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申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战历史长卷中,川军出川的豪迈壮举、湘军血战长沙的英勇无畏、桂军“狼兵”的赫赫威名,都被大书特书,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传奇篇章。然而,有一支军队的牺牲,宛如岁月尘封的古老残碑,静静地伫立在历史的角落,鲜有人停下脚步,去缅怀他们的英勇与壮烈——这支军队,曾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撑起国防的最后脊梁;又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流尽最后一滴热血。他们,是从安徽走出的江淮子弟,用几代人的生命,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悲壮挽歌。
晚清,那是一个风云激荡、乱世飘摇的时代,安徽,成为了淮军的诞生摇篮。彼时,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在这片土地上激烈鏖战,作为主战场的安徽,早已满目疮痍,十室九空。而李鸿章组建的淮军,让安徽子弟再次背负使命,踏上充满艰险的征途。从剿灭捻军的战场,到抗击法军的前线,再到甲午战争的滚滚硝烟之中,他们的身影无畏地穿梭,却又在平壤的城墙下、黄海的波涛里,一个个悲壮地倒下。1894 年那个萧瑟的秋天,侥幸幸存的老淮军,带着满身的伤痛与疲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却惊然发现,家乡的青壮年已所剩寥寥,曾经的热闹与生机,早已被战争的阴霾吞噬。
时光的车轮缓缓转动,来到了 1937 年,淞沪会战的炮火,如同一记重锤,再次唤醒了这片饱经沧桑土地的沉痛记忆。在这场被誉为“东方凡尔登”的惨烈血战中,分散于各个部队的安徽子弟,以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罗店、宝山的战壕之中。由于没有独立的皖军建制,他们的牺牲,被无情地淹没在庞大的伤亡数字里,鲜为人知。战后统计数据令人痛心疾首,仅安徽籍官兵,在这场战役中就阵亡超过万人。许多村庄,从此再也听不到欢快的唢呐声,唯有风中孤独飘摇的白绫,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随着战局的愈发严峻,1943 年的大别山,见证了一幕更加令人心碎的人间悲剧。兵源近乎枯竭的安徽,无奈之下,只能让尚未成年的孩子,拿起比他们身高还高的步枪。这些平均年龄仅有 13 岁的少年,身着不合身的军装,有的甚至手中只有一把大刀,便毫不畏惧地迈向了几乎必死的战场。老乡们后来回忆起那些场景,眼中满是悲痛与怀念,那些稚嫩纯真的面孔,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家乡。他们,被称为“孤儿军”,然而,他们连一块能够铭刻他们英勇事迹的像样墓碑都没有留下,就永远地沉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到了抗战后期,安徽的征兵名册上,已难以找出几个完整的名字。国民政府的冰冷数据记录着:1944 年之后,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再也无法为抗战提供成建制的兵源。曾经人丁兴旺、热闹非凡的村落,如今只剩下身形佝偻的老人,以及那些日夜守望的妇人,在岁月的流逝中,默默承受着战争带来的伤痛与苦难。
如今,当旅人踏上安徽这片土地,会为其多元丰富的面貌而惊叹不已。皖北的羊肉汤,红油漂浮,香气四溢;皖南的臭鳜鱼,带着独特的糖醋醇香,令人回味无穷;沿江的早茶,既有软糯的糯米烧麦,又有香辣的辣味汤包,各种美食汇聚一堂。这种丰富多样的饮食滋味变化,恰似这片土地沧桑历史的生动写照——太平天国之后的移民浪潮,抗战时期的人口急剧凋零,让安徽成为了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熔炉。那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乡音,各具特色的口味,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方式,诉说着一段被战争深深重塑的历史。
当我们漫步在宏村的月沼边,沉醉于粉墙黛瓦的古朴韵味,亦或是站在黄山之巅,为那如梦如幻的云海奇松而赞叹不已时,或许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倾听风中隐隐传来的低语。那不仅仅是昔日徽商往来时清脆的驼铃声,更是无数江淮子弟虽逝犹存的英魂在诉说。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守护的,不仅仅是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更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滔滔向前,但有些记忆,不应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遗忘。安徽的故事,绝不仅仅是水墨画卷中如诗如画的烟雨江南,更是一部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英雄史诗。在这片承载了太多伤痛的土地上,每一处山水,都深深地铭记着那些壮烈的牺牲;每一缕炊烟,都延续着无尽的守望与传承,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家国的深情与眷恋。
作者简介:黄申(宁静致远),微信公众号:磬乡文学苑,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作家,擅长于散文、随笔、小小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