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醉文化】陈华《送蛴蟆》

【醉文化】陈华《送蛴蟆》

【作者简介】陈华,女,四川蓬安人,曾发表文章多篇,著有散文集《微风吹过的夏天》。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作者试图用小说的方式诠释一种文化。

川北腹地嘉陵江,一年四季都秀丽柔婉,温润如三月的春风。位于川北中心地带的三会镇更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勤恳恳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

三会镇是一个小镇,几条高低起伏的水泥街道一支烟的功夫足可从街头走到街尾,街道两边的小商贩们淡淡地经营着生意养家糊口。虽然新年还未过完,但街上除了逢场天热闹一阵,平日里都很冷清。最热闹的地方也就是镇上那所小学校,而今学校也放寒假了。

雨荷家在街尾那座小楼房里。天刚亮,雨荷就起床了。

这天是正月十四,是三会镇一年一度的传统蛴蟆节,雨荷要做蛴蟆灯。

据镇里的老人讲,蛴蟆节在三会镇已延续了几百年的历史。大约是在清朝年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率兵屯扎川北时,遭到官兵突袭围剿而失守,战乱导致双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以致于这里连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持续日久而不见好转。于是,村民们纷纷烧香拜佛,祈求赶走瘟疫,换得太平,但无济于事。后来,一位云游的道士说这瘟疫是因为战乱浊血污染河水,触犯河神,才降蛴蟆祸害人间的,只有将其送走,才能保平安。人们信以为真,便自制“蛴蟆灯”,挥舞着“蛴蟆火把”,吹唢呐、抬青龙,浩浩荡荡来到河边,对着青龙祭祀完毕,就把“蛴蟆灯”“蛴蟆火把”插入土中或者放入河里,将瘟神送走。说来也怪,此后,村里的病人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于是这“送蛴蟆”的习俗便在川北地区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前几日,邻居胖大婶曾经好心提醒雨荷,今年的蛴蟆节雨荷一定要好好地去送送蛴蟆,祛祛瘟疫和霉运,祈求来年有个好兆头。雨荷如今也是个没了主意的人,她想这祖宗传下来的几百年的习俗,必定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吧。于是,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这神奇的蛴蟆节。

所以,正月十四这天一大早,雨荷就叫醒了还在熟睡的女儿雨珠,雨珠迷糊地揉着眼,问娘为啥起这么早。

雨荷不说话。以前,做蛴蟆灯这些事都是秋声来做,但今年只能自己做了,雨荷想来有些凄凉。她领着女儿一起去镇外不远处的王家嘴,那里有成片的竹林,每年蛴蟆节,女儿都要来这里摇嫩竹,如今女儿已五岁了。雨荷笨手笨脚地劈断两只新竹,修去枝叶。回家后,试着回忆以前秋声做蛴蟆灯的过程,勉强做成了两个简单的蛴蟆灯。

傍晚,雨荷与女儿换上身庄重的衣服,来到镇上刘二麻子饭庄,这里是行程的起点,已经聚集了许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活动的人们,中间是一只几米高的蛴蟆王。雨荷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庄严和虔诚,显然这件事对她而言比什么都重要了。

天快黑时,几个壮汉抬着沉重的蛴蟆王走在最前面。后面是举着蛴蟆灯和火把的长长队伍。雨荷和女儿举着灯,跟着人流机械移动脚步。人们边走边唱着歌谣,可是,无论歌声多激情四射,也丝毫激不起她的热情和欢乐来。雨荷什么都没兴趣看,只一心一意茫然地走着,她只盼望早点把蛴蟆灯送到那片小河里,把过去一年的霉运送走,迎来好日子。


她只恍惚记得,人们把蛴蟆王点着火后,一齐呼喊着号子将它推到了河里,在明亮的灯光下,雨荷恍惚察觉人群中有双眼睛在粘着她,若即若离。秋声,是你吗?雨荷觉得自己有些神思恍惚。

雨荷原本有个幸福的家。

自雨荷嫁到三会镇后,三会镇就显得热闹喜庆了不少,就像暗夜里的烟花,给寂寞小镇增添了许多生气。

雨荷很美,古典气质的脸蛋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偏偏天生又是个衣服架子,穿啥都好看,稍稍打扮一番,都赛过那古代那有名的四大美人。秋声和雨荷是大学同学,都是师院毕业的高材生,秋声毕业后成为了镇上一名小学老师。雨荷不是本地人,为了爱情追随秋生而来。秋生对雨荷很好,女儿出生后,秋生更是把娘儿俩捧在手心疼。

但一切幸福都止于腊月里的那场车祸,秋生在一夜之间撒手走了,丢下雨荷和五岁的女儿,娘俩不但失去了精神支柱,也失去了生活来源。

看着年幼的女儿,雨荷觉得自己的天塌了。

蛴蟆节的祭奠活动给雨荷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但活动一结束,小镇恢复了往日的寂静,那种伤感依旧在雨荷体内持续着,让雨荷日渐迷茫和颓废。

这天午后,女儿在一边玩着沙子,雨荷正在自己家院子里胡思乱想。


镇长许言微笑着走了进来。

“许镇长。”雨荷赶紧起身站了起来。

“我一直都说来看你,就是太忙了!”许镇长看看正玩得不亦乐乎的雨珠叹了口气,“唉,秋声……过去的就过去了吧,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我不知道。”雨荷无奈地说。

“有个好机会,不知你是否愿意。”许镇长接着说,“我们镇办公室很缺人手,你又是大学毕业生,相信你绝对没问题。”

雨荷犹豫着,不知如何回答。

镇长又凑近雨荷小声地说:“以后有机会可以考成正式的。”

“你一个女人还带个孩子,不容易,你考虑下。”镇长走了。

雨荷左右为难,她不想平白无故地受人恩惠。

雨荷院子原本较僻静,而今,镇上却总有些青年男女爱来雨荷的小院里坐坐。其中也不乏一些单身男子和抱着各种企图的已婚男人,他们邀雨荷聊天、打牌、散步,或者去县城玩。雨荷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致,也不喜欢去凑闹热。

来院子的人多了,闲话自然也多了,一些婆姨就不高兴了,揪着男人的耳朵吩咐少管闲事。一些长辈也暗地阻止家里的青年男子,少去那寡妇家,都害死自己男人了,不要命的你就去。

这些闲话雨荷自然是听到了。

为了不给乡邻添麻烦,落下话柄,雨荷常常将大门紧闭。

雨荷大多在家教女儿识字、游戏,闲时则全泡在书里。

时光更替中,在书籍与艺术的海洋里,雨荷逐渐变得豁达而坚强。她接受了与女儿相依为命的现实,心情逐渐阳光起来。她坚信自己还年轻,还可以干一番事业,但在机会来之前,必须得要打好基础,作好准备。雨荷决心自立自强,重拾自己的专业和爱好——画画。

转眼又是新年,三会镇政府已经在大力宣传着第×届蛴蟆节的筹备活动。雨荷有了一个主意,她叫上女儿一起帮忙。

她们上山去劈了许多嫩竹,腰断成两米长,一大一小拼着劲往家里拖。雨荷先挑选了根老竹削成细篾条,用细篾条编成竹环,再取已劈好的竹子,将最上方的两个竹节敲破,然后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环编扎进去,再在灯壁下方保留一个小孔,方便点灯时使用。竹灯的表面再糊上一层纸,再在灯壁底部填上黄泥,插入蜡烛,做个风门,一个蛴蟆灯就算完工了。有了第一个,后面的做来就非常得心应手。但雨荷不满足于此,他又挖空心思尝试着做了许多新奇的蛴蟆灯,有灯笼形、四方形、葫芦形、鱼灯形、兔灯形……雨荷再发挥自己的专长,在灯面适当描上些动物、人物、花草等图案,于是那些灯就在雨荷的手下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了。蛴蟆灯是瘟疫的象征,所以雨荷扎好灯后,就放在街沿上,从不拿进家里。一段日子后,竟排了满满一院墙。

这一年的蛴蟆节终于到了,雨荷的蛴蟆灯大赚了一笔。因为全镇只有雨荷做的蛴蟆灯形式多样还最漂亮,远远近近的人们都打听着买雨荷的灯,因此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人们不禁对雨荷另眼相看。那晚在小河边送蛴蟆的人群中,雨荷似乎又感觉到了去年那双关注的眼睛,但雨荷却总抓不住。


雨荷从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不仅仅是将画画作为谋生的手段,还作为支撑她生活的兴趣和信念。雨荷的小院,总隔三差五有人慕名来买她的画作,或是请她去作画,她还把绘画业务扩展到了网上。人们都说雨荷的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就像她的人一样好看。雨荷在当地一带竟也小有名气了。

一日,在三会镇政府门口,一群人正围着叽叽喳喳议论,雨荷本不愿意去凑这闹热,却依稀听见有人在念:嘉陵区七宝寺中学招聘美术教师的公告。雨荷本能地被美术二字所吸引,她凑上前去。

雨荷终于凭着她出色的绘画水平,毫无悬念地被七宝寺中学考聘为美术教师,她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优质的教学环境让雨荷如鱼得水。

学校还给她分了一套推窗即见幽竹草亭、春暖花开的宿舍,蛴蟆节上的愿望终于成真了,雨荷有种想哭的冲动。

雨荷去校长办公室报道那天,校长那双微笑的眼睛,让雨荷感觉似曾相识。

当雨荷知道发动朋友购买雨荷的蛴蟆灯、购买雨荷的画作、招聘雨荷为美术教师等等都是眼前这位校长的主意时,校长已经因肺癌晚期住进了医院。临终前,他拉住雨荷的手,要求雨荷今年一定要回三会镇参加蛴蟆节。雨荷泣不成声地答应了。

又一年的蛴蟆节来了,雨荷回到三会镇,想起往事,她百感交集。

她不用再卖蛴蟆灯了,但雨荷决定自己做两只精致的蛴蟆灯。

这一年的蛴蟆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闹热,镇上人多车多,将小小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一大早镇上就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在镇上小学校的操场上,蛴蟆节的文艺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歌舞、小品、高跷狮子、舞龙、灯戏等等,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观众,连学校后山上、操场大树上都是人,媒体记者也被吸引来了。雨荷带着女儿,费力地从人群里钻了进去,里面正在表演高跷狮子,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傍晚,雨荷带女儿去王家嘴摇嫩竹,那里还有许多其它的小朋友,稚气的童音清脆嘹亮:“十四夜,摇嫩竹,嫩竹爹,嫩竹娘,我和嫩竹一样长。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往事浮动,雨荷泪眼模糊。

夜晚来临,蛴蟆灯亮起来了,火把燃起来了,它们交相辉映,小镇一遍灯火通明。街上送蛴蟆的长长队伍出发了,他们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抬着蛴蟆,浩浩荡荡地朝村边的小河走去。雨荷与女儿兴高采烈地紧跟在蛴蟆王后面。人群中有人带头吼了一嗓子“十四夜……”人们便跟着唱了起来,“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人们激情高亢,歌声穿透夜空。雨荷第一次发觉送蛴蟆的队伍是如此壮观,镇上的夜晚是如此美丽。那漫山遍野晃动的灯影,密密麻麻就像夏夜天空中的点点繁星。雨荷情不自禁地跟着大家一起反复地唱,“十四夜,送蛴蟆……”到了河边,大家对大蛴蟆祭祀完毕,就把“蛴蟆灯”“蛴蟆火把”插入河边、土中。那只蛴蟆王也被人们点燃,一齐推到了河里

熊熊火光之中,雨荷再次察觉到了人群中那双关注的眼睛,她心里“咯登”了一下。旋即,她勇敢地向人群中那双眼睛走去。而这次,那双眼睛再没有逃开,许言正满脸微笑地站在她面前。

“这一次,我再也不能让你从我身边走掉了,嫁给我吧,这也是我父亲的遗愿。”许言一把抓住雨荷的手。

“你父亲?”

“我父亲就是七宝寺中学校长许力,他走的那天我正在外地出差。”许言满眼泪花。

雨荷终于明白了这一切,明白了为什么第一次见到校长许力时感觉似曾相识,明白了许言对自己深沉的爱。她决定,以后每年的蛴蟆节都要回三会镇参加,因为送蛴蟆已不仅仅是她曾经迷惘时的支柱和信仰,不仅仅是对校长许力的感恩和怀念,更是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和祝愿。

许言一手握住雨荷,一手牵着雨珠,步履轻快地朝小院走去。雨荷知道,一条充满阳光与温暖的宽阔大道已经铺在了她们的面前。


《作家洪与》平台微信号:hongyup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荷风吹(雪静)
雨荷
老电影经典生活篇之十八:《早春二月》
王慢行:小说连载:来到福至镇的人(3)
韩星海丨崔木镇上过年事
武夫 | 青莲开正好,不觉起秋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