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劳死,工作的罪过?

前不久,普华永道上海一位入职仅半年的25岁女职员,因急性脑膜炎去世,在网络引发强烈关注。这位女职员的去世被传为“过劳死”,这让许多职场人士心有戚戚。

“过劳死”的说法最早来自日本。第一例“过劳死”职场人是1969年日本一位29岁小伙,职业是报纸发行员。从概念来看,过劳死是强烈工作压力或应激引发的致命性疾病发作。普华永道女硕士的去世,则是由于未能及时或有效治疗急性脑膜炎而导致身亡,工作压力可能只是其延误治疗的原因,难以将其简单地视为“过劳死”。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过劳死”到底有没有诊断标准?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整件事情呢?

过劳“杀”死女硕士?

从医学角度看,病毒性感冒引起的急性脑膜炎,是致使普华永道女硕士去世的真正原因。

综合现有新闻看,普华永道女职员去世的原因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急性脑膜炎。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获知她的更多症状。而她在4月1日的微博中透露“白细胞一千八是神马概念……”,我想这不是一个愚人节玩笑,很可能是在医院抽血化验检查后的结果。一般说来,白细胞正常水平为四千到一万。

人体受到病菌感染时,一般会表现为白细胞水平升高。这是身体对抗感染的有力武器,是一种适应性表现。不过,普华永道女白领所发生的可能情况是,由于严重的病毒感染,其免疫系统已呈抑制状态,白细胞水平反而下降,机体抵抗力降低。白细胞水平一千八,意味着白细胞严重偏低,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需要正视的指标。

从医学角度看,病毒性感冒引起的急性脑膜炎,是致使普华永道女硕士去世的真正原因。尽管其生前工作辛苦,经常加班,却难以简单将其视为“过劳死”案例。

导致其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可能的情况是,由于自身忽视,没有及早诊断治疗,导致病毒性感冒迁延不愈;再加上工作忙碌,导致无法请假或有闲暇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又因为工作强度与压力,作息睡眠不规律等所导致的身体抵抗力降低,从而使一场普通感冒变为急性脑膜炎。急性脑膜炎是一种万不可小瞧的疾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其死亡率还是很高的,尤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因此,将这位女硕士的离世认为是“过劳”所致,略显唐突。说起加班或工作忙,我也深有体会。病房里的医生,特别是住院与主治医生,可谓没有白天黑夜,可近年发生的医生“过劳死”事件为何没有IT精英或白领“过劳死”那么轰动呢?或许这是因为,那些成天链入互联网,时刻刷微博的人主要还是以办公室职员为主的缘故,他们无形中充当了这类新闻的“放大器”。

上海新近发生的另一起猝死事件,可以作为佐证。4月13日,上海21世纪不动产的一名27岁员工猝死家中,尽管事件描述更为细致,但这起被指称为“过劳死”的案例,在网络上的关注度却不高。某种角度看,这也与人们对热点事件的主观选择性不无关联。

试想一下,普华永道这样的跨国大公司、25岁女职员、交大硕士、毕业半年,这些关键词综合的结果似乎更让人喟叹。

日本与过劳死

“过劳死”的说法最早来自日本,目前,报道“过劳死”现象最多的国家仍旧是日本。

“过劳死”的说法最早来自日本,词源为Karōshi,它恰如一个令人生悲的黑暗使者,成为一个在日本广为人知的新单词——是指由于工作压力或应激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第一例“过劳死”职场人是1969年日本一位29岁小伙,职业是报纸发行员。

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过劳死”以及工作“过劳”也成为日本特有的社会现象与重大问题。1988年,由日本的律师、医生开设的“‘过劳死’报警台”活动,让“过劳死”这个概念在日本人心中扎下根来。

2002年,“过劳死”也被《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收录。换言之,“过劳死”现象已由日本蔓延至全世界,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有说法称,日本工薪阶层非常辛苦,几乎每天需工作12小时;由于较大的生存压力、职务晋升等,日本特有的加班文化也非常流行。他们拼命工作,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从而导致“过劳”。

有不少学者曾对日本“过劳死”现象进行社会学研究,结论是日本特有的危机感意识,让他们常常担心某天灾难会突然降临。对个体而言,害怕失去已获得的一切所产生的危机意识,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从而工作不分昼夜,不顾身体健康,进而导致“过劳死”。

目前,报道“过劳死”现象最多的国家仍旧是日本。据称日本每年约有一万人因“过劳”而猝死。在医学专业文献网站Pubmed中检索发现,涉及“过劳死”的研究只有几十篇,其中九成以上由日本研究者报告。

尽管人们认为“过劳”引起死亡,但若从已有医学文献来看,没有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支持“过劳死”的发生与过度劳动有关联。

工作,有那么危险?

一个人如果没有基础疾病,来自工作的精神刺激与压力,并不会导致“过劳死”。

此外,在不少人眼里,各种工作或生活压力常被认为是导致死亡的原因。当身边愈发多见的年轻生命逝去时,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

人们常常抱怨工作压力大,有时这是一种工作适应不良的表现。很多人工作拖沓,工作效率偏低,也往往导致工作效果不好,绩效评价偏低,为将这种表现合理化,进而使用“工作压力大”等词藻来搪塞。

我想起几年前香港“巴士大叔”高声斥责的话语,“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一时间流行于网络,成为人们的口头禅!的确,每一个社会人,都身担一份工作职责,在急速向前(钱)冲的眼下,谁没有压力呢?

上面这些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基础疾病,来自工作的精神刺激与压力,并不会导致“过劳死”。任何一种疾病,从开始出现症状到最终结局,都是一个过程。你的职责是越早发现并且重视身体的不适症状,医生的职责是根据症状及时而准确地发现病因,尽可能消除或阻断疾病的进展过程,恢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每天会看见手术台上的患者经历各种类型的手术。这时,你总是会惊讶于人体强大的生命力。直白点说,一个人若非自杀寻死,生命的烛火还是很难被吹熄的。

遗憾的是,个体生命史上没有“如果”,我们没有“后悔药”可以吃。普华永道女硕士的生命华芳,凋谢在暖春的“人间四月天”。

总之,“过劳死”大多是对原有疾病没有进行正确或及时治疗,再加上自己对身体症状的轻视或忽视,以致酿成惨剧。而工作压力、过度劳累、紧张应激往往充当的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诱发或加重疾病的病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简单将办公室人群、IT界人士视为“过劳死”的高发人群,那些存在疾病基础,平时又没有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的人都应被算作“过劳死”危险人群。

过劳死的医学解释

如果非要用医学词汇来描述“过劳死”,“猝死”最为恰当,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

“过劳死”并非一个医学词汇,医学书籍中也没有它,它更像是一个描述社会现象的词汇,是人们的一种无奈呼喊。如果非要用一个恰当的医学词汇来描述“过劳死”,“猝死”最为恰当,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

我曾撰写过几篇有关“心源性猝死”的文章。简单点说,这种疾病“杀”人于无形,悄无声息,猝不及防;一个白天还吆五喝六的健康人,在一夜之间就可能再也没了气息。

医学上,猝死是指一个平时外观健康或病情已基本稳定的人,突然发生“意想不到,非人为的”自然死亡。说其是自然死亡,因为已排除自杀、他杀、中毒、过敏、外伤等致死的可能性。“猝”乃迅疾之意,因此大多数猝死多在发生瞬间至一小时内便死亡,很少能挺过六小时。

杀死人的是疾病,而非工作。如果非要给工作安一个“罪名”,只能说工作是诱发或加重疾病的一个协同因素。那些被指称“过劳死”的人,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基础疾病,只是没有重视或察觉而已。

比如说,心肌炎是引发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不少人最先开始感冒,由于未加重视,等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时,才仓皇入院治疗。

心肌炎也是种常被忽视的疾病,人们如果简单将之视为感冒仅给予对症处理,错过病情控制最佳时期,常会引发严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春季又是心肌炎易发季节,随着天气转暖,各种病毒、病菌也日益活跃,从而导致疾病高发。

如何认定“过劳”

“过劳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疾病基础、体质与遗传因素、个人习惯、气温与季节变化。

“过劳死”并没有医学诊断标准。目前,对“过劳死”的认定也多出于事后责任追究或赔偿,才会进行一个风险因素评价,以评估过度劳动在死亡原因中所占有的权重。

1998年,台湾地区曾制定过一部“职业疾病认定指南”,其中有关于“职业引起急性循环系统疾病认定基准”的篇章。它发表于2007年第2期的《北市医学杂志》上,我阅读到台湾大学的王荣德医生所介绍的这方面资料。比如说,此类疾病的认定中必须以“超出寻常工作的特殊压力”为因果关系之要点。这里的“特殊压力”是指,工作负荷明确超出平常工作范围的特殊压力,这种特殊压力又有“质”与“量”的评价标准。

从“量”的方面来说,死亡之前24小时内仍持续不断工作,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以上。再往前推算一个月,其加班时间是否超过100小时等。

从“质”的方面来说,也就是某项工作所发生的精神或身体负担。比如不规律的工作、经常出差、轮班或夜班,有时工作环境温度、噪音和时差也可被纳入考量。


那么,“过劳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是存在疾病基础,比如各种急性感染与心脑血管疾病。

其次,体质与遗传因素也不容小觑。比如说,肥胖是导致冠脉硬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过劳”的发生也具有一定影响。

再者,个人生活、饮食习惯与健康密切相关,高盐、高糖、高脂的“三高”食物尽管口味更佳,却对健康不利。抽烟、过度饮酒、缺乏睡眠均是有碍健康的危险因素。

此外,气温与季节变化,也常是“过劳死”的一个风险因素。

有说法称,“过劳死”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个非常时髦并流行的医学词汇,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非常危险的现代疾病”。不过,将“过劳死”归类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实际上,慢性疲劳综合征仿佛一个“被创造”的疾病,尽管近年对其研究较多,而病毒感染可能是主要原因,甚至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但目前没有最终定论。

职场人该怎么办

疲劳、困顿是身体的警示信号,你需要做的是稍事休息,而非用“外源性物质”一味刺激疲惫的身体。

普华永道女硕士“过劳死”的新闻让人人自危,对其他人而言算是一种警醒。至少,它能让你意识到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要睡眠充足。

在我看来,困了累了喝咖啡之类的提神饮品并没有什么必要。疲劳、困顿是身体的警示信号,你需要做的是稍事休息,而非用“外源性物质”一味刺激疲惫的身体。

职场人士,表面光鲜,身体凄惶。尽管我没见过真正过劳死的职场人,但在病房里见过三十出头就发冠心病的公司女强人;见过即将被提拔的36岁男公司中层主管,却不明原因地心率不齐、大汗、紧张,原来是甲亢。

工作,你做或不做,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健康,你重视或者忽视,它就在你身体里。我一直认为,若将身体视作1,金钱视作0;若没有完好无损的1,工作挣来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就像小沈阳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还没花”,说得在理!

本文已发表于《东方早报 身体周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章 “过劳死”并不是危言耸听
由“入职半年女硕士病逝”想到的
总是疲劳是种病,两招帮你缓解
每年我国有60万人过劳死?然而这猝死背后真相又有谁知道?
职场人别太拼命 五大原因致“过劳死”
专家特别提醒 过劳死需要预防和注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