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的五大都城遗址今在何处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朝代均以洛阳为都,留下了有迹可寻的夏都斟鄩、商都西亳、周都成周与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著名的都城遗址。

一、 夏都斟鄩

斟鄩是夏太康、仲康及帝桀的国都。其地就在今偃师市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关于夏都斟鄩的规模范围、建筑设施、整体布局等各方面状况,通过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正在逐步廓清。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南侧,南距伊河约5公里,东北距偃师市9公里。遗址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0公里,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和辛庄5个自然村,总面积约375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建立工作队,进行发掘和研究工作,先后发掘面积5万多平方米。调查与发掘的资料表明,遗址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层堆积厚达3—4米,自下而上分为四期。第一期文化,虽保留有一部分河南龙山文化的因素,但主体已属二里头文化。在这一期的文化层中,发现有小型墓葬、灰坑、小件青铜器和其它文化遗物。第二期文化发现有大面积建筑夯土、小型房基、水井、灰坑、中小型墓葬,出土铜刀、铜铃和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陶器中灰陶增多,细绳纹为主,多为窄折沿或卷沿,沿唇圆钝,腹部较直。第三期文化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中小型房屋基址、制陶窑址、水井、道路和灰坑等。遗物中,青铜器和玉器数量大量增加,其他遗物也较前期丰富。第四期文化已发现的遗迹有房基、中小型墓葬、灰坑和陶窑等。

二里头遗址已发现宫殿建筑基址30多座,其中两座规模最大。1号宫殿基址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约100米,高0.80米。这座宫殿建于二里头文化的第三期,毁于第四期。2号宫殿位于1号宫殿东北约150米处,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80米,东西宽58米,形制与1号宫殿相仿。1号、2号宫殿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宫殿遗址,二者都是由正殿、庭院、廊庑和门道等单体建筑组成,建于夯土台基上,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

二、商都西亳

位于偃师市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城址东与偃师市城关镇毗邻,西距汉魏洛阳城约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头遗址(即夏都斟鄩)。1983年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整个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北部为1215米、中部为1120米、南部为740米,总面积约190万平方米。东、南、西、北四面皆有城墙。西墙长1710米,宽约17—24米。城墙保存高度不尽相同,北段3米以上,中段2米,南段1米许。墙体由酱红色生土掺杂浅黄色生土和褐黄色地层土夯筑而成,土质紧密,夯打坚实。东墙全长1640米,宽约20—25米。残存高度不一,北段一般保存2.50米以上,中段约1.50米,南段城墙时断时续,仅有0.30—0.50米。北墙全长1240米,宽约16—19米,城墙之上堆土最厚,一般达3—4米以上。南墙长约740米,除东段约40米尚压在农田下外,其他已全部覆压在塔庄村村舍及道路之下。

 遗址发现城门遗迹7处。其中北墙西部有一城门,距城西北角510米。东、西墙各有三门。城门宽窄不一,北墙城门最宽约9米,窄门仅有2.40—3米。东西城门位置基本对称,只有“东二门”与“西二门”的门位相错较远。在“东二门”道路下深0.40米处,有一条地下排水沟,沟宽约1.24米,深1.30米,全长800多米。“西二门”内侧往南约4米处,有一条长30米,宽3—4米的登墙“马道”。在考古试掘中,发现“西二城门”被封堵,城门封堵后这一带成为墓地。这批墓葬,有的打破了城墙,有的打破了城门内的路土。墓葬中陶器有的属于郑州二里岗文化上层,有的属于二里岗下层。此外,还有铜斝、铜爵、铜戈、铜刀、铜镞及玉璜、玉饰等器物。城址内道路纵横交错,已探出大道11条。东西向5条,南北向6条,路面宽6米,最宽10米,道路与城门方位基本对应,城外有4.60米宽的环城路。

在城中部偏南地势较高的台地上,分布着三座小城,宫城居中,另两个小城位于宫城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宫城平面呈方形,每面长200余米,面积约4.50万平方米。四周有2—3米厚的夯土围墙,南面正中设有宽阔的门道。中部有一座长、宽各数十米的大型宫殿遗址,左右各有两座与之面积相似的宫殿基址。前面是一条直通南门外的大道,两侧各有数座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后面还有几座中型宫殿建筑基址。这些宫殿建筑自成一体,左右对峙,形制规整,错落分布,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在宫城内东部偏北和东南隅,发掘了两座宫殿基址,即4号宫殿和5号宫殿基址。其中4号宫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米,南北宽32米,殿门向南,基址全系夯土所筑,包括正殿、东庑、西庑、南庑、南门、庭院和侧门等建筑。5号宫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4米,南北宽14.60米,基址高10—30厘米。正殿东西两侧各发现有一段廊庑台基和柱洞。在庭院内还发现埋有小狗的土坑8个。5号宫殿下面还叠压着一座方形建筑遗址。

另两座小城,面积较宫城小,均呈方形,四周围墙厚约3米,围墙内分布着整齐的排房式建筑基址。各基址面积大致相等,排列也有一定次序,形制与宫城不同,为其辅助建筑,可能属于营房和库房性质。

三、周都成周城与王城

西周时期,洛邑成周与镐京宗周并列为国都。平王东迁,都王城,洛邑成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敬王时,为避王子朝之乱,遂在瀍水以东的翟泉(狄泉)营建新都—成周城。终东周之世,从周平王至周敬王加周赧王共13王,均都王城,凡319年;从周敬王至慎靓王共9王,皆居成周城,凡204年。东周建都于洛邑共22王,为时513年。

西周成周城 西周时期的成周城北依郏山(即邙山),南系洛水,西至涧河,东逾瀍河,其中心区域在洛河北瀍河下游两岸。营建洛邑,最早是周武王之意,但未及实施;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在诛武庚、灭管蔡、东征诸夷之后,始大规模进行营建。新建成的洛邑初称“新大邑”、“新邑”或“东国洛”,又称“成周”。西周成周城建筑规模宏大,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山廧、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西周成周城址,至今还未找到,但大量考古发现的迹象表明,这座城是存在的。1964年,在洛阳市瀍河西岸的北窑村,发现了分布集中的西周贵族墓葬群,先后发掘了37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器和陶瓷器。据青铜器上的铭文,表明这里的众多死者都是西周贵族。1974年,又在西周墓地南侧发现了规模巨大的王室铸铜作坊遗址,以铸造青铜礼器为主,兼铸兵器、车马器。此外,在瀍河西岸还发现了西周的祭祀坑、车马殉葬坑和大批带有商文化特征的殷人墓。这些重要发现表明,成周城并非是一般贵族的居住地,而应为西周国都所在。

东周王城 位于西周成周城之西、涧水两岸。考古工作者自1954年以来,通过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东周王城遗址。

东周王城城址略呈正方形,四周有夯土围墙。北墙保存较好,西起东涧沟村北的土冢(王城西北角),向东经纱厂、春晴路北侧,到光华路北端,全长2890米,墙宽8—10米。西墙曲折,北起土冢,南入东涧沟村,在小屯村和王城公园一带,城墙沿涧河东岸曲行,穿中州路至牡丹大酒店西侧,入七里河村,西折向南,至洛阳建专南院,全长3000余米,墙宽15米左右。南墙西起建专南院,经兴隆寨村,东越涧河,过瞿家屯村,残存900米,宽14米左右。其东段被洛河冲毁,全长估计有3400米。东墙北起光华路北端,经市一商干校南行。总长约有3500米,墙宽15米左右,南半段亦被洛河冲毁。城墙全系夯土所筑,夯层厚约10厘米。每层夯面都有许多夯窝,夯窝直径大小不一,一般为2.50—4厘米。城墙下面多叠压有商代和西周的遗址,其上又叠压有战国文化层。而夯土城墙内发现有春秋时期的陶片,证明该城墙的下部无疑应兴建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城墙外侧又经过修补,继续使用。

东周成周城 位于今瀍河以东17公里处的翟泉、金村附近。本世纪30年代,在这里发现了8座东周时期的王室大墓。此城系鲁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年),周敬王在晋国帮助下,召集各诸侯国营建的。近年,在汉魏洛阳城北部现存城垣内普遍发现东周城垣遗迹。东周成周城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之时。战国时,秦封吕不韦“食洛阳十万户”,曾对该城进行修葺。其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均在此城的基础上,逐步扩建作为都城。

四、汉魏洛阳城

位于洛阳市与偃师市、孟津县相毗连处,西距洛阳市老城约15公里。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汉魏洛阳城是在东周成周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始三年(25年)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高邑)南称帝,十月定都洛阳,改“洛”为“雒”,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都洛196年之久。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是为魏文帝。后复改“雒”为“洛”。曹魏都洛46年。曹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重演“曹丕代汉”故事,建立西晋,亦以洛阳为都,前后计52年。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都城洛阳毁于战火。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修复并扩建了洛阳城。北魏都洛共42年。计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以此为都,共334年。现存汉魏洛阳城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另外,在汉魏洛阳城内还发现有永宁寺塔基、太学遗址、辟雍遗址、灵台遗址、明堂遗址等重要遗存


五、隋唐东都城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规模宏大,布局有序。该城城址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区范围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范围内,进行了数百次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135000平方米,发现城门、院落、宫殿基址、池湖遗迹、道路遗迹多处,基本搞清了主要遗址的分布和整体布局,为了解这座古城的本来面目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它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和世界都城史都具有重大意义,1988年国务院公布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洛阳城的外郭城,现已探明南宽北窄,平面略近方形。南城墙长约7290米、东城墙约7312米、北城墙约6138米、西城墙约6776米,周长约27.5公里;除西城垣没设城门外,东、南、北三面共开8门。东墙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曰建阳门)、上东门,南墙自西向东为厚载门、定鼎门(隋曰建国门)、长夏门,北墙自东向西为安喜门、徽安门。其中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的正南门,遗址位于今洛龙区赵村西,门址宽28米。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有唐代城门两侧的夯土墩台、三个门道、门道间的夯土隔墙、西阙和石砌水道等,定鼎大街是主干大道。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的里坊布局。目前在洛河南已找到55坊、洛河北发现9坊,大部分里坊面积一致,约0.5平方公里。1992年10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位于今洛阳市南郊狮子桥村附近的白居易故居履道坊进行了发掘;2003年秋,又对茹凹村附近的温柔坊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此举对研究隋唐时期的里坊制度、里坊网结构和布局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皇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隅、宫城之南,正南门曰端门。著名的上阳宫位于皇城西南角,在今洛阳市支建街一带。在该遗址内发现的廊房夯土基址,位于水池南岸中部,自东向西延伸至水池西岸,中间以水榭与北岸廊房相连。

宫城在皇城北部,整个城址近方形。宫城城门目前探明五座,其中包括宫城正门应天门和北门玄武门。应天门,隋称则天门、紫微宫门,唐称应天门、神龙门、五凤楼。该遗址位于今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间穿过。经考古发掘,这是一组由门楼、垛楼、阙楼组成,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大型建筑群。

从应天门至玄武门的连线,为宫城的中轴线,在其附近已发现六座大型夯土基址,其中二号台基为武则天时期所建明堂遗址,位于今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考古工作者在此清理出明堂台体和巨型柱坑,台体平面呈8边形,巨型坑底部有巨型础石,由四块长方形巨石拼成。在定鼎北路和唐宫路交界处发现的圆形建筑基址,是在圆形夯土台基上建立起来的,台基中间有一石砌圆形坑,直径为14.18米。还相继发现了徽猷殿、九州池等重要遗迹。

东城位于皇城、宫城以东,其东墙宣仁门位于今老城西大街,已经发掘,为一门三道。含嘉仓城为隋唐两代国家大型粮仓,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城以北,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在含嘉仓城的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明粮窖二百八十七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西北部为生活管理区,东南部为漕运码头。按其排列情况,整个仓城内应有四百余个仓窖。

隋唐洛阳城的宫城、皇城偏居全城西北隅,使得都城中轴线西移。隋唐时期凡设置宫殿的城市,除长安外,大多沿用洛阳建宫城于西北之制,如太原、扬州、成都古城等。隋唐洛阳城的总体规划设计还为相邻的日本等国所效仿。

(文中资料均来源于《洛阳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阳5个都城遗址,有一个被称为'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偃师人必知的历史文化遗迹:尸乡沟商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与偃师、郑州的两座商城
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太极殿
试论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的性质|都城|金代|平城|北魏|辽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