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城印记丨李超笔尖下的保定古建筑——古莲花池(24图)

你的眼神 音乐: 杨钰莹 - 为你带来一片温柔

李超   河北邢台人,198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0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装饰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河北大学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

李超在作画中

保定古莲花池,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区中心,始建于金元之交的1227年,原名雪香园,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保定古莲花池历经私人、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浓重的历史积淀,为中国十大园林之一。

请欣赏李超老师独具匠心的24幅保定古莲花池的手绘,采用马克笔与宣纸的结合,既体现建筑特点又有材质带来的艺术气息,使得保定文化艺术完美再现。愿保定文化在青年才俊笔下熠熠生辉。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万卷楼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万卷楼。

万卷楼,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在花南研北草堂西北。南向五楹,高二层。楼前临北塘,岸边“寿藤二株,蟉曲倚架,花时弥覆如设紫丝步障”(见方观承《莲池行宫十二景图·万卷楼》)。楼名沿用元代贾辅藏书楼的名称。贾辅在元太宗八年(1236年)建成万卷楼,将图书分为九类,贮于楼中。清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万卷楼》中赞叹说:郝经贾辅迹犹著,九等五车事匪奇。咨尔于中枕葄者,尊闻要在勉行知。

光绪年间,楼上藏书达三万多卷,楼下为书院学生观书之所。楼前瓦屋三间,开设学古堂,讲授古学,人称“北方桐城文派”。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蕊幢精舍之篆窠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蕊幢精舍之篆窠。

蕊幢精舍,原为佛寺,位于西荷塘南侧。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蕊幢精舍》中描写道:“绀宫碧殿,莲树花台,备诸尊胜。”整体建筑为相连的两个院落,正院在西,前为佛殿,后为高二层的藏经楼;跨院在东,为栖止之所,有煨芋室、十诵禅房等。

篆窠。这是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在大的寺庙中叫天王殿,因在其中供奉着弥勒佛和四大天王而得名。四大天王,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篆窠是一组烧香拜佛之所,因盘香燃烧时烟雾状如篆字而得名。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君子长生馆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君子长生馆。

君子长生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古莲花池园内正西面。宋代为道教宫观,元代初年道观一部分被莲花池名园占用。道观坐西向东,歇山顶,前有卷棚抱厦三间,四周庑廊环抱。门额“君子长生馆”,两边配有楹联。南北有配房两座,南曰小方壶,北称小蓬莱。建筑典雅,环境幽静,景色绝佳。

清同治“莲池十二景”之一。面阔5间,进深2间,背西面东,歇山顶,前有卷棚抱夏3间,四周庑廊环抱,台基延伸入池,可凭栏赏荷、垂钓,故同治年间(1862—1874)名钓鱼台。门额有“君子长生馆”五字匾,寓“君子之德,与世长存”之意。两边有楹联曰:“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南北有配房2座,南曰小方壶,北曰小蓬莱。建筑典雅清洁,纤巧空灵,景色尤佳。水色映帘,阁影浮波,俨然一幅天然风景画。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君子长生馆红枣坡六幢亭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君子长生馆红枣坡六幢亭。

兴建于光绪七年,坐落于“池西南隅”大枣坡,凉亭仅存三块残断的经幢。

红枣坡位于绿野梯桥南,为一座土石相间的假山,因山上遍植红枣而得名。坡顶六幢亭高高耸立山巅。亭为三面虚敞、一面成壁的四角形,壁间嵌有黄彭年、黄国煊父子修亭石刻一方,亭内存有辽、金、元时期陀罗尼经石柱六幢,故名六幢亭。红枣坡上遍植枣树,间以松柏、槐榆等树木。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寒绿轩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寒绿轩。

寒绿轩位于古莲花池东南角。面阔五间,高敞西向。轩前种竹数百竿,寒绿森森。方观承《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寒绿轩》云:“时于檀栾茂密中披襟匡坐,可以佐静宜幽。”轩名取意于宋代欧阳修《刑部看竹效孟郊体》诗句“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轩南有个宅院,叫“竹烟槐雨之居”,宅名取自宋代吴文英《梦窗词·数日西风》之句“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行宫时期,这里曾为莲池书院的南园,作为“课士谭燕之所”,即学习讨论、居住的地方。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听琴楼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听琴楼。

在响琴桥之西。榭的顶部若扬琴之形,三面围以低平栏杆。与听琴楼、响琴桥为一组建筑小品。柱联'两忘琴意与己意,四顾山光接水光',为清代书法家陈希祖所题。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绎堂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绎堂。

绎堂位于南塘南岸的平地上。为坐西朝东的平房三间,前有抱厦,后有浅廊。这里原是习射的场地。清朝是游牧民族以“马上得天下”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十分重视骑射技艺,清初李绅文重修莲池时即在此建有射圃。那么后来为何不直接叫“射圃”而叫“绎堂”呢?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中说:“《礼》云:'射之为言者,绎也。’义取诸此。”原来,它是按《礼记·射义》中的意思命名的。射,就是陈述自己的志向。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绎堂》中说:“绎堂小坐绎然思,六艺原应兼执之。设使工夫艰并及,不防力守一经为”。意思为在绎堂略坐沉思,这里原应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假如学习六艺的时间和精力难于同时达到,不妨集中精力攻克一门技艺。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时,绎堂已不复存在,总督讷尔经额(字近堂,费莫氏,满洲正白旗人)“于池南宽敞处重辟一区,为校阅五营兵技之所”,取名为“射堂”(引文见讷尔经额《莲花池增修射堂记》)。现在的绎堂是2008年在道光二十六年的射堂遗址上按行宫时绎堂的图样重建的。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濯锦亭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濯锦亭。

牌楼的西南,坐落于北塘的东北角上。四角重檐攒尖顶。周围柳荫浓蔽,南面临水,是夏日观赏荷景的好处所。相传此亭建于元代,园主人乔维忠的侍女常在此间浣纱,时人因此摘取唐代诗人杜甫《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奉乞栽桃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末句的头二字为之命名。杜甫成都住所旁边之浣花溪,相传因漂洗织锦能使锦彩鲜润逾于常,故又被称为'濯锦江'。'濯锦'又暗喻荷花,与此处北塘实景切。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泉水犹香”碑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泉水犹香”碑。

于成龙的《泉水犹香》,为于成龙撰写的“重建张光禄井亭碑铭”的碑阴。书法为馆阁体,近董其昌,是当时科道流行的笔体。

“泉水犹香”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碑高275厘米,宽86厘米。碑阳“泉水犹香”四个擘窠大字是于成龙为纪念张罗彦而写的题词;碑阴为“重建张光禄井亭碑铭”,于成龙撰文。前部的“记”主要记述张罗彦殉难经过,宣扬“节义不明则人极不立,人极不立则天地之心无所寄,而帝王之教无所施”的思想,介绍建亭始末;后部的“铭”用七言韵语赞颂死难者。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鹤柴之鸟隅亭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鹤柴之鸟隅亭。

'行宫十二景'之一。位于君子长生馆之西。原为养鹤的地方。有一座六角攒尖亭,名'鸟隅',四周有廊。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鹤柴》中描写道:'高槐疏柳,白石苍苔,仙客羽衣,翩跹其下,伫轻鯈于春水,警凉露于秋宵,故是幽禽之胜宅也。'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鹤柴》中写道:

只宜古柏堪为柴,也许潜鱼可结邻。

不必禽经征故事,九皋深意缅风人。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含沧亭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含沧亭。

在篇留洞东北。这是一座桥亭,也叫廊桥或屋桥,上亭下桥,南北两侧檐柱间设护栏,既可供游人过河,又可供游人避雨、坐憩和驻足赏景。南塘东沟回归北塘的水,即流经桥下。

方观承《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含沧亭》这样描述此亭:“亭跨池东水上。西挹瀰淼,东注石窦,湍飞流激。每凭风延咏,如闻濯缨之歌。”亭名取意于孔子、孟子对《沧浪歌》(濯缨之歌)的阐释。“含沧”的“沧”字语义双关,一方面是说“水的清绿色”,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包含孔孟子对《沧浪歌》阐释的意义。《孟子·离娄上》载:“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孔子、孟子的意思是:“学生们听着,水清就用来洗帽子,水浊就用来洗脚,这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它告诉我们:得失成败,取决于主体自身。荣辱、祸福、存亡,皆由自取。

此亭为2002-2005年,按照行宫时期形制复原的,匾额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丹。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藻泳楼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藻泳楼。任新新 摄

藻泳楼,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在中心洲中部,坐南朝北,与北岸的万卷楼相望。二层歇山顶,高约13米,两层都有回廊环护。前面有假山高耸,后面与左右有芳沼环绕。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藻泳楼》中描写道:“嘉木扶疏以映阶,灵石偎佹以延牖。当夫春波既演,凭高缀赏,自觉鱼鸟咸来亲人,咏在藻之雅篇,洵凫鷖之足乐也。”

楼名“藻泳”,是因为楼后南塘中的绿藻在水中漂游。“藻漾波心致可凭”(见乾隆皇帝《莲池杂咏》),这是写初春时节南塘中的“藻泳”;“楼头动藻影”(见方观承《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藻泳楼》),这是写夏天楼头闪动的“藻影“。由此看来,楼名“藻泳”,贴近自然而令人亲切。清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藻泳楼》中赞叹说:波漾风行镜里披,青蒲白芷画中猗。朱栏小凭知鱼乐,正是濠梁春水时。

藻泳楼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遭四国联军焚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为“藻咏厅”(单层),1951年曾改称“康乐厅”,又复名“藻咏厅”。现藻泳楼是2002—2005年按行宫时期的形制重建的。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篇留洞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篇留洞。

篇留洞位于藻泳楼东北。洞上是一座大型假山,中部为泥土,周围是叠砌的山石。行宫时期,山上有一“香茅覆顶”的小亭子,叫“乐胥亭”(乐胥,快乐之意。取义于《诗经·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后来乐胥亭改建为体态空灵的四角小亭,名“观澜亭”。清末,直隶总督杨士骧题写匾额“观澜”。站在亭台,眺望碧波荡漾的荷塘,故名“观澜”。篇留洞是一个人工石洞,在乐胥山腹部。方观承《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篇留洞》描述洞内景象道:“初入甚黑,俄顷豁然。仰观天光,云根苍润,气蒸蒸如滴,疑有乳泉、芝髓出其间。”有三个洞口,分别面向三个河塘,像汉字“入”字。三个河塘,犹如三个口字,正好组成一个汉字“品”字。东西一条甬路把荷塘分为南北两部分,象征着古莲花池是一品园。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造园艺术。出南口为“石谼”,它是南、北塘相连的东水道,一面为峭壁,犹如深谷,以此得名。出北口是中心洲的东西甬道,洞口嵌着乾隆皇帝题写的洞名与咏景诗的刻石。出西口为柏树林。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春午坡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春午坡。

春午坡,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位于古莲花池正门之首,像座雕花彩屏,将园内美景尽掩其后。当时春午坡由两列相对的假山构成,中间是曲折的峡谷。春午坡上杂植牡丹,春季,牡丹花盛开,蒸彩如云,排红一片,正如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三首》诗所咏的“午景发秾艳,一笑当及时”,因此命名为“春午坡”,沿用至今。春午坡是由太湖石和本地山石组成的一座坡状假山,有石蹬可达顶端,南坡正中嵌有“春午坡”三字刻石,左右有清乾隆皇帝即景题咏的四块石竭。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蕊幢精舍之藏经楼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蕊幢精舍之藏经楼。

蕊幢精舍,原为佛寺,位于西荷塘南侧。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蕊幢精舍》中描写道:“绀宫碧殿,莲树花台,备诸尊胜。”整体建筑为相连的两个院落,正院在西,前为佛殿,后为高二层的藏经楼;跨院在东,为栖止之所,有煨芋室、十诵禅房等。

藏经楼,因其收藏《大清三藏圣教真经》而得名,内奉大雄教典724函7240卷。在大的寺庙中,过天王殿后依次为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方丈室等。大雄宝殿里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这里集大雄宝殿、藏经楼于一身。

高芬阁在北塘北岸正中,南与藻泳楼相望。歇山顶,高两层,四周有廊道。南侧有平台伸向水中,便于赏荷。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高芬阁》中描述说:“每当风清月晓,翠盘擎露,红萼卷凉,襟袖之间,别饶肃爽。”因此借用《晋书·郗鉴传》赞语“高芬远映”的词句来赞美荷花,谓高洁的节操灿如日光,远照四方。阁联“林荫晴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为清代有“淡墨探花”之誉的书法家王文治所撰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为了迎接从西安回銮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着手修建行宫及御苑。由于清政府不拨银两,地方财力不足,未能恢复原貌,高芬阁二层建筑修建成高芬轩一层建筑。2005年,高芬阁落架重修。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宛虹亭(临漪亭)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宛虹亭(临漪亭)。

宛虹亭位于北塘中央,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板。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它四面临水,因此又名“水中亭”“ 水心亭”,1931年改称 “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在园艺技法中,它属于水东楼与君子长生馆之间的“添景”,使对景中间不虚空,有层次。

此亭名“宛虹”,是与亭南的拱形石桥相关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莲池十二景图·宛虹亭》的说明中说:“相如赋云:'宛虹施于楯轩’缘其偃蟺水心,故取诸此。”意思是:因为笠亭和拱桥覆盖并相连在水塘中心,所以把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宛虹施于楯轩”的意思用到这里,为它命名。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宛虹亭(临漪亭)雪景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宛虹亭(临漪亭)雪景。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昆阆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昆阆。

在小方壶之南。取义于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昆仑山阆苑。为小型庭院,南面是客厅,东、西、北三面为庑廊。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即在北廊正中。宫岛大八是日本留学生,因慕院长张裕钊之名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来莲池书院就读,回国后广泛传播张派的书法艺术。1986年,由日本善邻书院出资,由保定市文物管理处主持,建成此碑。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藻泳楼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藻泳楼。

藻泳楼,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在中心洲中部,坐南朝北,与北岸的万卷楼相望。二层歇山顶,高约13米,两层都有回廊环护。前面有假山高耸,后面与左右有芳沼环绕。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藻泳楼》中描写道:“嘉木扶疏以映阶,灵石偎佹以延牖。当夫春波既演,凭高缀赏,自觉鱼鸟咸来亲人,咏在藻之雅篇,洵凫鷖之足乐也。”楼名“藻泳”,是因为楼后南塘中的绿藻在水中漂游。楼前一对铁狮子,摆放位置迥异,显示女性地位之重要。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牌楼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牌楼。

古莲花池牌楼,坐南朝北,歇山式建筑,是一座三门四柱的彩绘牌楼,高约10米,朱漆彩绘,门上悬挂民国年间大总统徐胜昌书“古莲花池”大字横匾,门前石狮雄踞左右。两侧栏额的题词“涤翠“与“摇红”,状写本园“茂树葱郁,异卉芬蒨”的景色。背面,枋心籀书“莲漪夏艳”四字,是对本园夏季景观的精妙概括,是昔日“保定八景”景名之一;两侧栏额的题词“蜺带”与“霞衣”,是对北塘主要景观宛虹桥和满池荷花的赞美。牌楼上的题字,是当代书法家黄绮的手笔。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小方壶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小方壶。

小方壶是君子长生馆的南配房。因这一带清静幽雅,宛如仙境,故以神话中的东海仙山“方壶”“蓬莱”命名。传说东海有三岛,名为瀛洲、蓬莱、方丈,其中的“方丈”又叫“方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匾额“小方壶”是清代书法家梁同书于1810年(庚午)88岁时所书。小方壶门旁有一副楹联:“竹静似闻苍玉佩,松寒欲傍绿荷衣”。此联落款为“成亲王”,即永瑆(1752~1823年),为乾隆第十一子。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观澜亭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观澜亭。

在篇留洞顶的假山上。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亭子,所悬'观澜'二字匾额是清代直隶总督杨士骧书写的。亭四周叠石众多,形态各异。北望池塘,水波粼粼,令人身心顿爽。每逢夏季,塘中荷叶随风翻动,更使人有临海观澜之感。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书法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书法。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花南研北草堂

河北保定古莲花池花南研北草堂。

花南研北草堂位于古莲花池濯锦亭西北,这是一组平房,硬山布瓦顶。历史上原为两进院,由三排建筑组成,现为一进院。此处环境清幽,因此将它比作杜甫在成都的草堂。“花南”是指一种观赏美景的状态,研北之“研”,古文通砚。人坐砚台之北,指一种写作状态。“花南”和“研北”都是一种虚拟的情景,可以理解为赏景而述作,指明此景为适于文人赏景而述作之处。

来源:学习强国保定平台  莲池区融媒体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定上谷八景之:​莲漪夏艳,曾是芳辰趋走地,隔帘犹透御香来
胜日寻芳古莲池
民国老照片:河北保定古莲花池
河北学者详解保定古莲花池碑刻之迷
飞阑桀峙高芬阁
中国最美的园林古莲花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