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北寺塔 在苏州市人民路香花桥北。寺传为三国吴赤乌时 (238-251) 始建,塔为梁代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遗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全塔造型宏伟壮丽,为苏州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誉。 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 (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 (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 (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60多亩。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太平天国忠王府* 在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就拙政园地基改建而成。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曾就江苏南部的大部地区建置苏福省,忠王府即苏福省省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曾为江苏巡抚李鸿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规模,以中路最为宏伟,包括二门、正殿、后轩、后殿等建筑。东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国以前或以后所建。王府的最后部为花园,亦是在旧拙政园的基础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忠王府为国内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王府旧址。 狮子林 在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万寿宫 在苏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抚吴存礼主持创建。宫内供奉皇帝生位万岁牌,每当皇帝寿日的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平时作为恭迎皇帝诏书的处所;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咸丰十年 (1860年) 被毁,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后通称旧皇宫,因年久失修而日渐颓败。建国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宫。是苏州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艺圃 在苏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 (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明末清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园内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格局。 双塔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内。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两塔结构和大小完全一样。双塔为砖建,外观模仿木结构形式。平面等边八角形,共7层。据考证,双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而落成于雍熙的间 (984-987)。 罗汉院遗址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始建于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增建砖塔一对。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仅余双塔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在双塔北,现存石柱、石础、石罗汉残像、碑刻等数十件遗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础最为珍贵,通体浮雕缠枝牡丹童子、缠枝莲花童子等图案,雕工精致。明代石柱、石础也很精美。 全晋会馆 在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清末山西旅苏商人集资建立。苏州原有明、清时期创建的会馆和公所100余处,全晋会馆是其中保存至今较为典型的一座。布局严整,临街有东西鼓吹亭。第二进为戏楼,由戏台与东西看楼组成。戏台坐南朝北,三面临空。顶部正中为木构盘旋波纹穹窿藻井,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巧的一座。与戏台相对处原为雄伟的大殿,惜毁于火。东西两翼尚有厅堂、客房等。 况公祠 在苏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的专祠。况钟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苏州13年,执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洁奉公。正统七年冬 (1443年),卒于苏州知府任上。苏州绅民为他立衣冠冢,并建专祠于府学内,以示崇敬。 沧浪亭 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元代园废,改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 (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 可园 在苏州市沧浪亭前苏州医学院近旁。原宋代沧浪亭园址的一部分。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钜重修。后改学古堂,又改为存古学堂,最早的省立图书馆设此。园内一泓池水,萦绕著土阜小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 城隍庙 在苏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庙本在子城 (今体育场、城中公园一带) 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废基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今城隍庙之创始。城隆庙原规模甚大,现存较完整的惟有主体建筑工字殿;其前后两殿皆单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贯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这是苏州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其后殿外墙嵌有清嘉庆二年 (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刻有当时苏州城内的河道、桥梁、城垣和主要建筑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 环秀山庄* 在苏州市景德路。原为五代广陵王金谷园故址,宋为景德寺,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乾隆年间 (1736-1795) 叠山名家戈裕良在园内堆叠的假山,保存较为完整,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此园虽面积不大 (1亩余),但假山峥嵘峭拔,兀立其间。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全山形态逼真,结构严密。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 开元寺无梁殿 在苏州市盘门内东大街、瑞光寺塔北。开元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 (238-251)。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殿存。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纯用细砖垒砌的无梁建筑。原名藏经楼,系楼阁式,上下2层,面阔7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成鼎足之势,为苏州市内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筑。 瑞云峰 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是北宋花石纲遗物,江南园林湖石名峰之一。据记载,朱勉在太湖鼋山采得两块奇石,命名大、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往艮岳,小谢如未及启运,朱勉事败,遂弃置荒野。明时为乌程 (今湖州市) 董氏购得。董氏与苏州阊门下塘徐氏联姻,以此石赠嫁。徐氏置之半边街东园 (今留园) 中,更名瑞云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织造府西行宫内,以迄于今。瑞云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珑剔透,通体多褶皱孔窍,涡洞连接,具有米芾论石中瘦、漏、透等特色,为湖石中一绝。 耦园 在苏州市小新桥巷。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故名。东园原为清初陆锦所筑,名涉园,后为祝氏别墅,清末归沈秉成;沈聘请画家顾?V主持,大事扩建,始成现状。东园以山池为中心,北有重檐楼厅城曲草堂;南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间;东南角有小楼与古城墙隔内城河相望,名听橹楼。假山以黄石叠成。西园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斋前后庭院中构筑廊轩,杂植花木,间置湖石。 鹤园 在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鹭汀始建,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得名。后归吴江庞氏,又归严氏。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山石、花木,面积近2亩。 网师园* 在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此园建筑占地不大 (约7.5亩),但保持著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与花园结合贯穿紧密。园林位于住宅西侧。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得当。此园布局,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衬托,园内路径处处贯通。 织造署旧址 在苏州市葑门内带城桥东 (今苏州第十中学内)。元时开始在此设织造局,清顺治三年 (1646年) 设总织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为苏州织造衙门。康熙二十三年又于织造署西部创立行宫,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驻跸。织造署管理机户和征收机税,并自设机房织造,规模宏敞。 盘门 在苏州市城西南隅。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筑城时。朝向东南。初名蟠门,门上刻有蟠龙,后因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虽经历代改修和重筑,但位置基本未变。现存城门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陆两门并列。城外大运河绕城而过,吴门桥飞架河上,气势雄伟。盘门是苏州较完整的古城遗址,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盘门水闸 吴门桥 在苏州市区南,横跨京杭运河上。是出入盘门的主要陆路通道。北宋元丰七年 (1084年) 建,后毁损,南宋绍定年间 (1228-1233) 重建,并改称今名;明正统年间 (1436-1449) 苏州知府况钟再修,后又损坏,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吴门桥是一座联锁式单孔石桥,用花岗石筑成。桥全长66.3米、宽4.8米,桥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苏省最高大的单孔石桥。南北两坡各铺设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砌有宽约0.6米牵道,为牵夫登船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此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塔、盘门城楼浑然一体,为苏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迹。 瑞光塔* 在苏州市盘门内。寺原名普济禅院,三国吴赤乌四年 (241年) 孙权为康居国 (在今中亚) 僧人性康建造。赤乌十年建13层宝塔,宋代名天宁万年宝塔,后重修时改为7级,更名瑞光塔。八面,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身高约43米,轮廓线条较优美。1978年在塔心内发现五代经卷,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等珍贵文物,证实现存塔身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所建。 真珠宝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发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宝幢,高122.6厘米,分别以木胎和夹□胎雕漆描漆制成,在水晶宝珠顶部饰以鎏金银丝串珠编成了九头龙和银狮,与其同出的还有珍贵的北宋刻经卷。 真珠宝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6),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园,称东园。清嘉庆三年 (1798年) 在东园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面积50多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为“留园法帖”。 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北面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如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 曲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巷内。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丰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苏州,为久居于此,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资助下,购买马医科巷潘世恩故居西边废地,营建住宅。光绪元年 (1875年) 四月迁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浙江学政。为清代著名学者。曲园占地约5亩,中间5进,东边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将曲园旧居捐献给国家。 玄妙观* 在苏州市观前街。创于西晋咸宁二年 (276年)。旧观范围很大,几经毁建。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有正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当时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骕设计。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殿平面长方形,长约45米余,宽约25米余;面阔9间,进深6间。虽经后代重修,但西南面还存宋代遗作。殿内梁架分明、暗两种。殿中砖制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层次多,雕刻较华丽。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装金,神采俨然,亦系南宋旧物。 文庙* 在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创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年) ,重建于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阔7间,长30米,进深13间,高20.5米。内部系木构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宏伟壮观。 西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与留园东西相望。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 (归元寺始建于元代,明为徐时泰的西园)。明崇祯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宏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 (1862-1908) 陆续重建。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为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 戒幢律寺为江南名刹之一,布局严整,殿宇宏伟,佛像庄严。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七楹南向,端庄雄伟。殿西即罗汉堂,屋宇深广,共48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对称排列。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疯僧、济公两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观音,构思奇巧,技艺高超。罗汉堂后是宽广明净的寺园。全园以放生池为中心,环池亭台馆榭,曲槛回廊,掩映于山石花木间。 怡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年为顾文彬所得,邀名画家任阜长等参与设计,耗银20万两,费时7年扩建而成。面积仅8亩余,布局精巧。园分东西两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图样各异。东部以玉延亭、四时潇洒亭、拜石轩 (岁寒草庐)、坡仙琴馆 (石听琴室) 和曲廊围绕的庭院为主,庭前载植松竹花木,点缀奇峰怪石,组成幅幅小景。西部以山水为主,山水之间布置藕香榭、金粟亭、碧梧栖凤、画舫斋、小沧浪等建筑。园内湖石多而美。全园廊壁镶嵌历代名家书法艺术珍品石刻数十方,称为“怡园法帖”。 五人墓 在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青山桥东。是明代义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和周文元等5人之墓。苏州巡抚毛一鹭依仗太监魏忠贤的权势,为非作歹。天启六年 (1626年),无故逮捕苏州进士周顺昌,激起公愤;颜佩韦等5人,为伸张正义,借哭送周顺昌之机,发动了反魏忠贤和毛一鹭的斗争。魏以吴民乱为由派兵镇压,颜等五义士被惨杀。崇祯元年 (1628年),苏州百姓将5人遗骨合葬于魏忠贤生祠内。墓碑题刻“五人之墓”,是年仅8岁的韩馨所书。复社领袖张溥所作《五人墓碑记》一文,流传甚广。五人墓原已荒芜不堪。建国后,两次修葺。 葛贤墓 在苏州市山塘街五人墓旁。葛贤 (1568-1630),初名葛成。苏州昆山人,一说吴县人。苏州手工业工人领袖。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神宗派太监孙隆到苏州增税。孙隆与地痞恶霸相互勾结,在城门渡口增关设卡,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是年又逢天灾,苏州丝织工场被迫停工,一万多工人失业。六月初三,葛成率领广大工人,进行抗税斗争。杀死了黄建节、徐怡春等税棍,并烧毁其住宅。孙隆逃往杭州。市民运动即遭官府镇压。葛成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致被关押13年。后又参加颜佩韦等五义士为首反魏忠贤、毛一鹭的斗争。他为表示对颜佩韦等5人的追思和崇敬,迁居五人墓旁。死后葬于墓西,文震孟为题墓碑“有吴葛贤之墓”。与五人墓合称六义士墓。 枫桥 在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唐代。因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闻名。南宋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自张继以下,题咏枫桥的诗篇不胜枚举。清咸丰十年 (1860年) 被毁。现有单拱石桥是同治六年 (1867年) 重建。桥跨运河枫桥湾,铁铃关雄踞桥东。南面不远就是名闻中外的寒山寺。寺前的江村桥与枫桥遥遥相对,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江枫桥畔 寒山寺 在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 (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 (627-649) 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屡建屡毁。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全寺再次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均为清末重建。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建筑。建国后经两次全面修整。唐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此名扬天下。 张继诗碑本为明代文徵明所书,历经劫难,字迹漫漶残缺,至晚清光绪年间 (1875-1908) 由俞樾重写再镌。此外碑廊及殿阁、走廊壁上还有清代名画家罗聘、郑文焯所绘寒山、拾得画像石刻以及历代名人题咏寒山寺的诗文碑刻数十方。寺院历经沧桑,张继诗中所咏古钟早已失传,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所铸寺钟传说流入日本。光绪三十年 (1904年) 寒山寺重建时,仿照钟式样新铸一口大钟。寺内另存一钟,为日本人士募铸仿唐式青铜乳头钟,现悬于大殿右侧。 虎丘 在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春秋晚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东晋时,司徒王?和弟王珉在此建别墅,后舍宅为寺,名虎丘山寺,分东西二刹;唐代因避太祖李虎讳,改名武丘报恩寺;会昌年间 (841-846) 寺毁,移建山顶,合为一寺。据记载,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寺院规模宏伟,琳宫宝塔,重楼飞阁,曾被列为“五山十刹”之一。 虎丘高仅30多米,占地不过200余亩,但一到千人石和剑池,便觉气势雄奇,仿佛置身于绝岩纵壑之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常游虎丘,“一年十二度,非少也非多”。山前塘河即白居易主持开凿,旁筑塘路即山塘街,号称白公堤。自隋代至清末,虎丘寺曾被毁7次;劫后幸存的古建筑仅五代所建云岩寺塔和元代所建断梁殿 (二山门) 两处,其他都是后来重建。 云岩寺塔* 在虎丘山南麓。俗称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 (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 (961年)。平面八角形,7层,砖建仿楼阁式,高47米。从南宋建炎年间 (1127-1130) 至清咸丰十年 (1860年),曾7次遭火灾。顶部和各层檐均毁坏,塔顶铁刹也不存,现存仅专砌部分。塔身结构复杂,色彩瑰丽。 阖闾墓 在虎丘剑池。阖闾是春秋晚期 (前5世纪) 吴国国君。古籍记载阖闾之葬“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为营建阖闾陵墓,征调10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3年方成。陵墓在虎丘剑池下,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等剑3000殉葬。剑池呈长方形,清泉一泓,深可2丈,两崖划开,峭壁如削。相传秦始皇和东吴孙权都曾派人到此凿石求剑,但均无所得,而凿处就形成深池故称剑池;一说剑池是冶炼宝剑淬火之处。 1955年夏疏浚剑池,先在崖壁上发现刻有明代唐寅、五鏊等人的记事,说正德六年 (1511年) 冬剑池水涸,见吴王墓门,以土掩之。经发掘,池底北端有石缝,上锐下宽,内有一穴,可容四、五人。穴北石壁以大青石板叠砌,为人工所作。此处与春秋战国洞室墓形制相像,可能即是墓门。 虎丘摩崖题刻 在虎丘峭壁磐石中十余处。题刻中,以“虎丘剑池”最著,字径逾3尺,分镌在两块并列的石碑上。据载原碑出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手笔。千人石上有两处篆书,一为“生公讲台”四字,圆转秀丽,《姑苏志》说是唐代李阳冰所书;一为“千人坐”三字,坚韧有力,为明代苏州知府胡缵宗所书。剑池崖壁题刻最多,其东壁“风壑云泉”四字,神采飞扬,相传为宋代书画家米芾手笔。西崖篆刻“剑池”两字,宛转古拙,相传为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书。第三泉峭壁上的“铁华岩”三字,笔力遒劲,其大如斗,出自清初两江总督范承勋之手。 上方山 在苏州市西南,濒临石湖。山顶有楞伽塔。东麓有范文穆公 (范成大) 祠、普陀岩、潮音寺 (石佛寺)、石池、石梁、治平寺、越公井、行春桥、越城桥等胜迹。上方山石湖一带,波光塔影,群峰映带,自宋代起就是游览胜地。 唐寅墓 在苏州城外横塘镇东北王家村边。唐寅 (1470-1523),字伯虎,吴县 (今市) 人,明代著名画家。墓原在苏州城北桃花坞,明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 移葬于此,占地约1亩,墓丘高2米余。墓前有石坊和石碑亭等。解放前墓地荒芜不堪,1957年整修石亭,整理墓道,重立石坊,额书“唐伯虎墓”。 横塘驿亭 在苏州市西南横塘彩云桥北侧。驿亭,面南背北,临水而筑。亭周筑砖墙,南北各辟一门, 东西各开一窗。南门外左右石柱上刻对联一副:“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为江苏仅存的古邮驿。 越城遗址 在苏州市西南郊石湖与越来溪交接处的东岸。越城又称越王城]勾践城。越王勾践十九年 (前478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主力从太湖经石湖、越来溪达胥江,筑土城于石湖东岸,作为临时屯兵之所,是为越城。勾践二十四年,越军乘太湖水涨之机,直逼苏州城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土城遗址呈不规圆形,东西直径约100米,南北约80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市名胜古迹简介
梦回苏州,迷醉水乡!
漫步苏州:用三天时间,打卡苏州必去的15个地方
江苏姑苏地区十六个著名旅游景点
中國名勝舊跡(江蘇)【圖文】
园林 | 苏州园林名胜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