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城保定是特色稻米的文化故乡

吴蔚

提起水稻种植,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里认定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比如两湖省份和浙江、江西等地方。觉得北方干旱,水资源匮乏,更是和“鱼米之乡”不沾边。其实,古城保定昔日曾经是特色稻米的文化故乡。

水稻在不同的地方种植时间也是不同的,有的是一季一收,有的是两季一收。北方华北地区是单季稻。一季水稻播种时间一定要在清明前播种,四月底五月初移栽。在中华大地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保定植稻文化历史久远,雄踞中国北方,光耀华夏大地。而其作为中国北方特色稻米之乡所独有的文化历史,却从没有向世人展露。古城保定是特色稻米的文化故乡,在悠悠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古城保定特色稻米之乡文化,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向世人展示出五彩斑斓的画卷。

“特色稻米之乡”

在远古洪荒时代,古黄河泛滥区域依地形的不同会形成黄泛区、沼泽区和大小不等的漫水冲於区,当古黄河离开太行山折向东去时,在太行山前即今保定中部就会形成巨大的淤积平原区。在先秦时代古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北行,经保定折向天津入海。黄河中、上游河道岸高谷深,黄河下游则平坦广阔,易发大范围洪水。在传统意识中,黄河似乎成为一条害河,而事实并非如此。黄河有“紧水冲沙,慢水冲淤”的说法,冲沙的区域形成黄泛区,走慢水的地方会留下一片淤泥。《汉书·地理志》贾让在治河三策中提到,洪水“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今天的河北保定徐水县地处冀中平原,太行东麓,距今10500—9700年前的徐水南庄头遗址,早已出现北方旱作农业的原始萌芽。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今天我们平常俗称的'五谷'是指五种最常见的谷物。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而'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在古代,南方多水,气候湿润,比较适宜水稻的种植。因此,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故《楚辞·大招》当中有云:五谷六仞。其中五谷就是指稻、麦、麻、豆、稷等作物。

古代保定地区一度曾经成为北方重要的水稻产地。北魏太和元年(477),保定古城“清苑城”最初得以肇建,当时北方已经出现大面积的稻田。地理学家、散文家、今保定涿州市人郦道元撰写的我国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提到水稻种植的共有十处,其中六次重点记述的都是北方水稻的成功栽培。

涿州种植水稻史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齐孝昭皇帝建元年(560)平州刺史稽骅建议“开幽州督亢旧皮长城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此境得以周瞻(隋书《食货志》)。”

北宋年间,保定作为太祖皇帝赵匡胤、太宗皇帝赵光义的祖籍地和祖陵所在,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重视。那时这里水道纵横,河网密布,成为北方重要的优良稻谷产区。著名思想家邵雍在今保定涿州成功种植水稻,“邵村花田”开始伴随着涿州贡米成为史上著名的人文景观。大文学家、美食家苏东坡稍后于保定定州推广水稻种植,搜集整理《稻秧歌》,留下诗、文和史记。

白洋淀水稻种植第一人——黄懋

黄懋(936—1008),北宋初年大臣,字志仁。生于后晋天福丙申年(936)农历二月初一日,闽兴化莆田长溪崇贤里人(现福建莆田、长乐一带),后迁居浙江台州黄岩柔川(黄岩屿头乡沙滩村一带)。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进士,被任命为沧州临津县令。

时任临济(临津)令黄懋请于河北诸州置水利田,黄懋引入优质稻种,创南稻、北种并获丰收的新局面,民赖其利。淳化四年(993)上书《请于河北州军兴作水田奏》:“闽地惟种水田,缘山导泉,倍费功力。今河北州军多陂塘,引水溉田,省功易就,五三年间,公私必大获其利。”当时,六宅使何承矩请于顺安砦西引易河筑堤为屯田。宋太宗让何承矩考察巡视完毕后回京复命。何承矩考察回来的情况和黄懋所奏一模一样。于是太宗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黄懋为大理寺丞充判官,从各州镇征调军兵一万八千人给他们服务。凡雄莫霸州、平戎顺安等军开始修堤筑堰兴堰六百余里,并且分置闸门,引白洋淀水进行灌溉。第一年种稻,正赶上霜期没有获得成功不成。黄懋分析晚稻应该是九月才能成熟,河北霜期早而地气迟,江东早稻七月就成熟了,于是黄懋从江东调来早稻种子让士兵们种植,这一年八月,稻子获得丰收熟。刚开始,何承矩的建议,大多数人持悲观的态度。武将们习惯于攻防演练习,认为盖房子、种地是很羞耻的事情。既然种稻不成功,大家更加议论纷纷,几乎都要停止不干了。稻子获得了丰收,何承矩有话说了,他命人把稻穗装满了好几车,派遣官吏送至京城,这下群臣才停止了议论。而莞蒲、蜃蛤也都获得了丰收,成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一种方式。

涿州贡米

保定涿州范阳大地上,有一块盛产精品稻米的地方,那里出产的米被人们称为“涿州贡米”,就是古称督亢之地的涿州市东南。昔日战国荆轲献给秦王的地图,就是督亢之地的地图,那里是古时候燕国的膏腴之地。金庸金大侠在《鹿鼎记》第四十一回:“渔阳鼓动天方醉,督亢图穷悔已迟。”

历史的沉淀,为涿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宝藏,不仅有底蕴丰厚的文化传承,还有独一无二的物质遗产。而在这些传承中,“邵村花田”承载着文化和物质的双重青睐,引人注目。邵村花田,涿州古八景之一。至今尚有一片2000多亩古稻田,据史料记载,其种植始于南北朝,已有1400多年历史。邵村花田古时是指百尺竿镇大、小邵村一带,这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处胡良河流域,自古就有“北方小江南”的美誉。因为水源优良,其出产的花田香米、花田黑米,引地下泉水灌溉,生长期长达210天,集天地之精华造就了其口感香甜、弹滑,被皇家宫廷选用而种植不衰,“涿州贡米”闻名遐迩。

百尺竿镇是著名易学大师邵雍故里。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邵村花田出名,还因为这一带的农田景色在北国独具一格”,因为地面平坦广阔,盛产稻子加上四周的荷塘,每到春夏,稻田植秧后,方田披上新装,荷塘里一片片或红或白的莲花点缀其间,远处青山相衬,美丽的稻田和荷花景色相映成趣,胡良河蜿蜒流过,浇灌着这一片沃野,到了秋天一片金黄,稻谷花香,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吟诵作画。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对涿州花田有详尽记载。邵村花田,是涿州先人留下来的特有农业文化遗产。

苏东坡与定州稻秧歌

1093年,北宋苏东坡被贬任定州知州。他整顿官风,调整军纪,垦荒种地,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大力发展生产,巡访民情,深受人民的爱戴。定州秧歌(原名稻秧歌)就是苏东坡三点稻秧歌后发展起来的。

相传宋代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坂,东坂、南宋、大西丈一带,地势低洼,有黑龙泉、(至今泉流不断)、白龙泉,无名的小泉很多,四季长流不断,形成了浩瀚的水面,水田荒芜,水草丛生。苏东坡巡访来到这里,发现有二千多亩的水地,觉得荒的可惜。这里水草葱葱,鱼儿跳跃,泥土肥沃,若是开发利用,插上水稻,准会成为江南鱼米之乡。苏东坡是四川人,熟悉水稻种植。他与左右商量,找当地农民叙话,要试种水稻。当天就责成专人,乘马从南方运来稻种,指派专人传授技术,稻谷终于丰收了。在新开辟稻田里,传唱着秧歌小调。传说一天苏东坡巡访来到这里,听到秧歌,很是高兴。他放眼看去,是插秧的农民在唱。他侧耳细听,凑近歌处,细加品味,像劳动号子。他听后颇为赏识。且不提形象的歌词,就那一扬一顿、一短一高的曲调和那分撮、插秧、抹汗甩洒的动作,就特别喜人。苏东坡站在水边,随着插秧人们的歌声,也哼唱起来,话不由已的点出,人们唱的是“稻秧歌”。

稻秧歌在南宋村、苏泉村一带,如万泉涌水,蓬勃发展,广泛传通,老幼普唱。每到插秩、收获的季节,到处都可以听到。这些歌,使劳动者忘却了疲劳,消除了忧愁。苏知州听在耳里,看在眼里,细加分析,很感兴趣。这些稻秧歌经过他的加工修改,搜集记录,把众多的稻秧歌集中起来,各取其长,整理加工,提高了艺术质量,使稻秧歌从曲调上也丰富多样起来。正如苏知州点明的那样,稻秧歌不仅要唱出人民的悲苦,还要唱出人民的欢乐和幸福。

清代直隶保定植稻

清军入主中原后,将明朝时的北直隶改为直隶。康熙八年,又设直隶省会于保定,此后240多年,保定一直是直隶省的军政首府机关。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升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保定府志》开篇就谈道:“畿辅之志,不同于诸行省,以其有京师也;首郡之志,不同于外郡,以其为通省之极辖也。”保定府与北京紧密相连,不仅是京师的政治辅助区域,更是极其重要的后备粮仓,最佳腹地。

在清代,昔日的雄安地区有着潴龙河、唐河、府河、漕河、南北瀑河、南拒马河、孝义河、萍河、白沟引河等9条河流,是历史上著名的九河汇聚之地。而昔日“雄安”地区位居保定下稍,沟通淀河上下,又处在南北官道、水路必经之地,上赴京师,下达江南,西连省城,东通津港,为畿辅关钥之所。白洋淀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白洋淀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号。白洋淀种植水稻始于宋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引进江东优良稻种,教给农民种植。一直延续至今。例如,龙化乡位于安新、高阳、任丘三县交界地带,北宋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设马棚监专司牧马,后来此淀就被称为马棚淀。龙化古时多淀塘,自宋朝开始种水稻。潴龙河套土地肥沃,称“金沙垄”。历史记载安州有水稻生产,“垒头村……土脉亦云宜稻”。光绪六年(1880 ),安州“入夏后旸雨调匀,早晚禾稻一律播种”。雍正五至七年(1727—1729 )新安县大溵淀、宋家庄、太平庄、刘家庄、赵家庄共营稻田五百五十九顷六十六亩。望都土产有稻,其“滨河一带,多属稻田,产稻冠诸属纳贡备”。雍正五年(1727),安肃县治东南梨园等处营治稻田共四十顷二十一亩四分,农民自发开辟稻田二十六顷有余。雍正六年(1728)县治西北白塔铺、古庄头、高林庄等处,营治稻田二十六顷多,农民自营稻田七十八亩(《水利营田图说》)。

保定涿州人杰地灵,得天独厚,这里出产的大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垂爱,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宫廷选用涿州“稻地八村”大米为膳米,故有“贡米”之称。“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清乾隆皇帝曾南巡路过涿州这块京畿重地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对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涿州赞不绝口。同时,在此时尝到了涿州稻地八村的大米,十分喜爱,乾隆年间稻地八村大米还被宫廷选用为膳米,便有了“贡米”之称,自此“涿州贡米”以其优良的品质名扬天下。涿州贡米之所以被皇帝喜爱,并且名扬天下,与其产地有关。涿州贡米的种植基地位于远近闻名的涿州稻地八村(冯村、大邵村、小邵村、夹河、丁蒋庄、大泉庄、花园、西豆家庄)一带,是涿州八景之一。

昔日保定府南北各地河网密布,水稻种植广泛。分为旱稻、水稻两种。旱稻性耐旱,适于旱地种植的栽培稻,亦称陆稻,泛指能适应生长于无垠旱地、坡地及干旱生态环境下的栽培稻类,是水稻的一个变异种类,旱稻也称抗旱节水稻。与水田生长的“水稻”不同,旱稻一生无需水层,通常是在旱地或干田直播后靠雨养,或在此基础上适量补充灌溉。但旱稻不是小麦、玉米,特殊关键时期必须有灌溉条件,否则会对产量造成极大影响。

满城县一亩泉发源于保定西北郊的一亩泉村,村中的地下水丰富,泉水喷涌而出,形成了一亩泉河,河水向东一直流到白洋淀。清澈的河水,带来了成群的鱼虾,和香浓的稻米,养育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作为保定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一亩泉在干涸之前,保定南半城的人们,基本上都是喝着它长大的。历史记载:满城县土产稻有黄须者、乌须者,有秔稻、旱稻,米微红,“又有糯稻”,种类颇多。县东奇村西北约四里处有一泉,“泉水涌出, 其阔一亩”, 曰一亩泉,“其处泉滃然四出, 奇村一带皆稻田”。康河“清流如带,沿河稻田鳞错,桃杏成林”;葫芦河“清流漪漪可溉田,村东稻畦甚多,味尤芗美,池塘遍栽莲藕、荸荠、蒲苇,获利亦丰”;奇村“西北地多沮洳,居民至今尚开畦种稻”。

林则徐倡导广植水稻

道光十七年正月初八(1837年3月14日),林则徐由两江总督迁授湖广总督,因公进京陛见,随后林则徐离京南下赴任,途经保定。时为直隶总督的琦善先是派兵弁接迎于直隶与顺天府交界的高碑店,林则徐行至省城保定,琦善又率大小官员皆出城迎接。林则徐来保定的第一天,住在直隶总督署宾馆,不久,琦善来其寓所,寒暄之后,二人做了长谈。琦善走后,林则徐又前往总督署拜访。二人长谈至傍晚。林则徐顺便在总督署拜会了直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清河道、保定府、清苑县各级官员。

林则徐在这次进京受道光帝召对时,根据其所著《畿辅水利议》倡言直隶省水利,后又奉旨上奏《复议遵旨体察漕务情形通盘筹画折》。在《畿辅水利议》这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中,林则徐根据雍正、乾隆朝李卫、高斌、孙嘉淦、方观承等人的治水经验,综合分析后认为,直隶土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应当取法雍正朝的怡亲王允祥和诸位直隶总督,将水利和营田相结合,是畿辅水利的上策。他的目的是,如果北方能种植水稻,令清政府头疼不已的大问题——南粮北运就迎刃而解了。具体做法、中心意思是,为了革除漕米、漕运、河工诸弊,只需在直隶,尤其是东部的天津、河间、永平、遵化四州府,改种高产的水稻,即可一劳永逸地解决京师缺粮的难题,而不再需要南漕。也就是说在直隶种稻即可解决每年400万石的南漕。林则徐还疏言,直隶省内无须先治水(当时潮河、白河、永定河常发大水),先营田,仅需行“沟洫之法,似皆为作上腴”。今日看来,这种兴农治水、化水害为水利的上策一旦实施,将利国利民。直到晚清,淮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在津沽小站等地的农垦军垦,就是这项政策成功实施的典范。

林则徐有关直隶省水利的可行建策,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却为此妒恨林“越俎代疱”,从此二人结怨。在北方就地种稻,废除漕运,伤害的上是漕运总督、中是各级仓吏、下是十万旗丁的利益与饭碗,应该与直隶总督琦善本人的利益无碍。然而琦善、林则徐见面后,琦善仍然当面提出对林则徐《畿辅水利议》的批评,不是书中的观点,而是“憾公越俎”。对于林则徐在皇上面前“越俎”议论畿辅水利、植稻一事,直隶总督琦善认为林则徐有“鸠占鹊巢”的嫌疑,甚至怀疑林则徐有谋取直隶总督官位之心。自此琦善暗中怀恨,以致后来小人得志后,他屡次三番设计陷害林则徐。

建国后的简况

在保定清苑,自晚清开始,下闸、孙村、戎官营、大小候村、大小望亭等府河沿岸的村子开始陆续试种水稻。建国后,昔日放眼清苑,都曾经是一眼望不到的稻田。后来由于水质恶化,府河成了臭水河,种出来的大米含重金属超标,府河沿岸陆续停止了栽种水稻。一棵稻草,万种情思。留在记忆中的美好永远难忘。现时近郊的农村已经没有多少农味,与城里人过着相似的生活,渐渐地把农活忘的差不多了。多少回忆,已经无法挽回。

在华北明珠白洋淀周边,水稻种植方兴未艾。上世纪50—6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5.01万亩。7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3.33万亩。后因干旱播种面积逐年减少。进入199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1.47万亩。1996年播种面积2.4万亩。以后,播种面积有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至2016年,短短的八年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白洋淀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保定涿州,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涿州时称该地区为“得天独厚盛产水稻的好地方”。涿州百尺竿镇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这里出产的“涿州贡米”远近闻名。该镇西豆庄水稻种植面积已近千亩。该村水稻以其无公害种植过程和良好的米质逐渐得到北京客户青睐,每年收获前就被预订一空。每年年产量达到了50多万公斤。目前,西豆庄、冯村等“稻地八村”共种植水稻5000余亩。涿州贡米选用国家级原种场培育的优良品种,引用地下甘泉灌溉栽培,无任何污染,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及锌、铁、钙、磷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经微波、磁化、静电吸附、抛光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涿州贡米晶莹剔透,色香味美,具有香、甜、软、滑、粘等特点,无须淘洗,直接下锅蒸煮,确保了营养的不流失。2017年,文化气息浓郁的涿州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涿州贡米”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自此,“涿州贡米”已成为涿州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被更多人熟知。如今,声名显赫的皇室贡米,历经朝代更迭,风雨洗礼,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走入了千家万户,让更多人品尝到了昔日皇亲国戚所钟爱的好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时移世易,传承千年,堪称皇家御品的“涿州贡米”,如今已经走上老百姓餐桌,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在保定定州,特色稻米种植已经形成了绿色产业。而如今的定州秧歌,则形成一种以唱为主、锣鼓击节、口耳相传、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形式,传统剧目很多,故事多采自老百姓日常生活,戏文浅显,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与河北省以及保定市其他剧种如梆子、老调、丝弦、哈哈腔等剧种风格迥异,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枝独特的音乐基因,展示了定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定州秧歌扎根于定州,生长于乡间,是广裘田间农民大众共同培育、喜爱的地方戏曲。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语

当农耕种植文化的丰富成为一种独有的特质,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的是赋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那些有关保定地区特色稻米的文字记载,自然也就成为后人寻根溯源的宝贵遗存。保定稻米文化,是华北地区独有的文化景观,也是一项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保定文化技艺和记忆,更是保定人民的宝贵文化资产,责任和义务,要求我们去挖掘它、传承它、发展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稻米,那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东方的稻米种植--《四千年农夫》读记
“沽头大米”在海阳很出名,它的产地是什么样呢?
京西稻丨京西御稻的前世今生--何莹莹
稻米的故事:生命的魅力在暗香中悄然而至(十七届叶圣陶杯初赛获奖佳作)
欢喜庄里看“第六产业”——天津市宝坻区清水思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见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