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的弟子建立了什么样的功勋?
(2015-06-20 14:48:48)
标签: 范蠡
勾践
计然
越国
吴国
分类: 文化
世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道的思想是一种无为的思想,代表的是颓废和悲观,鬼谷子的思想和心学的理论即阐述了知的内容,更奠定了行得内涵,这种观点是值得磋商的,道的思想实际上是古代思想的顶峰,将思想境界提升到顶峰,也将行的内涵发挥到极致。
也有很多人说,道的思想是一种清谈,这是错误的,道既是理论,又是强大的行动力,也可以带来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典型的是 范蠡的一生。
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被誉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为“商圣”。
范蠡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从河南迁徙到越地,和文种一起辅佐勾践对抗强大的吴国,当时的吴国是春秋五霸的霸主,更重要的是吴国有两位奇才(可以称呼为旷古的奇才),第一,当然是伍子胥。第二就是伍子胥一天早朝就七次向吴王推荐的军事奇才孙武,著有著名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这已经成为千古奇书。当时的吴王,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和其它小国,战胜了齐国,开始称霸中原。
对于吴国这样的一个“巨人”,弱小的越国几乎没有胜算,但勾践在文种和范蠡的帮助下打败了吴国,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檇李大捷。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是典型的老子思想),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结果,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而吴王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归。
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战争之后,越国几乎跌到谷底,且其在复兴之时,要慎之又慎,切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夫差自杀的时候,想念起伍子胥,认为自己愧对伍子胥,以至于造成如今的结果,遂蒙面自杀。
越国灭吴之后,范蠡向勾践提出了隐退的想法。勾践极力挽留,并威胁他说,如果坚持要走的话,就会杀掉范蠡及其妻子。但范蠡并不动摇,决然地走了。范蠡还告诫文种要知退,说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越王为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然而文种不听。果然,后来勾践赐文种一剑:“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悄然隐退。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范蠡“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老子》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范蠡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隐约感觉到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的老师计然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上文的大意是说:谷物粜的价格太贱则损害农民利益,农民受损 害不努力生产,农田就会荒废。谷物的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谷价如果低至20就会损害农民,谷价如高至90就会损害工商业。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如能这样"平粜齐物",关卡、市场都不匮乏,不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吗?
如松认为,汉文帝时期实行的治国方略,就来自于上述思想,用市场的方法调节市场的平衡,使得工商业和农业都得到平稳发展,最终使得越国的经济实力强大起来,这是越国灭吴的基础。帛书《黄帝四经》和《管子》中的相关篇章是时下公认的黄老之学的代表作品,而《国语·越语下》所述范蠡之言又明显地具有后世黄老之学的色彩,所以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范蠡同战国的黄老之学有着渊源关系的观点,认为是范蠡开启了后世黄老之学的先河。
范蠡既然下开黄老之先河,就一定是上承老子之学。从《国语·越语下》的材料来看,范蠡的思想同老子之学确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传世文献提供的线索,范蠡之学乃受之于计然,并通过师承计然而与老子思想相接续。
范蠡师事于计然,在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广为流传的,从汉代至宋代,都有史料可以证明。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相关史料,当属《太平御览》卷404所引太史公《素王妙论》中的一段话:“计然者,蔡(葵)丘濮上人,其先晋国公子也,姓辛氏,字文,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史记·货殖列传》载:“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刘宋裴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故谚曰‘研、桑心稴’。”裴禀又引《范子》所载以为佐证:“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
这个姓辛名研字文子号计然的人,很可能就是老子的弟子文子。《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有《文子》九篇,班固自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说明文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是老子的弟子。北魏李暹为《文子》作注,就曾指出: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这明显地说明,计然就是文子,也是老子的弟子。
从以上文献可见,文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然后转授予范蠡,范蠡在从政的过程中,使得弱小的越国打败了强大的、拥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在从商的过程中,成为商圣,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范蠡大加赞扬:“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道家的思想不是无为、不是颓废,而是通过无为成为无所不为,因为道的思想以顺应自然和天地人和为基础,所遵循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自然可以无所不为;同时,道的思想本身就包含了术,是一种知于行的完美结合,金庸小说中经常有一句话:无招胜有招。如果招是术的话,道的思想就把招上升到无招的地步;掌握的道的思想,对于治国和经商来说就没有差别,今天很多人说,世界上有很多学科,但是如果学习到了最深的境界,这些学科几乎是没有差别的,因为认识所有学科的方法是哲学,掌握了哲学,就掌握了不同的学科,哲学就是道。
范蠡在越国舍弃了尊贵的地位,在齐国舍弃尊贵的地位和财富,在定陶成为商圣,乐善好施,对于范蠡来说,财富不是地位和钱财,而是自己内心的道,有了心中的道,就有了一切,所以,身外之物对于得道之人几近于无,无足轻重。也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将身外的地位和财富视为无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政经商学术都做到极致:范蠡的人生为何这么成功?
从政经商学术都做到极致
电视剧: 越王勾践 2006
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夫差悔杀伍子胥,自尽而亡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的雄才大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