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亞堅: 評蘇聯電影《第四十一》

 評蘇聯電影《第四十一》   发表《香港文学》

                                                    亞堅

這部電影我是在文革期間久慕其名,和其它蘇聯的優秀作品一樣,都屬于蘇修的東西。那時,我們常常學習中央文件和領袖的書,任何文藝作品,祗能是望梅止渴,畫餅充饑。我下放時一個知青借來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大家爭閱。大隊支書看到,抽出鋼筆在封面上批字﹕此書是蘇修的書,望同志們閱讀時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上了赫魯曉夫的當!

後來改革開放,人們就去看古裝或流行的電影去了,革命文藝沒人看。借助科技的發達,作者近來有幸看了蘇聯電影《第四十一》,震驚於它的魅力。難怪影片榮獲195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劇情很簡單。美麗的紅軍女戰士瑪柳斯卡負責看守抓獲的俘虜奧特羅克。瑪柳斯卡是伏爾加河漁家女兒,革命很堅定。白軍中衛奧特羅克是鄧尼金信使,厭惡戰爭。紅軍撤出沙漠來到海邊,命令瑪柳斯卡坐船押送俘虜往司令部,可是在暴雨中航行途中,同行的戰士被巨浪卷走,就剩這兩人漂到一個荒島。奧特羅克是研究語言的大學生,瑪柳斯卡是愛詩的漁家女子,通過對詩的切磋,講故事,相互生活上的照顧,心靈蘇醒了,傾慕生根發芽,紅軍戰士和白軍中尉陷於熱戀之中。瑪柳斯卡對奧特羅克說﹕我的媽呀,你的眼睛就像海水一樣藍!後來駛來一艘船,奧特羅克經她提醒鳴槍示警,扔掉槍,向船跑去。瑪柳斯卡認出是白軍的船,喚他不回,撿起槍向他射擊——當然是以革命的名義。奧特羅克中彈後還很不解地回頭看了看她——他叫船也同樣是為了她啊——方才無可奈何倒下。其後瑪柳斯卡扔了槍抱著死去的奧特羅克痛哭﹕我幹了什麼呀,你醒醒吧,我的藍眼睛!

俄國人怎樣評論這部影片,我沒看到,也許他們已不屑評論了。國內的同胞多是贊揚有加,主要是說影片表現了女戰士革命的堅定性。所謂革命戰勝了邪惡,理智戰勝了感情云云。

喜劇是把美好的東西呈現給人看,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這個觀點來看,這部電影應該是一齣悲劇。

把革命和人性對立起來,認為理智和情感不可協調,可能是當時制片人的觀點。過了半個多世紀了,難道我們不應該用新時代發展了的眼光來看待這部作品嗎?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為什麼?國家多事,才給作者提供了題材,情節,人物等文學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的勇敢、善良等精神品質總得借助一定的環境才能表現出來。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俄國內戰是國家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激烈恐怖的戰爭,它給《第四十一》提供了文學要求的條件。人的卑鄙或高尚等特性,方可發揮到極致。文學上,俠義,豪爽,齷齪,奸詐,殘暴,發揮到極致即是美,所以這部影片充滿魅力。

一支紅軍連隊被白軍包圍,經過激戰,突圍出來二十三人。那算什麼突圍呀,人家不屑去追趕這些殘部,因為他們無路可走,正在走進沙漠,走向死亡之海。游擊隊絕處逢生了,他們遇到駱駝隊。駱駝,沙漠之舟,承載著生存物質和求生希望。一陣槍戰,游擊隊搶到五隻駱駝。在槍枝的瞄準之下,這裏有段表現殘忍和憐憫兩種相反品質於一體的精彩對話。

政委﹕請你們步行回去吧,你們的駱駝蘇維埃征用了。

哈薩克﹕老爺,您搶走我們的駱駝,我們不都要去死嗎?

政委﹕那麼,唉,我們搶一半吧。

有了駱駝,隊伍得救了,“這真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還抓到一個白軍俘虜,就是前面提到的倒霉的奧特羅克中尉,他是鄧尼金的信使。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描寫最微小的事情都能扯上與拿破侖的關係。影片的作者也這樣,即使是信使,也是鄧尼金的信使,不是一般的信使。這是作者精心設計的,如是一般信使,早槍斃了。正因為是鄧尼金的信使,才要押去“到那裏要他有好看”的司令部,才會發生押送,給兩人相處創造條件。政委選擇了擊斃過40個白軍的神槍手,也是上文提到的美麗的女戰士瑪柳斯卡,看管俘虜。一個俊男,一個美女,看到這裏,觀眾已不難察覺會發生些什麼故事了。這才是情節的主干。什麼駱駝呀、槍戰呀都是枝葉,即便是使故事豐滿必不可少的枝葉。

峰迴路轉,駱駝夜裏跑了。戰士們憑借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掙扎到了海邊,祗剩下八個人。於是才有瑪柳斯卡渡海押送俘虜那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

在戰斗裏結下友誼,在勞動中產生愛情,是作品中的老套數,不足為奇。一男一女來到荒島,還是白軍軍官和紅軍戰士,就提供了特殊的人文和環境條件。孤島上得相依為命,男女間會擦出火花,可是兩人又分屬不同的政治陣營,可見作者用心良苦。離開了殘酷的斗爭和激烈的戰爭,愛情之花自由綻放,像大海,像浪花,呈現它本來的形態。觀眾會想,生活就應該是這樣的,愛情就應該是這樣的,什麼階級、戰爭都是多餘的、胡扯的、騙人的。兩人上岸後,來到漁民遺下的寮棚,要趕緊烤幹身上濕衣服,“不然會凍病的”。中尉要去外面等,因為“怕你不方便”。對敵人毫不留情的女兵一把揪他回來,說,“你這傻小子,外邊風多厲害,你會凍壞的。”城裏來的老爺自然尷尬萬分,她邊脫邊生氣﹕“你倒快脫呀,我跟你真是活受罪!”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地構成了一個動人的階級調和圖﹕英俊的白軍中尉和可人的女紅軍赤身露體圍爐烤火。

中尉病了,姑娘燒湯奉水。中尉沒煙紙,姑娘拿出她的詩稿。中尉動情地說,“我永遠也忘不了你!”姑娘說,“我也不是野獸,睜眼看著一個人死掉。”“可是我是敵人。”姑娘笑了﹕“哪有這樣的敵人?手都抬不起來。”到此,姑娘不僅沒有把他看作敵人,簡直還當作親人。他們之間有過這樣的對話﹕

姑娘﹕你的眼睛真危險。

中尉﹕對誰危險?

姑娘﹕對女人,鑽到了人的心裏,叫人不安。

這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道白。遠離政委,遠離戰爭,一個荷槍實彈的紅軍戰士還原成一個嫵媚的女人。原來開口總是“你這隻臭驢”的櫻唇也道出姑娘情竇初開的忐忑。是的,他是敵人,但是個可愛的敵人,有學識會詩歌善解人意。兩人愛得死去活來,就是哭,也哭得出韻味來﹕天哪,我怎麼偏偏愛上了他呀!兩人計劃著將來,中尉勸她再莫當兵了,打算帶她到高加索讀書,他在那兒有間別墅。姑娘卻認為世界不公,要繼續奮斗。

多好的姑娘,跟隨心上人遠走高飛,去讀書,坐在有綠燈罩的台燈下寫詩,她不想,卻死死抱定她的信仰——作者就是這樣把人放到矛盾中來表現她。要是她經歷過斯大林肅反,經歷過文化革命,她可能就不會那麼執著了,俄羅斯人民後來就證明了這一點。可惜,就象58年的讀書人和文革的紅衛兵一樣,她也有她的歷史局限。觀眾祗能為她深深地惋惜,從而達到影片力求感人的效果。文學就是這樣,她常常指出社會問題的所在,卻不提供解決的方法,那是政治而非文學的任務了。因為文學反映社會,問題存在了,她才能反映。解決方法沒出現,她無從表現。難道社會真的是以階級來劃分的嗎?俄羅斯的歷史,是沿著階級斗爭走下去的嗎?社會上其實發生過很多事情,像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扶貧,希望工程,和諧社會等等。如果瑪柳斯迦能活到今天,驀然回首,她肯定會大吃一驚。

早期的革命文藝中,人物多是臉譜化的。這影片也不能免俗,凡紅軍全仁慈剛毅,凡白軍都傲慢凶殘。這恐怕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當時電影書報檢查制度的緣故了。

美麗的瑪柳斯卡是幹了一件好事,還是蠢事,歷史已有答案。但原作者拉甫列涅夫是用毀滅愛情來歌頌革命,還是借革命題材來抒寫愛情,就永遠無法知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影片:娜塔莎中尉
工銀亞洲信用卡線上自助服務教學(5) - 申請電子賬單及還款短訊提醒篇
《娜塔莎中尉》欧美二战译制影片!
金顺姬[朝鲜电影《无名英雄》女主角]
他是《英雄儿女》中的王政委,更是现实中于蓝丈夫、田壮壮父亲
约翰·福尔斯:小说?小说! | 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