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年级2015年4月月考试题
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年级2015年4月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填写、填涂到指定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在规定区域作答。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杜立德,字纯一,直隶宝坻人。顺治元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中书科中书。二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疏陈:“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上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
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交章劾大学士冯铨奸贪状,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纳贿招权,或煽恶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寝其议。世祖亲政,铨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铨为所切齿,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由是开心等俱起用。
立德治狱仁恕,上闻其用法平,深嘉之。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杀一人。”
三籓事起,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广东平,所司具正杂赋税之数以闻。立德言:“广东杂税多尚之信所加,为民间大累,非朝廷正额。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上从之。云南平,议颁恩赦,立德告病未与议,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比退,人讶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他非所计也。”
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书“永言惟旧”四字赐之。恭俊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选自《清史稿·杜立德传》有删节)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疏陈                  陈:述说,陈述    
B.上以其有裨治理        裨:裨益,好处
C.宜急捕诛,以彰法纪    彰:表彰,表扬   
D.以事在赦前,寝其议    寝:停止,搁置
5.下列的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B.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C.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D.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立德因为宋权的推荐做了官,他上疏提出要想天下太平,需要做到三点:敬天、法古和爱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B.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非常满意。曾经当面夸赞他不贪一文,
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
C.杜立德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人坦荡无私。他曾在回答皇帝询问时,向皇帝推荐数位可堪大用的人,一点没有避嫌。这令其他人感到惊讶。
D.杜立德死后被赐予“文端”的谥号,皇帝南巡的时候,还曾经询问杜立德的墓地在哪里,并亲手书写了“永言惟旧”四字作为赏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5分)
 
                                                                          
(2)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剎,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8.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6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定风波》中,表现苏轼虽处困境也不畏惧并能豁达面对的诗句是:                       ,谁怕?                           。
(2)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表现其强调忍辱负重的原因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为先而后考虑个人恩怨的一句是:                     ,                      。
(3)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了秦掠尽天下财富于一隅的诗句是:                   ,韩魏之经营,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
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伯苓:南开的“不倒翁”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欧洲列强像一群饿狼扑向中国。张伯苓不禁自问:国家积弱到这种地步,中华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以这样的官兵对阵外敌,怎能不一败涂地,任人宰割?他站在甲板上,眼里射出坚毅的光,他斩钉截铁地说:“海军救不了中国!”经过新地思索,张伯苓得出这样地结论:“要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欲培养健全的国民,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
1904年张伯苓和严修在严氏家馆的基础上,在天津创办南开中学。后来这所中学越办越好,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中学。张伯苓成为声誉卓著的新教育倡导者。
赤诚的爱国之心,使张伯苓暗下决心:“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投身教育事业之后,张伯苓便将这样的理念带入南开学校。1935年以南开队主力队员和北宁队组成的中北足球队,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张伯苓高兴地宴请了全体队员,席间他激动地说:西洋人嘲笑我们是“一盘散沙”,做事是“五分钟热度”,事实是最好的反证。足球比赛是一种团结合作性很强的运动,全队必须团结一致,顽强奋战,才能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足球比赛的时间长,紧张而激烈,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就不会被人嘲笑我们是“五分钟热度”了。
张伯苓出于复兴中华爱国心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第二南开女中,又在重庆创办了南开中学,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起教育家丰碑,社会各界感念张伯苓办教育的赤诚,纷纷慷慨相助,使得张伯苓募集了数百万资金,他自己分毫不沾,捐款一一登记建账,账目完全公开化。
尽管他为多所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也从不多拿工资,如果领南开中学工资,就不再收南开大学工资,始终坚持一份工资的待遇,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因公出差,也是坐三等车厢。在市内开会时,张伯苓常常是步行前往。住最便宜的旅店,乃至出门必带臭虫药,那是由于他下榻的简陋馆舍臭虫多之故。
而他和严修在20年代共同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指出,“允公,是大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 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他又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
张伯苓一生对南开中学怀有特殊感情,但在他的晚年,却被婉拒参加南开的校庆典礼。1950年10月16日晚,南开中学的一位老师找到张伯苓的三子谈话,大意是不要让校长去参加第二天的校庆。转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细雨,张伯苓穿起雨衣要去南开中学。三子张锡祚说:“外面下雨了,爸爸您还是别去了,他们不太欢迎您去。”张伯苓听出话中意思,立即脱下雨衣说:“好,既然下雨了,就暂时不去吧!”张伯苓为此内心痛苦极了,但外表依旧保持着镇定,一点儿也看不出颓唐的样子,在家中依旧谈笑生。
1951年2月17日,那天天气特别寒冷。晚饭后,卢开瑗(南开校友,卢木斋之子)来拜访张伯苓,说是听到小道消息,中央决定任命张伯苓为政协副主席。张伯苓听后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为国效劳了。所以卢临走时,他坚持要送卢下楼到大门口。儿媳瞿安贵觉得天气太冷,就送一杯热茶给张伯苓,只见老人口歪眼斜,已经不能言语。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是脑溢血。黄钰生(张伯苓的学生)执笔写了一份遗嘱,坐在张伯苓的床边,逐字逐句念给他听。张伯苓边听边点头,全篇念完的时候,他竖起右手大拇指,想说“好”,但已经发不出声音了。 
相关链接:遗嘱部分内容
“余致力于教育事业垂五十年。凡余所致力之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而力有未逮者,今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见诸实施。”
 “余所尝效力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终将在人民政府之下日益发达。”
“今日之人民政府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的政府。其发展生产,友好苏联之政策,实为高瞻远瞩之政策。凡我同学,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拥护人民政府,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九泉以待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张伯苓脱离海军,开始办学,其主要原因就是看到列强入侵,国家积弱,海军无能,只有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
B.张伯苓宴请了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激励队员要团结一致、顽强奋战、坚韧不拔,并把它们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
C.由于张伯苓办学的赤诚,社会各界纷纷慷慨相助。为了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始终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
D.被拒参加南开校庆时故作镇静,在家依旧谈笑风生,是为了让家人和朋友放心。实际上,张伯苓内心对此非常不满。
E.张伯苓直至临死之前,都在关心着南开的发展。他坚信,在人民政府之下,南开必将有“无限光明前景”。 
(2)张伯苓救国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作为南开的“不倒翁”,张伯苓的品质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张伯苓先生讲,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结合材料,谈谈南开精神给你的启示。(8分)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B.荣获大赛冠军后,他的家长和朋友欢天喜地,弹冠相庆。
C.同是变法维新中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D.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或战争硝烟,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C.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的距离,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贫困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D.要尽快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关键问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_______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④②⑤①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①②④⑤③
16、新闻漫画深受群众喜爱,结合下面这幅新闻漫画与下面的新闻事件,说说这幅新闻漫画的寓意,不超过50字。(5分)
 
    新闻事件: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新生向媒体反映,高年级师兄推销给自己的棉被是“黑心棉”。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黑心棉”来自江宁义乌小商品市场,有人专门到此低价批发然后转卖给各高校的大一新生。
 
17、曲靖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珠江的发源地。明代徐霞客曾遍踏滇东大地,写下了《盘江考》一文,探明珠江源就在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并盛赞了马雄山“一水滴三江”的地理奇观。“源出马雄”的涓涓细流,流过滇、黔、桂、粤四省区,创造出南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珠江三角洲的繁荣。马雄山风景名胜区已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请展现你的才情为曲靖马雄山珠江源景区写一句宣传语:(6分)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60分)
当前,我们中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90后”,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有人对我们赞扬嘉许,有人对我们表示担忧,也有人认为我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青春……不管怎样,“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以“我说90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玉溪一中高二年级2015年4月月考
语文教师用卷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填写、填涂到指定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在规定区域作答。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答案:D【解析】(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答案:B【解析】(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杜立德,字纯一,直隶宝坻人。顺治元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中书科中书。二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疏陈:“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上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
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交章劾大学士冯铨奸贪状,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纳贿招权,或煽恶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寝其议。世祖亲政,铨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铨为所切齿,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由是开心等俱起用。
立德治狱仁恕,上闻其用法平,深嘉之。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杀一人。”
三籓事起,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广东平,所司具正杂赋税之数以闻。立德言:“广东杂税多尚之信所加,为民间大累,非朝廷正额。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上从之。云南平,议颁恩赦,立德告病未与议,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比退,人讶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他非所计也。”
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书“永言惟旧”四字赐之。恭俊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选自《清史稿·杜立德传》有删节)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陈                  陈:述说,陈述    
B.上以其有裨治理        裨:裨益,好处
C.宜急捕诛,以彰法纪    彰:表彰,表扬   
D.以事在赦前,寝其议    寝:停止,搁置
答案:C (彰:彰显,使……明显。)
5.下列的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B.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C.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D.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立德因为宋权的推荐做了官,他上疏提出要想天下太平,需要做到三点:敬天、法古和爱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B.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非常满意。曾经当面夸赞他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
C.杜立德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人坦荡无私。他曾在回答皇帝询问时,向皇帝推荐数位可堪大用的人,一点没有避嫌。这令其他人感到惊讶。
D.杜立德死后被赐予“文端”的谥号,皇帝南巡的时候,还曾经询问杜立德的墓地在哪里,并亲手书写了“永言惟旧”四字作为赏赐。
答案:B (“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不是皇帝当面表扬杜立德,杜立德当时已经离开。见第三段“既出,上顾左右曰”。)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
译文:(1)还有佥都御史赵开心平时(一向)被冯铨忌恨,(他们)相继被诬陷罢了官,杜立德请求皇帝怜悯体察(素:平日、一向;构陷:被诬陷、陷害;被动句。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
译文:现在变乱刚刚被平定,应该让民众休养生息。(杂税)还是去除了好。
(甫:刚刚;休息:休养生息;其:副词,表婉商,还是。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杜立德,字纯一,是直隶宝坻县人。在顺治元年,因为顺天巡抚宋权的推荐,被授予中书科中书的官职。顺治二年,考核选中做了户科给事中一职。他上疏陈奏说:“天下太平的方法有三条:一是敬天。君主是上天的儿子,应当修身反省来顺应上天的福佑。现在,陕西、山西和京城周围有水旱风暴冰雹的灾祸,是老天有心在警示。凡是开诚布公,使自己品行敦厚的事情,都是敬天的事。一是效法古人。古代的事是现代事情的借鉴,是非对错决定在一时,法则却昭示于百代。所以符合道德标准才能变通,遵循方法才能创新。凡是建立学说明正伦理,设立纲常陈述法纪,都是效法古人的事。一是爱人。从大臣到百姓,应该一视同仁。而且无论新朝旧朝,都应该存有弃短取长的心。凡亲近贤臣接纳建议,崇尚德行减宽刑罚的,都是爱人的事情。”皇帝认为他的话对治理天下很有益处,深深嘉奖了他并采纳了建议。
起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人一起上奏章弹劾大学士冯铨作恶贪婪的情况,奏章上陈十天,还没有下廷议。杜立德请求下令满汉大臣集体合议,来伸张公正的言论,鼓舞直言的风气;并且涉及到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有的受贿揽权,有的助长罪恶流传毒害,现在一并逃跑了,应该迅速捉拿诛杀,来严明法纪。公文下至刑部,因为这件事在大赦之前,所以暂时搁置了杜立德的建议。世祖康熙亲政之后,冯铨被罢官之后,杜立德趁机陈奏许作梅等人先前因为弹劾冯铨被忌恨,还有还有佥都御史赵开心平时(一向)被冯铨忌恨,(他们)相继被诬陷罢了官,请求皇帝怜悯体察。因此,赵开心等人都被起用了。
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深深地嘉奖他。曾经入朝召对,出去之后,皇帝看着左右说:“这就是新授官的刑部尚书杜立德。他为人不贪一文,也没有随便杀过一个人。”
   三藩作乱,杜立德和李霨、冯溥参与谋划军机要务。他从容应对,好整以暇,使朝内朝外都很安定。广东被评定,有关官员上奏正杂赋税的数目给皇帝听闻。杜立德陈奏说:“广东的杂税大多是尚之信所加的,是民间的大负担,不是朝廷的正额。现在变乱刚刚被平定,应该让民众休养生息。还是去除了好。”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云南被平定,朝廷合议颁布恩赦,杜立德告病在家没有参与计议,皇帝派遣大臣拿着诏书到他的家去咨询,等到他回奏才下诏。有一天,皇帝看着大臣们,询问在朝廷上的大臣谁是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杜立德当面陈奏了几个人来应对(回答)。等到退朝之后,人们都惊讶他一点都不避嫌。他回答说:“自从做官以来,只有这颗心可以请皇帝来鉴查。其他的不是我考虑的。”
康熙三十一年,杜立德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赐谥号文端。康熙三十九年,皇帝南巡,他的儿子杜恭俊在三河迎接圣驾,皇帝询问杜立德埋葬的地方,亲手写了“永言惟旧”四个字赐给他。杜恭俊官居广信知府,为人好义,善于接济人与急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剎,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8.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5分)
答案:
 
 
此处答案19题为第八题,20题为第九题答案,是照片,恳请谅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1)《定风波》中,表现苏轼虽处困境也不畏惧并能豁达面对的诗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表现其强调忍辱负重的原因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为先而后考虑个人恩怨的一句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杜甫《登高》中,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了秦掠尽天下财富于一隅的诗句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
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参考答案E C 【解析】(E得3分,C得2分。A塑造吕尚这个人物的手法概括不全面,除动作描写外,还有语言描写。B“贯穿始终”不准确,“古董壶”是中起线索。D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壶的“文化价值”。)
(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对待礼俗非常淡然:他坚持厚养薄葬,母亲生前,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并不讲究葬礼的排场,不顾礼俗。
           ②对待金钱非常淡漠:他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多加注意,更不因它的价钱而动摇,宁可让古董壶消失,也不让金钱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
     【解析】(每个方面3分:概括1分,结合文本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形象上,表现出吕尚对此壶做判断时的谨慎和得出结论时内心的惊喜,与常少山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常少山对此壶的淡然。(2分)
     ②结构上,暗示此壶的不同寻常,引出下文引师相壶、人逝寻壶等情节。(2分)
     ③艺术上,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作品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2分)
【解析】(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
(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合理
①人物塑造:这种处理丰富了人物性格。常少山生前自己不看重古董壶的经济价值,死后还教育子女乃至朋友,不要执着于身外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他思虑深远的一面。
②情节发展:前文中常少山已经拒绝卖壶,死后又引出寻壶、壶失等情节,陡起波澜,产生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表明了常少山对利益的观点态度,也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升华了主题。
④艺术效果:这样一个结局带有一种朦胧之美,含蓄蕴藉,引人联想。
观点二:不合理
①人物塑造:前文塑造的常少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行动多于语言,这样一个人在死前特意处理了古董壶,还留下这么一首诗,显得有些刻意,前后不一。
②情节发展: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这把壶在他眼中始终就是把沏茶用的壶,他的儿子也说,真有这么一把壶,常少山的脾气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当回事却又特意去处理,使得情节发展缺乏合理性。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主人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首诗的出现实属画蛇添足。
④艺术效果:这样的结局有些做作,也太过模糊,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解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三点,有理有据即可。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伯苓:南开的“不倒翁”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欧洲列强像一群饿狼扑向中国。张伯苓不禁自问:国家积弱到这种地步,中华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以这样的官兵对阵外敌,怎能不一败涂地,任人宰割?他站在甲板上,眼里射出坚毅的光,他斩钉截铁地说:“海军救不了中国!”经过新地思索,张伯苓得出这样地结论:“要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欲培养健全的国民,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
1904年张伯苓和严修在严氏家馆的基础上,在天津创办南开中学。后来这所中学越办越好,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中学。张伯苓成为声誉卓著的新教育倡导者。
赤诚的爱国之心,使张伯苓暗下决心:“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投身教育事业之后,张伯苓便将这样的理念带入南开学校。1935年以南开队主力队员和北宁队组成的中北足球队,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张伯苓高兴地宴请了全体队员,席间他激动地说:西洋人嘲笑我们是“一盘散沙”,做事是“五分钟热度”,事实是最好的反证。足球比赛是一种团结合作性很强的运动,全队必须团结一致,顽强奋战,才能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足球比赛的时间长,紧张而激烈,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就不会被人嘲笑我们是“五分钟热度”了。
张伯苓出于复兴中华爱国心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第二南开女中,又在重庆创办了南开中学,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起教育家丰碑,社会各界感念张伯苓办教育的赤诚,纷纷慷慨相助,使得张伯苓募集了数百万资金,他自己分毫不沾,捐款一一登记建账,账目完全公开化。
尽管他为多所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也从不多拿工资,如果领南开中学工资,就不再收南开大学工资,始终坚持一份工资的待遇,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因公出差,也是坐三等车厢。在市内开会时,张伯苓常常是步行前往。住最便宜的旅店,乃至出门必带臭虫药,那是由于他下榻的简陋馆舍臭虫多之故。
而他和严修在20年代共同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指出,“允公,是大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 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他又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
张伯苓一生对南开中学怀有特殊感情,但在他的晚年,却被婉拒参加南开的校庆典礼。1950年10月16日晚,南开中学的一位老师找到张伯苓的三子谈话,大意是不要让校长去参加第二天的校庆。转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细雨,张伯苓穿起雨衣要去南开中学。三子张锡祚说:“外面下雨了,爸爸您还是别去了,他们不太欢迎您去。”张伯苓听出话中意思,立即脱下雨衣说:“好,既然下雨了,就暂时不去吧!”张伯苓为此内心痛苦极了,但外表依旧保持着镇定,一点儿也看不出颓唐的样子,在家中依旧谈笑风生。
1951年2月17日,那天天气特别寒冷。晚饭后,卢开瑗(南开校友,卢木斋之子)来拜访张伯苓,说是听到小道消息,中央决定任命张伯苓为政协副主席。张伯苓听后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为国效劳了。所以卢临走时,他坚持要送卢下楼到大门口。儿媳瞿安贵觉得天气太冷,就送一杯热茶给张伯苓,只见老人口歪眼斜,已经不能言语。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是脑溢血。黄钰生(张伯苓的学生)执笔写了一份遗嘱,坐在张伯苓的床边,逐字逐句念给他听。张伯苓边听边点头,全篇念完的时候,他竖起右手大拇指,想说“好”,但已经发不出声音了。
相关链接:遗嘱部分内容
“余致力于教育事业垂五十年。凡余所致力之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而力有未逮者,今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见诸实施。”
 “余所尝效力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终将在人民政府之下日益发达。”
“今日之人民政府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的政府。其发展生产,友好苏联之政策,实为高瞻远瞩之政策。凡我同学,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拥护人民政府,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九泉以待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张伯苓脱离海军,开始办学,其主要原因就是看到列强入侵,国家积弱,海军无能,只有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
B.张伯苓宴请了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激励队员要团结一致、顽强奋战、坚韧不拔,并把它们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
C.由于张伯苓办学的赤诚,社会各界纷纷慷慨相助。为了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始终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
D.被拒参加南开校庆时故作镇静,在家依旧谈笑风生,是为了让家人和朋友放心。实际上,张伯苓内心对此非常不满。
E.张伯苓直至临死之前,都在关心着南开的发展。他坚信,在人民政府之下,南开必将有“无限光明前景”。
答案:AE(答A给3分,E给2分  ,B给1分  ,答C、D不给分)
【解析】C,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并不是为了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而是自己的性格使然。D,“不满”说法错误,内心的感伤、失意和痛苦是为了无法参加南开校庆,因为他一生对南开有着特殊的情感。B,说法欠妥,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张伯苓先生以此激励的不仅仅是足球队队员,而是整个民族。
(2)张伯苓救国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答:(2)(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①青年立志教育救国,战胜列强。
②强身健体乃救国第一,团结奋战、坚韧不拔和服务社会乃救国第二。
③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高能力积极探索真理、改善人格,投身救国。
④临死不忘国家的富强康乐。
(3)作为南开的“不倒翁”,张伯苓的品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3)①心系国家安危,以强国为己任:从张伯苓一生办学的理念来看,都是为了救国、强国。②日常生活节俭,公私利益明确:张伯苓一直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拿着办学的资金,账目公开,也从不多拿工资。③一生忠于教育,乐观面对失意:执着于教育,办南开学校,就算是失意、临死的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无限光明前景的国家和南开。
(4)张伯苓先生讲,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结合文本,谈谈南开精神给你的启示。(8分)
答:(8分,每点2分)(示例)①南开精神对于我们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要有集体的爱国思想,还告诫我们学好本领,提高能力,为迎接新的时代做好准备。
②“公”是正己教人,高瞻远瞩,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我们是社会中的人,脱离不了社会和国家,为此,我们的言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该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中心。
③“能”是科学才能,是实际工作的能力。不说空话、大话,为人实实在在,有为国家和社会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钻研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
④“日新月异”是接受新事物,创作新事物,赶上新时代,开创新时代。历史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其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只能顺应它的发展速度,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B、荣获大赛冠军后,他的家长和朋友欢天喜地,弹冠相庆。
   C、同是变法维新中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D.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参考答案】选D
【解析】(D项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此处是对的。A项“下里巴人”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用错对象。B“弹冠相庆”使用有误。此原意指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贺喜,现用于贬义,形容坏人得势,而用于褒义,显然感情色彩不当。 C“始作俑者”使用有误。俑:古代用以陪葬的木制或陶制的木偶人。“始作俑者意为开始发起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个成语有极强的贬义色彩。)
 
14、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或战争硝烟,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C、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的距离,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贫困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D.要尽快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关键问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答案】C(A.“激发潜能”和“能否”一面对两面。B.成分残缺,缺少了与“具有”搭配的宾语中心词。D.句式杂糅,“关键问题”和“起着决定性作用”两种句式混合在一起)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_______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④②⑤①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①②④⑤③
【参考答案】选A
【解析】(④句中首次提到“箕顶”,那么才有后文对“箕顶”的描述,所以②应在④后;空格后的“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句中提到的“遗址”,显然是在告知其前应是③;而③明显是从上往下看的景象,所以应在“箕顶”之后,即④②之后。排除法,即选A项。)
 
 
 
 
16、.新闻漫画深受群众喜爱,结合下面这幅新闻漫画与下面的新闻事件,说说这幅新闻漫画的寓意,不超过50字。(5分)
 
    新闻事件: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新生向媒体反映,高年级师兄推销给自己的棉被是“黑心棉”。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黑心棉”来自江宁义乌小商品市场,有人专门到此低价批发然后转卖给各高校的大一新生。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由于是一幅新闻漫画,作答时要紧扣新闻事件,将新闻事件与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需要注意漫画中出现的一些新闻事件中没有提到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更能体现寓意。如这幅漫画中的眼睛、黑心,归纳寓意时都需要注意到。
【答案示例】 批判那些眼里只有金钱的大学生,卖出的不仅是”黑心棉”,也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呼唤对良知与道德的坚守。(内容2分,寓意2分,语句通顺且不超字数1分)
17、曲靖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珠江的发源地。明代徐霞客曾遍踏滇东大地,写下了《盘江考》一文,探明珠江源就在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并盛赞了马雄山“一水滴三江”的地理奇观。源出马雄”的涓涓细流,流过滇、黔、桂、粤四省区,创造出南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珠江三角洲的繁荣。马雄山风景名胜区已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请展现你的才情为曲靖马雄山珠江源景区写一句宣传语:(6分)
【评分提示】(歌颂家乡名胜,尽表赞美之情2分;主体明确1分;有文采1分;有创意2分。)
  印履先贤足迹,遍访大美滇东胜地;探秘珠江源头活水清如许,马雄耸翠天下奇观一水三江滴。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60分)
当前,我们中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90后”,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有人对我们赞扬嘉许,有人对我们表示担忧,也有人认为我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青春……不管怎样,“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以“我说90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开校庆话校庆
书香馥郁祭清明
张伯苓:津门一户南开
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创建者张伯苓
张伯苓是怎样办南开的
百年南开:牢记嘱托 立德树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