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族经典情歌,《敖包相会》诞生地
元亨利贞
关注

蒙古族经典情歌

《敖包相会》诞生地

04-14 阅读1293
来自话题
#记录地方民歌
424篇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众所周知,这首闻名海内外的中国蒙古族经典情歌《敖包相会》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里的主题曲。

        但您知道这首歌的来龙去脉吗?知道这首歌诞生在何地吗?

  1952年,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敖包相会》就是该片中的一首插曲。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首电影插曲竟然一炮打响,成为几十年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据影片编剧之一的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歌词初稿写好后,和另一位叫海默的编剧,几经切磋、修饰、润色后,交给了影片作曲人——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

        通福是呼伦贝尔人,他拿到了歌词,回到了家乡,根据海拉尔河畔流传已久的一首古老情歌《韩秀英》,进行了谱曲设计创作。

        事情经过就是如此简单。1953年,由东北电源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影片中的《敖包相会》插曲由王树理、吴秀云二人首唱。

         自此,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敖包相会》,随着电影在全国的热播,飘向了祖国大江南北,飘向了千家万户。

  这首歌旋律悠扬,意境唯美,充满了民族民歌浪漫情调;歌词简短,琅琅上口,非常适合男女二重唱。虽然名曰《敖包相会》,但整首歌词里没有出现一处敖包的字样。所以,如果要想进一步探讨这首歌的来源,必须先弄明白什么是“敖包”。

        敖包又叫鄂博,蒙古语“堆子”的意思,敖包最早是用于道路或界域的标志,后来演变成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和汉族的土地庙大概差不多。

        牧民们一般在每年六七月间祭敖包,祭敖包是一件很严肃,很庄重的仪式。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此时,心慕已久的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机躲开人群,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现实生活版的“敖包相会”。

  敖包是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主要祭祀载体之一。如果您来内蒙古草原旅游,常常会看见一些山顶或丘陵上,有一处处用石块垒起的石堆,上面插着一些幡杆或树枝,有的挂着各色经幡或绸布彩条,这就是“敖包”。

        那么内蒙古现在名气最大的敖包在哪里呢?人们会脱口而出:巴彦呼硕!这里的敖包被称为“天下第一敖包”。其名气的爆棚,主要得益于具有现代视觉和听觉艺术电影的威力和影响力。

        草原上的敖包何止千万。当年拍摄《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时,选择的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草原上的敖包。这里的敖包虽然和其它地方的敖包大同小异,但在电影的效应下,在人们心理上,这里的敖包就成了有故事,有灵魂的敖包了。

        这您还真不能不服气。这么多年,许多人乘飞机,坐汽车,长途跋涉,不辞辛苦,赶赴巴彦呼硕,就是想到实地去体验一下《敖包相会》这首歌表现的浪漫情怀。

《草原上的人们》电影中表现的巴彦和硕敖包相会,那时的敖包规模是如此简单

  如果您有幸步入了巴彦呼硕景区,遥望敖包山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那组久负盛名的敖包!中间是一个大敖包,左右各有六个小敖包,在一片绿色山坡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当年《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拍摄外景地,但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原生态面貌了。

        当然这可以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样子肯定会逐渐改变,直至面目皆非。但经典是永恒的,当年的电影拷贝也是改变不了的。即使在比这风景更好的地方,重拍一部类似的电影或电视剧,人们也不会再买账了。

  《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这种在特定场合、诗意浪漫般的恋人约会,几十年来,陶醉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巴彦呼硕敖包永远是一代一代青年男女芳心所属之地。

        现在在这片热土上,有著名作家,当年《敖包相会》词作者玛拉沁夫题写的“天下第一敖包”碑石;有原自治区政府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题写的“灵光”碑石;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原中书协主席启功题写的“敖包相会”;有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弟,著名书法家溥杰题写的“萨满第一山”;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祭天圣坛”……

        敖包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最集中,最权威的体现。

  一部好书,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就能使一个地方由名不见经传到闻名遐迩,原来还感到匪夷所思。但现实就在那摆着,使您不得不相信:如一部《林海雪原》,就使海林市成为了东北的旅游胜地;一部《青松岭》,使地处偏僻的灰松岭一举成名;一部电影《刘三姐》,为广西,特别为桂林阳朔打造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还有若干例子,数不胜数。

        一首《敖包相会》亦是如此,现在,巴彦胡硕旅游区已经是国家旅游局批准的AA级景区,每年都接待中外游客十万多人次。

        巴彦胡硕是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山岗”,您能想象吗?这个“富饶的山岗”竟然是一首歌唱出来的。现在,许多人对衍生这首歌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连影片名都有点陌生了,但片中的主题歌《敖包相会》却青春不老,历久弥新,一代一代的越唱越火。

         您是不是感到有点怪?但世界上有的事就是这么怪!

附:《敖包相会》生活原型花絮

       1951年,年轻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参加群众工作队,其间发生一起令人震撼的事件:在家坐月子的科左后旗农村妇女塔木与持枪逃犯斗智斗勇,最终夺过逃犯所持的步枪。

        受这位英雄妇女的启示,玛拉沁夫以塔木为原型,写出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歌颂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新人物和新时代精神。同年,这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为了使故事更具有普遍性,删掉了科尔沁地名,起名《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影片外景地选在呼林贝尔盟(现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县巴彦胡硕。

       《敖包相会》歌词出自剧作者玛拉沁夫之手,他写出初稿交给编剧海默磋商后,又交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是呼伦贝尔人,他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然后便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一首抒情优美,隽永绵长的《敖包相会》就这样问世了。

          因为影片拍摄外景地就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所以以影片外景地为基础打造以《敖包相会》为主题的旅游区,也是题中之义。但近几年,通辽在开发旅游业中,突然意识到《敖包相会》的实际发生地应该是在通辽,于是在积极打造“通辽——敖包相会的地方”旅游项目的同时,展开了人物原型的深入挖掘工作。

         《敖包相会》的男主人公原型叫乌恩,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科左后旗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等职,1988年退休。女主人公原型塔木,于1994年因病去世,他们17岁结婚,育有3个孩子。塔木在与坏人搏斗时,还在家坐月子,但为了抓坏人,她勇敢搏斗,失血很多,留下了癫痫后遗症。她于1952年入党,1957年还在全国妇代会上见到了毛主席,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英雄事迹,便没有玛拉沁夫的这篇小说,没有这篇小说,就没有这部电影,没有这部电影,也没有《敖包相会》这首草原经典歌曲,没有这首歌曲,更没有为了爱情到敖包去相会,因为在历史传统上,敖包和爱情一点关系都不搭,蒙古人到敖包相会主要是为了祭祀。

        现在,这首海内外尽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歌曲《敖包相会》,已经成为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表达方式。正是有了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敖包相会》,才使蒙古族祭敖包民俗入选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通辽认为,《敖包相会》的家乡也应该在通辽,并非无的放矢,是有一定根据的。可话又说回来了,既然早就知道有此因果,你原来干嘛去了?

来自话题
记录地方民歌
424篇内容 1.5万人参与
订阅
更新于 05-04
来自作品集诗文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头琴演奏(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二胡演奏
古老而神秘的敖包
美丽的巴彦呼硕大草原
王树理[中国男歌手]
旅行不妨去巴彦呼硕草原吧,去尽情感受鄂温克族的民族风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