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门今昔:曾经的龙门街

        有山,有水,才有景致;有村庄、炊烟,才有乡愁。

  龙门小镇——一个梦中魂牵梦绕的水乡,青山、柔水、木船、清风,无一不牵引游人的眸子……

  一个初冬轻风微扬的朗日,黄山区作协的朋友们从城区出发,前往龙门小镇采风。龙门小镇这个名字总让我想到武侠片中的龙门客栈,一片荒凉中杯盏江湖。而龙门小镇不是,它是连绵的山、环绕的水,薄薄淡雾中若隐若现流动的村庄。

  天空,湛蓝如海,不曾留下一丝云朵的痕。山,在寒意中萧索,却有大朵大朵的灌木叶燃烧如火,点缀在群山之间,告诉我深秋后的初冬也不会寒冷;山岚的青松与山谷的竹海,用傲寒的绿色吻接蓝色的苍穹,接续成一抹美丽的风景线。初冬的阳光轻揉在脸上、温润温馨,感觉不到冬天的严寒,风掠来一阵子爽朗笑声,是发自村民还是来自客人,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它一定源于心田、发自内心的笑,带着暖意。

  采风的第一站,洞天湾石林:那洒满山头林间大大小小的磐石,千姿百态,或如酒葫芦,或如倒挂莲花,或如护崖神鹰,或如神牛,或如群象……大小不一,宛若夏夜天幕上散落的烁烁星辰,在冬阳下熠熠闪光。伫立在石林顶上,遥望月崖湾,突然想那弯弯的湖岸多么像一钩银月,湖水又似女子的娥眉,是哪位风情的女子月下描妆,只为伊人回眸。此时,心怡然自得。幻想自己在月光下,置身在这幽雅之地,吹响那低沉的箫,将所有的情思随风而诉。

  车行几公里,路径豁然开朗,轮渡村到了。村庄的正面是一片开阔的湖,湖水泛着一丝丝涟漪,将阳光波浪成金色的遐想;山在湖水投下倒影,看不清群山的层林尽染,它们墨染绵延,偶尔会有鱼跃起,瞬间在山谷的倒影间激起浪花回响。几只小船在湖岸,船上没有木桨,没有划船的人,细的尼龙绳拴着、它只能无奈地等待。鹰在高空盘旋,湛蓝的湖水倒影下它们的雄姿……没见着几个当地人,他们好奇于我们的造访,但,每个人脸上都保持着盈盈的笑意。

  村庄很是整洁,不知名的小花亦不畏惧即将莅临的寒冬,它们开心得在路边恣意展开自己的身体,任蜜蜂采摘花粉;只是那柿树瘦了,几片枯叶和三两个柿子挂在枝头、孤零零的……我率先走进“知还农庄”的,二层的小楼被树木掩映,楼上外墙是竹镶嵌的,有回廊、亭台,窗棂是镂空的仿古,回廊和亭台下就是几十米深的湖水;几个游人在对岸垂钓,放眼望去,遮阳伞仿佛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楼上的房间四面是木板的,木色褐黄仿佛有些年代了。里面摆着厚重的条形木桌,桌上是整套瓷质茶具,客人可以自己自斟自饮,体会优雅的茶道。除了博古架上摆放的古书、奇石、瓷器和陶罐,连灯具上的灯帽都是竹编制的,它们形态各异、让人眼前一亮,给人新鲜感。

  秀湖村美如其名,它藏在一片青山绿水之间。柏油路路边已看不到春夏的山花和浓郁,唯有山坡上的野菊花,一簇簇,一团团,凌寒怒放,在冬日的阳光下,像一张张小小的笑脸,为冬的素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笔迹。我们先到梅家,整个村落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村庄没有一块多余的空地,除了行人道路和民居,就是一层层梯田样的菜地,菜地里白菜、萝卜、大蒜、绿油油的青翠欲滴,就好像这初冬时序的枯萎与它们无关、一派欣欣荣的景象。

  梅家,没有看到一棵蜡梅,或许是村子祖辈上流传下的村名吧,我只能想像这清幽祥和的村庄,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所包裹,一丝梅花的幽香钻进鼻孔、透至肺腑,如饮琼浆玉液,润肺沁心,酣畅淋漓,使人浑然间忘我神游……村庄的建筑有时兴的民宿,也有土砖白墙的老屋,一些残砖断垣的围墙爬满藤蔓,仿佛披了一件绿色上装。其实,无论新旧,它们都会被时间剪裁,只能默默倾诉岁月沧桑。沿着村庄右边的水泥路而下,是一个偌大的停车场,停了几十部外地牌照的小车,这些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陶醉于村庄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忘却都市的喧嚣和烦躁,让心灵沉淀。我踏进民宿“秀湖渔歌”的院落,一阵微风晃动着齐整的灯笼,那火红扑进眼帘,蓦然间心似有些疼,也许想得太多的缘故吧,像一首诗。

  告别梅家,有人湖上乘船前往八甲,我是开车去的,自然无法领略那湖光山色;乘着先至的时机,我提前走进了“牧湖揽秀”民宿,从墙上的铜牌中得知,这里是北京天池水墨研修院写生创作培训基地,可能双方是合作关系吧,“牧湖揽秀”显得充满艺术品位。阴雕阳刻的屋梁、沉实厚重的古砖、玲珑精致的瓷器、精巧别致的竹编艺术品,屋里无一处不显露出高雅,令心清静淡然。我在客厅的木椅坐下,阳光从窗外照进,它打在桌上的花瓶、一枝吊兰从瓶口张开怀抱,它是那么急切的想要拥抱阳光,像是久别的爱人……通过窗,可以看窗外的景色:蓝天、白云,湖光山色,都骑着斜阳而来,不知是否有谁踏歌?将古宅、古桥、古树,一起揉进歌吟,似叮叮咚咚的山泉汇入湖水,日夜流淌不息。

  如同“牧湖揽秀”民宿的门联:推门湖光山色秀,卧听清风流水美。在这里,你可以静静地欣赏大自然恩赐给我们人类的美,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来源:黄山日报

消逝的龙门老街

原创 北麓湖人  2018-05-31

在黄山区,有一个乡的地名,千年来,一直沿用,它,就是龙门。唐初,实行乡里制时,称为“龙门里”,这在《泾县志》中就有记载。唐天宝年间“割泾补太”,龙门就划归太平县了。解放前,龙门是太平境内传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进龙门喜气洋洋,出龙门泪汪汪”,是那时的真实写照。

龙门,不仅以商埠集市和码头驿站闻名,它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也远近扬名。

古龙门,位于青弋江上游舒溪河畔。村庄在两山相夹的山坳中,呈宝塔形,南窄北宽,东西两面,高山耸立。龙门河穿村而过,整个古村落分河西、安吉、龙街三大块,呈三足鼎足之势。

龙街是龙门的主要商贸区,街呈回字形布局。一条光亮可鉴的青石板路,由南向北延伸,有半里之长,宛若一条长龙。石板路两边,客栈店铺,沿路临河,依次排列而筑。河东河西,巷坊睦邻,推窗可谈。

村上,有铁索吊桥,村下,有古石桥,两桥将东西两岸贯通。村中,楼塔耸立,“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村北临水,河中舟船,往来穿梭,江河艄公的咏唱声,街市商家的吆喝声,在村庄的上空时时回荡。因处在黄金水道,明清时期,商业繁荣,被时人称为“五里秦淮”和“小南京”。

皖南的村落,大多聚族而居。一个村落的氏族历史,往往关乎一个地方的历史,它与国史和方志,同为史学考证的三大支柱。

龙门街,是周氏聚族而居之地。周姓很多,他姓很少。据《龙门乡志》介绍,龙门周姓,发源于河南省汝南县,出自皇帝时将领周昌之后,周姓以国为氏,到周文王时开始周姓,大都定居于周(今陕西岐山)。西周被灭后,周氏后代也随着周平王东迁到了河南汝南县繁衍。到了汉朝,成为郡姓门阀之一,为汝南望族。后裔一支南下到安徽庐江后又转到江西,宋末迁居太平县仙源,明末分支转迁到龙门。传为兄弟三人到龙门烧炭,见此地风水好,而携家誉迁龙门,遂已人丁兴旺。

太平县的周氏总祠在仙源,明代嘉靖年间,周氏家族出了位进士叫周怡,官至太常寺少卿,朝廷还敕建周公祠祀之,著有《讷溪文集》27卷,书目入《四库全书》。是黄山区历史上的名人。

龙门街的周氏宗祠,建于明代,位于村北,座北朝南,面积2800平方米,宗祠门前水栅正上方,悬挂“周氏宗祠”。门墙是水磨砖的,大门黑漆,祠有汉白玉石柱四根,内有大天井,前后有三进,后有小天井,两边厢房,门窗斜方格形。上有阁楼,檐下梁撑雕花,后进放牌位。祠堂中心匾额为“敦本堂”。

周氏宗祠是龙门周姓的总祠,是龙门体量最大的建筑,是村庄的核心。大门前,是广场,可纳千人。清代至民国,是龙门周家最兴旺的时期,祭祖日,有二百多户参加祭祖活动。以祠堂为中心,祠东有“贞武堂”,东北有“养井堂”,东南有“五房堂”和“中和堂”,北有“二甲庙”。

周氏宗祠内有两块大匾,是周氏溯根求源的指示牌,是歌功颂德和尊崇先祖的标志,也是重教尚礼和讲究郡望的符号,对后代具有强烈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一块是“礼学名臣”。指的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从中可以看出,龙门周姓是周敦颐的后裔。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号濂溪,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出自他的《爱莲说》,近千年来,成为国人的励志名句。因其学术思想“上承孔孟,下启朱程”,后人尊其为“孔孟后一人”和“理学鼻祖”,也是周氏族人引以为荣的榜样。

宋神宗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以后裔自称,在他所作的《汝南周氏宗谱》序中也明确写到:“周为有邰苗裔。氏以国者,周自平王少子烈得姓,始此矣。蠃氏迁鼎,既著版图,溢宇内汝南称最,繇汝徙楚南道州。”有零碎的周氏族谱史料显示,一世濂溪公周敦颐的十三世孙希鲁公,官至刺史,为避辽金之乱,迁安徽太平龙门定居繁衍。作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冬十月的《周氏分迁记》和作于大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甲子春三月的《周氏宗谱序》中记载:“北宋末年,金辽肆祸,宋高南渡,宜兴乃兵戈往来之所,为避祸乱,有宜兴同宗周孔敬,定居龙门渡。”这些记录从侧面反映,龙门周氏可能在北宋末年辽金之乱时,就有族人来此定居了。龙门周姓的脉派辈份为:“国祖承公旦,天恩代有隆。惟期敦道义,益以衍嗣宗。”太平周氏起名基本都按辈份,从小学到高中,我同学中周姓的,出现有“代有隆惟”四个辈份。现“道”字辈已出,龙门周从排辈份,可能始于建祠,三百多年,历十几世,也是基本上准确的。

另一块匾为“汝南世家”,表明了龙门周氏是汝南周氏的后裔。汝南周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大世家之一。周氏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汝南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为奇迹。“汝南世家”自然是周氏家族最响亮的名片和身份证了。听龙门老人说,周氏族人逢年过节挂的灯笼上,都写有“汝南世家”四个字。

宗祠外,还建有红庙,称娘娘庙,又称观音堂。香火最为旺盛,民间传说拜娘娘能保佑妇女生子,儿童无恙。

龙门的地名,给周氏家族带来更大的启迪,他们结合山川风物和人文风俗,通过风水建筑的营造,彰显了独特的村落文化风貌。

发源于黄河边的周氏家族,不可能不知道“禹凿龙门”的典故。身居皖南龙门,自然而然就联想起祖先居住地“大禹凿山导河,鲤鱼竟跃龙门”的美丽传说。

黄河龙门,也称禹门,是小鲤鱼跃龙门神话传说的发祥地。典故出自汉代《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鱼化龙这一典故很励志,它与自隋唐以来,开科举这一人才选拔制度相吻合。“鲤鱼跳龙门”也是激励那些庶族平民出身的读书人,要发奋努力,一旦金榜题名,中举升官,便可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龙门旧有十景,其中就有“禹门屏翰”这一景点。

龙门地形险要,舒溪河水流经此处峡谷时,河床变窄,水流很急,河水在峭壁上横冲直撞,呼啸翻腾着。当它与龙门河交汇时,在两河的三角地带,又呈现出了一个较大的落差,且两岸高山耸立,宛若黄河之禹门,这也可能是“龙门”这一地名的来历。唐代诗人李白路过此地,就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的描述。特别是一到汛期,两河来水凶猛,时常引发山洪暴发,村庄被淹。清代,为了镇住海龙王发威涨水,村人在河口和村北的道路上,建造了一座高大两开间的风水门亭。亭面朝对岸叶家,因处在村庄和龙门宗祠下首,习惯上称为“下首亭”。

下首亭朝河的一面,青石额匾上刻有“禹门屏翰”四个字。用禹凿龙门导水的万世神功,屏障辅翼村庄,保一方平安。又暗自激励读书人要借波得浪,奋发图强,似“鲫鱼跃过龙门”。河中来往名利之客路过见之,皆感慨万端,诗兴大发。此亭建成后,果然风调雨顺。

下首亭的另三面,皆有匾额,上书都是“龙门十景”之名。亭立柱两侧,沿村沿河,各加筑一间,对路直开两门,成为行人通道,可避风遮雨,可纳凉,还有免费茶水供路人解渴。

“禹门屏翰”的背面,是朝着龙门街的村庄,上刻有“天池毓秀”四个大金字。亭西边门头上,有“六水到堂”匾。清道光年间,龙门周姓依据古人蓄水聚财之信念,在村口下游筑了一条长为几百米的拦河堤坝,引两河的“太青黟休祁石”六县之水进村,在村北河滩集成了一个很大的水面,名曰“六水到堂”,意为聚六方之财。宽阔的水面,清澈碧透,一平如镜,游鳞悠悠可数。在村中,可见“天池毓秀”匾。每当风和日丽,见河中白云缭绕,波光岚影潋滟,山峰峦影倒映水中,宛若身在天池仙境。

龙门村口左右高山耸立,左为前山又名碧山,右为龟山又名独尖山,两山对峙。伫立下首亭东门边的“山高水长”匾额下,见舒溪河源远流长,向东缓缓流去。云山苍苍,河水泱泱。不禁让人久久迷醉其中,若乘船,顺水东去,吟咏刘禹锡的《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最恰当不过了。

在下首亭东面的岸边,还有一座跨道牌坊,四柱排楼式,建于明末清初。青麻石料,坊高六米,宽四米,题额刻有“贞节坊”。表彰的是周氏家族中一位忠贞不二的女性。

在龙门村外北边,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泉水清凉甘洌,沁人心脾。每逢酷暑,过往行人路旁小憩,以手掬水,大有降温祛暑之效。这就是龙门十景之“北山泉水”。

独尖山屹立村后峭壁间,远观似一寿龟,山有一大石洞,常有云雾缭绕,洞内产有灵芝草,心灵者,可采得一两株。如来者欲索之赚钱,则会一无所获。灵芝因谓之“仙草”,以之疗病,极见功效。这就是龙门“灵芝独秀”古景的由来。

龙街东面的龟山下,有个红鱼塘,甚是神奇。移民到我老家平龙山的,以及窑上和朱家涝的村民组,本乡人还是喜欢用“龟山”,“龙街”和“红鱼塘”来称呼他们,可能是一种对龙门故土的怀念吧。

“红塘观鱼”可以说是古龙门最为神奇的景观。

红鱼塘很方整,有足球场那么大,麻石条垒砌。潭四周,有大小方圆的石凳,供村人茶余饭后,闲聊聚坐娱乐。特别在夏天的夜晚,是纳凉的最佳处。红鱼塘有红鲫鱼数千尾,鳞鳍俱赤,每当黎明日出,红鱼泛游水面,碧波红鳞,光彩耀眼,蔚为奇观。

红鱼塘的水,是从山泉引进来的活水。大清早,每家每户在塘里挑足一天吃的水,妇女们才开始洗菜和洗衣服。塘,每年都要清洗一次,通常是在秋天的枯水季节。清塘这一天,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清晨,村民们把可装七八担水的大缸,一溜子排在塘边,灌满水。把上水引走,将塘水放干,把那些活蹦乱跳的红鲤鱼小心翼翼地捞起来,放进塘边的大水缸里。红鲤鱼在大水缸里,不停地扭动着身子,尾巴扇得啪啪响。看热闹的大人和小孩,把塘边围得水泄不通,欢声笑语不绝。当塘底的垃圾和污泥清除干净后,注入山泉水,再将红鲤鱼一个个放回塘里。每年如此。

说来神奇,红鱼塘对鲫鱼是个红色染缸。有人慕名多次将红鱼移入它池放养,红色渐退,慢慢回到原色。若把河中捞的青鲫放入塘中,过段时间也就变红了。红鱼塘在龙门人心中是神圣的,红鱼更是龙门人心中的吉祥之物。塘中红鲤鱼尽管又肥又大,从没人打过它们的主意,潜意识里更不会有。据说只有婴儿洗三朝时,人们才可捞出一尾,置于盆中,鱼儿在盆中转动,是为“转运鱼”,以图喜庆吉利。或许希望童孩有朝一日,化鱼成龙,跳出龙门吧?

在龙门河口,舒溪河南岸,有一跨河青灰花岗岩石拱桥,叫孝思桥,旧名“利济”,俗称“龙门大石桥”,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族人周纲建。天启间圯,周其昌重建。桥长一百二十米,宽七米,高十米,有三孔。每逢春秋佳日,河面晨雾迷濛,立足或漫步桥头,观赏雾景,飘渺若仙,别有一番滋味。“石桥观雾”也因此成为古龙门休闲览胜的理想之地了。

 在孝思桥西端,有周氏村人集资所建的龙门塔,因两层六角,又称六角楼。塔基径四米,底层砖卷拱门,塔高七米,中空,翘角系铜铃。建此楼的目的,一是显示周家人文昌盛,二是威镇一方,显示周氏威望,三是镇住西北来人侵犯。

桥西,还有一座建于明末的武昌庙,庙气势雄伟,内供奉武状元木塑像。在村西龙门渡口南岸,靠山临水跨路,有一闸子门楼,是龙门街北边的村门,遇有北方外敌来犯,即可闸门守村。若一夫当关,万夫难开。

在龙门街最南边,龙街与安吉连接处,建有一座门楼,名曰关门口,上方匾额题“秀挹东南”四个大字,为处士周钟英所书,字体秀丽挺拔。是龙门十景的点晴之景。据传凡县知事下乡,睹此匾额无不下轿瞻仰。

出龙街往东两华里许,有一苍山似巨龙俯卧,首枕河流,尾隐深山。这山是周氏家族的祖坟山,山中的树木,是禁止砍伐的。山嘴前有两棵大枫树,春绿秋红,古朴苍劲,树干两三人合抱,号称“龙须”。传说村民每次“出龙”到此,古坟山龙嘴喷吐黄气,故曰“黄龙喷气”。可能是传说中“阴阳相见,福禄永贞”的迹象吧?

距村头五华里,有山,状若凤凰展翅,名叫凤凰山,为“凤凰来仪”景点。山上建有仪凤庵,庵分三层,上供观音,中供如来佛,其下为塔庵。相传清代嵩山高僧桂禅法师来山修行,后功德圆满,生化归真,塔内即为桂禅肉身,庵内香火不绝。

因龙门近泾川云岭,又距“旌泾太”交界区域,是战略要地,村民在新四军游击战中屡立功勋,成为红色根据地。民国36年(1947)7月,太平县警保中队进驻龙门,准备袭击中共泾太石县委游击队总部。中共皖南地委闻讯,于7月15日组织四个连的兵力攻打龙门公所,将敌围困在周氏宗祠和周围的三座碉堡里,并切断通讯和水源。在炮火攻击和政治攻势下,第三天晚间,警保中队和乡自卫队八十余人全部缴械投降,龙门获得了“小解放”。

龙门街于1970年太平湖蓄水时沉入湖底。乡政府东迁至八公里之外的阳春重建,河西就近上山后靠,安吉迁至盛家,龙街移往轮渡。至此,龙门街在人们的视野中永远消失了。但它丰厚独特的文化历史在人们的脑海中永远不能抹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逝的龙门街
唐朝宰相舒元舆出生地垷坦古村
湖南山东河南湖北周氏宗祠堂
曲江坑塘:飞鸿山上梅仙观
探村温州泰顺 | 百福岩村,山环水绕人家,周氏旧宅静美
莲溪 [江右古村有金溪 (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