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JC(新闻传播学) 版
1.3关于互联网的哲学研究
中国学者对互联网络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等问题产生了极大兴趣
。在自然辩证法领域,相关的哲学探讨集中在如下几个问题:虚拟现实、互联网等技术
对物质、精神这种本体论二分的启发和挑战,这些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主体性的影响
以及随之而来的价值判断。
1.3.1 虚拟概念的探讨与虚拟空间的诞生
关于"虚拟"的探讨最初是从虚拟现实技术开始的,随着电脑技术和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
,"虚拟"一词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在不同学者眼中,虚拟和非原子特性、信息等概念纠
缠在了一起,承担起某种本体论任务。
用专业的语言来说,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
是全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对象全体。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通过视、听、触觉等
作用于用户,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人们在虚拟世界的感受,其
特点是三"I":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Immersion-Interaction-Imagination)。这
也叫虚拟技术三角形。
刘友红认为,虚拟性指比特的非原子特性,如没有体积、重量等物理性质及其超越自然
时空的特点等等。虚拟即符号化。虚拟生存就是作为人的文化生命存在的意义符号生存

他说,人们一般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将"虚拟"理解为通过技术手段对自
然和人类生活进行人工仿制和再造,与计算机自动的符号处理相联系,将电脑网络的"虚
拟"理解为数字化,即以0和1组合的bit数据对人类现实社会里的信息转换和计算机符号
处理过程。由此,一般从信息的存在状态和外在表现的无形性去定义,虚拟性被理解为
比特的非原子特性,如没有体积、重量等物理性质及其超越自然时空的特点等等……"虚
拟"即是符号化,符号化是人创造意义生存的活动,与之相联系,"虚拟"生存就是作为人
的文化生命存在的意义符号生存。
他说,现实社会里有物质、能量、信息三种基本要素,而物质和能量直接立足于自然客
观实在,与信息存在质的差别,不能通过计算机数字化。"虚拟"生存不能虚拟物质和能
量,不能全面复制和再造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它创造的只是新的信息文化空间及与信
息相关的人类生活世界。
可以发现,刘友红对虚拟概念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他摇摆于尼格罗庞蒂的"原子比特"两
分法和符号理论之间,又参考了以往信息论、控制论等关于信息的一些论点。刘友红认
为电脑网络促成了一个和现实社会对应的网络社会或网络世界。他将现实社会与网络社
会做的对比,其依据基本上都来自尼格罗庞蒂的《数字化生存》。刘说,在现实社会里
,自然存在物以及人的劳动的物化结果作为一种实体存在,其基本形态是以原子为单位
的具象物质,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或科学工具直接感知,其基本性质是立足于自然基础的
客观现实性或称为直接的现实性,产生于自然本身或人对自然的直接改造,表明它自身
内在地固有自然的性质和特点,受自然的限制很大,如可移动性、复制和再生能力差,
越用越少等。与此不同,电脑网络社会里的实体则呈现为bit,它是数字化信息的最小度
量单位,是计算机二进制转化和处理后的0和1的字符串。
刘的叙述中存在着许多混乱的地方,现实社会、网络社会、信息、比特、原子这些概念
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刘的解释很不清楚。
殷正坤则将"虚拟"含义概括为两种情况:1 .用电脑网络代替传统的信息产生和传递方式
,并把以这种方式进行的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交换、存贮、获取过程称为虚拟,
如虚拟爱情、虚拟图书馆、虚拟大学、虚拟社区等等。在这个意义上的"虚拟"是电脑网
络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数字化方式传输和贮存信息的形式。2 .指一种缺乏相应组织结构
却能产生与传统组织同样的完整功能的组织系统,如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等等。
针对刘友红的主张,殷正坤认为,从哲学上探究虚拟,不能单纯从"数字化方式的构成"
和"符号化"的定义上去理解了。他认为,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虚拟" 指一种超越
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如果说我们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技术的"虚拟"来实现现实中不
可能的可能性的话,例如用虚拟现实技术预演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那么,我们早就
可以思维或思考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了(在现实中,事物发展则只能实现一种可能性
而排斥其他可能性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的虚拟,仍然只是人脑这种思维功
能的延伸。
陈志良认为,虚拟作为一种中介方式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中介方式。虚拟使人类第
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拥有了两个生存平台:
一个是现实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数字平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
字平台,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从而使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他说,在我们时代,虚拟特指用0 - 1数字方式去表达和构成事物以及关系,具体地说,
虚拟是用数字方式去构成这一事物,或者用数字方式去代码这种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与
现实不同但却有现实特点的真实的数字空间。虚拟之所以叫虚拟,是因为在形式上虚拟
构成了这一事物,它对于我们是一种感性的真实的存在,但实质上这一事物不是原本的
事物,而是一种数字化方式的存在;或者,我们通过数码关系替代这一关系,通过启动
数码关系而使实际关系按人的目的运转起来,从而使人具有了一个普遍化的数字中介系
统,它使人的劳动方式、生存方式等具有普遍的数字化意蕴。
总的看来,中国学者的这些哲学探讨,都强调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促成了一个和物质空间
对应的数字化的虚拟空间的诞生,而精神就栖居在里面进行交流。
尼格罗庞蒂的《数字化生存》一书最早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区分:原子和比特。
尼氏的看法是,从原子(Atom)到比特(Bit)的转变是不可逆转。在网络世界里,一切能够
转化为比特的东西都能够跨越时空进行传递,这些能够形式化的东西目前主要是视听材
料。而那些由比特构成的物质则只能在物理空间中进行传递。尼氏向人们介绍了MIT和其
他研究机构最新的科技成果,但在科普工作之后他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技术的哲学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原子和比特的区分,与哲学史是一直纠缠不休的物质与精神、甚至
灵与肉的区分有着怎样的联系或能够提供怎样的启示呢?综合前面提到的诸多观点,我
们目前能够得到的答案只能是,互联网为传统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实验室。
或者说,那些传统的思辩问题被高技术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一种触手可及的形式。
对于网络促成的精神空间,存在诸多描述方法,如网络空间、虚拟世界等。在英文著述
中,cyberspace一词用得非常广泛。这个词最早是威廉·吉布森在其1984年出版的《神
经漫游者》中创造的。1990年代初,cyberspace一词被J. P. Barlow借来形容人们通过
电脑进行网络交往的那个虚拟空间,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由于这个词的汉译一直
存在不同意见,如"赛博空间"、"网络世界","电脑化空间" 等等,因此没有流传开来。

关于网络,还存在其他各种各样的譬喻,如信息高速公路、第四媒体、虚拟社群等等。
而Cyberspace一词则鲜明地强调,人们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出一个虚拟的交往
空间,拥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美国学者Margaret Wertheim在其著作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A History o
f Space from Dante to the Internet中主张,网络空间恢复了西方长久以来隨科学发
展而逐渐褪去的心物二元论传统。她认为早期西方哲学思想最大的特色在于把物质与精
神对立起來的二元宇宙观,而且在思考人类的本质时,偏重于精神面。
Wertheim认为,二元论思想落实到空间观时,所展现出來的是把世界看成是由灵魂所在
的心灵空间与身体所在的物质空间所组成,而且从中世纪甚至文艺复兴早期为止,无论
是哲学、艺术、还是科学都是以精神面的宗教信仰为其终极关怀。直到科学革命展现出
来的效力使得人们将注意力的焦点转移到物质世界之上,而精神世界则因为无法被科学
地研究,以致于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及思想中。展现在空间观上则是物质空间的扩张压缩
了心灵空间,人们不再认为世界是由心灵与物质两种空间所构成,而我们头顶的天空中
,也不再有上帝或天使的存在。但网络空间的形成却挑战了对于空间的一元化物质性构
想,网络空间虽以物质为基础,主要却是由信息、比特、乃至于思想、想象等构成,进
入网络空间时,物理上的身体不须跟着移动,这使我们再度察觉到在可见的物质空间以
外,另一种多维度的心灵空间的存在。
上面所有学者的工作大体上说明,与由物质组成的现实空间相对应,计算机互联而成的
网络构造出一个供精神栖居的虚拟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雄:“数字化生存”的存在论追问
《数字化生存》【数字化】:读千卷书之第522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论虚拟性实践
《时空的虚拟性:数字时空、人工时空、虚拟时空、元宇宙时空》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
解读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