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澄甫口传郑曼青太极机要,花钱也买不来的宝贝!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

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

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1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

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曰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於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是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於此矣。学者勉之。

八、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字下手不为功。

九、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後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

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抖出之。此之谓牵。

因牵动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柢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

附:太极拳十要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练习要领
沈纪根太极拳论选要
零基础如何学杨氏太极拳?练杨氏太极拳7阶段和10要领(转载)
最牛的太极
太极拳基本功(基本动作规格、步法、拳式、腿部等练习)
太极拳说十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