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尔扎克二三事

【作者小引】

今年8月18日是巴尔扎克辞世170周年。巴尔扎克是一位公认的文学巨匠。——这里的“巨”不仅指水平,也指他的体量。他一生只活了51岁,但他却凭一己之力构筑了文学的宏伟大厦。19-20世纪治文学的或稍有些出息的读者,不管他在这个地球的哪个角落,如果他不知道谁是巴尔扎克或没读过他的书,那他/她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文学发烧友。

巴尔扎克一生中充满了矛盾和是非。他既被捧为文坛的皇帝也被贬为莽撞汉和浑人。他完成的96部长篇之“人间喜剧”(la Comédie Humaine)巨构是向意大利诗人但丁“神的喜剧”(La Divina Commedia,中译为《神曲》)致敬的作品。巴尔扎克的作品雄浑磅礴、汪洋恣肆,他以其如椽巨笔为他的时代做秘书(巴尔扎克语),他的小说比历史书更为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世纪。法国多亏有了个巴尔扎克,使人们在一百年后还能看到它十九世纪永恒的生活画卷——而且,我敢说,再过一百年甚或几百年,只要法语存在,这个画卷就会永在。

巴尔扎克不仅以文学著名,他也以食量巨大与性格豪放闻名于世。记得当年讲授巴尔扎克时笔者读过各种他的传记,常常惊异于他的食量和好胃口。除了食量,他的轶事中有一个方面是他跟女性交往的故事。下面文章里回忆到当年何勇君和我曾经有幸翻译出版过一本这方面的书,巧合的是,这件事还跟中国小说家巴金有些关联;此不多赘,下面有介绍。摊开下面文章前,我们还想介绍巴尔扎克的一件趣事:巴尔扎克一生幽默且崇尚神秘主义。他成名后吹牛说他有能通过笔迹看人一生成败祸福的本领。有好事者找到他小学时的作业本蒙上封面让他验笔迹算命,他煞有介事端详了一番后声称,这个写字的人真的蠢笨且“他注定一辈子不会有出息”。喜欢卖弄玄秘主义的老巴一生趣事连连,此例不过小事一桩——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巴尔扎克。作为算命师,他一生中差不多什么都没有预言准,但他却构筑了人类文学的不朽的大厦。


巴尔扎克二三事


文 | 海龙

巴金与巴尔扎克

1983年,我在北师大读古代东方文学研究生课程。每天和古埃及、巴比伦文献打交道不免乏味,于是跷课去北京图书馆看书。那时从北太平庄小西天跑到城里文津街不容易,所以早上在学校食堂买个芝麻酱大饼就着北图免费白开水一读一整天。那时北图门厅壁架上长期保存过我的保温杯。

为什么非要到文津街呢?因为当年北京图书大约有分工,古籍善本等大都去了柏林寺,而文津街主存外文书。北京旧时读书人多,那里外文书不少,而且多是珍版的;特别是文革毁了不少外文书,而国家图书馆硕果仅存者颇多。

那时文津街的北图坐落在一座古代旧宫殿,真的好气派,内里设施也堪称豪华;它差不多是我出国前去过的最豪华的图书馆。它的藏书有不少是孤本,但北图却不吝啬,借阅非常方便。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寻书的方式:借书者在楼下从浩如烟海的卡片柜中查到要借的书后,要到二楼填卡给工作人员。他们接到填写好的借书条后将之装进一个大约半个手电筒大的容器里放进一条比自来水管略粗的管道中“叭” 地一声打进去蜘蛛网般的管道。等不多时,你要的书就会不负所望地被皮带运输机送出来。

1983 年时的北京图书馆外文部

借书人众多,这样的管道当然不少,它们错综复杂但工作井然有序。我几乎从没见搞乱过。每当看见企盼的书源源从传送带上流过来,我都难掩惊喜。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在没有电脑时代幕后人员是怎样在书的海洋里辛苦为我找到我要的书的。

那时候社会风气很正,北图招待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读书人,不收一分钱甚至不要借书证。只要有个身份证件就可以,一视同仁。这里唯一的限制是任何书都不能借出,只能堂阅。但那时已经有了复印业务,而且可以全本复印,价格不算贵。

我如饥似渴读了很多人类学、神话学和文学的英文著作,今天能在美国高校教书,受恩于北图不少。除了恶补史前埃及巴比伦希伯来文献,我那时在高校教授西方文学史,当然也浏览欧美文学经典。

偶有一日,我在索引卡片上查到了英文《巴尔扎克一生中的女人们》这本书。那时我在教巴尔扎克生平,巴尔扎克一生塑造了不少女性典型,我们上课要讲。这个题目的确新颖,于是好奇心促使我调来此书想翻翻。见到书后,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原来,这本书扉页上敲了一个鲜明的印章“巴金赠书”。巴金研究过巴尔扎克?——我素知巴金是个文学大师写过杰出的《家》《春》《秋》等名著,其中塑造的女性群像照亮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但还真不知道他研究过巴尔扎克、特别是他还对巴尔扎克一生的女性感过兴趣。

阅读巴金传记,知他是在法国开始文学写作的。他留法期间读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同时也思念故国。这种启迪和感伤大约是他文学创作的诱因。可以推想,以现实主义精神进行创作的巴金一定读过那时在法国如日中天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小说。而巴尔扎克的作品也一定唤起过他的回忆和灵感,刺激并鼓舞他,让他提笔倾诉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遭际和人生故事、开始他最早的小说创作之路。他们的小说都是现实主义、都是描摹人生批判现实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巴金创作道路上定会受到过巴尔扎克的影响。

而这本“巴金赠书”的出现,不止是提供了证据,也坐实了我的判断。于是鸣凤、瑞珏、梅表姐、琴小姐、淑英、淑华、蕙表妹、婉儿甚至妓女“礼拜一”,这些巴金笔下的妇女群像一个一个向我逶迤走来。她们身上何曾有法兰西女性文学人物影响的影子?

巴金写作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的。他没上过大学,也没专门进过写作学校,但我们不能说他就没有任何师承没有间接学习过,他的文学一定不是无源之水。他应该有自己私淑的老师;我相信,这“老师”里面应该有一位是巴尔扎克。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近百部小说总名曰“人间喜剧” 系列。其中塑造了彪炳世界文学史的女性群像,因之他也以善写女性心理和善于刻画女性角色而闻名于法国文坛。

但是我们可以坦率地说,巴金塑造的女性身上绝没有巴尔扎克角色的影子;因为巴金学习写作的方法是活学,他学的是观察、描摹、体会和凸现女性人物形象和心理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模仿巴尔扎克的。巴金笔下的时间、地点、国度和精神面貌变了,他写的是他自己心中的女性。

但是,研究别人怎样写、以及别人如何处理素材、升华角色等等是促使自己进步和塑造文学形象的捷径。巴金当然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在巴黎如饥似渴地读书、如饥似渴地研究作家作品甚至作家的生活、创作论。于是,我们有了眼前的这本《巴尔扎克一生中的女人们》……

巴金回国后大概忙于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和出版工作,以后,没有继续他的法国作家研究事业。他就无私地把自己早年的购书捐给了北京图书馆,希望施惠于后来的学者。没想到,50多年后,我邂逅了这本书。

浏览此书,我感到它的意义不凡,除了系统论述了巴尔扎克生平,它还研究了他一生中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巴尔扎克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些女性气象万千、性格迥异但都个性鲜明。其中有各种各样的贵妇、资产阶级新贵女性;包括当时的“女土豪”和下层女子,甚至也包括巴尔扎克自己家人如他的母亲和姐妹、妻子。她们通过巴尔扎克那魔术师般的笔永远活在了他的作品中。

巴金同样生活在中国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他也像巴尔扎克一样把自己的生活融入了中国改朝换代的史诗中去,把“小我”投入到了时代洪流,使他的女性角色走向了不朽。

这本书不止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巴尔扎克,也可以使我们理解巴金创作初年的心路历程。于是,我当年复印了全书,找到志同道合的何勇君,何勇兄中英文俱佳,立即全情投入共同翻译了这本书。

1980年代国内出版业气候尚较保守,出版时编辑嫌《……女人们》做题目扎眼,就擅自把书名改成了《女性与创作》,1988年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广受欢迎。我想到此书是巴金先生早年万里迢迢从法国寻来又无私贡献给社会,遂将新书寄给了巴金先生一本。

巴金是名人和忙人,那时候身体不好。报上说他深居简出不太跟人打交道也不写信。据说有人找到罕见的他早年著作初版本请他签名他都谢绝。这本《巴尔扎克一生中的女人们》给老先生寄去,就了结了我们的心事,绝没期待会有回音。

没想到,过了不久就收到了上海的回复。打开一看,竟是巴金先生的亲笔信。信很短,但写得一笔一划,很吃力、像是刻上去的,很认真;连信封都是巴金先生亲自写的。这几十年我奔波天涯,过去好多物件早都弃置或飘零云散,但巴金的这封短信我一直存着。看到它,我觉得温暖,也使这段美丽的记忆永不尘封。

罗丹与巴尔扎克

众所周知,罗丹是世界著名的雕塑家。而巴尔扎克是个文豪。虽然同样具有轰动世界的名声,但他们二人在生命的轨迹中却没有交集。

巴尔扎克一生创作甚巨,有96部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系列。同样,罗丹也以其大量的富开创性的雕塑作品启迪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巴尔扎克去世时罗丹才仅仅十岁。虽然他钦佩巴尔扎克的为人和作品,却在巴尔扎克生时他无缘与他见面。他们二人像在夏夜里以不同的弧度和亮丽的光划出炫目轨迹的两颗流星,虽然同样辉煌,却没有交集。

我们后人唯一能够寻出他俩共同的地方的是二人都是法国人、二人皆生活在轨迹相接的戏剧性大变革时代;同时,他们都是桀骜不驯、富有前瞻性且引领世界潮流的艺术家。

可他们二人生命中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因为他们都因惊世骇俗不为世人理解、都是在活着的时候仅部分地看到了自己的成功但艺名却在死后才如日中天。

最近,这二人却巧合地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重聚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罗丹走廊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去年起有个大新闻:它突然出新招开始门票全额收费。因为过去这里全世界的游客虽多但由于可以按个人意愿随意交门票费,导致它近年来赤字严重。去年三月起,它改变常规开始严峻其收费制度。那么,大家关心的是,全额收费后的大都会博物馆参观率怎么样了呢?

很显然,这个插曲当然挡不住全世界观众的参观热情。大都会仍然是人流如织。笔者在这里看到观众依旧热情洋溢愉悦盛赞。价钱收全额了,但博物馆当局却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矢言要更加求新求变服务参观者、无负全球观众对自己的期待。

收费高了,服务和理念上亦应有更上层楼的表现。这些不仅从宏观上,在细节上也有所呈现。

在大都会博物馆核心区里有个罗丹走廊。这条走廊永久展览着这位雕塑大师的杰作。此地是世界上罗丹作品收藏的一个中心,而且它也跟世界上其他博物馆、收藏机构及私人藏家合作交流;因此它的展出形式虽永恒却常出新。罗丹策展者不断动脑筋、重新排列组合进行精华轮展。最近,他们又把罗丹的作品以不同主题呈现,给人焕然一新之感。

让我感到新奇的是这次它将一组罗丹创作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塑像以比较示范的形式集中呈现,给参观者较强的视觉冲击和新的感受。

罗丹塑巴尔扎克像

众所周知,罗丹在其创作盛年被法国作家协会恳请为巴尔扎克造一尊塑像。据载,为巴尔扎克造塑像的愿望在法国文艺圈里很强烈而且在他故世后一直筹备。中间几次兴起又几次变卦;皆因为大家都对这位文豪十分景仰而且对选择雕塑家十分挑剔,屡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延滞。

到了1891年,意见最后统一:终于决定请那时在法国艺术界名声如日中天的雕塑家罗丹操刀。罗丹本人也是巴尔扎克的崇拜者。他领受了这项殊荣,非常兴奋。可他并没像以往那样接到活儿就尽快进入创作,而是把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他首先要再读巴尔扎克,力图理解这位文坛巨匠的心灵世界和创造精神。他认为熟悉作家和他创造的人物才是把握作家精神内涵的捷径。

接着,他又多次到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省的乡下去了解他的生境和成长经历,特别是他在那儿找到了各种不同的模特儿来模拟、体现巴尔扎克的外形、体态性情和神貌。罗丹视此任务非常神圣,并为此全力以赴耗尽心力从事创作;精益求精揣摩作家的心态。他希望把巴尔扎克塑像做成不朽的作品,从而也在自己创作史上留下一块里程碑。

其实,此时的罗丹已经是一位享盛名的雕塑家了,但在他心中却不仅仅把为巴尔扎克造像看成是一件工作,而更是一个使命。其间,塑像订件委托人暨法国作协几次催他完工,而且他早已因一拖再拖超过了原定一年半交工的期限。到了1894年,法国作协甚至要采取法律程序毁约;但是罗丹还是一次次要求延期,直到1898年罗丹才最后交出了他后来轰动世界艺术界的 “巴尔扎克像” 。

但是当年他的这件名作却引来了一场不可预期的轰动和恶评。今天,这座雕像已然成为世界名作而家喻户晓了。但是当年罗丹艺术感觉太超前了,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其时人们不能理解,更不愿欣赏。一时间,各种批评和抨击甚嚣尘上:它被讥为粗制滥造、怪异、病态,“一堆煤”“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等恶毒的评论。最后,法国作协拒收此作。而一批声誉卓著的作家和艺术家如左拉、法郎士、莫奈、德彪西等人则盛赞、支持罗丹;一时间引起了社会上的轩然大波。

罗丹的思想太前卫,不能受时人的理解。最后,法国作协只好妥协向另一位雕塑家法尔吉埃订购了巴尔扎克像。这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塑像,他把巴尔扎克塑造成一个身材微胖而文雅的绅士。虽然这尊雕像符合那时的世俗审美而被立于大街上。但雕塑家法尔吉埃本人在临终前还是坦诚罗丹的塑像比自己的更能体现巴尔扎克的精神。

很显然,罗丹走得太先锋和前瞻,他这次尝试在当时失败了。罗丹为此心力交瘁。最后他决定把作品收回到自己的创作室、退还了稿费,自己舔干伤口。但他确信自己是对的,他有信心:总有一天世人能够看出他此作的不朽价值。其间甚至美国和德国政府想向罗丹购买他的巴尔扎克雕像,但是罗丹拒绝了。他希望自己的巴尔扎克要矗立在法国土地上。可惜,他没有活着看到自己的成功。1939年,巴黎人终于将它矗立在了巴黎,但此时距罗丹去世已经22年了。

为了塑巴尔扎克,罗丹几乎名声扫地。依他的名气,他本来遵循世俗随便造一个应时的塑像即满可以取悦世人,但他不惜赌上了自己的后半生也要塑出他心中的文豪。

为塑巴尔扎克,罗丹所费心血最多。他自认为这应是其一生的巅峰之作。在此期间,他共创作了约五十个小样与习作。他声称,除了形似,他更注重巴尔扎克的精神世界亦即神似。最后的定稿罗丹选用了穿睡衣的巴尔扎克。这也是此作倍受争议的一个焦点。

可惜因为那时人们观念还比较拘谨,而人们美学观念也相对保守,认为名作家巴尔扎克形象应该高大上和亮丽光鲜些。让他穿睡衣出场似嫌猥琐。但罗丹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巴尔扎克一生多在夜间写作而且他常年在漫漫长夜在呕心沥血无比勤奋;他选用他夜间写作喘息散步的间隙,表现这头文学雄狮的气象最能体现巴尔扎克精神。

这种看似“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其实最为不易创作。众所周知,罗丹当然是现实主义精雕细刻的能手。他美轮美奂的大理石雕塑曾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振奋。但在这里他觉得不用“大写意”则不能表现巴尔扎克的精、气、神和他的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创作生命力。这看似粗糙的雕像其实充满了细节的真实。

据考,当年罗丹甚至费尽周折去实地找到当年专为巴尔扎克做衣服的裁缝去了解他身材和衣饰等种种细节。罗丹认为自己这种雄浑的风格比细腻写实的表现要难多了。

其实,在考察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以后,笔者认为: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也是在塑造他自己。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世、共同的抱负和天才,也有着共同的理想;当然他们会惺惺相惜,抒发共有的雄心和引领世人的前卫的艺术理念。罗丹创造的巴尔扎克可以被看成是他自己留给世人的艺术宣言和遗言。

除了世人熟知巴尔扎克披睡衣的雕像,大都会博物馆这次至少还展出了多尊不同时期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头像、半身像或样稿像;这里有的雄浑有的质朴,有的写意有的写实。从这些对同一主题不同时期的雕像创作和处理手法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杰出的艺术巨匠是怎样对待他的工作和怎样使自己的艺术走向不朽的。


END

作者 | 海龙


文化人类学者

现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文章版权属作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转自“语言学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金故居行  海 龙
巴金故居行——写在巴金去世15周年
《巴尔扎克》罗丹最后的雕像
罗丹用7年为巴尔扎克制雕像 被误解40多年
罗丹雕塑
雕塑巨匠罗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