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何处

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何处

     

秦晋避乱几处寻,公案讨溯起渊明。一为索隐征原史,二乃旅游怂世人。桃花源到底在哪里?秦晋以来,莫衷一是,后裔问津南北,不识东西。时至今日,探求正源的研究之风方兴未艾;而推波助澜者,则是旅游经济,欲沾名人之光,搞活地方使然。桃花源已经属于公共资源,不占白不占,所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派张扬,轰轰烈烈。转瞬,2012年的桃花又要开了,我们不妨立在全国的角度,审视一下,看谁最接近历史,看谁最接近陶渊明,看谁最接近桃花源。

一桃花景点大观园

既是桃花源,必是多桃花!全国公认的桃花产地有哪几处呢?一是位于成都市郊区的龙泉,有桃花故里之说。每年农历二月踏青,山上种的1700余万株桃花,若红云上天;山脚下成片的梨花如白云落地。三月桃花节,游人穿梭,在花农家中饮茶赏景,娱乐消闲,更有可口的农村家常风味餐,吃的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别有一番情趣。二是在苏堤、白堤、孤山北麓和曲院风荷至镜湖厅的沿湖堤段的西湖桃花。据史称,唐代广栽花,并且是间作。这里的桃树与垂柳间种,一株杨柳一株桃,树树桃花间柳绿,产生了极有层次的景观效果。西湖桃花品种繁多,有如雪似银、万紫千红的碧桃类;有株矮俏丽、妖娆可爱的寿星桃类;有的枝梢下垂、可以照水的伞状的垂枝类;有叶红近紫、花色涂浓的紫叶桃类。3月下旬,西湖桃花将陆续进入开花期;3月底到4月上旬,在那儿观赏桃花,确实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三是北京平谷的桃花,四月开花期,22万亩桃花竞相开放,争芳斗艳。沿百里桃花走廊,置身火红桃花海,登上观景台,才知春天正好。平谷区桃林占平谷所有林地面积的四分之一,10多万农民从事大桃生产。大桃生产已成为平谷支柱产业,一大批农民靠大桃走上了致富之路。四是湖南常德桃花源。位于常德桃源县境内,前为滔滔不绝的沅水,背倚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整个旅游景区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长藤缠绕、花草芬芳。每年三月,桃花盛开,粉浪翻江,落英缤纷,宛若仙境。其最大特点为,沿古而至,桃树散栽,农舍径边,不以规矩。桃花源是中国古道教圣地,牌坊上"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的对联昭示非凡。五是西藏的林芝。尼洋河两岸的山坡上,桃林与麦田交相辉映;三面环山的林芝桃花沟,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涧边长满了野生桃树。再从林芝沿雅鲁藏布转去米林县,两岸古老,粉面摇曳。其花以树干雄伟,花朵繁茂,气势磅礴为贵。除去此五者外,不成大气候者,如小家碧玉,数不胜数。

二花落谁家

上面五处桃花多,人气也高,游玩的质量也高,但细究起来,却有不同的文章。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远流长,萌芽于秦晋。一则随心所欲,野生乱长;二则规模不很大,气势不很宏;三则花色不多,品种不高;四则花因文名,地因人名。成都龙泉的桃花,历史说不准古老,规模可谓宏大,人工斧凿之迹太浓重了。西湖桃花,唐代始栽,桃树柳树相间,花色品种极多,刻意景观艺术效果,为大批流量的游人骚客而设施,不足为源也。北京平谷的桃花,十足的现代派,商品化生产的标签。西藏林芝的桃花,野生植物,年代古老,树干不似南方,过于张扬。桃花源的桃花是远在深闺人未识。

以上四者,有桃花流水,却少人文景观,文化含量低。再看常德桃花源,秦晋产桃,野生乱长,树不高大,花色不多不大,多为粉红,沿溪漫山。神仙道观,与桃花共生。秦人隐地,文化浸润,因而,富有灵气。更重要的是,此处亦合《桃花源记》中所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三桃花源争执

桃花源必须有桃花有水源,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以上许多桃花景点为什么被否定呢?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化底蕴,既无历史考证,又无陶夫子所记之形迹。于是,有形迹者、有考证者,大声疾呼,争先夺隘,桃花源出,如雨后春笋。

贵州说。作者侯长林,贵州铜仁人。他在《桃源在武陵,深处是铜仁》著作中肯定,“武陵正源,名岳之宗”的焚净山下,就是。其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和民风民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生活图景相契合,这里拥有陶翁笔下“桃花源”的各种自然特征和文化符号。武陵是个大桃源,武陵深处的铜仁,就是桃花源中的桃源。该书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开发情况、历史事实、地理方位、水系分布、自然生态、文化传承、社会生活图景和语系分布八个方面,对桃花源原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详细考证,得出“桃源在武陵,深处是铜仁”的结论。

湖北说。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称武陵河)逆流而上,行约半小时,猛见一座孤山从河心突起。山背就是不足两米宽的武陵峡口,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来,令人神往,好似陶渊明所写“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长期致力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他曾三次赴竹山实地考察武陵峡,提出如下依据:1、《桃花源记》所叙晋太元年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竹山。竹山古称武陵县,属汉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而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入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属竹山县官渡镇;出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乡,属竹溪县。2、 《桃花源记》里说,武陵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把这事告诉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寻找。后来南阳刘子骥听说此事,也欣然前往。二人均未果。古时信息不畅,分析起来,这个郡肯定与南阳很近,所以南阳刘子骥才会听说此事。而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3、桃花源人是避秦乱而躲到山里去了,而秦乱就是发生在汉中郡与南阳一带,这里是古战场,因此附近老百姓会就近跑进隐蔽的大山中。4、这里的自然景观,更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很不易于寻找,连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当地老百姓都很少进去。

重庆说。大酉洞,在重庆酉阳城近郊。核其形,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酷似。大酉洞系一石灰岩溶洞。洞高三、四十米,阔二三十米,长百余米,有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侧流出,注入酉阳河。溯溪入洞,两岸墙立,半里许,豁然开朗,别有一天地。其中田十余亩,四周环山,皆峭壁,仿佛与世隔绝。因此,清《酉阳州志》称此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清《四川通志》也说:“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晋永嘉之后,地没蛮僚; 自宋及明,又世为土司地,名儒硕彦,游迹罕至,故文献无征,不能正名为桃源耳。”/关于藏书一事,清《酉阳州志》载有一诗,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咸阳书生背着书籍,逃进武陵山区,将所负之书尽藏此洞中。穿过大酉洞,数十个小景点呈现在眼前。首先有一个水塘,名:美池,取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美池中有一个小岛,名桃花岛,岛上有一个小亭。水池后,有一座小村,名:潜村,潜村实则为一座小小的酉阳民俗博物馆。继续前行,是桃花源的尽头,分布有玉盘仙迹,有字天书,天池,秀才看榜,巴人栈道,逍遥洞等影区。往回走,桃花源的最中间是精致的避秦庄,得名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避秦庄旁边是十二生肖及大片桃林。出景区处,有陶然阁和拙村。  

江西说。考渊明生平,系生于柴桑、长于柴桑、死于柴桑。他的六十三岁生涯中,并未曾到过湖南武陵。他在《桃花源记》中不曰“柴桑人”,只表明他的远祖世家在“武陵”而已。 江西省星子县桃花源景区,位于山南景区西南部,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康王谷谷中西侧峰岭绵亘,青山叠翠,瀑溪泻流,田园如画,气候尤适。 观口外一侧,有一山埂,名“桃花尖”,位于观口从谷中流出的溪水旁,高约400余米,面积约800余亩,广植桃树,因观口一带地势平坦,惟以桃花尖山埂兀突,当春季桃花盛开之时,便觉特别烂漫醒目。入口处,有溪流自谷中蜿蜓向前,沿溪而上行十里许,眼前豁然开朗,屋舍俨然,垄田层层,鸡犬之声相闻,溪流千回百转,如此景象直至谷底,有一条瀑布悬空数十米,蔚为壮观,这就是庐山著名的谷帘泉瀑布,朱熹手书"谷帘泉"三大字刻于进谷路旁的崖壁上,十分壮观醒目,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谷帘泉为天下第一. 昔日陶渊明自故里栗里村(现温泉疗养院,属温泉景区)至东林寺访彗远高僧,康王谷乃必经之地.屡次往返,此情此景,使陶公感受日深,加之先生坎坷经历,于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由康王谷而幻想出桃花源奇境,进而感发桃花源可耕田那种悠闲自在的境地。.桃花源现为星子县隘口镇庐山垄村,居住着陶、康等九姓千余村民,他们为陶公后代感到自豪。。

四川说。在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北部,上里古镇,坐落在四县交界之处,东能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古镇初名“罗绳”,依河而建,井字型的布局,为茶马古道驿站。茶馆是露天的,用稻草做草亭。

安徽说。今天宿松洲区和古彭泽(今湖口地区)桑落洲一带。《桃花源诗》中“淳薄既异源”,“淳薄”就是世外桃源。“淳薄”是什么地方呢?“淳”者敷也,“薄”者浅也。“淳薄”者,敷浅原也。那敷浅原在什么地方呢?根据《禹贡》记载,大禹疏九江,至于敷浅原。据《寻阳记》云“九江在寻阳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馀里,为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里合流”。这也就是说敷浅原就在桑落洲一带。《水经注》引《尚书》注曰:“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谓之青林湖,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入江”。根据《水经注》里的青林水的流向来说,基本可以断定东陵在宿松,而青林水就可能是后来的雷水。陶诗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这里面明确的讲了“往迹浸复湮”,说明这里是洲岛,不然的话讲不通,高山是不会被浸没和湮没的。《桃花源记》中称绝境,绝境是与陆地相互隔绝的地方。高山与陆地相连,所以绝境只可能是洲岛。从渔人的交通工具来看,通往桃花源的只有船,别无他路。所以再次证明桃花源是洲岛。

浙江说。位于金东区东北部源东乡境内,距金华市28公里,由南北两片组成。面积约3.78平方公里。具有“幽、秀、古、神”的特色。景区嶙石怪奇,林景繁茂,湖塘星布,气候湿润,冬暖夏凉。

云南说。云南文山州广南县北部的坝美村,村属八达乡管,与阿科乡交界。状族人进出寨子,主要靠村前村后两个天然石灰溶岩水洞。沿着阿科河的圆形山脉,舟行洞中十多分钟,才见出口。到坝美村,靠潺潺的溪水指路,溯流而上,就会看到一个状若巨笔的石山(坝美村的入口)。只见这座“石笔山”的腹部开了一个巨大的石洞,洞上倒悬着无数如笋的石柱,溪水便从这里流出并形成飞瀑。这种景象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一一对应。

江苏说。连云港云台山脉宿城西麓之高公岛。陶渊明在著名的《饮酒》诗里说:“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根据地方史籍记载,陶渊明所说的“东海隅”,就是这座位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陶渊明从400年开始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在高公岛战争期间,他往来于海上,亲赴战场。这足以使人产生联想:当作为镇军参军的陶渊明看到高公岛附近这片桃林夹岸、芳草鲜美的渔村时,会不会产生觅求桃花源的心理呢?他后来断然离开宦途,寻找自己的隐居之所,是否和自己在高公岛战争时期遇见宿城山凹有关?这片神秘的地方就是他笔下的桃花源吗?1836年,两江总督陶澍曾向道光帝讲述高公岛、宿城一带“鸡犬桑麻”的“太平景象”。道光帝问他:“此境与桃花源何异?”这位皇帝的“金口玉言”一处,即刻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海州(今连云港)人欢腾起来,便把宿城称为“乐郊”。这位陶澍大人自称是陶渊明的后裔,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也曾著有《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由于得到了皇帝的默许,陶澍就在宿城法起寺旁边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并在祠堂周围建造长9米多,宽6米多的西回廊和长10米多、宽8米多的东回廊。按照《武柳先生传》对陶渊明故居的记叙,他又在祠堂门前种下了五株柳树,并栽植桃花。使陶祠“倚天照海,朱霞霭宵,云台倍觉鲜明”。陶澍还为陶祠题写了“羲皇丘人”的匾额和对联:“此间亦有南山,看云归欲夕,鸟倦归还,风景何殊栗里;在昔曾游东海,忆芳草缘溪,林花夹岸,烟村别出桃源。”

湖南说。“武陵郡”自汉高祖二年(前205)设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历时963年,以后不再使用。其所辖地区,先后改称(隋唐)朗州、(北宋)鼎州、(南宋)常德府、(元朝)常德路、(明清)常德府。“武陵县”自隋开皇九年(589)设置开始,沿用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历时1324年。“武陵”一词,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晋湖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六朝刘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应是指“武陵郡”,因“武陵县”之名,此时还不存在。唐以后至清末,一般才是指“武陵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伏特将军马援南征五溪"",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蓬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人的习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后两年,即东汉建武帝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禁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地便开始有了建筑.明陈洪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府志>:桃源观,晋人建."道观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树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不胜收之处.南北朝宋初二年(公元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陶渊明从小受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的影子.追享自由,不受羁绊。

河南说。桃花源位于河南南阳内乡夏馆镇北8公里的青杠树村。据史料记载,专家考证,是古代文学名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所在地。“桃花源记”是寓意之文,亦记实之文,创作原型是晋代北方战乱时期,避入山区的难民聚居地。桃花源座落于宝天曼南麓玉屏山的群山环抱中,四周山势险峻,植被茂密,封闭性好,与世隔绝,山顶高处是一片近百亩的山间盆地,现有十一户人家,三十多口人,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因自然环境所限,历朝历代,官、兵、匪、盗,均未侵扰,居民纯朴和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景区是由桃花谷、桃花溪、桃花源三部分所组成。沿桃花溪进入桃花谷,谷深3.5公里,可观赏景点十八处,有“天鹅湖”、“鸳鸯湖”“鸳鸯桥”“南天门”“珍珠潭”“菊花湾”“绿芳潭”“桐花湾”“杜鹃湾”“丹卉潭”“一线天”“响水潭”“金卉潭”“银卉潭”“墨卉潭”“天门瀑”“落英潭”“桃花源”组成。桃花谷俗称“三岭九道弯,九弯十三潭”,谷中林茂花丰,深秀奇幽。沿谷穿行在峭崖陡壁深幽狭谷中,抬头眺望,天成一线,呈“一线天”。穿过“一线天”行至“天门瀑”前已无路,但见断崖绝壁中,百米飞瀑,窕然横空,由天而降,气势飞宏,蔚为壮观。四周绝壁环绕,青苔莹莹,翠郁丛丛,山峰绝壁把桃花谷和桃花源拦腰隔断,山半腰陡峭密林中,有一洞叫桃花洞,沿桃花洞拾级而上,约百余米,有一古朴神秘的村落――塘屿村,展现眼前。这里山清水秀,峰岭叠翠,奇花异草,桑竹遍布山野;桃花盛开时,满谷芳菲,鸟嘤虫鸣,鸡犬相闻,牛羊悠悠。

洛水说。现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1936年力排众议,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认为最初假想启发处应是北方的弘农、洛水一带。可谓石破天惊。

四需要鉴别吗?

鉴别真假,追根溯源是很难的, 这好像饰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你不能说他们就是毛泽东。然而,大家知道,这是毛泽东已经过世以后才出现的,我们不难澄清。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时候,并时就可能有几个桃花源,都应该不成气候。鉴别的办法,必须结合事成的背景,地域特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试看今日天下之桃花源,其原型在何处显山露水!

可以说,陶渊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儒、道集一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在写记和诗之前,曾五次从军做官,来来去去。出仕,又不能同流合污;归田,又不甘苛捐杂税;参佛,不信正果。他痛恨当时背道杀戮,尔虞我诈,以至民不聊生;济苍生,可怜气短,对社会彻底绝望,于是,寻求解脱。他憧憬平等安宁、自给自足的日子,脑海里不能不浮现一些经历过的地方、一些听说过的奇闻。肯定重点拟象还有的。这是写记的前提。那么,他去过哪些地方?江西是他的故土,还在此做过彭泽县令。围绕江西周边地区是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最靠近江西九江的是安徽的宿松,次之是湖南桃源,再次之是湖北竹山。名文记载的,陶渊明公元400年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在江苏高公岛战暇观一景致有想法,又听过好友讲过类似的桃花奇事,便举其一点,艺术加工而成。

先谈形似。必须有桃花、有水源、有鱼打。桃花是山桃花,即毛骨桃;并且是开在两岸,而树不大,枝叉多。水是山溪水,所谓易涨易退山溪水。孟春三月,桃花盛开,春水上涨,才便于行船打鱼!溪不同于河、江、湖,它两岸狭小,且逶迤而上,秋冬有时断流。故而船只宜行小船,筏子、小舟、腰子盆。比如江南的扁舟、鹭鸶船,易放开,易收取。这时节的鱼叫桃花鱼,经冬春孵化,产量极高,味道鲜嫩,逢春水欢跃下游。渔人当机不可失,一网鱼虾一网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水源,水的发源地;山有小口,即小洞;洞口那头看见些微光亮,说明洞不幽深。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田与地是不同的,田是水田,地是旱地,南方多水田。美池者,如半月锅,池边插杨柳,池内有菱莲,人之饮用水也于此取之;北方则要打井取水。且养桑蚕,植笋竹,亦在南方。

符合以上情况的,当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再看神似。江苏,作者去打过仗;河南、洛水有所闻,可梦游也。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浙江,形迹不到,亦未闻也。最靠谱的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西九江是陶渊明故居,鄱阳湖水把他养大,这一带肯定熟悉得很。踏勘庐山第一长谷康王谷,行至康王谷底,一座雄关豁然迎面而立,高约8米余,上设雉堞,坚如磐石。巨形拱门之上有额枋一方,书“楚城”二字,两侧一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唯二世起楚非秦”,高度概括了秦灭楚、而秦仅历二世便被楚推翻的这段历史,以及楚康王后裔避难谷中,在此筑城的史实。进得城门,楚风扑面而来,有怀念楚国忠臣三间大夫屈原的“大夫滩”,有纪念康王后裔带领楚人在此艰苦创业的“康王观”。其建筑造型以及附于建筑之上棕褐色的涂料等,均具有楚文化的氛围与特色,因此,“康王城”又称之为“楚城”。康王谷又俗称庐山垅,历史已有2223年。但未见桃花源之说。紧隔康王谷的是安徽宿松的桑落洲。安徽说主要咬住的是《桃花源诗》之“淳薄”二字,认为此指地名的名词,不是形容词。“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指的是洲岛。此处陶氏也可能去过,至于是洲岛,“来径遂芜废”,恐怕不一定。若形成洲岛,必有大江大河的冲击。湖北竹山距河南南阳近,但距江西柴桑则远。也许,刘子骥到过竹山未果,《辞海》对“武陵”一词的解释很单纯明白:武陵是地名,一是指武陵郡,二是指武陵县。因为晋代湖南有武陵郡,郡下设大庸县;湖北有上庸郡,郡下设武陵县。陶渊明随刘子骥神游竹山。湖南的桃源离江西九江则又近,据传陶氏祖籍是湖南邵阳。秦楚大战,洞庭湖区人往江西跑的不少,后来,湖广又填四川。往复迁徙。陶渊明从江西横穿湘中衡山再至邵阳,一条平行线上,再往洞庭湖游桃源,也是情理中事。就摹状而言,湖南桃源最佳;就史时而言,湖南桃花源名称最早;就神情而言,湖南桃花源混血儿。

记中人物解剖

1、渔人,即“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武陵渔夫。《方舆胜览》卷三十《常德府&S226;山川》引伍安贫《武陵记》云:“晋太康中,武陵渔人黄道真泛舟自沅溯流而入。道真既出,白太守刘歆,与俱往,则已迷路。” 

2、外人。“外人”有两个解释。“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应指秦时人,即晋以前的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外人,特指桃花源外之人,即晋时人。这样才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才有隔世之感。

3、郡太守,即不是县太守,县里应称县令。“诣太守”,去拜见武陵郡太守。武陵人,当指武陵郡人。当是时, “武陵郡”是泛称,因有武陵山脉,涵盖湖南湖北。治所武陵郡,在现今的常德市,这里最早的行政区划名称叫“黔中郡”。《水经注&S226;沅水》云:“汉高祖二年(前205),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西汉时,武陵又别称“义陵”。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序称:“常林《义陵记》云:初,项籍杀义帝于郴,武陵人曰:‘天下怜楚而兴,今吾王何罪乃见杀?’郡民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故亦曰义陵。”

4.刘子骥。《晋书&S226;隐逸传》中记载:“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人,光禄大夫耽之族也。”原来刘驎之就是刘子骥,南阳安众人,祖先是西汉宗室,被封为安众侯,后代遂定居于此。“驎之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知。”由于东晋时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复杂,以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再加上人才录用晋升,全凭门第家世。刘子骥根本就无意于奔走仕途,他远离尘世,过着隐逸的生活。“好游山泽,志存遁逸。”《晋书》又载:刘子骥“居阳歧”,据戴叔本《水经江水注》载“今考阳歧即今石首县西山,在江之南岸” 。所指湖北的石首市,在长江以南。“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车骑将军桓冲闻其名,请为长史,驎之固辞不受。”陶潜的《搜神后记》卷一第五条即是桃花源的故事,第六条即是刘子骥入衡山采仙药的故事。这段奇异经历与武陵渔人的经历极为相似

有请靖节先生!

刘子骥到底是哪里人?他曾居湖北石首,则与洞庭湖西南边的桃源隔湖相望,距离东边的江西九江不远。又隐湖南衡山多年。刘子骥拒绝仕途,甘当隐士农人,在陶潜的心目中是“高尚士”;另据,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奇巧!而“武陵渔夫”说不定是陶夫子的化身,借此说事。二者互相往来,探赜索隐,淡泊人生,嗟乎,猩猩惜猩猩,英雄识英雄,殊途同归。按记中言刘不久,“寻病终”,说明刘先于陶逝世。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据吳仁杰〈陶靖节年谱>考证:渊明所做的《孟府君传》及<祭程氏妹文>皆自名渊明,二篇作於义熙年間。但晋书、南史及昭明太子記载他对檀道济之言則自称潜,事在宋元嘉時。所以可能他在晋時名渊明,入宋後才改名潜。<宋书.陶渊明传>說他祖先為晋世宰輔,而恥屈身后代。同时义熙以前詩文书写皆晋氏年号,但自宋永初以後,唯云甲子而已。大概渊明改名潜,可能是因為見到刘宋的政治黑暗,欲有所“沉潜”而改名字的吧。

先生是作者给自己取的号,表象为家门前他插了五棵柳树,而内涵余下揣测是,柳树乡下极易生长,平和喜暖,他衷爱;柳有“留”的意思,五有“吾”的意思,我是留下来不做官了。号一般是晚年所取,以见所归。‘靖节’是其好友颜延之在陶渊明去世后,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这叫私谥。彰显他一生崇尚安定,归田不仕的节操。

陶渊明为什么写《桃花源记》,以及到底写的何处?

《命子詩》中提到:他的祖先系出陶唐氏帝尧之后。曾祖陶侃,是東晋有名的开国元勛,官至大司馬,因為平苏峻之乱有功而封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担任过武昌太守;父亲一說名逸,也曾做过太守,娶武昌名士孟嘉的四女為妻。他出身名门,自小与书有缘,儒道兼修;前辈数处为官,使他好游历山水自然;又经常到外祖父家去,孟嘉的为人,影响了他爱书、嗜酒、超脱的性情。

作者年轻时,也曾志干云霄,有匡济天下的豪言:“少時壮且厉,抚剑独行遊”,“猛志逸四海,騫翮思远翥”。但终不能伸展抱负,得到重用。在官场上,其洒脱孤傲性格,不能游刃有余。而政治的黑暗、无道的滥杀、对儒学的践踏,更使他不可忍受,从而产生逃跳吏治的羁绊的思想,道家的“清静无为”便应运而生。五次为官,多次游历,几番醉梦,终以插柳作结。

〈桃花源记〉所阐明的主题或者说追求的理想,就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相安无事,和睦共处,绝圣弃智,小国寡民,桃红柳绿,丰衣足食的环境。这也就是写〈桃花源记〉的初衷。虽然他没有能力实现这个理想,然而,毕竟是唯有他别开生面!

这种理想境界有没有原型?回答是有的。侧重在湖南的常德。因为此处,无论形似神似都太似!文中“武陵郡”是铁定的。曾祖陶侃曾做官长沙,邵阳又是祖籍,陶潜寻根问祖,不可能不涉及到桃源异处。况且,陶渊明属于庶族子弟,溪峒蛮族后人。在世俗政权等级制度分明的情况下,他非常不满,对异域人非常同情。湖南古属楚,楚地多溪峒蛮族,与五溪蛮人为一体,以湘西、武陵为最。武陵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道元《水经注&S226;沅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险四绝,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谓之夷望也。南有夷望溪。”。《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朗州》条引黄闵《武陵记》:“武陵山中,有避秦人居之,寻水号曰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老百姓躲入山泽中逃避赋役,独立于“文明”的边界,不受“王化”,根本没有徭役事。

《桃花源记》作于永初二年(421),其时已近六旬的陶渊明,生活困顿,接近尾声。他愁肠百结,悬想世外桃源,希望到极乐世界,寄托自己的身躯。以桃花源作题,桃与陶谐音,桃花乃道教的圣花,安贫乐道。沿着常德桃花源的思路,过晋人所修之桃川宫,从口入,复前行,豁然开朗。

 

参考资料: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唐长孺《读桃花源旁证质疑》

劳榦《桃花源偶记》

逯耀东《何处是桃源?》

沈文凡主编《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唐开韶《桃花源志略》,藏湖南图书馆;又见《桃花源志》,

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第334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陶渊明《陶渊明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解密第三十五洞天之桃源山洞
桃红几度醉春光
中国的“桃花源”,在哪里?
中国到底有几个桃花源?
清明勿忘陶渊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