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课堂有效小组活动的四个要素
小组活动是语文生本课堂常见的教学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往往围绕一个学习任务,以分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其实质是让学生在团队中生活,在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每一个学生不仅自己主动地学习,还要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进而达到使全组每一位学生都学好的目的。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中小组活动的效率,教师要把握好四个要素:

    一、有效小组活动的前提: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活动往往由问题引领,因此,能否设置有价值的问题直接决定小组活动质量的高低。最适合小组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同时又是与教学的重点、难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生形成知识、发展思维有一定的意义。那么,这样的问题从哪里来呢?

    小组讨论的问题一般来自教师,由教师在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和一般课堂设问相比,小组讨论问题有如下特点:1.问题宜整不宜碎。2.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解答需要集体的智慧。答案可开放,可唯一,但思考过程应该是多角度的,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相互启迪。比如“祥林嫂之死谁之罪?”,学生从情节、人物关系等方面入手,可辐射到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领域,学生参与度越高,收获越多。3.问题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遵循学习规律。像“这首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之类的问题就不适合小组讨论,因为学生思考这类问题的过程是封闭独立的,该问题因违背了思维特点而使小组讨论形同虚设。

    高明的教师不仅自己精心设计问题,而且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前期、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困惑,并将之提升转化为小组讨论问题。有教师有预习后收集学生问题的习惯,他带着问题备课,从中提炼出课堂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因针对性强而能产生很好的引领讨论的效果。有教师善于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适时升华为小组讨论问题,从而形成课堂的高潮。一位教师执教柳永的《雨霖铃》,在完成“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环节之后,一个学生突然质疑:“请问‘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残月’是什么时候的月亮呢?”这个问题很突兀,教师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扫视教室,他发现学生也一脸茫然,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对深入理解全诗结构、情感、意象显然有重大意义。这时,教师果断决定组织小组活动。一分钟之后,各小组发言人陆续举手,有小组从文脉发展角度思考,有小组从地理知识角度思考,还有小组从“月亮”意象的文化含义思考。经过讨论,师生最后得到满意的答案,而学生由于问题得到及时深刻的解决而自发地鼓起掌来。

    二、有效小组活动的保障:因需分组,责任到人

    常看见这样的课堂小组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自由的空气,很是热闹。但仔细观察,有学生活跃,有学生茫然,有学生在单干,有学生则趴在了桌子上。而交流时,有的小组多人发言,有的小组一言不发;而发言的总是那几个活跃分子,一部分学生游离于交流之外,被边缘化了。这样的小组活动,学生之间显然没有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难以达到人人都学会的目的。

    学习小组是一个微型社会,小组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讨论的结果即掌握知识,更在于过程,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倾听、吸纳、让步、坚持、关心等品质,最终学会合作学习。为此,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要像真实的社会生活那样讲策略。首先要科学分组。分小组的方式多样,比较普遍的是邻座就近分组法,即平时教室按条状排列,需要讨论时前排学生后转,组成四人或六人小组。这样组合的优点是方便组织讨论,但不便于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讨论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另一种方式是小组座位法,即教室座位按照讨论小组呈方块状布置,教师可根据需要临时组织小组,机动性较大,可以弥补就近分组法的不足。无论何种形式,每次活动时每个小组都要指定主持人和发言人,而且要实行轮流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提高。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还要明确分组讨论的目的,这是确定分组方式的前提。

    以纠正错误为目的的试题讲评课适合根据错误类型组织小组。教师分析试卷后,可按学生答题错误率情况分组,比如分主观题纠错组和客观题纠错组。主观题又可以细分为诗歌鉴赏题纠错组、文言翻译纠错组、小说或传记阅读纠错组、写作突破组,等等。这样分组使得学习小组成为问题攻坚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因为问题相同,活动更有针对性,更便于比较深入集中地探究解决问题,而交流也更具平等性,容易取得效果。

    以培养理解鉴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课上的小组活动组织形式比较灵活,除了可以按前面两种方式组织,还可以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其要旨是以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为母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课文或单元篇目提出子课题,然后根据研究内容组成若干个小组,课上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研讨,最后班内展示交流,分享互助。

    写作小组情况比较复杂,也更灵动。可以用辩论组群方式分组,也可根据兴趣爱好组成作文互评组。

    总之,小组组织质量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效果,不可流于形式。

    三、有效小组活动的关键:教师切中肯綮的点拨总结

    有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教师要主动退位。笔者以为,有效的生本课堂,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倾听者、欣赏者,更是指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无教师指导的学习正是区分学生自学和课堂学习的重要标志。有效的教学,教师不是要从课堂上退位,而是要更加主动地提高自身有效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倡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中要习惯于说五句话。

    习惯于说:“为什么这样?”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讨论中的关键点追问下去,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激发学生思考、将小组讨论引向深入的必要环节。

    习惯于说:“你这样说不无道理,如果换个角度会怎样呢?”教师轻轻一点,引导讨论向更宽广的领域展开,特别是众多学生都局限在一个方面思考时,这样的提示就可能将学生思维引领到新的天地。

    习惯于说“补充一点”。对学生讨论有缺憾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补充,一味廉价地赞美会导致学生思考的浅薄,时间久了不利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升能力。

    习惯说“我认为”。教师的思想对学生思想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看法给予充分的肯定或明确的否定,甚至要敢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开一扇门窗、一方天地,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引导到一个新境界。

    习惯于说“总结大家发言”。小组讨论的结束点不应该是学生发言的自然收束点,学生的发言需要澄清、归纳、总结,正确的需强调,错误的需纠正,有争议的需辨析,甚至还可针对讨论重点命制一些强化训练题,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内容的落实。

    当然,小组讨论中学生已说清楚的问题,教师再简单重复就是画蛇添足了。

    四、有效小组活动的落实:适时检测,滚动前进

    要避免小组活动课上得热闹但实效有限的现象出现,教师还要有检测意识,设计教学时可努力将教学活动和检测结合起来,做到课课清楚。而检测方式多样不拘泥于卷面测试。

    改写、压缩、仿写、扩写等形式本身是语言训练的要点,也可以用来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同时也是检测的有效方法。《雨霖铃》课上,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下面练习

    1.请以“我要走了”为开头,扩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请以“我有很多话要对你说”为开头,扩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请以“我们分别以后”为开头,扩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要求:字数50~60字,不能改变原有意境情感。

    (二)以题号组织小组交流展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三个问题以改写的方式让学生落到笔头上,又以说的方式交流,读、思、写、说被综合在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和检测同步,提高了学习效率,像这样的小组活动就是有效的。

    练笔。语文学习核心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吸入,写作是输出,二者互相转化,不可分割。阅读课上要求学生将小组交流感受最深的一点作为鉴赏点,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及时交流,既是检测,也是升华。

    阅读迁移。还是以那位教师执教《雨霖铃》为例,他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情景关系理解及手法的把握,课文学完后,适时投影相似手法的小诗做迁移练习,既是检测,又是拓展,有举一反三之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23)
在学生从事小组交流等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教育频道::萧山网::览尽萧山事 服务进万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初探
学习共同体:建构学生交互学习场
如何走出数学课堂教学之“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