际是污水沟。两岸的工厂和住户的脏水、废水,由下水道管子和水簸箕,不断地流到河里。水流不动,就窝在那里,成了一弯弯黑色的死水,里面扔着死猫、死狗。夏季太阳一晒,污水中散发着熏人的臭气,生出好多蚊子、绿豆蝇和蛆虫。

在修建王串场工人新村之前,金钟河市区一段(从金钢桥口到废城防河)被用土填平,修建下水道、抽水房、防潮闸门,排泄原来流到金钟河里的脏水、废水和雨水。原来河的位置,改成了马路。

王串场工人新村

为建设工人新村,天津市长黄敬邀请二十多位老工人和劳动模范座谈,谈到住房现状以及如何解决住房问题,建设什么标准的住房最合适。黄敬市长就一平方米造价多少钱最合算,什么材料最适用,建成能住多少年,建造面积能解决多少户工人住房困难,工、料、钱款的来源和出处等问题,和工人们商讨。又征求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

王串场工人新村共建房屋万余间,其中有三千余间由铁路局、电工二厂两单位自行施工,其余房屋由建房单位——搬运公司、运输公司、邮政局、电业局、橡胶配件厂、天津纺织机械厂等委托天津建筑公司代办。

1952年6月,王串场工人新村正式开工。开工典礼时,黄敬市长来到工地,向大家介绍他去北京向毛主席汇报天津要为工人盖房的情况。毛主席让他转告工人同志们说,将来生产发展了,还要盖楼房。全场一片欢腾,黄敬同志等持锨破土刨槽。

王串场工人新村

在施工过程中,当时的先进工作者瓦工傅鸿宾,领着工人推广循环砌砖法;学习东北“谢万福木工流水作业法”的张世忠小组,也使用了他们所创造的新工具,推行流水作业法;相关建房单位的职工和家属纷纷组织起来,参加义务劳动,提高了建设速度。修建铁路职工宿舍时,铁道部滕代远部长亲自到王串场,视察宿舍的修建情况。

王串场工人新村建成后,住进了成千上万户职工家属。这里除了平房,还有部分三层、五层砖木结构的“筒子楼”,走廊两边每家一间房,每层楼有一个公共的厨房、盥洗池和卫生间。环绕住宅区,是新修建的平坦光洁的柏油马路。路旁栽种着整齐的杨柳。因为这里当时属于郊外,树木繁茂,空气分外新鲜。新建了百货商店、医院、公共汽车站、邮电局、剧场、图书馆、大食堂、大合社、菜市场、露天电影院和十几所中小学校。初建时,工人新村领先全国。

王串场从南到北,分别是真理道、正义道、幸福道、富强道、增产道、革新道;自西向东,分别是一号路、二号路……一直到七号路。七号路又被称为红星路。道和路把新村分成若干方块,每个方块叫一个“段”,一共三十一个段。段内有若干列平房,一溜几间至十几间盖,每列叫一排。

王串场工人新村

王串场工人新村建成后,附近仍有很多农田、水坑。男孩夏天在坑边抄老赫,胆大的下去游泳,冬天在坑上滑冰。真理道边上的水坑,还有一个冰窖,冬天取冰,夏天出售天然冰。

80年代到90年代,王串场工人新村的危旧平房大部分拆迁改建成楼房,形成公共设施齐全、绿地公园秀丽的街坊式住宅建筑群。随着新住宅的建设,这一片区人口逐渐增加到12万,仍是天津人口最密集的区域,饮食、副食、生活服务网点也达到了一百多个。

平房小院,门口垒着小煤池子,墙上贴着煤饼子,院内停着二八自行车,墙角堆着大白菜,坑洼不平的地面常有积水,院子中间一张小桌子,是街坊邻里聊天下棋的地方……老工人新村的生活场景,如今只能去记忆里寻找,作为一段历史,它与五大道的小洋楼、八大里的干部宿舍、老城里以及老城区的平房胡同,共同构建起了天津人的集体记忆。(文:何玉新,部分图片:刘长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建起工人新村——报纸里的春节(1953·下)
消失的天津工人新村
天津王串场有一片破烂不堪的工人新村,几时搬迁到现在还是个迷
住在丁字沽工人新村的那些年·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三千二百八十七)
西南楼,我长大了,你却老了
20年前河东区中山门工人新村旧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