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的概述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的概述


摘要:中国玉文化有5000多年的历史,治玉工艺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着。新石器时期的古人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简单的工具加工玉器;夏商周时期的玉匠奠定了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的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匠将治玉工艺推向了一个高潮,这时期玉器的精美、刚劲为后世所不能重现;汉代的游丝描雕的治玉工艺将玉器上线条的优美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为后世所不能模仿;唐代的玉匠在治玉工艺上用细阴线与浮雕来表现玉器的题材;宋代随着民间用玉的推广,治玉工艺有了新的发展,仿古风气盛行;元代,由于蒙古文化的传入,治玉风格变得粗犷;明代治玉有南北之分,北方的玉器大多精雕细作,南方的治玉风格古朴,线条粗犷,有“明大粗”之称;清代是治玉工艺集大成的时期,其中乾隆时期的玉匠将中国古代治玉工艺推向了顶峰。

关键词:和田玉 地方玉 解玉砂 砣具 阴刻线 刀法

治玉,即将玉料加工成玉器的过程。不论哪个时代,治玉至少分为三个阶段:选料、选题和琢磨。选料上,新石器时期的古人几乎使用的是地方玉;从晚商开始,玉匠开始兼用和田玉和地方玉,以地方玉为主;从汉代开始至清朝,玉匠主要使用的是和田玉。这是因为和田玉本身所具有温润、洁白、透亮等性质所决定的。孔子因此也提出玉的“十一”德,包括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1]。玉器的题材往往有着时代的特征,这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玉器也为我们在古玉鉴定和断代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琢磨,即加工玉料的一系列步骤:开料、切块定位、蹍磨、掏膛、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抛光等。玉料只有通过琢磨后,才能成为玉器。治玉工艺也正是随着玉石琢磨方法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着。下面将按照古人用玉的几个阶段来概述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有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仪器三大类,这些成为中国历代玉器品类的基本框范[2]。此时期的玉器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为突出。红山文化的玉器以岫岩玉为材料,常常加工成片状、几何形和动物形等。玉器表面素洁,形象简约与抽象。文饰方面,古人已经开始使用顶部具有高硬度材料的刻划工具在玉料表面刻划出简单的纹样。例如,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的眼睛由阴刻线琢成,期线条均匀细腻,造型规整,见图1。钻孔方面,古人使用细的棍状、管状工具和着解玉砂钻孔,使孔壁带有细的螺丝纹。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此时期的玉器以透闪石、阳起石的地方玉为材料。其器型种类较多,除红山文化常见器型以外,还有玉璧、玉琮、玉璜和配饰等。纹饰丰富多样,有神人兽面纹、蚩尤面、鱼纹、蝉纹等,透出繁复玉诡异。此时的玉璧常为素璧,玉璧的表面常留下切割玉料时留下的旋切痕迹和台痕。良渚时期的玉琮制作精美,其造型和纹饰都有统一的规定。玉琮上的兽面纹饰常用细的阴刻线构成,其与砣工形成的阴刻线不同。有人认为是用鲨鱼的牙齿、有人认为是用尖利的硬质石材或有天然尖角的金刚石小晶体等[3]刻划而成,见图2。


夏商周时期,以晚商和周代的治玉成就最高。商代治玉以地方玉为主要材料;河南省安阳市境内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部分玉器是由和田玉籽料琢磨而成。商代的治玉工艺主要体现在刻划琢磨和砣轮琢磨。砣轮的出现,加快了玉器的制作速度,也让纹饰出现了规律性的特征:阴刻线时有毛刺出现;阴刻线的转折处为“折铁线”:拐角处由两条阴刻线对接而成,有些阴刻线没有完全对接吻合,见图3。


周代治玉因受西周礼制的影响有着新的变化,玉器种类出现了礼仪器:戈、圭、戚、钺、璋、琀等。玉器的材质仍保持商代治玉的特点,但新疆

和田玉的使用量空前增多。周代在砣工上开创了撤刀法:砣轮打磨时,先竖直研磨,在玉器表面上磨出阴刻线后,再让砣轮在阴刻线的一边压地研磨,形成较宽的斜面,见图4。这种砣痕彰显了线条的阴柔立体美,在整体装饰效果上,突出了平面浮雕式的立体感,与商代的粗壮的“折铁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把治玉工艺发展到了一个巅峰。这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各诸侯用玉打破了周朝礼制的限定。春秋时期,玉匠多用和田玉,在砣工上多使用双阴线和一面坡的刀法。这时期双阴线多用于表达蟠虺纹,这类双阴线纹饰以短、曲线来表达蟠虺的动感与凝重,见图5。一面坡刀法是在西周的撤刀法的基础上,将压地研磨的角度加大,使纹饰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战国时期,诸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和称霸的野望,在用玉上也表现出鲜明的风格。这时期治玉的创新刀法主要是剔地隐起,即在玉器的表面,把纹饰以外的部分研磨一定厚度后,让纹饰凸显出来,呈现强烈的立体感。在战国的玉器当中,谷纹玉璧和龙型玉佩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玉器。谷纹玉璧上均匀分布着谷纹(也叫卧蚕纹),底面抛磨精湛,呈玻璃光泽,并把雕刻谷纹的痕迹净去。龙型玉佩,多为“S”型,它将龙型棱廓的遒劲和玉器表面线条的优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见图6。


汉代,治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地区的和田美玉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玉材,也为正因如此,新疆和田玉与中华玉文化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在治玉风格上,汉代玉器缺少了战国玉器的遒劲和刚猛,但有着其特有的雄健和隽永。在刀法上,汉代的玉匠开创了汉八刀和游丝描雕。汉八刀,主要体现在明器题材的玉器上。其线条凶猛,下刀精准,聊聊数刀却把玉器的纹饰表现出来。这种刀法在汉代玉蝉上尤为突出,见图7。游丝描雕常用于勾画人物或佩饰器的纹饰轮廓,具有细、绵、长、浅、飘等特点[5]。相传游丝描雕由昆吾刀刻划而成,现在人们通过显微放大镜观察后,发现此类阴刻线由薄而小的砣轮研磨而成。


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唐代出土了很多胡人题材的玉器。这时期,玉匠用料比较宽泛,有新疆的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水晶、玛瑙和琉璃。在刀法上,出现了短而密集的阴刻线和浮雕。这种阴刻线常用来作为辅助纹饰的填充,线条排列整齐,行刀精准,完全没有错刀的痕迹,见图8。唐代的浮雕继承了汉代的深浅浮雕制作,其刀法虽然缺少了汉代的强劲的气势,但纹饰的转折处圆润,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工艺和美学风格。


宋代民间用玉开始普及,并且仿古玉风气盛行。其中仿古做旧的玉器基本用的是半石半玉的劣等和田玉料,或是地方杂玉,如岫岩玉、独山玉。治玉的刀法分为粗疏刀法和细密刀法。粗疏刀法由汉代的刀法发展而来,并带有“汉八刀”的味道,其纹饰简约;细密刀法在配饰玉器和陈设玉器上较为常见,把浮雕、镂雕、拉丝、掏膛等工艺融合起来,出现了单层、多层透雕,人们常称之为“宋作工”。宋代的治玉工艺开创了元、明以及清代细密刀法的先河。

元代是蒙古人统治的朝代,其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治玉工艺。新的题材出现了以透雕、浮雕工艺为主的“春水图”和“秋山图”。在治玉的刀法上,表现出了少数民族的粗犷、彪悍与细腻。其中元代镂雕的多层纹饰图案给人以最大的视觉冲击。其特点是,钻孔时打半孔,下面将雕刻出另一层纹饰,见图9。


明代由于重文轻武,新疆玉石产地被少数民族占领,在用玉上精少初多,常常使用前朝剩余的玉料。在治玉刀法上表现粗砺:一、阴刻线收刀尺度掌握不准,常伴有刻线的终端出界或不能完全交接;二、阴刻线和阳线往往是互为表里的一种视觉现象;三,用刀缺乏弹性,在转折处刀痕走直线,冲出预计轨道[6]。其中明代花片的打洼工艺堪称一绝,呈现出亮的玻璃光泽。

清代是古代治玉工艺的集大成时期。清中期由于国力强盛,其用玉要好于早、晚两期。乾隆皇帝酷爱玉器也带动了治玉工艺的发展,并有“乾隆工”之称:玉质精纯,造型优美,设计繁缛,工艺复杂,柔和圆润,线条流畅等。此时期传入我国的痕都斯坦的治玉工艺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其特点为:薄如纸,透如冰,纹如画等,见图10。乾隆皇帝曾写诗称赞道:“细如发毛理,浑无斧凿痕”、“在手疑无物,定睛却有形”、“看去有花叶,抚来却无痕”。



参考文献:

[1]唐延龄.和田玉探奇.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95

[2]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9:3

[3]王大鸣.古玉玉质刀法.收藏入门不可不知的金律.2011:67

[4]王大鸣.古玉玉质刀法.收藏入门不可不知的金律.2011:84

[5]王大鸣.古玉玉质刀法.收藏入门不可不知的金律.2011:109

[6]王大鸣.古玉玉质刀法.收藏入门不可不知的金律.2011:14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论玉蝉的演变及“汉八刀”玉蝉的鉴定
国内惊现清代玉器、非常罕见!
楚国玉器16:蟠虺纹玉璧
历代玉器凤鸟纹之异同
浅议古玉器造型特点(二)
《清平乐》引发宋朝热!从宋代玉器看1000多年前的宋人审美,不服不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