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江:调元故里观音岩 | 古伯良

    清代四川,有三大才子:遂宁的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德阳的李调元。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


    李调元(1734—1802),字美堂,号雨村、童山,清代四川罗江人。乾隆时,李调元与其父李化楠、堂弟李鼎元、李骥元连中进士,李氏兄弟同入翰林院,为罗江留下了“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佳誉。后来,李调元历官吏部主事、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负责监督军事),被称为“蜀中异才”、川菜之父、川剧之父。下图是网络图片——罗江李调元纪念馆的李调元塑像。


    李调元戏曲论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另著有《童山全集》,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等,其《函海》、《续函海》收川中未见书及自出书163种,852卷。著述包含历史、地理、金石、考古、语言、音韵、诗词、书画、戏曲、民俗、农业及庖厨等。不仅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清代著名学者袁牧得李调元所赠《函海》在观后称赞道:“函海书写海内宗。”可见其成就之卓越。


    李调元故里在今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调元镇原名文星镇,后为纪念李调元,故于2006年4月更名为调元镇。镇内关于李氏的文物古迹有醒园、李调元读书台、李调元墓、李氏宗祠和观音岩。


    醒园,最早是乾隆初罗江进士、文学家李化楠于乾隆八年(1743年)在今调元镇百花村修建的,后来,其子李调元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曾两度扩建,“风景擅平泉之胜,烟霞绘辋川之图。”清四川主考祝芷塘云:“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至必有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诗赠李调元:“醒园篇什随园句。”


    历史沧桑,李氏醒园已荡然无存。1992年,文星镇在镇西灅(lěi,氵垒)水河畔古团堆处跨溪流据史料构思,重建了醒园。
    占地4000平方米的醒园,现有临江阁、坐花阁、大观台、洗墨池、半亩地、清溪草堂、木香亭等,建李化楠、李调元父子石雕像两尊,设文物陈列廊、史料展览厅、调元诗碑廊,使之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史展览、文史研究、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调元镇北约10公里的双堰村泞江东岸,一座似鹡鸰鸟的小山从金脉南支兀然西向凸入泞江,这就是鹡鸰山,山上有座寺庙,叫鹡鸰寺,这里是李调元当年读书学习的地方,所有又叫李调元读书台。


    鹡鸰寺始建于康熙,现存主体为嘉庆时所建,主体建筑有大殿、奎星殿、土地庙、吟书亭,最初也是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曾修身养性的地方。乾隆辛未年(1751),李化楠赴浙江上任,临行之时,将昔日所作《游鹡鸰寺》诗送给了长子李调元,叮嘱他住在鹡鸰寺中潜心学习。从李调元当时所写的《寓居鹡鸰寺》两首诗中,我们知道当时的李调元在书童朱贵的陪同下,遵照父命来到离家六里、远离尘嚣、空气清新的鹡鸰寺。春去秋来,朱贵打来泞江水给李调元沏茶煮饭;李调元也就是在这里背书写作,早晚不停,苦苦耕耘于书海之中。


    李调元在鹡鸰寺苦学终于有所成就,不久就考中秀才,离开了鹡鸰寺,前往父亲上任的地方游学。数年后再次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州县院试第一名”、“乡试名列第五”。于是他又回到当年的起点鹡鸰寺小住,为进京会试做准备。踌躇满志的李调元在粉墙上挥毫写下《试毕复归鹡鸰寺》、《重至鹡鸰》两首诗。下图是网络图片——李调元鹡鸰寺读书塑像。


    据说,李调元重回寺里读书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李调元奇遇疯僧。传说,当时鹡鸰寺中有一位疯僧,他拖着一双破鞋,邋邋遢遢,不修边幅,李调元对他有点不喜欢。后来一天早上,疯和尚来找李调元,对他说:“我昨天晚上梦到土地神啦,他说李翰林在这里,我是不配和你同处一室的,必须要修筑一道篱笆把咱们隔开”。李调元不吭声,没搭理他。第二天,疯和尚再次来催促说:“哎呀,土地神都要生气啦,如果不修的话就要怪罪于我啦。”李调元还是不理他,疯和尚于是悻悻地自己动手修了个篱笆,之后就去游山玩水没有回来过,从此也没有谁知道他去了哪儿。
    不久之后,李调元进京会试,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取得会试第二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正如疯僧所言,名符其实的“李翰林”就出现了。从此,鹡鸰寺名声大震,四方莘莘学子竞相前来游览祭祀,古老的鹡鸰寺便以李调元读书台而远近闻名。


    鹡鸰寺李调元读书台虽然于1996年修复开放,但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寺院又遭损害,至今尚未修复。来到寺前,大门紧闭,只能看到寺前的这块保护碑,透过院墙,还能隐约看到伫立于梨树林中的李调元“吟书亭”。
    李调元读书台东南方三公里,有以观音摩崖造像著称的罗江知名旅游景点——观音岩。


    观音岩,本名白石崖,位于泞江右侧峭壁嶙峋的山崖上。明代弘治年间,罗江名士吴白崖寓居岩下苦读,曾镌“白崖仙合”四字于峭壁,有神托梦骑瓦龙,又曰:“瓦者三九之数,名第也。”不久,吴白崖果然高中为官,遂有白崖之名。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李调元编著的《重修观音岩大殿》:乾隆辛酉年(1741)秋,狂风暴雨,山崩石裂,雷鸣电闪,人们从雷光电闪里看到观音菩萨的身影在这座山头若隐若现,于是大家都坚称是观音菩萨踏着琼浆玉露来到人间。而就在当月,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乡试考取了第三十六名,附近村民便更加确信冥冥之中神灵在保佑,是观音菩萨下凡显的福瑞,于是就开始用观音来给这座山头命名。乾隆五十二年(1787),李调元重修大殿成,作《七律》:“何年霹雳击铁壁,混沌乾坤突中裂。风雨号呼山为摇,普陀飞赐一灵石。从此文运吾家开,连翩三凤齐飞来。天荒毕竟须天破,五丁终不如五雷。”于是乎,观音岩名声大噪,“通都大邑辐辏而来”,岩下河边“场镇兴焉”。


    观音岩的主要看点是以观世音为主的大型摩崖石刻。据了解,观音岩石刻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由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罗江县令杨周冕倡议修建的,李调元曾对其进行修复,文革时期,观音岩石刻遭到破坏,现在看到的石刻,是当地政府从1993年起陆续兴建雕塑的。


    跨进观音灵岩牌坊,首先看到的是三座石拱桥,相传这三座石拱桥是当年观音脚下踏着的三条彩虹,连接着人间和西方普陀。桥下缓缓而过的溪水就是从外面的泞江中流过来的,右边的那个池塘叫做涴善池,据说人们在池里放生,或者投下结缘钱,然后默默祈祷,只要你放下的小鱼小虾顺着桥下的溪水慢慢游过,就表示着你有与佛结缘之心,有自我救赎、超脱凡尘的觉悟。

    走过石拱桥,十九级台阶之上,是一座高3.6米、净重两吨、由汉白玉雕刻的白衣观音,她手持净瓶,面目慈祥,屹立于亭阁石龛中,超凡脱俗,凝望着芸芸众生。下图是网络图片。


    由白衣观音左行,有长达六十多米石刻长廊,它把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十三忤逆报应故事用深浮雕的手法再现于石壁之上。虽然风化了部分,但是浮雕仍然栩栩如生,颇有中国工笔画的特色,更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意义。
    石刻长廊尽头,是依山而建观音大殿。


    观音大殿殿前岩壁左侧镌刻着“白崖仙合”四个大字。据史料记载,这就是罗江名士吴白崖寓居此地时读书坐过的岩石。据说有一天他在这块岩石旁读书,读着读着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见一个神仙骑着瓦龙飞到他面前,对他说:“你将会考取三九之类的名次,前途无量啊!”我们都知道3乘以9等于27,结果当年吴白崖果真考中了举人的第27名,在淳化任县令,后来又到了泾阳,举为陕西循良。因此这里又有了“白崖梦龙”的典故,再后来人们就用“白崖仙合”来命名这块岩石,观音岩从此有了白崖之名,更添了其神秘与灵性。


    观音岩石刻,主要集中在观音大殿内。崖壁上石窟中的一尊观音像,就是传说在乾隆辛酉(1741)秋那个电闪雷鸣的夜晚骤然现身的观音石像。
    在殿内长达百米如刀削般陡峭的石壁上,雕刻着千手观音、南海观音、观音“救七难”及观音“三十二应身”像,有圆雕、有浮雕,具有逼真、丰盈、生动、明快的特点。


    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石刻当数千手观音,高5.7米的千手观音半圆雕像屹立在巨大的石壁上,抬眼望去,飘逸的观音似乎从天而降,寻声救难、呼之欲出。这尊造像借用了敦煌石窟的雕刻技艺,使雕像既有传统佛教的艺术美,又体现出现代美。


    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为拯救苦难众生,示现32种应化身,以为之说法和救护,此32种应化身即为观音菩萨三十二应。殿中的观音“三十二应身”造像就是根据这个记载雕刻的。



    观音“救七难”,讲述的观音寻声救苦的事迹,这“七难”是指火难、水难、刀难、风难、鬼难、囚难、贼难。


    比如“救黑风罗刹难”,经书讲: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其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诸人等。皆得解脱。传说宋徽宗崇宁年间,户部侍郎刘达和同事吴敕,一同出使高丽国。回国时,航船经过四昼夜,到达舟山群岛地区。当时乌云蔽空、星月无光,穹宇一片墨黑,根本无法辩别航路。船工非常恐怖,就远远地向着普陀山的方向叩首祈祷。一会儿,只见大海之上一片光明,四面八方都像白天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招宝山也历历在目,大家这才平安地上了岸。

    观音“救七难”和“三十二应身”造像在众多的岩石雕刻中,算是微型的摩崖造像。然而,这些人物头上的发巾、服饰上的皱褶、胸上的珞璎清晰可见,可谓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观音大殿左边,抬头往上看,岩石上并列着三块修长的石头,就像三条鱼相叠而游,故名“三鱼石”。相传,“观世音居于南海,携三鱼至,独显圣于西蜀吾土”,这就是“三鱼石”的来历,为观音岩赋予了新的神秘色彩。


    观音大殿之上的山崖上,还有氤氲亭、观龙台、韦驮殿、三凤亭、送子观音殿和莲卧观音。莲卧观音位于送子观音与白衣观音之间,是一尊长达109米、堪称世界之最的莲卧观音。莲卧观音的胸部,采用了细化、强化并沿身体逐步虚化的手法,造型意境深远,飘逸秀美,犹如随波轻荡的丝绢,远看显其形、近看传其神。
    因为观音岩观音造像众多,且各具神态,加上规模壮观的莲卧观音,所以老百姓把它称为“东方观音城”。下图是网络图片——鹡鸰寺泞江两岸的油菜花。


    虽然作为一代著名文人李调元的故里,调元镇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打造上还显得粗糙,但据说该镇正依托李氏文化遗迹,以观音岩为中心打造“鹡鸰古镇”,调元镇双堰村部分民居已实施晚清古街改造,营造出以吉祥文化为特色的古镇风貌,但愿调元镇“以醒园为起点、观音岩为重点、鹡鸰寺李调元读书台为止点”的一线六景区的李调元故里旅游线能建设的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宝林镇的才气--清代名家李调元故里寻访记(2017)
「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刘军 ‖ 罗江“四李” 光耀后世
说说罗江县的来历
李调元家世和年谱简编
罗江豆鸡让你馋涎欲滴
【历史文化名人】李调元年谱简编 ‖ 王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