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崇祯第一次成功甩锅后,后面两次甩锅都失败了

  最近读明末历史,发现崇祯的三次著名甩锅,很有意思。

  第一次他甩成了,但是大臣们旋即接受了“教训”。所以后来两次,他无论怎么甩,都没甩出去。

  崇祯实际上是一个有一定担当的人,当皇帝期间发过六次“罪己诏”,可见还是能做自我批评的。但是首先,第一次发“罪己诏”时确实振奋人心,但是“罪己诏”发多了就没用了,因为人们发现崇祯并不是真的觉得自己有错。其次,当形势越发严峻时,他并不敢承担责任,而是把锅甩给下属。

  最有名的一次甩锅,是1642年他派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和清朝议和。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儿在明朝泄露了。于是群臣激愤,弹劾陈新甲。

  1642年是哪一年呢?在前一年,明清刚经过松锦大战,明朝绝大部分精兵已经损失殆尽。而在明朝国内,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的农民军已经如火如荼。所以此时的大明,早已危如累卵。

  但是,明朝的左倾氛围仍然没有丝毫改变,很多大臣认为决不能和“东虏”议和。所以,陈新甲的行为,就是汉奸行为。

  陈新甲,就是第二个秦桧。

  眼看舆情汹汹,崇祯不敢承认是他秘密委派陈新甲议和的。为了“自证清白”,他立刻下诏将陈新甲逮捕入狱,并让他做出解释。

  崇祯的想法是:这个锅你先帮我背,咱们以后再说。

  但是陈新甲却觉得极为冤枉,他在狱中向皇帝上书,说我做这些不是您指派的吗?我议和有功啊!

  为了证明陈新甲“血口喷人”,崇祯索性错到底,于1642年7月22日,将陈新甲斩首示众。

  但是清朝那边可是有记录的。皇太极等了几个月,不见议和的使臣来,觉得自己被耍了,于是大怒,又来打明朝了。

  不说皇太极了,就说崇祯甩锅,底下的大臣们可不是傻子。

  我们要知道,大臣们都是进士出身,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都是全国前三百名,放今天都是超级学霸,智力杠杠的。这事儿傻子都能看出来,没有崇祯的指示,陈新甲敢私自议和?更何况大家都是学霸?

  但是没人敢说出来。

  没有真凭实据,谁敢说陈新甲是崇祯指使的?想不想活了?

  所以没人敢说。

  但是,所有大臣都知道,崇祯想保持高大伟岸的形象,一旦出了事,就会把锅甩给下属。

  一般的锅也就算了,但现在形势严峻,接锅可能要命啊。

  于是,据历史记载,崇祯后面的两次著名甩锅,都失败了。

  先说第二次。

  松山战役后,山海关以外大约二百里的宁远城(今天的兴城),逐渐变成了一座孤城,只有吴三桂统兵三万多人镇守。从军事上看,吴三桂镇守宁远已经毫无意义,随时都会被清军消灭,还不如撤到山海关,明军集中兵力守卫这个险关,成算更大。

  这事儿,吴三桂看得很清楚,明朝大臣们也看得清楚,崇祯也看得清楚。清朝那边,也非常清楚。

  大家都认为,吴三桂,随时都可能成为清军的大餐。

  那么,清朝为什么一直不打宁远呢?

  因为皇太极一直想招降吴三桂。而且他身体不好,不想劳师动众,1643年又驾崩了,清朝内部因此忙乱了好一阵。另一方面,皇太极和之后的辅政王多尔衮都知道宁远不好打,虽然如果清军出动,肯定可以打下宁远,但也会损失惨重。

  与其如此,不如先把山海关外的明朝其他“据点”都清除,就剩宁远一座孤城,以后再说。

  清朝就是这么做的。皇太极死后不久,1643年9月,清军把山海关外除宁远的所有明军据点都扫除了,然后退兵。这让吴三桂更加心惊肉跳。

  因此,吴三桂在1643年秋给兵部和皇帝上书,再次表达了誓死保卫宁远的决心。但他语气很沉重,充分强调了宁远严峻的形势。

  吴三桂的意思是:

  宁远已经不可守,守不住了。我在这里是做无谓牺牲,于大局无益。但是,我是军人,必须维护军人的尊严,不能露出贪生怕死的迹象。更要忠于大明,保持政治正确。

  没有朝廷的调令,吴三桂不能擅自撤退,否则按明律,擅自弃守国土的,必斩。

  所以,吴三桂是在婉转地提醒兵部和皇上:“赶紧把我撤回来吧。”

  但是,这种牵涉到丧失国土的重大决策,兵部不敢做主,于是把球踢给了崇祯。

  崇祯委婉地表示,山海关外“余兵尚多”,如果调吴三桂和五千精兵回来,尚可维持山海关外的局面。

  但是,请注意但是,崇祯又说:“此等重大军事行动是否可行,应该由兵部和内阁决策,你们不要相互推诿,延缓误事。”

  也就是说,崇祯把球踢给了内阁,让阁臣们决定。

  阁臣们都明白,谁提出让吴三桂撤兵,以后谁就要承担“弃地”(丧失国土)的重大责任,这可是要杀头的。于是他们便唱高调来应付,又把球踢给了崇祯。时任首辅陈演,在奏书中给崇祯表达了三点意见:

  1、“一寸山河一寸金”,宁远的兵万万不可调动,必须守卫国土。

  2、但是山海关内的局势也越发紧迫,贼势(李自成)越来越大,而吴三桂能征惯战(三桂敢战),调他来镇压农民军挺好。

  3、此时正是决定安危的关键时刻,臣等促膝密商,都不敢轻易做决定,还请皇上做主。

  老滑头陈演,和崇祯一样都说得滴水不漏。但是决策,还是您皇帝来做吧。

  崇祯做决策了吗?没有,他又要征询各地督抚的意见了,希望他们能提出明确建议。

  这样几来几回,几个月已经过去了。此时已经到了1644年3月初,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攻克了山西首府太原,正在向北京进发。“京师为之震动。”

  蓟辽总督王永吉,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抓着另一名官员杨鹗的胳膊说:“事情紧急,必须招吴三桂入关保卫北京,我们必须上书了!”杨鹗无法拒绝,于是两人联名上书内阁。

  但是内阁阁臣陈演、魏藻德仍在推诿,他们怀疑是崇祯让他们上书,逼内阁拿出意见。越是这样,就越不能“上套”。于是内阁又提出应该交各抚镇的将官充分讨论。阁臣们私下说:“皇上急啊!所以用这个计策让我们表态。如果这事由我们定了,以后再以‘弃地’的罪名杀我们,我们怎么办?”

  原文是:

  “上有急,故行此计,即事定以‘弃地’杀我辈,且奈何?”

  可见,大臣们对崇祯甩锅的手法早就门儿清了。

  崇祯于是又招六部九卿开会,争了一天还是没有结果。一个有责任感的大臣麟征气愤至极,独自署名,建议吴三桂回军。

  大概是他的级别太低,崇祯扣留了奏书,不批示,不下发。

  眼看事情越来越紧急,内阁建议崇祯接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当时吴襄已经退休,住在北京。

  顺便说一句,吴家在北京,这也是朝廷用来“羁縻”封疆大吏的手段。吴襄和吴三桂的其他家人,都相当于人质。

  但吴襄是个不亚于陈演的老滑头,他慷慨激昂,但又充分强调困难,最后还是让崇祯拿主意。

  这时已经是1644年三月初,崇祯终于下定了决心,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调他回山海关。

  一直在焦急等待的吴三桂,得到诏书后,三天就带着三万军队和十几万百姓回到了关内。

  这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但是后来,崇祯又调吴三桂进京勤王,吴却走得很慢。北京被李自成攻占,崇祯上吊自杀,这些事大家都知道了。

  不过,就算吴能及时回来,他率领的五万精兵,也难挡李自成锐气正盛的五十万大军。所以到了这时候,明朝的灭亡已经是早晚问题了。

  可能有人会问:形势都这样了,崇祯难道不了解吗?

  崇祯当然了解。但他还有另外一手,就是出海南下,到南京继续当皇帝,至少可以保留半壁江山。

  我们知道,南京是陪都,也有一套和北京相同的政府机构。崇祯到了那里,可以立刻把炉灶立起来,根本不花时间。

  这就引出第三起甩锅事件了。

  在1644年初李自成进军北京时,崇祯有充足的时间南下,在南京重新组织抵抗。明末的江南基本上不受战乱影响,而且为国家提供了大部分赋税,如果崇祯在江南立足,采取守势,至少可以支撑很久。

  崇祯自己,也秘密准备好了船只,准备南逃。

  但是,一贯英明正确的皇帝,怎么能主动提出南下呢?这不等于逃跑吗?不行,这种建议,必须由大臣们提出!

  如果大臣们提出这种建议,崇祯就可以半推半就,一副“勇敢战斗但大臣们却不给机会”的样子,“勉强”来到南京了。

  但是,大臣们都很聪明,他们已经看出这是个套。

  道理很简单,谁敢承担放弃北京的责任?没有!

  于是在朝堂上讨论时,有人提出让太子到南京,也有人提出不可(这又是政治正确)。但没有一个大臣,说要崇祯去南京。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大臣提出崇祯南渡的建议。

  没有一个大臣,给崇祯找个离开北京的台阶。

  这让崇祯太尴尬了。

  但是,既然大臣们没有给他半推杆就的机会,他也没好意思直接提,于是只能在北京等待李自成的到来。

  可能有人会说:难道大臣们都不怕死吗?大臣们为什么不建议崇祯南逃?这样自己也可以一起逃跑啊。

  因为大多数大臣觉得,改朝换代也要用臣子不是?可以在李自成的大顺朝继续做官啊,跑什么跑?

  所以,他们宁可把崇祯晾着,也不提南渡建议。

  崇祯这第三次甩锅,又失败了。

  但是话说回来,崇祯还是有优点的。他能在煤山吊死,证明他有宁折不弯、面对死亡的勇气。

  这种勇气,可不是所有帝王都有。

  不过,从治国角度来说,崇祯的甩锅让大臣们无人敢负责。朝廷内也一直保持着严重的左倾氛围,大家都在喊高大上的口号,都在对敌强硬,但无人负责,一切都等崇祯决策。

  最终,锅还是得崇祯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祯煤山投缳,有没有自己的责任,真的都是“诸臣误我”?
崇祯错杀的三个大臣,袁崇焕不是最冤的,此人的死才是最大损失
吊死崇祯的大槐树有何罪,被铁链绑了200年
明史:松锦之战后,清朝在关外发起过几次进攻?战争结果如何?
【古今中外】陈新甲是谁?崇祯皇帝究竟为什么要杀他?
[转贴]崇祯: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