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烧脑长文,20种帕金森病基因全在这里了

帕金森病不能治愈,甚至延缓疾病进展都很困难,但总有一些非凡的人在向最艰巨的困难挑战,他们正在试图研究一种药物,清除α-突触核蛋白(引起帕金森病的不良蛋白),前面的文章,我们谈到有两种新药:尼洛替尼、PRX002。


不良蛋白又是怎么来的呢?与一种名叫PARK1的不良基因有关。


年来关于帕金森病的基因研究,显示有二十几种基因与PD发病有关,其中一部分被命名为PARK基因家族,包括PARK1--PARK18。新的相关基因在不断被发现,如NR4A2、CHCHD2等。


这些不良基因,表现各异,通过此文可以做个概况性了解。




PARK1基因


又名α-突触蛋白基因(SNCA基因),最早发现于一个意大利人。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要表现:

(1)发病年龄早,平均46岁;

(2)进展快,平均病程<9年;

(3)有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强直等典型帕金森症状,常伴有如共济失调、锥体系损害、神经症状等非典型帕金森症状;

(4)痴呆发病率高;


这是一个带来比较多的问题的不良基因。



PARK2基因


也叫PARKIN基因,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主要表现:

(1)发病年龄早,多小于40岁;

(2)首发症状多为步态异常;

(3)左旋多巴治疗有效,但易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并发症;

(4)症状昼夜波动

(5)腱反射增高及足部痛性肌张力障碍是其特有的症状;

(6)突变数目与帕金森患病风险成正比;

(7)可能出现对称发病及肌张力障碍;

(8)有突变者病情进展慢,病程长。


这是一个青年型帕金森病基因;


由于对左旋多巴(美多芭、息宁等)的敏感,这类患者应延迟左旋多巴类药物的使用,首选森福罗、泰舒达、咪多吡等药物;


即使后期使用左旋多巴药物,也要尽可能小剂量使用。



PARK3基因


研究不多,主要在北欧发现其家族遗传性。


PARK4基因


最早发现于美国帕金森患者,该基因与PARK1类似,可能是同一基因。


PARK5基因


染色体显性遗传,较为少见,最早发现于德国人。



PARK6基因


又名PINK1基因,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要表现:

(1)发病年龄早,多小于50岁;

(2)病程长,病情进展缓慢,运动迟缓、肌强直、震颤等症状较轻;

(3)小剂量多巴制剂疗效良好,但易出现多巴诱导的运动并发症;

(4)腱反射亢进、肌张力障碍,睡眠后症状减轻,精神障碍较少;

(4)不宁腿症状;

(4)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这个不良基因似乎温和一些,要注意左旋多巴的问题,宜晚用、少用。



PARK7基因


又名DJ-1基因,首次发现于荷兰患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主要表现:

(1)发病年龄早,平均30岁;

(2)病情进展缓慢,首发症状不对称;

(3)多巴制剂疗效良好,但易出现症状波动等不良反应;

(4)早期行为失常,张力障碍明显,容易出现精神障碍症状(重度焦虑、神经性发作),还有塑像征和短指/趾征 。


这也是一个青年型不良基因,精神问题较重一些。



PARK8基因


又名LRRK2基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要表现:

(1)发病年龄较晚,平均59岁发病;

(2)病情进展缓慢,具有典型PD临床症状;

(3)多巴制剂疗效良好,不能与特发性PD相鉴别;

(4)病理改变多样包括路易小体形成和微管蛋白聚集等。


该不良基因最为温和,带来的问题较少。


是常见的家族性帕金森、散发性帕金森中不良基因。是目前帕金森基因研究的比较多的一个基因。


其中G2019S是最常见的LRRK2基因突变点。国内外多有报道。



PARK9基因


又名ATP13a2基因,最早发现于约旦,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主要表现:

(1)发病年龄很早,小于21岁,多为青少年发病;

(2)病情进展快,表现为锥体束征阳性、痴呆以及核上性凝视麻痹;

(3)左旋多巴药物疗效较好;

(4)头颅MRI显示苍白球、锥体束及广泛脑皮质萎缩,晚期则全脑萎缩。


该不良基因导致较为罕见的少年型帕金森症状,也叫KRD病,痉挛、核上性凝视麻痹、痴呆是其特点。



PARK10基因


少见,研究也少。


PARK11基因


又名GIGYF2基因,研究较少。


有研究对300个中国散发性帕金森患者做基因检测,发现8例。


PARK12基因


研究较少。


PARK13基因


又名HtrA2基因,在亚洲人种中罕见,主要报道来自欧洲人种。


PARK14基因


又名PLA2G6基因,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主要特征是年轻起病,进行性发展的伴有视力障碍的锥体外系-锥体系综合征,有早期小脑体征和迟发型帕金森综合征。


也有学者认为是早发型肌张力障碍的致病基因。


PARK15基因


又名FBX07基因,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表现为进行性的帕金森综合征和锥体束征,故命名为苍白球一锥体束综合征。既有帕金森样的表现,又有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问题。


携带FBX07基因突变的患者一般其头颅MRI和SPECT显示正常,而FP-CIT SPECT提示黑质纹状体区突触前的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


PARK16基因


新发现的不良基因,研究较少。日本人、欧洲人都有发现。


PARK17基因


又名GAK基因,台湾有报道,此基因可能是中国人患帕金森病的重要危险基因。


PARK18基因


又名HLA-DRA基因,多见于欧洲人种的报道,中国报道少见。可能与多发性硬化病相关。


其他新发现的不良基因:


NR4A2基因


晚发型帕金森病,较为少见,中国曾有报道。


CHCHD2基因


首次发现于日本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研究尚少。



上面的文字,如果你看的头大,记住两个词就可以了:


家族史    年轻起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基因、环境、衰老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决定了其疑难性和复杂性,这几年基因技术高速发展,虽不能做到基因治疗,但基因检测技术已足以预测风险。


基因技术是精准医疗最重要的基础,从上面的20种基因可以看到,欧美、日本走在了世界前列。


虽然很多不良基因在国内报道较少,并不代表实际就少,只是因为检测的人少而已。


中国历史悠久,融合了很多民族的血统,尤其是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区,那些不为人知的帕金森基因还掩藏在迷雾之中。


烧掉几千万个脑细胞写成此文,希望你在精准医疗发端的时代,少一些迷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帕金森的病因有哪些
帕金森的基因检测(手记)
​神经科思维养成:青少年运动障碍原因溯源
成人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Park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技术原理
帕金森病遗传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