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伯良:西汉眉山(5):农业
西汉眉山(5):农业
 
□ 古 伯良
 
  西汉中晚期,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已成“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益州,旧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雋乂,一州称望。”[1]郦道元的这番话,也道出了汉时犍为郡和蜀郡、广汉郡在整个四川的经济地位。今眉山市域,这时正是处于“一州称望”的犍为郡和“天府之国”的区域之内。
  虽然有关西汉武阳县经济状况的史料不多,但我们也可从当时蜀郡、广汉郡的相关史料和眉山出土的文物中,窥见西汉眉山经济的大致情形。
  西汉王褒的《僮约》,写于公元前59年,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篇游戏文章,但其内容的真实性已被中外学者所肯定。可以说,《僮约》的丰富内容,生动展示了西汉中叶以成都为中心、方圆150公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副产业的“综合图景”,而当时的武阳县、今天的眉山市,正在这个经济圈内。[2]
   在这个经济圈内,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大体相同,因此,除了个别地方出产特产外,整个经济圈的物产和经济状况也应该大致一样。
  从《僮约》中可以看到,当时成都平原经济圈的农作物,种类、品种已经非常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芋、麦和豆;经济作物中有姜、瓜、茄、葱、蒜、荷(藕)、菰(高笋)等蔬菜作物,有橘、柑、板栗、桃子、李子、梨、柿子等果品作物,有苎麻、蚕桑等纤维作物,还有茶叶等饮料作物。
  水稻之所以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得益于李冰、文翁先后开通都江堰和通济堰。这两大水利工程建成之后,西汉之时,今眉山境内特别是今彭山、东坡两区,也得享水利灌溉之便。加之当时各地百姓已知道修渠道、开陂池(池塘)、打水井,真正做到了“水旱从人”,因此,那时的眉山,已是稻田广开,稼穑膏润。
  《华阳国志》“广都县”下说,“江西有好稻田”。广都县即今双流县,当时不仅包括今仁寿北部,且与眉山接壤。“江西”,当指今锦江(府南河)、岷江西岸的川西坝子。可见,西汉时,至少在今彭山、东坡区的平坝地区,已广泛开发出稻田,使水稻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据史载:“汉晋间,成都平原水稻亩产在30斛至50斛之间,大约390公斤至580公斤,是当时全国最高产量之一。”[3]
  除水稻之外,芋也是当时主要的作物之一。芋,古称蹲鸱,俗称芋头。《齐民要术》说:“芋,可以救饥馑,度凶年。”[4]由于芋是喜湿作物,凡有水田的地方都适宜栽种,因此随着西汉水田的增多,成都平原已开始大田种植水芋。晋代郭义恭在《广志》中说:“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 
  扬雄《蜀都赋》说,“西(成都西南)有橘林”,《僮约》也提到“南安采橘”,《广志》说“犍为南安县出黄甘(柑)”。据考,四川是柑橘的原产地之一,汉代时,岷江流域的橘林见称于世,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至乐山一带[5]。西汉时的南安县,包括今眉山的青神、洪雅、丹棱三县的大部分地方,而这三县至今依然盛产柑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阳茶和武阳茶市。《僮约》中载“武阳买茶”,可见武阳不仅是当时四川产茶区,也是买卖茶叶的主要市场。
  《华阳国志》说,“涪陵郡……出茶”,“什邡县,山出好茶”,又说,“南安县、武阳出名茶”。可见,虽然四川茶叶产地多,但武阳和南安出产的却是“名茶”,其品质、知名度可谓最高。
   据考,武阳彭望山,即今彭祖山,山顶有古茶园,至今彭祖山下还有茶场村。《四川茶叶》也说,秦汉时期, 武阳不仅茶林密布, 而且茶技改进,产量较高。因此,今彭祖山一带,是西汉四川省的茶叶主产区。
  还有学者说,今丹棱、洪雅交界的总岗山,西汉时也产茶叶,且因紧临蒙顶山,产茶亦佳。[6]或许,产于今洪雅、丹棱之茶也是南安茶的一部分。
  武阳茶市的形成,一是因为这里是茶叶主产区,二是因为武阳地当交通要冲,于是便成为四川茶叶的集散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茶叶市场。关于武阳茶叶市场的具体地点,有人说在今江口镇桥楼子、横街子一带,但窃以为应当在今武阳乡的武阳故城。前面谈到,历经秦汉的三次改扩建,到西汉中叶“任安城武阳”之后,武阳城已是“蔚为壮观”了。作为城市配套和繁荣商贸,城内必然设置有各类市场,而不会将茶市设在隔江相望、两三公里之外的江口镇。
    在农业生产之外,当时百姓还从事饲养业、养渔业甚至狩猎等多项产业活动。《僮约》中提到的饲养的家禽家畜有鹅、鸡、鸭和马、牛、猪、狗、羊,养殖的则有鱼、鳖(团鱼),在眉山境内发掘的西汉和东汉早期的墓葬中,也不乏这些家禽家畜的陶器和雕刻。
   此外,人们还“结网捕鱼”,“入水捕龟”,“黏雀张乌(张网捉乌鸦)”,“缴雁弹凫”,“登山射鹿”。《广志》曾记载说,武阳县产一种小鱼,叫做“武阳小鱼”,这种鱼“大如针,号一斤千头,蜀人以为酱”。可算得是武阳县的特产了[7]。
   
参考文献
[1]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2]王褒《僮约》
[3]《四川通史》第二册,第258页
[4]《齐民要术》卷第二·种芋第十六
[5]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第279页
[6]康斌《古代洪雅茶探微》,《中国茶叶》2015年第7期
[7]罗家祥《犍为郡纪》,第273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乐山市)市中区的来历
四川乐山历史沿革篇
四川通志卷二  建置沿革
四川省面积第二小的县,以“神”命名,人口不到20万
来牟初夏行(陈万勇)
普安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