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先生不安排阿Q冤死在清朝末年的旧社会里到底有何深意?

推荐:李莲英只见头颅不见尸身的坟墓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文/齐云轲

(阿Q)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1988年生,生长于古蔡州大地。自幼酷爱文史。2007年以来,在各级各类报纸副刊、文艺刊物、文学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发表作品五十余万字。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孔子学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说真的,刚开始接触到这部名为《阿Q与孔乙己》的曲剧时,对它就非常喜爱,原因是里面的演员表演很精彩,很搞笑,总让人不由得哈哈大笑。时隔数年以后,再来看这部戏剧时,忍俊不禁固然还有,但更多的是,心中生出的那一股股伤感之流早在不知不觉间袭满了心扉,眼眶也渐渐潮了。让人不得不在大笑之后,叹息之余,陷入对剧中人物,对现实生活,对人生命运深深的思索之中,

(曲剧电影《阿Q与孔乙己》)

阿Q,鲁迅先生唯一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自从诞生以来就被视为文学作品中具有“精神胜利法”的人物形象的代表。他获此“殊荣”确实也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在这部戏剧中,他出身卑贱,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搞不清楚,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他硬说自己姓赵,比赵秀才还长三辈,就连赵太爷“我还管他叫乖乖”。

结果被赵太爷一巴掌抽得晕头转向,再也不敢姓赵了。他见钱眼开,为了一块钢洋,竟不顾颜面,在大庭广众之下去钻桌子,后来又进城偷盗,甚至想去投奔革命党也不过是为了发财。他欺软怕硬,被赵太爷搧、地保诈、假洋鬼子打之后,把怒火全撒在了小尼姑头上:“我说今天咋恁倒霉,原来是碰上了你啊!”又是摸她的头,又是拧她的脸,又是揪她的耳朵。

赵太爷搧了他,他只好借打小d来挽回面子。孔乙己在他面前自诩为“贤士”,他就讽刺说:“你连盐都吃不起,咋会拉出咸屎(贤士)来?可笑!”在梦中革命成功后,他要将所有欺负过他的人一律杀头。他革命的目的就是胜利后要啥有啥,想娶谁就娶谁,还可以得到一个聚宝盆,财宝花不完,用不尽:“白天要是用四两,夜里马上长半斤。”

可见他革命的目的是何等的荒唐,何等的自私,何等的可悲。他这或许并不是革命,只是想改朝换代,他也根本不明白革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精神胜利法”是他战胜挫败感,维护自尊,求得心理平衡的灵丹妙药。当他被地保敲诈走200文钱后,“呸”一口,骂道:“妈妈的狗腿子!儿子打老子,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就算给孙子压岁钱了!”以此来求得心理安慰。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他对小d说:“他那根哭丧棒(注:实际上是手杖)是外国产的,我是想尝尝打头上的滋味。”

钻桌子后,被假洋鬼子又骂了一顿,他见假洋鬼子走远了,就骂道:“妈妈的!只有狗才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叫人钻,对!我是人,他是狗,他是狗!”他又愚昧麻木,无知到令人心痛的地步。投奔革命党未成,反而被人抓住充当了替罪羊,押上了刑场。囚车上的他非但不为自己冤屈而费思量,反而为大堂上画押时画的圆圈儿不够圆而遗憾不已,认为“看来我还缺乏基工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且发誓“到阴间我一天练它三千遍,就不信来世我画不圆”。

见众人一边高呼他的名字,一边向他扔东西,他非但不生气,反而感到十分荣幸:“临死前能被众人撵着看,也是我阿Q今生今世造化不浅,活的也算不一般。一生能遇一次这种场面,吃枪子儿我要是眨眨眼,就不算顶天立地的好儿男。”殊不知,众人是为看他的笑话,他却还尽力表演,以博得这些看客们的喝彩。他冤屈地去死,心中本该痛伤,却为了面子故作坚强:“面对死,咱也算大义凛然!”并嘲笑孔乙己:“我痛痛快快去死,你却落了个半死不活,咱俩谁强?”可当真要杀头时,他又大呼起“救命”来。

尽管他有诸多缺点,可他身上至少还有一个闪光点,那就是他对吴妈的爱。在赵府里,他除了吴妈外,不听其他下人的话,经常替吴妈干活,他当众钻桌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得到那块钢洋买点东西,到吴妈面前表现表现,以博得她的欢心。他认为“虽说她是个小寡妇,有模有样干净利落。这些年我一直对她印象不错,做梦都想跟她结合。”他买来花布和雪花膏跪下向吴妈求爱,显然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他想革命成功后,自己要做了皇帝,就让吴妈做正宫娘娘。临刑前,他哭着对吴妈说:“你信不信,我阿Q这辈子真真假假的事太多了,可我对你的感情,那是一点水也没有掺啊!”为今生不能与她成双成对而遗恨。

孔乙己,在鲁迅先生小说中是迂腐寒酸而又自命清高的旧文人的典型代表。在这部戏剧中,他一心欲金榜题名,大展宏图,为此他“四十年为功名熟读孔孟”,但不幸的是“踏破了考场门,难附文星”。为此,他心里不甘、痛苦、疑惑:“不惑之年,我困惑满胸:为什么赤金偏被土灰埋,千里马难遇伯乐公?”

尽管如此,他还是坚信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肯定会有好前程的,只是未遇明主而已。因为嗜好读书,所以爱书如命:“书是我的衣,书是我的田,书是我的命,书是我的天。不怕家中断米面,只患案头少佳篇。”饭可以不吃,书不可不读,饿死事小,缺书事大,要书不要命,典型的书呆子,读书读傻到了极点。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去偷书,认为偷书无罪,因为“书束之高阁如怨妇在楼,一朝我请下,相携度春秋”,自己爱书,书也“总把知音酬”。

但是他也因此失去了双腿,再也站不起来了。后来朝廷罢考,他入仕之门被关上,想自己苦读几十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彻底绝望了,愤然道:“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误了流光。可笑我曾思致君尧舜上,不过是空怀志一腔。”遂将心爱的书撕碎,因为罢考了读书已经无用,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如此,可见他对现实是多么的绝望,心情是多么的沮丧,心中是多么的痛伤。

而且自嘲:“读的什么圣贤书,作的什么破文章”,科举废除了,他也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动力,失去了目标,失去了一切,只好“三碗浊酒盼沉醉,解烦脱忧到梦乡”。他虽清贫,但是又很清高。劝阿Q不要为了一块钢洋而钻桌子:“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士可杀而不可辱”,阿Q不听,他无奈地说:“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视而不见钩,朽木不可雕也。”面对别人对他的讥讽,他能反驳就反驳,不能就走。

在县长面前,他不像别人那样害怕,而是始终保持着文人所特有的傲气,见别人又要取笑他偷书被打断双腿站不起来,就先下手为强:“坐着有何不好?你们哪个见了我不是点头哈腰?”见阿Q与吴妈在一起,他虽然极力反对,劝吴妈“清白莫尘染”,讲寡妇改嫁后惨死的古例,让她好好守节,但是他内心深处却又是十分羡慕他们:“此情梦里几度见,红袖添香酥手捧茗暖心肝……似这般鸳鸯交颈尽意缠绵尽意缠绵,哎呀呀一朝也心甘。”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他只有压抑自己,始终意识不到自己已深受其害。罢考了,前程没了,可他那封建伦理观念依旧根深蒂固,牢不可破,认为革命是犯上作乱,尽管他也懂得“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道理。虽说他迂腐固执,但是从他身上我们毕竟还是可以看到些优点。

比如他为孩子们发茴香豆,教酒店里小伙计“茴”的四种写法,特别是在阿Q临刑前,他当了自己的长衫,买来酒和茴香豆为阿Q送行,格外令人感动。按说他该恨阿Q的,因为他偷书是阿Q告发的,失去双腿也是阿Q的“功劳”。但是他还是亲自来送行,并且最初在大堂上见县长要找替罪羊时,大声喊劝:“阿Q你不能画押,画了你就回不去了!”

可见他并不是那种心胸狭窄、有仇必报的人,在是非黑白面前,他还是很耿直的。刑场上,他还善意责怪阿Q:“我不让你画押,你偏要画,这回好了,你要被杀头了!”并作自我检讨:“以前我总以为自己读了几本书,要比你这不读书的人强,现在看来,你我也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间啊!”听到阿Q喊“救命”时,他趴在地上痛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又如何?死又如何?……这生还不如死啊!”发出了落魄知识分子对生活极度绝望、对现实极度悲观、对黑暗社会极度不满的最强音!

吴妈,是戏剧中的女一号。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她着墨不多,在这部戏剧中她成了旧社会饱受苦难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十八岁嫁人,一年后就守寡,人生才开始一小步,便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过早的凋零了。寡妇门前是非多,她虽然真心守寡,却仍受流言中伤。“一个人无依无靠谁可怜?一颗心无着无落整日悬。”

天天叹息不已,心如黄连,以泪洗面,度日如年。因为日子的难过,她也曾想改嫁,但是“又怕违了规矩惹事端”,封建礼教这条无形的大锁链禁锢着她,压迫着她,折磨着她,她又无力反抗。痛定思痛后,她为男女地位不平等而强烈不满:“心里只把爹娘怨,为什么生我是女不是男?男人们三房四妾随意娶,女人们想再嫁塌地崩天!”想反抗不成,不反抗日子又太难过,这种矛盾心理在对待阿Q的感情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见到阿Q为她买的东西时,她感动的哭了:“你给俺买的?你咋会给俺买东西啊!”虽然她对他有意,但是为了名节又不得不拒绝这到来的幸福。所以,她与阿Q在一起被孔乙己撞上时,她也只好喊人来抓阿Q这个“流氓”,说:“这个该死的阿Q,害得我好苦啊!”两个有情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竟是那腐朽肮脏的破规矩!

阿Q临刑前,她带着一肚子遗憾与悲痛化成的苦水前去送行,见他最后一面。我们不妨把他们在刑场上生离死别时的对唱摘录下来,仔细品味一番:

阿Q:吴妈,可记得半年前的那一晚?

吴妈:一桩桩一幕幕,如在眼前。

阿Q:我对你确实是真心一片!

吴妈:我对你也并非冷心冷肝。

阿Q:为什么你不愿吐露真言?

吴妈:非不愿实不敢,有苦难言。寡妇不敢门前站啊!阿Q啊!你可知:女人难,吴妈我更难!

阿Q:吴妈!知你难,我也难,至如今咱老百姓谁不难(注:这一句后来改为:人活在尘世上就该作难)?阿Q这辈子缺脸少面,晕晕腾腾二三十年。人只见我整日嘻皮笑脸,怎知我肚里装满苦辣酸咸!吴妈呀!念起我临死还是个光棍汉,下辈子求你与我配姻缘!

有情人离别场面本来就令人感伤,况且是生离死别,更何况他们连一天的幸福生活也没有,爱情就如此匆匆的夭折了,岂不更令人悲伤?纵观阿Q一辈子的所作所为,基本上乏善可陈,吴妈少年守寡,日子肯定也艰苦难过,但是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他们获得了一份爱,一份刻骨铭心的爱。

这爱虽来去匆匆,虽不敢声张,虽使人遗憾,但也毕竟使他们死水般的人生泛起过微澜,使阴沉郁闷的心曾得到过一丝阳光的抚慰,让在泪水中沉溺的身心感受到了一团火焰带来的短暂的温暖。可是,他们这对历经苦难的有情人最后还是被迫劳燕分飞,爱情以悲剧结局,这又不得不使人惋惜,不使人难过,不使人更加痛恨那个造成他们悲剧的吃人的黑暗社会。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人物外,这部戏曲还成功地塑造了许多配角人物。例如假洋鬼子,他本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求科学我进城把新学上,寻出路又赴日本去留洋”,学有所成后,回故乡想为国为民大干一场,结果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无计可施:“现实像瓢水,浇得我透心凉。

旧势力好像一张网,网里人糊涂成了一锅汤啊!”他被迫屈从于强大的旧势力,并助纣为虐。他恨官腐败民麻木,但是又看不起下层人民,认为他们愚昧无知,不可救药,甚至以取笑他们为乐。再如地保,是个典型的奉迎拍马、欺软怕硬之徒,阿Q被赵太爷搧之后,他趁火打劫,向阿Q要“罚款”,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赵太爷表面上道貌岸然,俨然一副卫道士派头,却不允许阿Q那样的下人与自己同姓,还一直想占吴妈的便宜。邹七嫂和少奶奶表面上劝吴妈保重,背地里却说:“平日里都不干不净,这会儿又在那装纯净!”并把阿Q给吴妈买的东西给“顺”走了。县长看起来很公正,讲民主,但是为了早日破案,硬是拉阿Q做替罪羊,充当抢劫犯给杀了。

除此之外,戏剧中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性也令人叹服。革命义士为国为民而牺牲,却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反而成了民众取笑的对象。阿Q进城见临刑前的革命义士连声叹息:“可怜!可怜!可怜!”他就骂道:“妈妈的!自己都快被杀头了,还说人家可怜!”不能明白革命义士因为民众的愚昧无知而痛心的深意。

这极易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在日本看幻灯影像时,见一个中国人被当做俄国间谍为日军杀害时,围观的中国人麻木不仁的样子,以及鲁迅先生在《药》等作品中留下的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字。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完全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没能充分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学到了革命的真理,明白了革命的必要性,积极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去,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革命方能成功。

另外,也反映出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之后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下层人民思想的狭隘、落后,精神的萎靡、愚昧,“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思想已经深入到他们脑髓里去,日子苦也不“犯上作乱”,说他们“民智未开”未免过分,可他们确实是愚昧麻木的令人心痛。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知县老爷摇身一变,成了民国政府的县长,把总成了警长,地主还是地主,贫农还是贫农,一切依旧,换的只是一身衣服,一块招牌,一种称呼。虽有“现在不兴下跪了”的进步,但是这又于国于民会有多大的改观?革命的彻底性又有几许?革命距离完全胜利又有多远?

鲁迅先生不安排阿Q冤死在清朝末年的旧社会里,而让他死在革命后的所谓新社会里,到底又有何深意或暗示?凡此种种,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正因如此,曲剧《阿Q与孔乙己》自从1996年被剧作家陈涌泉先生搬上舞台后,就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扮演阿Q的青年演员杨帅学先生,也因自己在这部戏剧中那几近完美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赞扬,他也凭这个角色,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河南曲剧演员中首个获此殊荣的人。

期待以后会有更多的文学作品,经过“通俗”后走下堂来,走进普通人家的生活之中,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精神大餐。如此,将是我们的戏剧和文学的幸事,也是民族文化和文学前辈们的幸事。

(当阿Q遇上孔乙己,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小编提示:点亮文末的大拇指,给个赞,也是对作者的鼓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迅《阿Q正传》:一个死要面子的乡巴佬,当了替罪羊
重读鲁迅《阿Q正传》:你也配批评阿Q?没有出路的他只有去死
阿Q精神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
阿Q的见识
重温鲁迅小说《阿Q正传》,看文化糟粕如何毒害人们的心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