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家姓——苗姓溯源

  

       一、历史来源:

1、源于芈姓,芈姓中的一个分支,即是源自楚国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国公族大夫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贲皇的封地,属于以封居名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国若敖之乱,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苗,为商周古国,西周初国亡,成为周邑。在贲皇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遂成苗氏,并尊贲皇及其父亲斗越椒为得姓始祖。这也是汉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来源。楚国氏族伯棼及其子孙定居河南济源苗亭,这支楚国大夫子孙姓氏为“苗”。

2、源于芈姓,出自上古时期神医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民间传说:“在上古时候,有一位神医叫苗父,世人称其为‘古医鼻祖’,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苗氏,得姓时间要远早于苗贲皇,但史无记载。”其实,在史书中对苗父其人还是有记载的。苗父,上古巫医,一称弟父。在历史文献《韩诗外传》中记载:“吾闻上古医曰弟父。弟父之为医者,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按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中庶子的说法,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即上古时代的一个医生。他所说的“上古”并非确指,但按他自己的相对说法,是在黄帝时代以前的某个时代。民间传说苗父是一个医生,只是因为他能让所有求助于他的病人病愈和康复,并不意味着他和后世医家们在诊、疗疾病的方法上有任何相同之处。其实,他的诊治手法和过程是非常奇特而超常的:他把菅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拿来编成席子,供病人和自己坐、卧,又用草把子扎成狗的模样。对于任何前来求助的病人,他都拿起一只草狗,面对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但每一次治病都只念十个字。于是,无论是扶着来的,还是抬着来的病人,立刻就能康复如初。由于苗父根本不象后世医生们那样用“四诊”去诊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术治疗,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种巫医,如今看来,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疗法,或心理疗法。在传说中,他为众多病人治过病,而且还疗效卓著,称其为“医”并不过分,因此,人们把他认为是“上古为医者”。

3、源于百济民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的百济民族中,有汉姓苗氏。百济,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一个割据国家,存在于公元前18年~660年。百济国与伽倻国、新罗国是古代韩民族的三国,为古老的马韩民族五十四个部落中的百济部落所建,公元前一世纪逐步形成奴隶制国家。前一世纪末,百济部落兴起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汉江下游,建都于汉江南岸慰礼(今韩国汉城附近)。传说,在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前18年),高句丽王子温祚率领部分臣民来到汉江北岸,以其军事实力在慰礼定都称王,国号百济,马韩百济部被其融合。后百济国将王都迁至汉江南岸的汉山城(今韩国京畿道广州)。东汉建安年间,公孙康置带方郡后,百济国王迎娶公孙康之女为妃,得到带方郡的协助,逐渐强盛起来。至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二年至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三年,即百济古尔王在位期间,仿照汉制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体制:中央政权设六佐平分理朝政,分官爵为十六品,地方上设五方,二十二檐鲁(郡县),国家机器初步巩固。古尔王模仿北燕国的例制,定出有尊卑差别的紫、绯、青三等官服服色,开始实施严格的身份制度。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七年(313年),高句丽占据了乐浪郡后,形成了朝鲜半岛上三国对峙的局面,其中的百济国势力较为弱小。因此,在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六年(391年),百济国临津江流域被高句丽攻占。到北魏孝文帝元宏延兴五年(475年),王都汉山城又被高句丽攻陷,被迫迁都于熊津(今韩国公州)。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四年(538年),百济国势更衰,再迁都到泗沘(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改国号为南扶余。在抵抗高句丽的共同北进目标下,百济国与新罗国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结成了联盟,并共组成联军收复了汉江下游地区。但很快联盟破裂,收复之地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553年)被新罗国所攻占。百济国为了夺回地,又反过来联合高句丽,频繁进攻新罗国。新罗国面对两国联盟束手无策,频频失败,于是向大唐王朝求援。唐高宗李治正对高句丽的势力不断扩张而反感,更不希望高句丽的有两猛势力的存在,于是应邀出兵干预。大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与高句丽和百济联军的战争中,在新罗国的配合下,于唐显庆五年(660年)彻底灭了百济国。百济国灭亡后,领土被新罗国统一。而后,在唐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唐高宗又令大唐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率唐军与高句丽鏖战,在农历九月彻底灭亡了高句丽。灭亡后的百济、高句丽国民,被唐朝政府内迁辽中、辽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汉姓为苗氏,以别于当地汉民。在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该支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为田”,改苗氏为田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沙毕纳尔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沙毕纳尔氏,汉姓为苗氏,源出蒙古土尔扈特部。蒙古土尔扈特部,是明、清时期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元朝时期重臣翁罕的后裔。土尔扈特部原游牧於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额济勒河下游流域(今俄罗斯伏尔加河),自成独立的游牧部落,但仍不断与厄鲁特蒙古各部联系,并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大帝派出图理琛使团,途经俄国西伯利亚地区,两年后至伏尔加河下游,探望土尔扈特部。到了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土尔扈特汗敦罗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罗斯,历时三年到达北京,向乾隆大帝呈献贡品、方物、弓箭袋等。土尔扈特部族人自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后,不断反抗沙皇俄国的侵略与奴役。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著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顿河农民起义后,居于伏尔加河两岸的土尔扈特人民纷起响应。十七世纪末期,土尔扈特著名首领阿玉奇汗率领部众积极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十八世纪初,土尔扈特人民仍不断掀起武装起义,反抗沙皇俄国在伏尔加流域的统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农历一月,土尔扈特部为摆脱沙皇俄国的残酷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在第七代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的曾孙)率领下发动了武装大起义,之后,渥巴锡带领着三万三千户族人从伏尔加河东岸出发,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历尽艰辛,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季来到伊犁附近的塔麻干地方,史称“土尔扈特东归”。

5、源于回族,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赐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回族中的苗氏,源自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密征调。以名为氏。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后,历代明朝皇帝赐予回族将领许多汉姓:闪、者、白、苗、冶、乌、达、木、金、陕、翦、千、保、卯、张、马、丁、郑、朱、安、薛、禄……此后,在回族中即有苗氏一族。苗氏回族今天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及青海等地。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载:①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世居噶哈里(今吉林珲春图们江沿岸)、倭济石(今吉林图们与珲春之间)、绥分(今中俄交界的绥分河流域),其后裔中有议政大臣、江宁将军苗齐纳,在他的子孙中,有冠汉姓为苗氏者,世代相传至今。②满族康仪理氏,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大多冠汉姓为康氏,亦有取汉义为姓氏者,称苗氏。

7、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苗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苗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得姓始祖

贲皇(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因不满楚王被奸臣所蒙,遭受奸臣陷害排挤,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伊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陆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西魏废帝元年(壬申,552年),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伊犁”之名,是清朝政府正式确定的,据史籍《西陲总统事略》记载:“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奎屯直辖市全州共有二十四个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万,有汉、维、哈、蒙、锡伯、柯尔克孜、哈萨克、俄罗斯等四十七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第四、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堂号】

东阳堂、伊犁堂:以望立堂。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四、历史名人:

苗海潮:下邳(今江苏邳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613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抗击隋军于江淮一带。后降唐。

苗发(约75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

苗晋卿(685年~765年):潞州壶关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幼年时苗晋卿勤奋好学,文章尤佳,因而在科举取士的时分,得以高中进士。他先后活泼于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玄宗逃亡入蜀后,被肃宗拜为左相。唐军还师国都后,封为韩国公。代宗时,吐蕃曾占领京都,其被胁迫而闭口不言。永泰元年(765年)苗晋卿病老逝世,终年81岁。唐代宗因而辍朝3日,为他举丧,谥号“懿献”,后又改为“文贞”。大历七年(772年)他作为重臣列入唐肃宗祭庙享用祭拜。其子苗丕,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郎中,官终河南少尹。

苗蕃、苗愔、苗恪:潞州壶关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参军。苗愔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户部郎中。苗恪历官洛阳令、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苗训(925年997年):字光义,潞城宋村人,宋初大臣。师从陈抟老祖,善天文占候术,以谋略见长。早年结识赵匡胤,曾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变。宋初,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

苗时中: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壶关徙宿州。以荫主宁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请开导以溉田,为利甚博,人谓之苗公河。调潞州司法参军。郡守欲入一囚于死,执不可。守怒,责甚峻,时中曰:“宁归田里,法不可夺。”守悟而听之。熙宁中,以司农丞使梓州路,密荐能吏十人,后皆进用,人卒莫之知。讨蛮时以创立折运法,使得军粮供应无缺,因功升迁两阶,为发运副使、河东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

苗授(1029年~1095年):字受之,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唐相苗晋卿之后。北宋将领。以荫补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累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后以保康节度使知潞州。

苗履:潞州(今山西长治)人,北宋将领,北宋苗授将军之子,从北宋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镇将开始戎马生涯,历官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州团练使,知庆州,徙渭州,进捧日、天武都指挥使。

苗傅(?~1129年):南宋将领、叛臣。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人。1129年3月刘正彦密谋叛乱。后各地“勤王”军攻入临安,刘正彦被擒,他弃军改变姓名,逃至建阳被俘,后与刘正彦同时被杀。

苗再成(?~1275年):南宋官吏。著名“抗元三杰”之一。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败走真州时,被其请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计。后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润(?~1218年):金朝大臣。因河北屡遭蒙古军蹂躏,他结寨自保,被推为义军队长。金授以同知节度使事,后升任中都(今北京)经略使。因与其他节度使发生内讧,而被袭杀。

苗善时:字太素,号实庵,元初词人。师事李道纯,为全真道士。赐金襴紫衣,并“玄一高士”之称。著有《玄教大公案》二卷、《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留有词作《步蟾宫》和《望江南》。

苗好谦(约1240年约1312年):我国古著名农学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人。初任都察院属员,延祐三年(1316年)年升任淮东廉访司佥事,因“善课桑农”,皇帝“赐衣一袭”,后入朝为司农丞,著有《栽桑图说》和《农桑辑要》,受到皇帝赞许:“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遂命刊印千册,散之民间。并晋升苗好谦为御史中丞。

苗衷(1370年1460年):字秉彝,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明代大臣。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谥文康。有《史阁纪闻》《归回录》《雪窝稿》。

苗汝霖:明代军事家。嘉靖五年丙戌科二甲进士(第四十二名),山西朔州人,官至兵部郎中,其父、子均为兵部名将,曾驻守山海关。善诗,现存作品仅余一首,墨迹至今保留于山海关。

苗朝阳(1544年~1629年):字应葵,别号慎斋。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新蔡、杞县知县,以廉能称。升兵科给事中,官至太仆少卿。

苗胙土(1598年1644年):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天启二年壬戌文震孟榜二甲58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後升任户部郎中。崇祯元年,改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守陕西关南参议道。崇祯五年,担任郧襄兵备副使 。崇祯九年担任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明亡后归顺清朝,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

苗澄:字大生,为清初重臣(正一品)。直隶省顺德府任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任县)人,曾任河道总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直隶总督、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光禄大夫等职,约卒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

苗国综:清汉军镶白旗人。雍正二年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官至天津镇总兵。

苗夔(1783年~1857年):字先麓,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清代语言学家、经学家。道光十一年优贡生。授徒穷乡,后主讲翼经书院。治《毛诗》,尤精声韵之学。有《说文声读表》《毛诗韵订》等。

苗坦之(清代乾隆~咸丰年间):江苏省连云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孙。在世七十多年,十五岁时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门打官司,开始诉讼。十八岁中秀才,辅许乔林编校《海州文献录》一书。因其劲悍剽轻、机智超群,官府便黜其廪生资格。虽平生布衣,但苗不畏强暴、斗贪官、惩劣绅、治恶痞、助穷苦、济贫弱、平冤屈、扬正气、深受广大群众称颂,其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

苗夔(1783年1857年):清代语言学家。字先麓,直隶肃宁(今属河北省)人。

苗沛霖(1798年1863年):字雨三,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原为塾师。1856年,在乡举办团练,与捻军作战。后势力日盛,裁留两淮钱粮税收及厘金,控制凤台周围数十州县,割据称雄。次年,投靠清将胜保,后又随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官至道员。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1861年举兵抗清,被太平天囯封为奏王,1862年暗中降清,诱捕英王陈玉成献胜保。旋又举兵反清,1863年,在安徽蒙城被清军僧格林沁部击败后,为部下所杀。

苗逢澍(1916年~1991年):山西省襄垣县人。历任晋绥五地委组织部长、山阴县委书记。任康定军分区第一任政委、军管会主任。曾任中共康定地委书记,西康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四川省委常委、省监委书记等职。

苗海南(1904年1966年):原名世循。桓台县索镇人,企业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五、字辈排行:

江苏建湖苗氏字辈:志守咸良德,佳才以振昌。

江苏宝应苗氏字辈:“定世邦桐(梓)惟,福禄寿喜财,田之宗春依,艳保国长树(恩),作善守祖德,开怀福寿昌,大家春日永,万世焕文章。

山东临沂苗氏字辈:“文秀富君东,天纪玉传星,俊贵登希恩”

山东枣庄苗氏字辈:“德新传兆义 忠厚建怀廷 勤有光荣志 方敬可世平”

山东威海苗氏字辈:“国宝丰华,延祺承祉,农芹先业,儒习翰林”。

山东邹城字辈:“安雨庆凡祥” 20世纪80年代新续字辈 “元锡振清宽,厚传衍景端,云深令奉茂,宪科肇士贤……”

河南睢县苗氏字辈:“忠孝传家久勤俭绍业远守成克永茂崇学方荣显建国先立志金光照华汉”。

河南洛阳苗氏字辈:“学正道全理存心安……显明荣庆光昭建传志守克俊崇耀瑞延”。

河南禹州苗氏字辈:“国之建嵩兹春雨凤槐宗和平谱后真成训业昭大华宣仰德教博爱令范广伟功。”

河南沁阳苗氏一支字辈:“金含天庆忠恕立基典常致用瑞增露润恭厚仁义春广潮俊经纬泉周”。

河南宁陵县苗氏字辈:于天希厚爱,在人当自勉,诗书福泽长,忠孝声名远。

河南新乡苗氏字辈:肇源三晋 长发其祥 好善家庆 毓秀克昌 景先传广 继来永芳 宜树大本 保天之良 世承宗泽 庭绍清光 振兴洪绪 盛在东阳 象贤崇德 作新自章 荫子丕立 应衍义方。

河北衡水苗氏:“肇梦建欣定坦植,万事克斯腾宗书,年广其雨民修正,耘培得华壹天墀,再逢丰秋永增恒,春耕舜用嘉禾兴,清绿轩前思元纪,历传芳声振宇寗”。

浙江舟山苗氏字辈:“祗奉大有 裕国安邦 敬承忠德 嘉学传芳 立世永昌”。

辽宁字辈:近时宝祖太,宗作长春天。连永世德庆,荣锡克占先。秀泉井来芝,成文修凤殿。海信大生振,玖焕会平安。

辽宁铁岭苗氏字辈:显德玉成庆兴春景正常全家皆孝善治国乃忠良

辽宁大连字辈:万新长治国,旭日要东升。仁德振家远,祥云大有兴。

苗氏一支字辈:“大克永之万梦然相亭守本田”。

  

六、宗族通用联:

源自芈氏;望出东阳。——全联典出苗氏的源流和郡望。

源出苗邑;系承贲皇。——全联典指贲皇为楚大夫伯棼之子,奔晋,晋人以苗地相赠,其子孙因以为氏。

惠行魏郡;威震河州。——上联典指唐朝壶关人苗晋卿,字元辅,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政事与教化并行,惠政为人称道。唐肃宗时,任左相,封韩国公。下联典指北宋上党人苗授,字授之,历官供备库副使、西上阁门使,因功任河州知州。跟随李宪讨伐羌族叛乱,威震洮西。宋元祐年间官室保康军节度使。

惠行魏郡;威镇熙河。——同上。

古医鼻祖;新历乾元。——上联典出上古神医苗父,相传他以管作席,以刍为狗,向北祝愿,就能把很重的病人治好。后人尊崇他为古医中祝由科的鼻祖。下联典出北宋司天台主簿苗守信,河中人。长于造算。当时因应天历稍有差讹,诏命他另造新历。他重制的乾元历,非常精密。官至殿中少监。

长水校尉;龙峰真人。——上联典出汉朝有长水校尉苗浦。下联典出唐朝画家苗龙,失其名,因善画龙,人们以苗龙呼之。后得道仙去。会稽龙瑞宫东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相传为苗龙飞升处。

十才列选;两弟登科。——上联典指唐苗发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下联典指唐苗愔以兄弟二人相继登科事。

祝由肇祖;韦皋乘龙。——上联典出《古今医统》:“苗父上古神医,为祝由科之祖。”下联典出唐张延赏之妻苗氏,能鉴人,特选进士韦皋为婿。

农桑辑要恩泽远;说文声订韵源长。——上联典出元朝大司农丞苗好谦,城武人。勤政善学,官至御史中丞,有《农桑辑要》。下联典出清朝道光年间贡生苗夔,字先簏,肃宁人。治《说文》,精于音韵之学,撰有《说文声订》《说文音读表》《毛诗韵订》《建首字读》等书。

草长莺飞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财兴。——此联为鹤顶格嵌苗氏“苗”字的拆字联。

棣萼联辉,三场科名之盛;词华藻发,十人才子之班。——上联典指唐朝人苗愔,长庆年间进士,他弟弟苗恽、苗恪也相继登科。下联典指唐朝苗晋卿的儿子苗发,擅长写诗,与卢纶、司空曙等人齐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官至都官员外郎。

义胆忠肝,佥羡真州明府;文华本行,特美太原参军。——上联典出宋朝名宦苗再成,守真州,慷慨有大志。德佑中文天祥败走真州。再成延入城,与定抗元兵,城陷,不屈死。下联典出唐朝名人苗蕃的事典。

  

七、取名规则:

苗姓取名最好不用声母是b、p、f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用m声母、iao韵母或阳平调的字。名字最好不全用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苗”字的“幼苗”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家姓》之——苗姓来历
姓氏文化探源——苗姓
苗姓
豫州傅府
晋材楚用与楚材晋用:楚材为楚国树一死敌,晋材竟成溜须拍马之辈
苗氏宗亲字辈选录(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